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免疫与健康(课件 21PPT 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4-3 免疫与健康(课件 21PPT 含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2 07:55:09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3节 免疫与健康
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第四章 健康与保健
为什么有些人经常接触到病菌、病毒却不会生病?
得过麻疹的人为什么不再患麻疹?
这些都与我们身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一、免疫
1、免疫:
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体内的“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以便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2、病原体:
可以引致疾病的生物及非生物的一个总称。包括致病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以及某些非生物物质。
病原体一旦侵入人体,就有可能引起疾病,损害身体健康。
病原体
3、人体的免疫机制:
人体的免疫机制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有的,不是只针对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又称为先天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是人出生后才具备的,只能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又称后天性免疫。
病原体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哪些?
呼吸道
消化道
皮肤
环境中的病原体可以从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系统,或从皮肤进入人体。
人体对入侵的病原体的第一道防卫线,包括 和

物理屏障
化学屏障
物理屏障
物理屏障是能够阻止病原体进入体内的结构,如皮肤、呼吸道黏膜。
皮肤覆盖全身,皮肤外层的死细胞组织能够阻挡病原体进入体内。因此,完整的皮肤是有效的物理屏障。
阅读:
皮肤的卫生
皮肤和黏膜对病菌的阻挡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对病菌的清扫作用
物理屏障
呼吸道是空气中的病原体能够进入身体的另一个通道。然而,呼吸道的纤毛上皮能阻止病原体的进入,黏膜上的纤毛和黏液可将病原体清扫到喉部,排出体外。
(2)化学屏障:
化学屏障是指可以杀死病原体或使病原体停止生长的化学分泌物,如胃液、唾液等,它们也起着阻止病原体进入体内的作用。
①胃液的屏障作用:
胃液中的盐酸能够将食物中的大部分细菌杀死。但仍有少量的病原体进入小肠,并且可能被吸收进入血液,有时,这些活的病原体会引起疾病。
胃液中的盐酸能够将食物中的大部分细菌杀死
②唾液等其他液体的屏障作用:
身体的其他化学分泌物,包括皮肤、鼻腔、泪腺和唾液腺的分泌物,以及生殖系统器官表面的黏液,这些化学分泌物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病菌的细胞壁,杀灭病原体,或阻止病原体的生长。例如,牛经常用舌头去舔伤口,就是利用唾液中的溶菌酶杀菌,有助于伤口恢复。
皮肤--皮脂、汗液
鼻腔--鼻涕
泪腺--泪液
唾液腺—唾液
生殖器表面黏液
(3)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阻止病原体从伤口进入体内的一种重要的防卫方法。
身体一旦意外受伤,从伤口流出的血液会很快地凝固,所形成的血凝块堵住伤口,流血便会很快止住。血凝块由血液中的特殊蛋白质、血小板和红细胞构成,它可阻止病原体从伤口进入体内,同时对防止
血液大量流失也有重要的作用。
血凝块的形成过程
(4)吞噬作用:
有时,病原体仍然能够通过
第一道防卫线,例如有些细菌可
以在血凝块形成之前通过伤口进
入体内。
这时,组织中的吞噬细胞
(一类白细胞)会朝病原体运
动,然后将侵入的病原体吞噬
和消灭。吞噬作用是一种保护措施。
血液凝固和吞噬作用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卫线。
发炎是组织感染的防御性反应。组织受到外伤、出血、或病原感染等刺激激发的生理反应。发炎可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
人体的防御性反应:
发热也是身体对病菌感染的防御性反应。由于病菌对身体的攻击,有时会引起发热,体温超过正常值0.5℃以上。严重发热是有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但38℃或39℃发热对抵抗病菌是有好处的,此时体内白细胞生成增多,新陈代谢速度加快,肝脏解毒功能增强,有利于身体战胜疾病。
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卫线的作用是人生来就有的,不是只针对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如果进入体内的病原体的数量太大,人体的第一道防卫线就有可能不能将病原体全部杀灭。在这种情况下,病原体就会进入血液并引起免疫反应。
人出生后才具备的,只能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卫线。
人体的第三道防卫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免疫器官主要有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等,它们对淋巴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具有重要的作用。脾脏和淋巴结还有清除病原体等物质的作用。
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产生,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
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在抗原刺激下产生抗体。
当病原体进入人体以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
特定的抗体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使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者使抗原失去致病性等。但是,一种抗体只能消灭一种抗原物质,因此抗体不能够破坏和排斥所有的病原体。
抗原被清除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就会很快地被体内存留的抗体按同样的作用加以清除。
例如,天花病毒侵入人体以后,人体内的淋巴细胞在天花病毒的刺激下,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天花病愈后,抗体还存留在人体内,这个人以后就不会再患天花了,这也说明了淋巴细胞有免疫记忆功能。
二、免疫的功能
免疫的三种主要功能:
(1)免疫防御功能:
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维护人体的健康。若防御功能过高时,对进入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等会发生过敏反应,如花粉过敏性反应、青霉素过敏性反应等;
(2)保持自我稳定功能:
及时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若清除功能异常时,会对正常的身体细胞发生反应,从而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3)免疫监视功能:
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就可能发生肿瘤。
1、疫苗:
疫苗是指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力的病毒、细菌等制剂,如麻疹疫苗、新冠疫苗、流感疫苗等。一般的疫苗是用人工培育并经过处理的病菌、病毒等。
在免疫学上,疫苗进入人体成为抗原,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2、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把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的身
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
获得特异性免疫,这种方法称为预防接种。
三、计划免疫
3、计划免疫: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将有关的疫苗,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以提高人体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为计划免疫。
例如,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出生三个月的婴儿,通过接种百白破疫苗(即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混合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三种疾病。
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肺结核
小儿麻痹症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麻疹
乙肝
白喉、破伤风
乙型脑炎
流行性的脑脊膜炎
了解我国现行儿童计划免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