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第一节东南亚第1课时 习题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第一节东南亚第1课时 习题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11 08:1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一节 东南亚
第1课时
目录
01
课程标准
03
课前预习
02
思维导图
04
自主探究
06
素养强化
05
课堂反馈
1.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 以某地区的一种自然资源为例,说出该资源在当地的分布状况、对外输出地区以及对当地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
3. 结合实例,说明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课程标准
思维导图
课前预习
一、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1.东南亚位于亚洲的__________部,包括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的大部分。
2.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_______高_______低,地表形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南
中南半岛
马来群岛


山河相间
纵列分布
3.中南半岛大部分为____________气候,每年6月到10月盛行__________风,降水很多,为__________季;11月到次年5月盛行_________风,降水偏少,为__________季。
热带季风
西南

东北

4. 东南亚的气候与农业生产。
4. 东南亚的气候与农业生产。
气候类型 主要特征 分布地区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南半岛大部分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马来群岛大部分和马来半岛南部 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图7-1-1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较多,一年分旱、雨两季
全年高温多雨
5.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之一,有“火山国”之称,读图7-1-2,分析其主要原因。
印度尼西亚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6.东南亚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
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沿海地带
7.核心填图:在图7-1-3中填注亚洲、大洋洲、太平洋、印度洋、马六甲海峡。
二、马六甲海峡
自主探究
读中南半岛山脉、河流、城市分布示意图(图7-1-4)、甲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图7-1-5)、湄公河干流规划水电站统计表(表7-1-2),探究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探究过程
探究一:河流对区域城市分布的影响
(1)甲城市是泰国首都________。图中国家的首都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曼谷
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区
探究二:河流对区域农业的影响
(2)河流进入下游后,水流平缓,泥沙沉积,形成____________,为发展农业创造了条件。中南半岛大部分属于____________气候,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在________季时,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在________季时,河流容易发生__________(填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冲积平原
热带季风


洪涝
探究三:河流对区域工业的影响
(3)中南半岛上的河流上游主要流经__________(填地形类型),地面起伏__________,水流速度__________,水力资源丰富,可建设水电站,仅湄公河干流就有规划水电站12处,其中__________(填国家)最多。
山地


老挝
探究四:河流对区域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4)河流下游主要流经__________(填地形类型),地面起伏_______,水流速度______,且人口密集,河流的航运价值________。
平原



归纳总结
(5)河流对区域的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影响很大。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东南亚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濒临太平洋和大西洋
B. 位于中国以南
C. 中纬度大陆西岸
D. 地跨亚欧两大洲
B
课堂反馈
2. 河流奔流在群山峡谷之中,构成了中南半岛壮丽的地表景观,这种景观可描述为(   )
A.山势雄浑,雪峰连绵
B.丘陵广布,溪水奔流
C.平原辽阔,一望无际
D.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D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读图7-1-6,完成2~4题。
3. 中南半岛河流的主要流向是(   )
A. 自东向西
B. 自西向东
C. 自北向南
D. 自南向北
C
4. 湄公河是东南亚重要的国际性河流,但航运量不大,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水量少,不适合航运
B.流经河段大多山高谷深,
水流湍急
C.流经国家经贸往来较少
D.流经国家经济都比较落后
B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其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是湄公河天然的蓄水池。洞里萨湖湖面最大时可达10000平方千米,湖面宽约100千米,平均水深在10米以上,最深处达11.5米;湖面最小时仅为2700平方千米,湖面宽约30千米,平均水深仅为1米左右。据此读洞里萨湖示意图(图7-1-7)、洞里萨湖及附近区域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图7-1-8),完成5~6题。
5. 影响洞里萨湖水位和深度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降水 B. 地形
C. 气温 D. 位置
A
6. 洞里萨湖地区交通便捷,吃水深度在4米左右的船只经各支流可到达湖区周围的多个城市。洞里萨湖通航的最佳时间是(   )
A. 1—6月
B. 6—10月
C. 11月至次年4月
D. 全年
B
(2022·湖南娄底)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面积约17.5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11大岛。岛上森林茂密,多高山深谷,火山、地震多发,岛中部是险峻的山岭,四个半岛伸向海洋。据此读苏拉威西岛位置示意图(图7-1-9),完成7~8题。
7. 苏拉威西岛多火山、地震是因为 (   )
A. 印度洋板块与美洲板
块发生张裂运动
B.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
块发生碰撞运动
C. 处于太平洋板块内部
,地壳比较活跃
D.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
震带,地壳比较活跃
D
8. 历史上,苏拉威西岛上四个半岛的居民相互间很少来往,除海洋阻隔外,主要限制因素是(   )
A. 地跨南北半球
B. 热带雨林密布
C. 岛中部地形险峻
D. 火山、地震频繁
B
读图7-1-10,完成9~11题。
9. 图中M海峡是(   )
A. 白令海峡
B. 马六甲海峡
C. 直布罗陀海峡
D. 麦哲伦海峡
B
10. M海峡位于(   )
A. 阿拉伯半岛和菲律宾
群岛之间
B. 中南半岛和加里曼丹
岛之间
C. 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
岛之间
D. 印度半岛和苏门答腊
岛之间
C
11. 下列关于M海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世界最繁忙的海峡之一
B. 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
重要水道
C. 亚洲和大洋洲的分界线
D. 东亚运输石油的“海上
生命线”
C
二、非选择题
1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烧芭”是东南亚某国悠久的传统农业文化,当地山民在森林山地放一把火烧成“空地”,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山民们便在那里耕作收获。几年后,田薄地衰,山民便弃之不顾,转而另辟新地,“烧芭”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也因此产生大量烟雾。
材料二 东南亚局部地区示意图(图7-1-11)。
(1)图中“烧芭”行为发生在_____________(填国家),该国濒临__________海峡。
印度尼西亚
马六甲
(2)图中“烧芭”的地区位于______________岛,导致图中的烟雾扩散的风向是________风。
西南
苏门答腊
(3)说明“烧芭”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破坏植被,使植被覆盖率降低;
②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
(4)说明“烧芭”行为对邻国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①影响人体健康;
②能见度降低,影响人们出行。
“自温州开船,西南行,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腊……”——摘自《真腊风土记》(元)
《真腊风土记》所记载的真腊国,定都吴哥(现今柬埔寨暹粒境内)。1431年,暹罗破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次年,吴哥窟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覆盖漫无人烟的吴哥窟。吴哥窟遗址占地面积达400多平方千米,包括森林地区,有9—15世纪吴哥王朝各个
素养强化
时期的辉煌遗迹。吴哥窟被遗弃的400多年时间里,鲜有人探访。直至1861年1月,一位法国生物学家为寻找热带动物,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发现这些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撰书记录,它们才真正引起世人关注。20世纪初,人们开始对吴哥窟进行修复。吴哥窟于199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7-1-12是吴哥窟遗址景观图。
分析吴哥窟古建筑易遭受的自然威胁。
①吴哥窟地处低纬度(热带)地区,高温多雨,岩石的风化、侵蚀作用强;②植物繁茂,植物根系对建筑物破坏作用强;③蚁虫繁殖速度快,蛀蚀作用强;④地势低平,易遭受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