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唐诗三首
石壕吏
杜甫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因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诗风沉郁顿挫)。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围攻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录。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石壕吏/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时解决。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越过;翻过
投宿
逃跑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前来抓人。老翁翻墙逃跑,老妇出门查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多么
译文:差役吼叫得多么凶恶!老妇哭得多么悲伤!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防守
最近
走上前去说话
捎信回来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还在吃奶的孙子
停止,结束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已经结束!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离开
完整的衣服
请你们允许我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是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无法出来见人。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你连夜归营,赶快去投向河阳的兵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饭。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深
消失,停止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行的道路
掌握字词,品味语言之美
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老翁告别。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而用“捉人”?
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捉人”二字为诗眼。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叙写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怎样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一句?
这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老妇苦苦哀求、逆来顺受的形象,为下文写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老妇“致词”是围绕“苦”字来写的,她苦在何处?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老年丧子之苦
贫困潦倒之苦
被迫服役之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有三苦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泣?你是怎么理解的?
诗人没有明说是谁在哭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哭泣的或许是老翁,又或许是寡媳,旧伤添新痛,隐忍苟活;哭泣的也可能是“我”,“我”为这一家人的惨状而心酸、悲愤,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国家处于动荡不安而伤感、担忧。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独与老翁别”的“独”字暗示了什么
“独”字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已回到家中。仅一个“独”字,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差役深知壮丁难抓,选择深夜突袭。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却无法平静。
这三个“夜”字联系在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
不是。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悲痛,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但是,他既忧民又忧国,他支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吏的横蛮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全诗通过叙述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含蓄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课文主旨
速读文句,理解课文内容
石壕吏
开端——有吏夜捉人
高潮——听妇前致词
结局——独与老翁别
三子亡二子
有孙母未去
请从吏夜归
同
情
人
民
板书设计
吏——奴
妇——哭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