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年、月、日 (表格式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6.1 年、月、日 (表格式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3-11 10:2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 时 六单元第1课时 课 题 年月日
主备学校 主备人
使用学校 使用人
教学内容分析 《年月日》是属于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 ,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关注学生对已有经验的把握,注意选取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教材的编排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足够的时空中去建构知识,利用年历和月历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分析、填表、对比等数学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一步感知年、月、日的含义和关系。教材还介绍了区分大小月的拳头记忆法和歌诀,借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的相关经验,但《年月日》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无概念的,所以此课中还是要充足的时间经历探究,交流,分析得出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前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很多,如为什么会有年、月、日?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为什么不一样等等,但年、月、日作为时间单位的来历和大小月的由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 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各种能力发展的过渡期,想象由模仿向创造过度,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有一定的想象和探究能力,但是90%的同学对年月日之间的联系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时间。
目标确定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相关知识,初步了解其来历和原理。 2.在探究年、月、日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比较、推理等数学的思维。 3.体验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会辨认大小月。。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二次设计
【环节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你们小时候的一首儿歌吗? 出示课件: “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 今天,太阳、地球、月亮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圈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圈是一日。这就形成了年、月、日。 板书课题:年、月、日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把学生身边的问题数学化,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环节二:自主活动,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对年月日都有哪些了解呢? (一)小组合作、探究年历 师:大家说得对不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关于年月日里面的奥秘吧。 师:下面请同学小组合作观察2011.2012.2013.2014.2015年历,完成学习卡。 小组合作,老师巡视 (二)交流汇报,达成共识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师板书: 31天 :1、3、5、7、8、10、12 30天:4、6、9、11 28.29天:2月 师:习惯上,我们把31天的月份成为大月;把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个特殊月。 师:仔细观察这几个大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课始展现学生的已有认知,并通过板书形成知识结构图,明确研究的内容。然后将知识结构图作为情境资源,引导学生大胆表露心中的疑惑,并通过有效的激励,让更多的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板书中的多个问号是学生自己的疑问,明确研究的方向。] 【环节三:深入探究,自主建构】 (三)寻找方法,巧记月份 师:想不想快速准确地记住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你有什么好办法? 你能把这种方法教给大家吗? 出现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只有二月有变化。 师:谁知道“腊”是什么意思? 师:为什么每年有7个大月,4个小月?7月、8月为什么是连续的2个大月?2月又为什么这么特殊?有科学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播放大小月来历视频。 师:同学们,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报月份,大月男生起来,小月女生起立。(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大月、小月的记忆) 师:知道了一个月有多少天,我们再来看一年有多少天?你们是怎样计算的?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小组讨论还可以怎样算,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 组织小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师:找小组代表汇报,展台展示计算过程,全班交流。 师:全年有多少天和哪个月有关系? 师:看来,一年12个月中,有11个月是没有变化的,只有2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一年有多少天,关键是看2月,2月28天的那一年有365天,2月29天的那一年有366天。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年、月、日的规定由来中感受他们作为时间单位的属性,通过天文现象的观察及生活常识感知时间的长短,微视频辅助教学浅显易懂,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四:实践应用,随堂检测。】 师:最后我们来到了时间博物馆的游戏互动区,一起玩几个小游戏吧。 . 猜生日。 (1)我的生日在大月,我生日的前一月是大月,我的生日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 (2)我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小月的第一天出生的。 3.节日竞猜:看图片说节日,思考这些节日是在大月还是小月,大月拍桌子,小月拍拍手。(植树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建党节、国庆节) [设计意图: 从简单的大小月判断(操作记忆水平),到填时间单位去感受年、月、日的时长(概念记忆水平),再到推理判断海洋城搞活动促销时间(说明和探究性理解水平),层层递进,知识从单一到综合,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环节五: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用什么方法探究的这些知识?在探究中你有什么新体验? [设计意图: 知识的发展向课后延伸,这里可以让孩子们开阔眼界,运用所学知识动手动脑进行再创造,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这些活动也很好地体现了学科整合的特点,远比做几道习题来得更有价值,课后实践作业起到了提质,增趣,发展思维的作用。] 师:孩子们,课前大家研究了一些日历,并圈出了重要的日子,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对祖国母亲来说,在它的发展历程上,也有很多重要的日子,请看。 师:在图片中,大家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一些时间。 师:没错,我们在记录这些重大事件时,就需要用到时间单位,这里有(时、分、秒、年、月、日)。今天就让我们徜徉在时间博物馆里思考、探索、学习。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板书如下: 2.引导提问 师:看了年、月、日的这些知识,我猜你心里应该有不少疑问吧?大胆跟同学们分享一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心中的疑问) 生:为什么一年的天数不一样? 生:为什么一年是12个月,而不是10个月、15个月呢? 师:咦?是呀,为什么一年会有365天,还会有366天呢?有谁知道原因吗? …… 师:为什么会有年、月、日?他们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进一步记录,完善板书。 师:同学们,一年是365天吗?(不是)是366天吗?(也不是)那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咱们班很多同学都是2013年出生的,老师在课前将你们出生到现在的年份都进行了统计,请大家认真观察,看有什么发现。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呢?同学们不妨对照刚才地球说的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师:就是因为一年的时间不是整天数,因此古人就用上了数学的方法进行计算和调整,于是就产生了两种不一样的天数——365和366,以365天为一年的年叫做平年,以366天为一年的年叫做闰年。 师:若还有其他记忆方法,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询了解。 如何选择年、月、日。 (1)鼓山小学要开展研学旅行将持续2( )。 (2)暑假长达2( )。 (3)我们已经度过了约2( )小学时光。 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感受2日、2月、2年不同的时长 (4)爸爸告诉文文,准备出差2( )。 师:爸爸出差两天,你对爸爸说些什么?2个月呢?2年? 课后实践作业 周末: 1.制作年历; 2.查阅农历历法的知识,了解传统节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与改进
年、月、日虽然是规定性知识,但任何一个知识的规定,背后都有一定的道理。此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比较、计算、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去发现一年的天数为什么不一样的数学原理,这不仅能让教学环节彰显数学的韵味,更能够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以及知识背后蕴含的科学因素。这样教学,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也充分体现了各学科知识间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