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六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课时 1
教材内容分析
1.本课地位: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第3课,不仅承接上一课三大改造后中共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及取得的伟大成就,还为学习下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作铺垫,因此本课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课内容: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化大革命、建设成就,子目之间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符合历史逻辑。1956年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面临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道路中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当然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 1.知识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学习过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内容,并且学生在生活中也对文化大革命和王进喜、焦裕禄有一定了解,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2.能力方面:学生基本树立了唯物史观,学习新知时能够考虑当时的环境(一五计划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三大改造完成),初步具备了材料分析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是对于历史事件缺乏全面、辩证的认识; 3.情意方面:学生坚定拥护社会主义,但不甚了解我们的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方面曾做过的艰辛努力。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深刻了解我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学习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2022年新课标: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觉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了解“一五”计划、“三大政造”、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知道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革”的发起和结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内乱过程的思考,培养学生高度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王进喜、焦裕禄等人的照片,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 认识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伟大成就、失误以及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 2.难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出现失误的影响、原因及教训。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读书指导法。 2.学习方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材料分析法、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出示课题)同学们,结合上节课所学我们知道: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人民多年以来的追求。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在探索过程中也有过曲折和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是怎样展开的?建设成就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回顾那段艰辛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之路。
新课讲授 第一篇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知识点一:良好的开关——中共八大 【教师提问】同学们,请完成【学习任务一】结合课本27页,找到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学生回答】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是1956年,地点是北京。中共八大的内容是: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教师行为】(出示中共八大相关材料)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会议内容,加深学习印象。 【教师行为】讲述中共八大召开的意义:①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②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教师引导】(出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提问:为什么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学生回答】教师提示下答: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制定的决策(主要任务)完全符合国情。 知识点二:探索失误——(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在钢产量等方面)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 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在15年后,在我们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 ——毛泽东1957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
【教师讲授】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教师提问】(出示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相关材料)“多快好省”强调数量多、速度快、质量好、成本省,你们从总路线的内容能够发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下答:片面强调“快”,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但是也指明了党的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片面追求“快”是体现“左”倾错误还是“右”倾错误呢? 【学生回答】“左”倾错误。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 右倾是指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甚至违背事情发展规律的倾向。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教师拓展】(出示左倾和右倾材料)知识拓展,讲述左倾错误和右倾错误的概念。 知识点二:探索失误——(2)大跃进 【教师讲授】(出示北京郊区农民高举“三面红旗”参加国庆游行图片)在总路线的误引下,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同学们,请完成【学习任务二】结合材料和你们课前查阅的资料,找一找:大跃进的失误都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回答】工业上大炼钢铁;农业上盛行浮夸风,虚报产量。 1958年8月,党中央提出“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全国建起百万个土高炉,兴起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年底,钢产量达到1108万吨,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土法炼钢毁掉大片山林,浪费资源,影响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教师讲授】(出示大跃进相关材料)其一,工业上:全民大炼钢铁。这体现出“瞎指挥、高指标”的特点。其二,农业上:盛行浮夸风,虚报产量。 知识点二:探索失误——(3)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活动】(出示人民公社相关材料)讲述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公社成员的财产都属集体所有,大家一起生产,成果收归公社所有。实现按需分配,设立公共食堂,免费提供三餐。同学们,结合材料想一想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何消极影响? 【学生回答】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知识点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评价 【教师提问】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和课本27页,如何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学生回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知识点四:总路线的结果 【教师提问】那在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出现了什么结果呢? 【学生回答】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的困难。(三年困难时期) 【教师提问】那造成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①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②加上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 三年困难时期我国非正常死亡的人口多达两千多万人,主要死因是饿死,刘少奇曾说这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教师行为】(出示三年困难时期相关材料)利用数据加深学生对三年困难时期的理解记忆,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经济建设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点五:国民经济调整 【教师提问】为了克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进行了哪些调整?请从目的、内容、结果三方面进行回答。 【学生回答】为克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开始实施,到1965年,调整任务完成,呈现物价稳定、市场繁荣新面貌。 1962年初,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比较系统的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以比较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扬了民主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增强了全党团结奋斗、战胜困难的信心。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教师行为】(出示国民经济调整的相关材料)了解1961-1965年国民经济积极调整。 第二篇 文化大革命 【教师过渡】(出示历史图片)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达到了顶峰!下面我们来学习“文化大革命”这一子目。 知识点一: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材料1:“我多次提出主要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我的话他们可以不听,这不是为我个人,是为将来这个国家、这个党,将来改变不改变颜色、走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我很担心,这
个班交给谁我能放心。我现在还活着呢,他们就这样!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我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 ——毛泽东 材料2: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 … …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 ——《五一六通知》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同学们,请完成【学习任务三】结合材料和教材28页,思考探究:概括毛泽东认为我国面临着什么危险? 【学生回答】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教师提问】结合老师之前讲的有关左倾和右倾的含义,想一想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 知识点二:文化大革命的概况 【教师提问】(出示历史图片)请同学结合课本第二子目,找到文化大革命的口号、指挥部和时间。 【学生回答】口号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指挥部是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教师讲授】1966年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标志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对所谓“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反党集团和“刘少奇、邓小平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批判,“文革”的烈火很快燃烧起来。 知识点三:文化大革命的表现 【教师提问】同学们,请完成【学习任务四】结合材料和教材29页页,找到文化大革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学生行为】阅读教材,找到文化大革命表现,回答:①“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②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③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 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教师行为】(依次出示课件并简要讲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正向评价,通过大量图文资料加深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理解。 知识点四: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教师提问】(出示课件)结合材料和课本30页,思考文化大革命都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1)政治上: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2)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3)文化上:科技、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巨大破坏。 知识点五: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教师讲授】(依次出示课件)用自然清晰的语言简述“九一三事件”“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并且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周恩来和许多干部坚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因病逝。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 【教师提问】(出示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探究:“文化大革命”带来了哪些灾难?给我们留下什么教训? 【学生行为】思考探究,回答:①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②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曲折过程中前进的。③进一步健全民主法制,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⑤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知识点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的建设成就 【教师提问】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请大家阅读课本30、31页,依据课件,为大家讲解在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的成就。 【学生回答】(阅读课本,依次拨动课件讲解)为大家介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的成就:(1)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2)表现:工业布局有了明显的改善,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广大内地也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3)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4)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水利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 知识点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的建设成就 【教师提问】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较大起伏,但是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农业、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仍取得重要进展。请另一名讲解员上前为大家讲解这一时期的成就。 【学生回答】(结合课件,讲解成就)①1966年10月,中国第一枚导弹点火发射。②1967
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③1970年4月,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④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教师讲授】“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是我国国防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发增强了国防力量,打破了美苏核垄断,提高了国际地位。 知识点三:模范人物 【教师提问】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时代,全国各条战线上都涌现出无数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请同学们结合课本31页找一找都有哪些楷模?我们从这些模范人物身上能够学习到哪些美好品质呢? 【学生回答】“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两弹元勋邓稼先都是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代表。他们不怕吃苦,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美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从1956年到1976年,从良好开关——中共八大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道路中,我们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也发生过重大失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是成就还是失误,都是历史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和经验教训,都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随堂训练和作业设计
1.随堂训练:(出示习题)随堂检测,检验提升。 2.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至此,学案同步教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