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下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六)(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如图所示,下列现象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放大镜成像 B.水中的倒影
C.水面“断笔” D.手影的形成
2.如图是一款新型折叠导盲杖。该导盲杖工作时,会利用超声波检测障碍物,根据障碍物的距离,产生不同程度的振动并发出不同频率的“嘀嘀”声。盲人使用该导盲杖时,主要用到的感觉器官有( )
A.眼、耳 B.鼻、皮肤 C.皮肤、耳 D.鼻、耳
3.为响应国家号召,城市建设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如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速铁路两旁建有隔音板、在噪声环境中工人戴耳罩、城市中的道路禁止鸣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减小大气污染 B.减小噪声污染 C.绿化美化环境 D.减小水污染
4.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的听觉感受器和形成听觉的部位都是[6]
B.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C.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2]造成损伤
D.晕车与[4]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有关
5.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
6.将一把刻度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轻拨与重拨刻度尺,则刻度尺发出声音不同。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两次均轻拨刻度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则发出声音也不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前者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后者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B.前者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后者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C.前者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后者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前者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后者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7.一张圆形纸片上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区域(如图),在黑暗房间内用红光照射,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甲、乙白色,丙、丁黑色 B.甲、乙红色,丙、丁黑色
C.甲、丙红色,乙、丁黑色 D.甲、乙黑色,丙、丁红色
8.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若f大于l,则凸透镜从此位置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会( )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9.现有五种光学元件如图甲所示,对图乙的光路图,方框中可放入的元件为( )
A.2或4 B.1或5 C.1或3或5 D.2或3或4
10.关于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一定是凸透镜
B.凸透镜既有实焦点,也有虚焦点
C.焦点是与凹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某一点
D.任何时候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时,都必须用光屏承接才能观察到
11.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在平面镜后放一木板,铅笔的像的位置不变
D.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12.如图所示,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液体中,入射角为45°,折射角为30°,光线射到液体底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又反射回来,最后光线又回到空气中的折射角是( )
A.30° B.45° C.55° D.60°
13.2014年7月一天的上午,摄影爱好者在某城上空拍到了难得一见的日偏食景象(如图).此时,若将太阳光垂直照射在纸板一个很小的“Δ”形孔上,那么在地面形成的光斑是( )
A.“Δ”形 B.“▽”形 C.“〇”方形 D.“”形
14.如图所示,F1、F2是凸透镜的焦点,AB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物体,A'B'是AB经凸透镜所成的像、下列四个关于AB所成像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5.在用一凸透镜研究其成像的规律时,某同学得到的部分实验信息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判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次序 1 2 3 4 5
物距u/cm 50 40 30 25 20
像距v/cm 22 24 30 38 60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
B.当v=24cm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u=25cm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2cm处向距凸透镜32cm处滑动,像会逐渐变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6.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学校工作人员每天喷洒消毒液,并对进入校园的人员测量体温,常用的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发出的 (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测量体温的。
17.教室内大多数同学们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迹,是因为光在黑板表面发生 反射;教室黑板反光能“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是因为发生了 反射。
18.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左下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 (选填“实”或“虚”)像。这种现象叫做 。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的大小 (选填“改变”或“不变”)。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 (选填“改变”或“不变”)。
19.如右上图所示,人的眼睛像是一架神奇的照相机,但它们的调节不相同。如照相机要照远处景物时,必须 (填“增大”或“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使像成在胶片上;而正常人的眼睛看远处物体时,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使之 (填“增大”或“减小”),从而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当人从明亮处走到暗处时,由 调节瞳孔使其变大。
20.如左下图所示,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证明了声音是由于 产生的。该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21.被誉为“光纤之父”的华裔科学家高锟因为在“光在纤维中的传输用于光学通信”的成就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在玻璃纤维中的传输情况是光线每次由内层玻璃芯射向外包层的分界面时,均要发生反射,而不折射,从而使光在不断的反射中沿内层玻璃芯向远处传播,如图。请根据右上图回答:当增大入射光线AB的入射角时,CD光线的入射角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D点将要向 侧移动(选填“左”或“右”)。
22.学了光学知识后,小明想探究爷爷所戴老花镜(镜片为凸透镜)的光学特性。
明请教爷爷后得知该老花镜的度数是400度。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眼镜的度数是这样定义的:焦距(以米为单位)的倒数称为焦度,焦度的数值乘以100便得到眼镜的度数。据此可知:小明爷爷眼镜的焦距是 m。
(2)小明将爷爷眼镜中的其中一块镜片放在光具座上,探究它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观察可知,如图蜡烛甲通过老花镜镜片不可能形成的像是 。(填编号)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
23.请按下列要求,分别完成相应的光路图。画出光线AO从水中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24.一束光线射向凸透镜后再经平面镜反射射出,请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四、探究题(每空2分,共36分)
25.图中,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1)先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且与镜面保持 ,白色的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 。(选填“光滑”或“粗糙”)
(2)让入射光线贴着该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线沿OB方向射出,并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结果如图甲所示。
(3)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 (能/不能)显示出反射光线,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在 内。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着BO射向O点,则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是因为 。
(5)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硬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入射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与法线 (在/不在)在同一平面内;若此时通过平面镜观察纸板,则看到的图像应为丙图中的 (此空选填“①”、“②”或“③”)。
26.如图1所示,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和一块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小明发现上述实验中难于准确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且未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多次实验,就得出了像与物大小的关系,于是他换用一些完全相同的木块进行实验。
①如图2甲所示,将一组木块置于玻璃板前,改变该组木块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每次像和物的位置,如图2乙所示。根据对应顶点就能准确测出相应的距离,再将白纸沿 (选填“EF”或“GH”)对折,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 ,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
②如图3所示,用叠加的方法改变物的大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 。
木块的位置 保持不变
物的大小(玻璃板前木块的个数/个) 1 2 3
像的大小(玻璃板后木块的个数/个) 1 2 3
(3)某小组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时,发现木块的像较暗、不易辨识,联系日常照镜子的经验,解决方法是 。(选填“照亮木块的像”或“照亮木块”)
2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中心、透镜 光心和光屏中心在 ;
(2)如图甲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光路可逆可以推断,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移动透镜到 cm刻度处,光屏上可再次成清晰 、倒立的实像;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在光屏中心的像“跑”到光屏上方,如图乙所示位置。能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的操作是 ;(填序号)
①光屏下调 ②蜡烛上调 ③透镜上调
(4)这时凸透镜上落上一只小虫,则光屏上所成的像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5)实验中,光屏上成模糊的像,如果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如果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上一个合适的 透镜,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 视眼的矫正与上述成像过程类似。
五、解答题(每空1分,共13分)
28.魔术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节目,其中包含着许多科学原理。图甲是某同学自制的一只魔术箱,表演时他将开口的方形空箱面展示给观众,把纸币从空箱顶端的投币口投入,结果纸币“不翼而飞”。原来魔术箱中有一块平面镜(如图乙)使方格底与像垂直,则平面镜与箱底的夹角为 度,使观众觉得箱子里没有东西。观众不能看见魔术箱中的纸币,这是因为光 。
第28题 第29题
29.清晨的公园鸟语花香,露珠晶莹剔透。
(1)若以水鸭为参照物,它在水中的倒影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水鸭和残荷的倒影是由于光的 而形成的 (填“倒立”或“正立”)的
(“实”或“虚”)像;透过树叶上的露珠看到树叶清晰的叶脉,则水珠相当于一个 透镜(填“凸”或“凹”)。
30.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单位m/s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钢棒 375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长为7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 (写出两条)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
(3)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秒,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写出过程)
(4)声音有个“怪脾气”,它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笔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的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你注意过高速列车通过时的声音吗?夜晚和早晨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请根据上面的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31.如今的中学生,放眼望去,至少一半都已经戴上了近视眼镜,真是触目惊心!生活中的各种电子用品,比如手机、平板电脑之类更加速了这种近视的脚步。还没有形成近视的,也正在形成近视的路上。我们已经学过了《透镜和视觉》的有关知识。
(1)请你根据眼球的结构示意图指出眼球中的 相类似光学仪器的光屏。
(2)请你从晶状体、折光能力、成像的位置这三方面来解释近视的原因?
(3)近视眼的同学应佩戴 (填“凹透镜”或“凸透镜”)来矫正。
(4)视觉对我们十分重要。要保持良好的视力,我们应该好好保护眼睛,保护眼睛预防近视有哪些方法?(说出一点) 。
答案
1.解:A、用放大镜把字放大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水面“断笔”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解:导盲杖工作时,会利用超声波检测障碍物,根据障碍物的距离,产生不同程度的振动并发出不同频率的“嘀嘀”声,盲人能够通过听到的声音和手部皮肤的不同感觉来调整行动的方向,因此盲人使用该导盲杖时主要用到的感觉器官有皮肤和耳。
故选:C。
3.解: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铁两旁建有隔音板,能阻断噪声的传播;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人需戴耳罩,能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城市中的道路禁止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所以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减小噪声污染,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解:图示中:1、外耳道 2、鼓膜 3、半规管 4、前庭 5、听神经 6、耳蜗
A、听觉的形成过程如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形成听觉的部位应是听觉中枢而不是6耳蜗。故符合题意;
B、鼻咽部感染,病菌就有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会引发中耳炎,使听力下降。故不符合题意
C、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鼓膜造成损伤,如果鼓膜受损,会使听力下降。故不符合题意
D、前庭可以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和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变化,半规管可以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这些感受到的刺激反映到中枢以后,就引起一系列反射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因此当人体的半规管和前庭过度敏感,就易出现晕车。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解: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6.解:(1)轻拨与重拨刻度尺,则刻度尺发出声音不同;打击力量越大,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2)轻拨刻度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刻度尺的振动频率与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有关,刻度尺伸出桌面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两次均轻拨刻度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则发出声音也不同。
故选:C。
7.解: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当在黑暗房间内用红光照射时,甲可以反射红光,为红色;丙、丁不能反射红色,为黑色;
又因为白色反射所有的色光,所以乙可以反射红光,为红色。故最终呈现:甲、乙红色,丙、丁黑色。
故选:B。
8.解: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看似一束平行光射来经过凸透镜。由于凸透镜的焦距大于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所以当凸透镜远离白纸时,光斑逐渐变小,直到白纸与凸透镜距离为焦距时,呈现最小最亮的光斑。继续远离白纸,光斑将逐渐变大。
故选:C。
9.解:由图可知,此透镜是将光线发散了,所以是凹透镜;透镜1、5的中间薄、边缘厚,为凹透镜;透镜2、3、4的中间厚、边缘薄,为凸透镜;故B正确。
故选:B。
10.解:A、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故A正确;
B、凸透镜只有两个实焦点,故B错误;
C、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会发散,其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故C错误;
D、凸透镜成实像时可以用光屏承接,也可以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到实像,故D错误。
故选:A。
11.解:A、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当铅笔水平向右移动远离平面镜时,它的像也远离平面镜,即向左移动,大小不变;故A错误;
B、由于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所以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可以成像,像的位置不变,故B错误;
C、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成虚像,故用一块木板放置在平面镜后时,铅笔依然能在平面镜中成像,而且铅笔的像的位置不变,故C正确;
D、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12.解:作出光路示意图:
光线入射到平面镜上时的反射角,平面镜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而光从液体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如图所示∠2=∠1=30°
光从液体射向空气时的入射角为∠3=∠2=30°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这时的折射角∠4=45°
故选:B。
13.解:当太阳光通过纸板上的“Δ”小孔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地面上就会形成太阳的像,因此光斑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一样,与孔的形状无关;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像,因此,根据日偏食缺口的方向可知,只有选项D正确。
故选:D。
14.解:A点射出的光线有无数条,其中有一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蓝色的线条),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还有一条过凸透镜的光心不改变方向的光线(粉红色线条),两条折射光线会聚于像点A'。
同理,B'点射出的光线有无数条,其中有一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蓝色的线条),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还有一条过光心不改变方向的光线(红色线条),两条折射光线会聚于像点B'。
连接A'B'就是AB的像。
故选:D。
15.解:A、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实验3中,u=v=30cm,此时u=2f,f=15cm,故A正确;
B、当v=24cm时,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则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缩小的像,照相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故B正确;
C、当u=25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2cm处向距凸透镜32cm处滑动,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故D正确。
故选:C。
16.解:由分析可知: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发出的红外线来测量体温的。
故答案为:红外线。
17.解:(1)由于黑板字是粗糙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所以在教室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这是漫反射。
(2)黑板“反光”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线比粉笔字反射的光线强,使人无法看清黑板上的字。
故答案为:漫;镜面。
18.解:(1)因为针孔照相机就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是倒立实像,所以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倒立的像;
(2)因为小孔成像,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有关,所以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光线发散程度更大,像距不变,所以像将变大;
(3)由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所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不变。
故答案为:倒立;实;小孔成像;改变;不变。
19.解:用照相机拍摄远处景物时,物距要增大,像距要减小,所以镜头向后缩,使镜头靠近胶片,减小凸透镜到胶片的距离。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凸透镜,人眼是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厚薄,从而改变晶状体的焦距(凸度),来实现看清不同远近的物体,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当人从明亮处走到暗处时,由括约肌调节瞳孔使其变大。
故答案为:减小;减小;括约肌。
20.解: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
故答案为:振动;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1.解:当增大入射光线AB的入射角时,入射角增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增大,所以C点右移,也使BC光线在上表面的入射角增大,同样会使反射光线CD的反射角增大,D点右移,使CD光线在下表面的入射角增大。
故答案为:增大,右。
22.解:(1)由题意知:焦距(以米为单位)的倒数称为焦度,焦度的数值乘以100便得到眼镜的度数。设眼镜的焦度为Φ,已知眼镜度数为400度,则Φ=m﹣1,所以400度眼镜的焦距f===0.25m;
(2)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蜡烛甲通过老花镜镜片不可能形成的正立缩小的像,故选:B。
故答案为:(1)0.25;(2)B。
23.解:根据折射规律,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两种介质中,在法线右侧作出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
24.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该光线入射到平面镜,先画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5.解:(1)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由于法线与镜面垂直,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当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时,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所以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垂直;
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纸板材质应较粗糙些,光线射在上面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得清楚;
(2)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时,要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应该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最终才能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普遍性规律;
(3)实验中将纸板F向后折转,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让一束光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即让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射向镜面,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即反射光线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但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若此时通过平面镜观察纸板,因为物像关于镜面对称,则看到的图像应为丙图中的③。
故答案为:(1)垂直;粗糙;(3)不能;法线和入射光线决定的平面;(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5)在;③。
26.解:(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观察并确定像的位置;
(2)①实验中应沿平面镜的位置对折,即为GH,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②通过记录的数据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物体成像要清晰,就必须让木块有足够光线射向平面镜才能成像,所以应该照亮木块。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①GH;重合;②相等;(3)照亮木块。
27.解:(1)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由图甲知,当蜡烛在刻度尺的25cm处,物距为u=40.0cm﹣25.0cm=15.0cm,像距为v=70.0cm﹣40.0cm=30.0cm,2f>u>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根据折射现象的可逆性,物距u′=v=15cm+15cm=30cm处,即移动透镜至55.0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倒立缩小实像;
(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像移动到光屏的上方,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要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可将蜡烛向上移动、将光屏向上移动、将凸透镜向下移动,能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的操作是②;
(4)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小虫落在透镜上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大小不变;
(5)光屏上成模糊的像,如果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说明原来成像位于光屏之后,故应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上一个合适的凸透镜,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远视眼是利用凸透镜进行校正的。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55.0;缩小;(3)②;(4)完整;(5)凸;远。
28.解:从甲图观察口看到正前方是方格子,整体好像是一个空箱子,而从乙图中看出观察口正前方没有方格纸,有一个倾斜平面镜,所以甲图中的空箱子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得到的,因此镜面与箱底的夹角为45度;把纸币从空箱顶端的投币口投入,实际上纸币在平面镜后面。而观众不能看见平面镜后面的纸币则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故答案为:45;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9.解:(1)水鸭和水鸭所成的像关于水面是对称的,若以水鸭为参照物,像与水鸭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像(即它在水中的倒影)是静止的;
(2)水鸭和残荷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露珠中间厚,边缘薄,形成一个水凸透镜,叶脉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和放大镜的原理是相同的。
故答案为:(1)静止;(2)反射;正立;虚;凸。
30.(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①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②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2)声音在金属和空气中都可以传播,并且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故能听到两次声音。
(3)声音在该金属中的传播速度:
V===3750m/s,根据表中信息可知,该金属是钢。
(4)因为夜间和早晨温度低,声音喜欢在温度低的介质中传播,故人接受到的声波多,故听得清楚;白天温度高,声音不喜欢温度高的介质,会往温度低的地方走,故人接受到的声波少,就听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
故答案为:(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2)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3)钢;(4)因为夜间和早晨温度低,声音喜欢在温度低的介质中传播,故人接受到的声波多,故听得清楚;白天温度高,声音不喜欢温度高的介质,会往温度低的地方走,故人接受到的声波少,就听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
31.解:(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因此,眼球中的视网膜相类似光学仪器的光屏。
(2)(3)青少年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导致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增强,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造成近视。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4)为了预防近视眼,要做到“三要”和“四不看”。三要:读书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四不看: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躺卧看书;不走路看书。
故答案为:(1)视网膜。
(2)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增强,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
(3)凹透镜。
(4)读书姿势要正确;认真做眼保健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