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
导学案课堂同步导学
8.土地的誓言
合作探究
分层作业
预习导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学习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品析文中的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
3.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之情,感受充溢在字里行间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些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的推动下,组成的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当时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 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导学建议·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走近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作家。他和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白朗、李辉英等作家共同自发开展文学创作的群体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于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在1935年完成,这是对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他另外著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大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背景介绍:本文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民依然无家可归。作为东北人民的一员、“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自己愿意用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思想感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镐头(gǎo):
挚痛(zhì):
嗥鸣(háo):
斑斓(lán):
谰语(lán):
亘古(gèn):
刨土用的工具。
灿烂多彩。
(野兽)大声嚎叫。
诚恳而深切。
整个古代。这里指远古。
没有根据的话。
污秽(huì):
怪诞(dàn):
默契(qì):
田垄(lǒng):
丰饶(ráo):
肮脏的东西。
①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②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荒诞离奇,古怪。
富饶。
①田埂,用来分界并蓄水。②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2.文中作者的“誓言”是什么 请摘抄有关句子。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3.怎样理解文章题目“土地的誓言”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应理解为“面向土地发出的誓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学习小助手·
朗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法画出本文出现的关键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朗诵文章,理解情感
“○”:圈关键性的词语或内容。
“ ”:标在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之处。
“!”:标在需要注意或者有感想的地方。
“△” :标在关键词下面,方便分析人物情感或人物形象。
“ ”:画在优美语句或可赏析的句子下面。
“ ”:画出相关内容的关键句。
画在表示作者的观点看法或总括句、中心句或者过渡句下面。
“[]”或“{}”:标注重点段。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或物产 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景色或物产
列举了白桦林、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景色及物产。作者把故乡写得如此美好、如此丰饶,能让我们更爱她,并为她的美好被践踏而感到悲愤。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重建美好故乡的信念和决心。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语句:①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②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③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体会:热烈抒发了作者对故土家园的热爱、怀念及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导学建议·
可以通过详细展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素养检测】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感情表达出来 请举例说明。
①运用大量富有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如“挚痛的热爱”“热情的默契”等。
②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
③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它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强化了抒情效果。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联系文章的背景,按照括号内的要求,理解、揣摩下列句子。
(1)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赏析加点词)
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双重否定,突出强调真挚、深沉、强烈的感情。
(2)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第1段后半部分多次写到“这种声音”,为什么 为什么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 )
这种声音:故乡召唤的声音;作者想回去的声音。表面写地底的岩浆(实),实则写作者内心深处强烈的、无法遏制的思乡之情(虚)。
作者思念故乡,并不明说,而说故乡在召唤自己,呼唤自己的名字,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示例:我的家乡是我的母亲,在我的梦里,我常常能看见一座座青山,一层层梯田,一块块土地,一条条潺潺小河欢快地唱着歌谣奔向远方……太美了,这里的春天,有充满生机的温暖。山坡上的野花、家里的盆景,竞相开放;河边的柳树早就像一位漂亮的姑娘在风中翩翩起舞,她尽情地展示着她的妩媚。这里的夏天,山上绿色成荫,鸟雀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最让我欢喜的还是山下的那条小河,里面的泥鳅、小虾多得一抓一大把。这里的秋天瓜果飘香,山上的柿子熟透了,就像一个个小红灯笼似的挂在树上,每一个都十分饱满,晶莹剔透。这里的冬天白雪皑皑,在河面上打雪仗的情景总也忘不掉。
1.如何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这句话
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凄苦、悲愤,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热爱,对失去故乡的凄苦悲愤,对侵略者的深恶痛绝。
2.“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表明作者愿意为故乡美丽的土地(故乡、祖国)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作者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3.学习呼告手法的运用,分析和理解呼告的作用。
(1)找出文中使用呼告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呼告: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作用:运用呼告手法,更有利于作者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念和眷恋。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第二段后半部分“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你”来称呼呢
运用呼告的手法,人称变化代表着情感变化,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第三人称,间接倾诉,感情平稳深沉;第二人称,直接交流,情感迫切强烈。
写作“移情”三法
①“移情”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作为人移之于物的思想感情,只能是作者和现实生活的关系的反映,而且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②“移情”离不开联想。作者在生活中见到某种景物,而这种景物的某种特征,与自己经历过的某种生活和思想感情有相似之处,于是由联想产生“情”。
③“移情”离不开“比兴”。作者要言志抒情,必须要采取“因物喻志”“托物寓情”的比兴手法。
文章多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从下面句式中选择一组,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某事物的依恋。
A.当我……当我……当我……
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
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示例:A.当我疑惑的时候,他为我指明方向;当我灰心的时候,他为我加油;当我难过的时候,他和我共同承担。
B.当小草慢慢穿上新衣的时候,当杨柳缓缓抽出新芽的时候,当风中弥漫着醉人花香的时候,我想起了白居易的“浅草才能没马蹄”,我看见了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我听见了春天伴着风声向我们走来的脚步声。
C.土地是我们伟大的母亲,给我们生命,让我们领略世界的美好;土地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给我们力量,让我们知道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成功;土地是我最温柔的思乡情怀,给我们温暖,让我们对这片热土爱得深沉!
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1给下面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 )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 )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胸táng ( )上,知道我的心是跳跃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fàn làn ( )着一种热情。
zhì
zhào
膛
泛滥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人民,从没有被困难击倒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经历无数① (试验 考验),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② (鼓舞 鼓励)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的力量
③ (源泉 源头)。
在危难关头 , 。 。 ; ;我们看到大批“80后”“90后”“00后”成为中坚力量,用青春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赤子之歌。
考验
源泉
鼓舞
(1)从语段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①②③处横线上。
(2)将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示例: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人民,难道有被困难击倒过吗
(3)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D)
①我们看到,无数“战士”不畏艰难冲锋在前
②“无论生死,不计报酬!”“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③用心中的爱和坚守点亮希望,演绎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④我们看到无数无名英雄默默奉献,无悔坚守
⑤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协力,并肩作战,守望相助
A.③⑤①②④ B.⑤③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⑤③②①④
3“天下国家”是一个亘古弥新的话题,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请结合下面两篇课文,讲讲相关人物的爱国事迹或谈谈其爱国情感。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土地的誓言》
示例一: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被害,明知凶多吉少的情况下,勇敢地站出来,坚持真理,痛斥特务,慷慨淋漓。
示例二: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眷恋着沦陷了的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发出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字里行间充溢着深沉的爱国热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兄长——记端木蕻良
范若丁
①我把端木蕻良视作兄长,也许人们认为这是我的狂悖。
②按说我完全应该视端木蕻良为长辈。在我读中学的时候,他亲自作词的《在嘉陵江上》已唱遍燃烧着抗日烽火的中国大地,他是写出《科尔沁旗草原》《曹雪芹》等名著的大作家。仅就年龄而言,我和他也是两代人。但自从见到他之后,我们中间年龄上的差距奇妙地缩短了,他在我心中留下的只能是一个兄长的形象。
③他那幽默而温和的微笑,他那低低的亲切的语声,他那带点天真的动作,和那沉静而又易于激动的性格,使你同他在一起就自然觉得是同大哥哥在一起一般。再说,称他端木老,他也不同意。他总是笑着说:“叫我端木,叫我端木,大家都叫我端木。”
④他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但是你见了他一面,就很难忘记他。
⑤去年夏天,我同苏晨同志去看望他。他住在北京虎坊路的一座公寓里,我们敲了敲门,才看到门上有一张“上午写作,不会客,请恕”的字条。再看看手表,时针正指10:00。我们知道端木最近在赶写《曹雪芹》中卷,不想在他规定的写作时间里打扰他,正要退去,门开了。
⑥开门的是端木的爱人钟耀群同志。“呵,远道来的客人,请进,请进。”钟大姐热情地招呼着,回头向里面喊道:“端木,来客了。”
⑦端木从另一间房走出来。看到我们,高兴地笑着:“有朋自远方来。”
⑧苏晨诙谐地指指门上的字条:“这里有‘安民告示’,我们还是下午再来吧。”
⑨“快进来,快进来。”端木催促着。
⑩我听不少同志讲过,端木的身体很不好,因此,在我未见到他之前,我把他想象为一个满脸病容、扶杖踽行的羸弱老人。其实,端木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甚至还看不出他有什么老态来,且好说好笑。他的说笑不是使人感到高不可攀式的恢言宏笑,而是娓娓动听,推心置腹,给人以生活的风趣和亲切感,使人觉得是同家里人谈心。
我们问及他的身体,他就谈起他“三死三生”的经过。我们同他谈到《曹雪芹》,他就谈起他对《曹雪芹》中、下卷的构思,和前些时同钟耀群到南京、苏州、扬州旅行的见闻;这次旅行主要是为了熟悉环境、收集素材,以便更好地塑造曹雪芹这个人物。是啊,没有如此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生活情趣,端木蕻良写不出《曹雪芹》,更谈不到另续《红楼梦》。一个枯燥的孤陋寡闻的人,绝对不可能成为卓有成就的作家。
谈起花与草,他的兴味也很浓。在他所有的“珍藏”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片养在一个钵子里的青萍。这几片青萍是他同钟耀群到江南旅行,从徐霞客家门前那一湾清水里带回来的。这青萍被钟耀群用湿手帕包起来,靠了钟耀群的细心护理,也靠了它本身的顽强的生命力,经过一个多月的旅途,枯而复生,终于在北京的一个窗口,生机勃勃地繁衍起来。这使我联想到端木的生命和他在“三死三生”的搏斗中,钟耀群对他的护理和支持。
端木在心灵深处,对这青萍上体现的爱充满感激。更何况这青萍上还留有徐霞客仆仆风尘的影子,留有徐霞客的博大精神呢!
端木同苏晨是老朋友了,他一定要留我们吃饭,我们也不客气。告别时,我说:“钟大姐、端木老,冬天到我们广东走走吧,南粤冬景不啻江南春色…… ”
“哎哎,”端木打断了我的话,谐谑地说,“怎么又忘了 你叫她钟大姐,叫我端木老,这不平等嘛!记着,叫我端木,你看老苏就直呼我端木。以后可要记着呵!”
大家高高兴兴、亲亲热热地分手了。但从此,端木那张高高兴兴、亲亲热热的兄长般的脸膛,就留在我心上了。
端木,像用绿色写出“人”字的青萍,处处表现出生的意趣。
端木答应给《花城》写一篇散文,不久他将散文寄了来;这篇散文的题目就叫《青萍》。
“水到处都是有的,青萍也到处都是有的,青萍把灿烂的阳光,巧妙地织成绿色,把阳光里的热,转化成绿色。绿色,可以说是生命的本色。”这是端木在《青萍》中写的一段话,它蕴含着一个平凡而深刻的哲理。
我深信我的兄长——端木,生命常绿。
(有删改)
4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下表中的“具体事件”。
核心事件 具体事件
去年夏天“我”同苏晨第一次看望端木 (1)
谈起“三死三生”及《曹雪芹》构思过程
(2)
留吃饭,饭后告别,叮嘱我直呼其名
(3) .
谈起花草,讲述青萍来历
用字条挡门,却热情招待(或“不怕打扰,邀我们进门”)
端木写散文《青萍》,并寄给《花城》
5作者抓住“笑”来刻画端木。结合本文内容,分析这样刻画人物的妙处。
端木让“我”直呼其名时的“笑”,生动展现了他热情好客、亲切随和、平易近人的个性(或“丝毫不摆大作家的架子”);我们拜访打扰他写作时,他违背自己的告示,并热情邀我们进门,表现了他热情好客、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的处世态度(或“宽厚待人的个性品德”)。
6作者借描写青萍突显端木蕻良的精神品质。作者是如何围绕“生的意趣”做到这一点的 请借助小语的笔记,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小语的笔记
◎[摘录]“青萍”——[来源]徐霞客家门前那一湾清水。
[遭遇]在湿手帕中,经过一个多
月的旅途,枯而复生。
◎[关联]“端木”与“青萍”的相似点在哪里
示例:青萍历经一个多月的旅途,枯而复生,端木蕻良“三死三生”,他们都有着坚韧顽强的品格,有着生命的意趣和追求。青萍来自徐霞客家门前的那一湾清水,留有徐霞客的博大精神,端木蕻良构思作品、外出旅行、用心创作,知识渊博,生活情趣广泛,表现出生活的美好意趣。作者将端木蕻良与青萍联系在一起,托物言志,物人同构,相得益彰,以物衬人,高度赞美了端木蕻良顽强而又蓬勃的生命姿态,鼓励大家坚韧顽强地面对生活,并努力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7作者抓住了端木给“我”的特殊形象“只能是一个兄长的形象”。你从“只能”一词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丰富情感 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具体分析。
端木无论是名声还是年龄,与“我”都有很大的距离,但是“我”却感受到他亲切、热情、天真、沉静,如大哥哥般的感觉。“只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端木宽厚性情的极度欣赏,以及作者内心因此而涌动着一份兄弟般的温暖。
8受传统文化熏陶,中华大地上英雄辈出,各领时代风骚。让我们一起走进以“传承·梦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1)【传承经典国学】请阅读下面文字,运用对联知识,根据画线句子内容,补充下联,使之成为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宝藏,异彩纷呈,历久弥香。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展现永久魅力,增添时代风采。要让经典国学引领我们在新时代茁壮成长,助圆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梦想。
上联:传统文化展魅力添风采
下联:
经典国学引成长助复兴
(2)【致敬英雄人物】“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校刊准备以“致敬英雄人物”为主题出一期专刊,请仿照栏目一、栏目四,再设计两个栏目名称。
栏目一:英雄故事最励志
栏目二:
栏目三:
栏目四:英雄歌曲最嘹亮
英雄电影最感人
英雄形象最高大
(3)【倾诉后浪心声】五四青年节期间,一段名为《后浪》的演讲视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演讲者用一句“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的评语,给予了后浪(年轻人)充分的肯定,激发起无数年轻人追逐梦想的热情。但是,也有人说现在不少年轻人精神颓废、不思进取,这样的夸赞太过了。
为此,班长组织同学们对演讲者的评语展开讨论,大家踊跃发言。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请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把乙同学的发言补充完整。
同学甲:我不赞成演讲者的观点。现在确实有不少年轻人没有梦想,整日沉湎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
同学乙:我赞成演讲者的观点。我们新一代年轻人有责任,有担当,
在各行各业,许许多多“90后”“00后”全心全意彰显时代担当,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END
感谢观看 下节课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