第16课 三国鼎立 分层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分层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0 22:0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三国鼎立 分层作业
1.东汉末期,曹操势力之所以能在北方崛起,其经济方面的重大原因是( )
A.挟天子令诸侯 B.烧毁袁军军粮 C.发展海外贸易 D.行屯田解生计
2.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的河南地区,该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 )
A.袁绍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 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C.使北方陷入了分裂的状态 D.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长江边展开一场南北大战,这场战役为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它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明朝人罗贯中在他的小说中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历史上的赤壁之战( )
A.战役特点是曹操以少胜多 B.发生时间是三国时期
C.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D.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5.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同学根据《三国鼎立》一课,绘制的《三国鼎立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6.小明在学习三国的历史时看到了以下有趣的题目,请你和他一起完成:
(1)历史谜语
凿壁偷光(猜一历史人物)
红墙(打古代地名一)
曹操与曹丕(打一外国名著)
(2)连连看:三国谚语知多少?
赔了夫人又折兵 一时疏忽造成重大损失
司马昭之心 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大意失荆州 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吃了大亏
(3)请你来找岔:下面的地图上有错吗?如果有,请你至少找出3处错误并在原处订正。
7.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8年后,曹操又败给实力较弱的孙刘联军。两次战争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军心涣散 B.骄傲轻敌 C.准备不充分 D.士兵不习水战
8.“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赋诗笑人间霸业如何!”与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相对应的史实是( )
A.开发江东,兴修水利,发展海外贸易 B.借皇帝名义号令天下,招揽各种人才
C.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D.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
9.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东汉政权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10.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这是对当时哪一个即将开始战役的分析(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11.如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A.商朝、三国、秦朝 B.秦朝、商朝、十六国
C.东周、东汉、三国 D.商朝、秦朝、三国
12.《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包含了很多历史信息。如图《三字经》空缺处应该补全的内容是( )
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基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____,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A.韩赵魏 B.宋齐梁 C.燕赵魏 D.魏蜀吴
13.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回望历史,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14.曹操形象的演变研究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晋】《三国志》
材料二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吴】《曹瞒传》
材料三 曹操的形象演变
观点 出处
“操虽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姿。”“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 【唐】李世民《祭魏太祖文》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皱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宋】苏轼《东坡志林》
“至今砚墨抱遗羞,千古奸雄秽青史” 【宋】岑安卿《铜雀台》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材料四 毛泽东曾经多次赞扬曹操,毛泽东曾于1954年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中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1)材料一与材料二对曹操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怎样看待这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三,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至少两个)。
(3)根据材料四,归纳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是什么。
15.【时空观念】(22·23下·东营·中考真题)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是( )
A.西汉形势图 B.三国鼎立形势图 C.元朝形势图 D.明朝形势图
16.【史料实证】(22·23下·新疆·中考真题)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17.(22·23下·黑龙江·中考真题)《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
18.(22·23下·天津·中考真题)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
19.(22·23上·阳江·期末)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0.(21·22下·襄阳·中考真题)下面文本框的内容摘自《历史襄阳》。横线上应该填入的人物是
钟灵毓秀 名人辈出 浪漫赋祖、悲秋骚人之宋玉 龙腾白水、奠基东汉之刘秀 千古名相、三分天下之____ 田园诗祖、文坛奇葩之孟浩然
A.诸葛亮 B.徐庶 C.皮日休 D.米芾
1.D
2.B
3.C
4.D
5.A
6.(1) 孔明 赤壁 父与子
(2)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吃了大亏
司马昭之心——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大意失荆州——时疏忽造成重大损失
(3)曹操称帝改曹丕称帝、长安改洛阳、221年改220年。
诸葛亮称王改刘备称帝、220年改221年。
孙权称帝改孙权称王、赤壁改建业。
7.B
8.B
9.D
10.A
11.D
12.D
13.C
14.(1)态度:材料一高度评价了曹操(引用材料,具体回答也可)材料二则是贬低曹操(引用材料,具体回答也可)。
看待:从历史人物评价角度上看,两则史料都没有较为客观地评价曹操形象,都有不足之处。理由:材料一的《三国志》,其作者是晋朝人,晋是曹魏的延续,对曹操的肯定,也就是对本朝的肯定,所以褒扬多。
材料二来自当时三国时期的敌国吴国,含有丑化曹操的意图,难免有夸大其劣迹之嫌。
(2)①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②统治者的政治立场;③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等等。
(3)评价:①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②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4)关键: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评价(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历史环境)。
15.B
16.A
17.B
18.C
19.D
2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