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导入新课
越南
阿拉伯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
1945年4月25日苏联红军和美军在德国易北河会师
当时美军战士威廉·罗宾逊和红军战士亚历山大·希尔瓦斯科在易北河一座遭战争破坏的大桥上握手,这是两国士兵之间的第一次握手。他们如何看待对方?
我们等他们上岸,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脸庞,他们就和平常人一样。我们还以为他们和我们长的不一样。他们是美国人。
——柳波娃·科津岑 红军第58近卫师
我想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想象俄国人,但是,当你看着他们,大量他们时,你没法判断你面前的人是否就是俄国人。如果你给他们穿上美国军服,他们看上去就和美国兵一模一样。
——艾尔·阿伦逊美军第69陆军师
——[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翟强、张静译:《冷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4页
他们真的相似吗?如果相似,为什么内心充满忐忑、疑虑?在美苏盟友会师后不到两年时间,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走向冷战。是什么让昔日的盟友走向对抗?
目
录
冷战与两极格局
01
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增长
02
两极格局的瓦解
03
04
巩固练习
PART 01
冷战与两极格局
概念
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
国际格局
概括地说,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载《历史教学》,2013年第20期
概念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
冷战
1947—1991
两极格局
1955—1991
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雅尔塔体系1945—1991
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举行的国际会议 。
背景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在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后,建立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手
背景
美国确立全球扩张战略,希望称霸世界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斯大林1945年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的影响力
背景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冲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杜鲁门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
背景
时代背景: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关系转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手;
战略差异: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
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严重冲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冷战
思考:乔治·凯南提出了什么理论?有何目的?
目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是遏制政策的前奏
美国驻苏大使乔治·凯南八千字电报
冷战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的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目的:英美结盟,联合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
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冷战
“目前世界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择一种。”
“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
“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美国: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
(1)政治
苏联: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冷战
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
苏联不仅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而且针对该计划,1947年苏联迅速与东欧国家签订了被西方称为“莫洛托夫计划”的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初步构筑起了东欧的经济壁垒。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东欧的经济完全被纳入苏联的轨道。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共同体。
(2)经济
苏联:经济互助委员会
冷战
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不对称:
不完全:
美国及其盟国总体实力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尼等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北大西洋公约》 第五条
“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华沙条约》 第四条
(3)军事:
冷战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时间:1949.5.23
简称:“联邦德国”
首都:波恩
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上:自由主义经济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时间:1949.10.7
简称:民主德国
首都:柏林
政治上: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上:计划经济体制
◎美、苏、英、法分占德国和柏林示意图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德国分裂
地缘政治学:
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战略军备等)是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
二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学者斯皮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学说: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4)地缘政治:
冷战
朝鲜问题
1948年朝鲜半岛先后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爆发朝鲜战争
朝鲜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参战,苏联却不曾正式加入,虽然美国很清楚,中共方面其实足足有150架由苏联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可是这项情报却秘而不宣……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
(4)地缘政治:
冷战
项目 美国遏制 苏联反制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欧洲
亚洲 1947.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7,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1949.1,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1949.4,北约的成立
1955.5,华约的成立
二战后,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后来美、英、法占区合并为西占区
1948.6, “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不可避免
1949,德国分裂
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联邦德国
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民主德国
1950-1953,朝鲜战争
PART 02
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增长
冷战的发展
(1)第二次柏林危机
1961年8月13日凌晨,在铁丝网网成的柏林墙即将封闭的一瞬间,一个参与围墙行动的东德士兵突然跃过铁丝网,投奔西德一方。
——彼德·列宾
柏林墙全长165公里,分内外两层,两墙之间有100米宽的“无人地带”。墙边设有280个观察哨、137个地堡、273个警犬桩以及总计108公里长的坑道。在民主德国的生活中,没有一块空间是史塔西所不能间接、或者在“政治操作下的合作” 形式中直接参与。在柏林墙倒塌前的约30年里,东德平均每天有8人以“破坏国家安全”的罪名被逮捕。
冷战的发展
(2)越南战争
越战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局部战争
美军在越南投下800万吨炸药,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
美国参战长达12年,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中国向越南提供20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以上是无偿援助,是越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美国。
冷战的发展
(3)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从表面上来看,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态度都很强硬,剑拔弩张,然而在行动上却表现出相当的克制和谨慎。他下令海军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得拦截任何苏联船只……赫鲁晓夫也极力避免同美国正面相撞,命令苏联船只暂时避开美国海军的拦截区。……期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共通了25封信,就危机的解决进行谈判。
—《古巴导弹危机的启示:危机需要理智管控》
双方势均力敌;核武器对人类的毁灭性……
为什么没有从冷战走向第三次世界大战?
多级力量的成长
从经济角度来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意味着,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
——摘译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多级力量成长
(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战后美国与欧共体GDP占世界总额的比重
西欧——欧共体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
◎1950-1970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
从1958年起,苏联为了谋求与美国合作主宰世界的超级大国地位,加强了对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干预和控制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956年 波兰波兹南事件
东欧兴起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2)社会阵营开始瓦解
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
中苏关系破裂
◎反“苏修”
多级力量成长
(3)中国的发展
1964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2.2
1967
1971
1970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
尼克松访华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9
中日建交
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多级力量成长
(4)第三世界的崛起
◎1955年 万隆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
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召开
不结盟运动
在万隆会议的基础上形成,要求独立自主,
掀起非殖民化浪潮
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多级力量的成长
美、日、西欧
三足鼎立
苏东关系破裂
中苏关系破裂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
(4)第三世界的兴起
(3)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
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1)西方阵营分化
两弹一星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
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PART 03
两极格局的瓦解
美苏关系演变
紧张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缓和 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裁军取得重要进展: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美苏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德国统一
中苏关系、东欧剧变
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1989,戈尔巴乔夫访华
东欧剧变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飘荡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在寒风中徐徐降落,存在了74年、横跨欧亚的红色帝国戏剧般地坍塌。
当今世界格局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
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俄乌冲突后,“新冷战”说已充斥西方舆论场。美国和西方国家鼓吹回归“平行世界”,主张退回狭小的西方世界,放任国际社会逐渐裂变为西方和非西方这两个“平行世界”。美国为了维护霸权地位,试图将这种“平行关系”塑造为冷战时的对峙状态,重新制造阵营对立。
——《俄乌冲突的历史经纬与时代警示》
PART 04
巩固练习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3年8月19日,丘吉尔与罗斯福签署关于原子能研究合作的协议,结合所学知识,其中“没有双方同意,不得与第三方交流任何有关原子能的情报”的规定便是针对苏联而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二战局势日渐明朗,美苏由于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合作基础逐渐动摇,美英等西方国家把苏联作为假想敌,冷战思维已经开始显现,催生了冷战的出现,故选B项。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同盟正式破裂,排除A项。英美的协议目的是针对苏联,不只是为维护其军事霸权,排除C项。1942年时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美、英和苏联是盟友,这一针对苏联的协议,无益于加速战争结束,排除D项。
1.1943年8月19日,罗斯福与丘吉尔签署双方在原子能研究领域进行全面合作的协议,其中明确规定,没有双方同意,不得与第三方交流任何有关原子能的情报。这一协议( )
A.直接瓦解了美苏同盟 B.与冷战发生密切相关
C.旨在维护其军事霸权 D.加速战争结束的进程
B
2.1947年6月,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对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说:“如果计划的实施从作为某种核心的西欧开始,美国政府会感到满意。”他还表示:“如果苏联想要得到美国的援助,就必须在欧洲问题上作出根本性的立场转变。”材料中的“计划”( )
A.是两极格局开始的标志 B.推动了战后欧洲的经济复苏
C.意在缓和美苏之间矛盾 D.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二战后初期,西欧出现严重经济困难,并由此引起法、英、意等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史称“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援助西欧,因此提出了许多令苏联无法接受的条件,苏联最终没有加入“马歇尔计划”。据材料“1947年”“计划的实施从……西欧开始”“如果苏联想要得到美国的援助,就必须在欧洲问题上作出根本性的立场转变”可推断出材料中的“计划”为“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战后欧洲的经济复苏,B项正确;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苏冷战的措施,加剧而非缓和美苏之间矛盾,排除C项;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的霸主地位并非是通过“马歇尔计划”确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3.20世纪50年代,法国与北约的军事合作非常密切,在法国境内分布着多个北约军事基地。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并要求北约将总部从巴黎迁往布鲁塞尔。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美国军事实力相对衰落 B.北约各国合作基础消失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北约内部的分歧与摩擦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与北约的关系急剧恶化,结合所学知识,戴高乐上台后,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致使北约内部的分歧与摩擦增加.故选D项;A、B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B两项;20世纪6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还谈不上加强,故排除C项。
D
4.1956年7月,铁托、尼赫鲁等人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举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在会谈中他们就世界范围内实现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问题进行了磋商,逐步明确了不结盟思想。该思想( )
A.酝酿了新的世界战略选择 B.标志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C.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可 D.对新中国外交原则产生深刻影响
A
解析:根据材料“1956年7月,铁托、尼赫鲁等人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举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在会谈中他们就世界范围内实现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问题进行了磋商,逐步明确了不结盟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7月,铁托、尼赫鲁等人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举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在会谈中他们就世界范围内实现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问题进行了磋商,逐步明确了不结盟思想。这一思想酝酿了新的世界战略选择,即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结盟,故A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故B项错误;“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可”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新中国的外交原则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不结盟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
5.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反映了( )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C.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 D.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D
解析:据材料“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并结合所学,60年代,随着欧洲一体化加强,法国逐渐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要求摆脱美国控制,可知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分化,故选D;据材料“1964年6月”,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仍旧是世界霸主,排除A;“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北约”是美国与欧洲同盟的机构,据材料“从北约到联合国”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并未解体,排除C。
6.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C
解析:根据材料“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可知,法国学者倡导欧洲国家迅速采取行动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避免欧洲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学者认为欧洲受到挑战并对未来有所担忧,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美国的发展模式,A项排除;题目主要是强调学者对欧洲的认识,没有涉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B项排除;题干没有涉及苏联的威胁,D项排除。
7.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种现象说明( )
A.日本得到西欧国家的强有力支持 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C.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已经丧失 D.日本开始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D
解析:题干想要说明的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AB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故排除,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表明在国际关系上,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想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故D正确,故选D。
8.冷战结束以来,国家间竞争代替冲突、合作代替对抗成为总体趋势,即进入“竞合时代”。在合作中寻求安全,在竞争中实现权力均衡、制度平权及共识的建构。这对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启示( )
A.各国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 B.国家复兴必须走结盟发展道路
C.第三世界应成为国际政治中心 D.竞合关系总体有利于国家安全
D
解析:根据材料“在合作中寻求安全,在竞争中实现权力均衡、制度平权及共识的建构”可知,作者强调竞争和合作,竞合关系总体有利于国家安全,D项正确;材料不仅强调竞争,同时也强调合作,排除A项;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故国家复兴必须走结盟发展道路说法错误,排除B项;当今世界政治的主导力量依然是发达国家,第三世界应成为国际政治中心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
答:(1)原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仇视。表现: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材料二:20世纪70-90年代初期,是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新的多极化世界初露端倪的交替时期。导致世界格局变化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轮番升级的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导致两国国力的相对削弱。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和西欧、日本力量的崛起,有力地牵制和冲击着美苏两霸的势力。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和苏联的“新思维”成为推动苏联社会质变的催化剂。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性事件。
答:(2)原因:美苏两国因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而相对削弱;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或第三世界的崛起);西欧、日本力量的崛起;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苏联的“新思维”(或戈尔巴乔夫改革)。事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或东欧剧变)。
解析:(1)根源;依据材料一“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可知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依据材料一“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可知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仇视。表现:结合美国冷战政策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回答。
(2)原因:根据“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轮番升级的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导致两国国力的相对削弱。”得出美苏两国因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而相对削弱;根据“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和西欧、日本力量的崛起有力地牵制和冲击着美苏两霸的势力。”得出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西欧、日本力量的崛起;根据“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和苏联的‘新思维’成为推动苏联社会质变的催化”得出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苏联的“新思维”(或戈尔巴乔夫改革)。事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