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1 11:23:15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导入新课

两分钟带你认识“奥斯卡影帝”——赵匡胤
北宋的政治
第六课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一篇: 兵变“得”天下——北宋的建立
第二篇: 集权“安”天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第三篇: 以文“治”天下——重文轻武的政策
第四篇: 以变“救”天下——王安石变法
1.通过北宋的建立与统一等史实,认识到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辩证分析其利弊。(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兵变“得”天下
——北宋的建立
壹·兵变“得”天下——北宋的建立
1、历史回顾——唐末以来的分裂更迭: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907亡
北宋
960兴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北方战乱多
南方相对安定
壹·兵变“得”天下——北宋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陈桥驿兵变: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主要事件
公元
960年
赵匡胤yin
(宋太祖)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开封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壹·兵变“得”天下——北宋的建立
2、北宋的统一:
观察地图,你认为宋太祖接下来要解决什么问题?
北方
南方
辽国、北汉
割据政权
在这两大方向中,宋太祖会首先解决哪一个方向?
影响: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壹·兵变“得”天下——北宋的建立
对比北宋与唐朝的疆域图,说说有什么变化?
我们只能说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分裂割据,但燕云十六州并没有取得,辽国的契丹与西夏的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与之并立,因此北宋不是传统的大一统政权。
2、北宋的统一:
注意:北宋没有实现大一统,只是局部统一

集权“安”天下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贰·集权“安”天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
阅读分析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回答下列问题。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外重内轻”
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贰·集权“安”天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收其精兵:
相关史事: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贰·集权“安”天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收其兵: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无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病总于三帅(禁军三部分的统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③经常调换将领与换防。
贰·集权“安”天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夺其权:
皇 帝
三司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同平章事
度支
盐铁
户部
参知政
枢密使、副
御史台
御史中丞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示意图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利: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弊:造成冗官、冗费的局面。
贰·集权“安”天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夺其权:
材料3:《宋会要》提及:“国家所置诸路转运使、副使即汉刺史、唐观察使之职。”
①派文臣担任
各地州县的长官
②设置通判,
以分知州的权力
③设置转运使,把
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材料1:上因谓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2:《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
为防止地方权力过于集中,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贰·集权“安”天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3、措施——制其钱谷:
中央

府州军监











安抚司
转运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
知州(或知府)
通判
知县(或县令)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
思考:“财也收了”是什么意思?这一措施有什么影响?
①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贰·集权“安”天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4、影响: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思考,宋朝采取的集权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积极: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皇权大大加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消极:削弱了地方实力和军队的战斗力,造成了北宋官僚机构臃肿。

以文“治”天下
——重文轻武的政策
叁·以文“治”天下——重文轻武的政策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VS
唐朝武将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北宋)汪洙
材料:宋太祖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去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危害大。”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1、目的:
叁·以文“治”天下——重文轻武的政策
2、表现:
材料一: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曾说:“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太祖誓碑
材料三: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人选。两宋共有枢密使、副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英宗时,官至 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文臣统兵的代表 欧阳修
①重用文官
叁·以文“治”天下——重文轻武的政策
2、表现:
科举取士人数统计表(数据:《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时期 取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取士人数
唐朝(历时289年) 约2.32万人 约80人
北宋(历时167年) 文举 约6.1万人 约365人
武举 868人 约5人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苏辙
程颢
苏轼
曾巩
②重视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叁·以文“治”天下——重文轻武的政策
3、影响: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本朝鉴于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权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1.文臣统兵,不熟悉军务,军队战斗力减弱
2.政治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增加朝廷财政支出。

以变“救”天下
——王安石变法
肆·以变“救”天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材料一:“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9785员,今内外官属总17300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宋)包拯奏报
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冗官
材料二: 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强干弱枝,屡战屡败,扩充军队。
冗兵
材料三 北宋与辽和西夏屡次发生战争,后分别同二者签订协议,每年交其“岁币”“岁赐”。
官俸、军费和战争赔款,财政危机。
冗费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发。
积贫积弱
肆·以变“救”天下——王安石变法
2、措施: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免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闭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肆·以变“救”天下——王安石变法
3、变法成效:
材料一:农田水利法实施后,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大量农田得到灌溉,而青苗法不仅帮助了农户度过了青黄不接的困难时刻,并且也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继续蔓延,大大刺激了宋朝农业生产。
——《中国通史·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否取得成效?
材料二: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6
下述言论出自变法反对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的某些缺陷?
取得了一定成效;增加了财政收入,一定程度达到富国
加重人民负担,引起激烈争议,激化阶级矛盾最终失败。
肆·以变“救”天下——王安石变法
4、结果: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失败原因:
①变法触犯了地主、官僚的利益,导致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这是主要原因(如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动摇,罢免了王安石。
③过程中用人不当,一些官员不按规定推行新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启示:
①改革是一个国家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一个重要手段,每个国家、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要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课堂小结
宋朝的建立:赵匡胤,960年,都城开封
强化中
央集权
结果:取得一定效果,触犯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最终被废除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重用文臣,抑制武将
重文轻武的政策
王安石变法
背景:统治出现危机
注重文教,发展科举
北宋的政治
主要措施:涉及政治、军事等领域
在地方:削弱地方权力
杯酒释兵权:控制军队
在中央:分割宰相权力
随堂训练
D
2.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
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
D
1.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提高了文官的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随堂训练
3.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十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4.宋朝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军队人数 B.减少军费开支
C.防止地方失控 D.防止武将跋扈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