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地理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日本人口集中分布于各大型岛屿的沿海地区。2020年日本出台政策,鼓励国内人口迁向曾发生核电站泄漏事故(2011年3月大地震和海啸所致)的福岛县居住和创业,并给予高额补贴,对原居民回迁附加特别优惠政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日本人口地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源、土壤 B.气候、交通 C.气候、水源 D.地形、交通
2.时隔10年,日本政府鼓励人口回迁福岛县核电站泄漏区,但要实质性地让居民回迁,其前提条件是( )
A.经济实力强 B.政策优惠 C.人口素质高 D.环境恢复安全
下图反映了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亚洲人迁往美国,②美国人迁往亚洲,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以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 )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图中国内人口迁移对美国人口造成的影响( )
A.东北部地区养老负担加重 B.南部地区就业压力加大
C.东北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D.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是我国某市2002—2018年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是( )
A.外出务工人口增多 B.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加
C.老年人口比例下降 D.劳动力需求数量减少
6.人口数量的变化对该市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加大就业压力 B.制约经济发展 C.加剧环境问题 D.促进文化交流
每年10月老张从北京飞来,次年4月再从海口飞回。他背后有上百万这种“候鸟”养老模式的老人群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材料中人口流动原因相似的是( )
A.三峡库区的百万大移民 B.我国60年代知青上山下乡
C.我国每年的春节返乡潮 D.美国东北部老年人向南迁移
8.海南省的“候鸟老人”集中居住于海口、三亚两地,会促使当地( )
A.人口合理容量增加 B.第三产业发展
C.环境承载力提高 D.资源消耗降低
继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为一线城市后,2022年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等15个城市成为新一线城市。下图为2017~2021年三类城市中高端人才流入百分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吸引中高端人才流入一线城市的主导因素是( )
A.对外开放程度 B.交通便捷度
C.经济发展水平 D.生活舒适度
10.新一线城市对中高端人才需求大增的主要原因是( )
A.劳动力缺乏 B.人口素质下降 C.老龄化严重 D.产业转型升级
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下表为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省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份 生态适度人口(万人) P1(万人) P2(万人) 现实人口(万人)
广西 3276.2 2970.6 7203.2 5331.4
新疆 1957.3 1937.2 4303.3 2164.4
四川 2990.3 3229.2 6574.5 9001.3
内蒙古 1825.8 3912.3 4014.3 2453.2
注:P1表示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区人口容量,P2表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区人口容量。
11.广西生态适度人口比新疆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位于珠江流域中下游,地形平坦开阔 B.油气资源和煤炭丰富,能源充足
C.地域面积大,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D.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适宜
12.推测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的主要原因是( )
A.距经济发达地区(京津唐地区)较近 B.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C.草场广阔,畜牧业比较发达 D.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
近年来,不少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这将给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13.“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C.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D.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14.“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缓解老龄化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婚姻贫困是我国在低生育率、传统思想等影响下产生的性别比失衡现象。据测2020年,我国可婚男性约过剩2400万。下图为我国2030年30岁以上未婚男性比例(预测)分布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据图分析滇、黔、甘等省,30岁以上未婚男性比重偏高的原因( )
①经济发展落后②高出生率③女姓迁出较多④老龄化程度低⑤传统观念
A.②④⑤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
16.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是( )
①限制城乡人口流动②改变传统社会观念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⑤鼓励男性人口流动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回流人口是指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务工后因某些原因返回户籍所在地的人口,多为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以2008年为时间节点,2008年前从东部发达地区返回户籍地的人口,习惯上称为第一代回流人口,这部分人口回乡后大都回归农村,重操农业;2008年后的回流人口被称为新一代回流人口,这部分人口回乡后在东部产业转移中西部的影响下多选择在当地县城就业、购房定居,推动了当地城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图示意江西省吉安市(地级市)新一代回流人口回乡前后的职业类型。
(1)说出与第一代回流人口相比,新一代回流人口从事职业的特点。(6分)
(2)分析吉安市新一代回流人口多选择定居当地县城的主要原因。(6分)
(3)简述吉安市新一代回流人口定居县城所产生的有利影响。(4分)
1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结构调整.体制转换.人口老化及经济下行的多重压力,近几年出现了人口净迁出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下滑趋势。人口净迁出指的是人口迁出超过迁入而引起的人口减少的现象。下图为出生地为辽宁,现居地为为全国各区域人口分布图(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整理)。
出生地为辽宁.现居地为全国各区域人口分布图(单位:人)
(1)结合图中描述辽宁人口迁出主要迁往华北地区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分析辽宁省人口净迁出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
(3)辽宁省人口流失可能会对当地产生哪些影响?(8分)
19. (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迁移及改革开放后民工外流示意图。
(1)简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6分)
(2)说出改革开放后民工的流动方向。(6分)
(3)近几年来,又出现“民工荒”,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4分)
祁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地理第一次月考试卷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带,且沿海海运便利,利于进口原材料和出口工业制成品,因此影响日本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交通,D项正确。故选D。
2.答案:D
解析:核电站泄漏会产生放射性污染,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影响较大,因此让居民回迁的前提条件是环境恢复安全,D项正确。故选D。
3.答案:B
解析:从图中看①是亚洲人口迁往美国,美国为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多,①正确;美国比亚洲收入高,人口迁往亚洲不是为了收入,②错误;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可能主要是因为南部地区气温高,环境好,③错误;东北部是主要的工业区,国内人口向东北部迁移,主要是以就业为主,收入是主要目的,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答案:D
解析:图中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人口向东北部迁移,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向南部迁移的主要是考虑温暖的环境,主要为老人,所以说东北部地区养老负担减小,A错误。南部地区老人南迁,年轻人北迁会造成南部就业压力减小,人才流失加重,BC错误。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D正确。故选D。
5.答案:A
解析:从折线图可见,该地户籍人口总体上升,常住人口逐年下降,说明该地总人口逐渐减少。户籍人口始终高于常住人口,说明该地迁入人口小于迁出人口,外出务工人口增多,故A正确。该图反映该地总人口变化,不能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率、老年人口比例,BC错。该地常住人口2016年后变化较小,说明外出量减少,该地对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错。故选A。
6.答案:B
解析: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以人口迁出为主,会制约经济发展,缓解该市的就业压力和环境问题,促进了文化交流。人口数量的变化对该市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制约经济发展,B正确。故选B。
7.答案:D
解析:冬季,我国北方纬度较高、受冬季风影响大,气候寒冷,许多北方老人为了避寒南下至处于热带地区的海南省,形成特殊的人口迁移,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环境。美国东北部属于冷湿地区,许多老年人向阳光地带的南部迁移,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环境,与材料中的人口流动原因相似,D符合题意;我国60年代知青上山下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策,我国每年的春节返乡潮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因素,三峡库区的百万大移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大工程建设,属于经济因素,这些人口流动和迁移与材料中的人口流动原因不同,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答案:B
解析:海南省的“候鸟老人”集中居住于海口、三亚两地,会促使当地第三产业发展,B正确。短期人口流动不会导致人口合理容量增加、环境承载力提高;短期人口流动会加速资源消耗,ACD错误。故选B。
9.答案:C
解析: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水平较高,对中高端人才吸引力大,C正确;对外开放程度对于中高端人才迁入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A错误;交通便捷度有利于人口的迁移,但不是主导因素,B错误;生活舒适度不是影响中高端人才迁移的主导因素,D错误。故选C。
10.答案:D
解析:新一线城市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中高端人才的需求量较大,D正确;劳动力缺乏和老龄化严重可以是对劳动力人口需求量大的原因,但不一定是中高端人才,AC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口素质在提高,B错误。故选D。
11.答案:D
解析:广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适宜,更适合居住,D项正确;新疆油气资源丰富,地域面积大,B、C两项错误;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A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人口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内蒙古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消耗大,导致其现实人口少。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现阶段城市产业还没有达到饱和,经济效益也没有下降,A选项不符合题意: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是农民工流出导致的,不是“城归”返乡创业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可知,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说明“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C符合题意;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可能导致人口流入城市减少,“城归”返乡创业现象是乡村的拉力增强,不是城市的推力增强,且大部分城市加强了环境治理,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答案:B
解析:改善环境质量,属于环境效益,A选项不符合题意;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老年人口占比上升,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缓解老龄化问题,B选项符合题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是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C选项不符合题意;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答案:C
解析:通过分析可知,滇、黔、甘等省属于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①正确;高出生率、老龄化程度与30岁以上未婚男性比重高关系不大,②④错误;由于滇、黔、甘等省经济相对落后,导致女性迁出较多,男女性别比失衡,③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传统思想也会造成性别比失衡,⑤正确。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答案:A
解析:限制城乡人口流动较不现实,①错误;改变传统社会观念有利于人们思想进步,提高结婚率,②正确;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使生育得到保障,缓解年轻人压力,有利于提高结婚率,③正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能够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减少女性人口流出,④正确;目前男性人口过剩2400万,鼓励男性人口流动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婚姻贫困问题,⑤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1)答案:特点:从事职业类型多种多样;(2分)多从事非农产业;(2分)从业类型呈现高端化趋势(2分)。
(2)答案:原因:吉安市下辖县承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就业机会较多;(2分)县城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居住环境等条件较农村好;(2分)县城距离农村户籍地较近;(2分)新一代回流人口收入水平较高,有能力在县城购房等(2分)。(任答3点得6分)
(3)答案:影响:(扩大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2分)促进城镇经济发展;(2分)促进区域城镇协调发展等(2分)。(任答2点得4分)
解析:(1)从江西省吉安市(地级市)新一代回流人口回乡前后的职业类型统计图和材料描述来看:第一代回流人口回乡后大都回归农村,重操农业,新一代从事职业类型多种多样,且基本都脱离了农业活动,从业类型有研发、技术工人等相对高端的行业。
(2)材料中说:东部产业转移中西部,这使得吉安市当地县城获得产业转移后可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能满足大量回流人员就业需求;县城的基础设施更完善,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居住环境等条件较农村好,使回流人员大量留在县城;县城距离农村户籍地较近,方便在县城落户;新一代回流人口收入水平较高,经济能力较强,有能力在县城购房、就业等。
(3)回流人口定居县城会使县城人口数量迅速增多;促进了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有利于拉动县城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县城城市化水平。
(1)就近迁出,华北地区与辽宁距离较近;(2分)华北地区风俗习惯较辽宁地区更接近;(2分)华北地区经济更发达,就业机会更多;(2分)华北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更为完善(2分)。(任答3点得6分)
(2)当地经济下行,就业机会减少;(2分)我国老工业基地,环境质量差,为寻找更好的环境迁出;(2分)辽宁省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人口迁入南方阳光地带;(2分)相对于迁出地而言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差(2分)。(任答3点得6分)
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2分)减轻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2分)促进辽宁省与全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2分).
弊:加剧当地的老龄化现象,造成劳动力资源短缺;(2分)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增多;(2分)加重当地的社会保障负担(2分)。
解析:(1)辽宁人口迁出主要迁往华北地区的原因:就近迁出,华北地区与辽宁距离较近,迁移较方便;华北地区风俗习惯较辽宁地区更接近,风俗习惯相近;华北地区经济更发达,交通便利,就业机会更多;华北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更为完善,生活质量高。
(2)辽宁省人口净迁出现象产生的原因:当地经济下行,就业机会减少,辽宁人经济压力大;我国老工业基地,环境质量差,环境污染严重,为寻找更好的环境迁出;辽宁省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人口迁入南方阳光地带,气候适宜;相对于迁出地而言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差,生活质量低。
(3)辽宁省人口流失可能会对当地产生的影响: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更好的利用土地;减轻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促进辽宁省与全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弊:加剧当地的老龄化现象,造成劳动力资源短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增多,社会问题加重,加重当地的社会保障负担。
19.答案:(1)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2分);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生活环境较优越等);(2分)八十年代中期户籍制度放宽(2分)。
(2)农村流向城市(2分);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2分);内地流向沿海和工矿区(2分)。
(3)国家惠民政策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刺激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2分)近年来经济发展出现热潮,推动劳动力需求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短期供需失衡;薪资过低及供需渠道不畅;(2分)技术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等(2分)。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或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较完善,收入水平高,生活环境优越,加之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使其大量涌入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务工或经商,出现民工潮。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或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地区经济差异较大,使大量农村、内地、欠发达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发达地区或工矿区等。
(3)由材料二可知,“薪资过低以及供需渠道不畅是造成“民工荒”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中国政府近年来加强扶持农业,,以及长三角的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可知,其原因主要是国家惠民政策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刺激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近年来经济发展出现热潮,推动劳动力需求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短期供需失衡;薪资过低及供需渠道不畅;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