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是学生通过看拼音写汉字、听写、选择等作业形式,诊断基础字词预习效果,巩固课文中带拼音的词语和课后要求会写的汉字。
二是学生通过连词成句、目录与梗概互文阅读、凝练小标题等作业,提高概括能力,为写作品梗概提供能力支架。
三是从鲁滨逊的经历、克服的困难、人物特点等多角度体会人物形象,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标注概括、品读细节、体会形象、观点辩论等作业练习指导学生阅读原著,落实《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目标,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梗概,并借助作品梗概,把握主要情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难点:围绕鲁滨逊的性格特点,选择印象深刻的情节展开交流,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对话学生阅读经验,步入名著之境
师(出示单元目录):请读一读第二单元的目录,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二单元的课文都和国外的经典名著有关。
生:我还发现三篇课文的课题都有“节选”两个字。
生: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要求也是围绕经典名著展开的。
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一组中国古典名著,我们已经学过了,这个单元我们要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的作品节选。
(板书课题)
二、聚焦作品梗概,把握主要内容
1.认识梗概。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在编排上与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我发现这本书分为“梗概”与“节选”两部分。
师:这是一篇既有梗概,又有节选的课文。那么,什么是梗概?
生:梗概是大概的意思,就是介绍一本书的大致内容。
师:看来你既查了字典,又结合了书籍来理解,会学习。
生:梗概是可以让一个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了解这本书的工具。
师:你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们什么是书籍梗概。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的梗概吧。
2.走进梗概。
师:我们进入学习活动一。(出示)
学习活动一:默读梗概,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师:在同学们读梗概前,我们来看课文给我们的一个例子——“流落荒岛”,应该对应梗概的第1~2自然段。为什么这样归纳呢?让我们仔细来看看,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读第1~2自然段)
师:为什么把这两个自然段概括为“流落荒岛”呢?
生:因为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鲁滨逊乘船前往非洲,途中流落荒岛时的经历。
师:你用自己的话进行了概括。一般来说,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里对应的便是故事的开端——“流落荒岛”。提取关键词,准确进行归纳,顺着这个思路,同学们继续归纳。
(生自主默读)
师:自己思考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每个小组在交流卡片上写出商讨的结论,然后每组选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
(小组交流讨论)
师:有请小组代表上台分享。
生:我们小组的观点是——第1~2自然概括为流落荒岛,第3~5自然段概括为建房定居,第6自然段概括为种植蓄养,第7~8自然段概括为救“星期五”,第9~10自然段概括为平叛回国。
师:有不一样的声音。你们小组来说。
生:我们小组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第3~4自然段可以概括为收集物资,第5~6自然段可以概括为智取粮食。
生:我们小组认为第5~6自然段写了他们不仅种植了植物,也驯养了动物。
师:那么,两种观点的不同之处在哪里?第3~4自然段是否需要单独概括为收集物资?第5~6自然段是过渡段,可以放至“种植蓄养”中。再请一位小组代表上台。
生:我们小组的观点是——第1~2自然段是流落荒岛,第3~5自然段是岛上定居,第
6自然段是蓄养种植,第7自然段是防御野人,第8自然段是救“星期五”,第9~10自然段写了乘船回国。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发现这两个小组概括得不一样的地方?你更赞同哪个小组,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发现他们对第7、第8自然段的概括是不一样的,我更认同第二小组的观点,因为第7自然段还没有救“星期五”。
生:我更认同第一组的观点,第7、第8自然段都是在讲救“星期五”,第7自然段是对第8自然段的铺垫。
师:我也认同你的观点,这一段叙述是铺垫。掌声送给他精彩的发言!以上就是我们经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讨论出的结果。这些小标题就像书的目录一样,把故事中的重要情节罗列了出来。我们将罗列出的小标题一个个串联起来,就能梳理出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
3.再读梗概。
师:刚刚我们梳理了小说的一个个小标题,其实鲁滨逊在荒岛求生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出示)
学习活动二:鲁滨逊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再次浏览梗概,完成表格。
(学生交流后完成的表格)
鲁滨逊遇到的困难 克服困难的办法
没有地方住 搭帐篷
没有吃的 打猎、捕鱼、蓄养山羊、
恐惧野人 种粮食
遇见野人斗争、残害同类 插杨柳桩、分养羊群
鲁滨逊遇到的困难 救下“星期五”
师:通过梗概,我们知道,原来鲁滨逊在荒岛上遇到了这么多困难。但他不畏艰难,一一克服了。
师:节选是出自原文的精彩片段。快速浏览节选部分,读完后对照刚才概括的小标题,猜一猜它出自小说的哪个部分?
生:流落荒岛。
师:节选部分,出生于商人家庭的鲁滨逊按照商业簿记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记录了流落荒岛时遇到的幸与不幸。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的“好坏清单”,小组合作读一读,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生:我发现鲁滨逊用简洁的语言罗列遇到的困难。
生:我发现鲁滨逊用幽默的口吻来写“好处”。
生:我发现鲁滨逊用“但是”巧妙转折,自我安慰。
生:还有,鲁滨逊把“坏处”和“好处”对应起来写。
生:我还发现“坏处”部分鲁滨逊轻描淡写,“好处”部分用的文字要多一些。
师:这张“好坏清单”让鲁滨逊正视自己的处境,并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流落荒岛的他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又会怎样安慰自己呢?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节选部分,接着往下写“好坏清单”。
坏处 好处
没有人可以同我说话,或者宽慰我。 但是,船漂到了离岸很近的地方,我取出
了很多必需品,有些甚至够我用上一辈子。
分不清休息日和工作日。 但是,我可以用在木杆上刻痕的方法来估算时间啊!
生:我没有用来挖土的铲子。但是,我可以让木桩发挥更大的作用。
师:通过罗列“好坏清单”,鲁滨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在绝境中找到了安慰与满足。
【设计理念】此环节的设计是帮助学生找到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学生通过默读梗概来概括主要内容,列出小标题,提高了概括能力。学生带着问题,捕捉相关信息并填写表格,初步感知鲁滨逊人物形象。
三、对比“梗概”“节选”,发现表达差异
师:同学们,其实在小说中鲁滨逊遇到的困难远不止如此,让我们走进节选。(出示)学习活动
三:请大家快速浏览节选部分,读完后想一想,节选对应的是梗概中的哪一部分?
生:我认为节选对应的是梗概部分中的第3~5自然段定居荒岛。
师:对照这两部分,你发现梗概与节选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生:节选部分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
生:节选有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而梗概很简洁、很精练。
师:同学们的观察很细致,原文是生动的,有很多细节描写,梗概描述的是重点,很简洁、很精练。梗,是指植物的枝和茎,仿佛是它的骨架。概,是古代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的刮板。所以,书的“梗概”就是它的骨架,读一读,便知道书的大概内容了。这个单元的习作,我们要学习写梗概。写梗概,就要——
生: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筛选概括,合并成段;锤炼语言,连贯表达。
师:期待大家创作的梗概。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梗概与节选的比较,自然地发现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同桌合作讨论,共同发现其中的奥秘。此外,学写梗概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在归纳梗概与节选之间的关联后,出示本单元习作页面的关键信息,教会学生读写结合的方法。
四、找一找“鲁滨逊的影子”
师:鲁滨逊身上乐观奋斗、敢于冒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被不少读者称为“鲁滨逊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你在哪些文学作品或者人物形象上也看到了“鲁滨逊”的影子?
生:我发现类似《鲁滨逊漂流记》这样的航海冒险小说还有很多,比如《老人与海》《十五少年漂流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等。
生:这一单元的《骑鹅旅行记》(节选)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里也有像《鲁滨逊漂流记》一样的冒险情节。
生:我们身边也有不少人物像鲁滨逊一样虽身处绝境却始终鼓舞自己勇敢、乐观地面对困难。
师:是呀,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能让我们找到具有更多可能性的自己,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设计意图】教师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欲望。借助评价本书的经典名句结课,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小说人物,更能引导学生品味小说的精髓部分,让学生的阅读抵达新一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