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积累“憎恶”“烦琐”“诘问”等常考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重点)
3.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难点)
4.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重点)
一、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一 字词清单
读准字音 骇( ) 掳( ) 孤孀( ) 惶急( )诘问( ) 疮疤( ) 渴慕( ) 粗拙( )霹雳( ) 陆玑( ) 惧惮( ) 憎恶( )懿( ) 辟头( ) 悚( )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切切察察: 。絮说: 。惶急: 。面如土色: 。疮疤: 。深不可测: 。情有可原: 。诘问: 。渴慕: 。霹雳: 。震悚: 。
任务二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 ,字 ,浙江 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 》《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 》,散文诗集《 》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背景链接
1926年间,鲁迅陆续发表了 篇回忆故乡人、故乡事的散文,并于1928年结集为《朝花夕拾》。鲁迅写这组文章时,恰逢生活和情感颇为动荡的一段时期,而对故乡、童年、故人的回忆,可以让内心得以从纷扰中寻出一点儿闲静来。在《朝花夕拾》中,《阿长与〈山海经〉》可以说是笔调十分温暖的一篇。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任务一 理清文章结构
依据对事件的梳理,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 。
第二部分(3—18): 。
第二部分第一层(3—5): 。
第二部分第二层(6—12): 。
第二部分第三层(13—18): 。
第三部分(19—31): 。
任务二 梳理事件知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有关阿长的哪些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习任务单
事情 详略 形象
身份和称呼 略写身份,详写称呼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欢切切察察 ②______________ 饶舌多事
对“我”过分看管 略写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写 粗俗率性、不拘小节
元旦的古怪仪式 ④_____________ 守旧迷信
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略写
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详写 愚昧可笑
“谋害”了“我”的隐鼠 略写 不够诚实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写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 品味亮点词语
1.“‘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一句中“郑重”一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2.作者明知道是《山海经》,为什么还要模仿当时阿长的语气写成“三哼经”呢?
任务四 感悟精彩句子
1.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任务五 探究情感变化
阅读课文,分析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用文中第三段的一个词说就是“ ”;
对她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我”觉得是磨难,烦琐之至,非常麻烦,即作者觉得“ ”;
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空前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谋死我的隐鼠后,“我”对她的 ;
当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 ,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可概括为: 。
任务五 把握文章主旨
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知识补充
详略安排需遵循的原则
欲扬先抑
定义: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指为肯定某物、人、事,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加以贬低或否定的一种写作手法。
用法:先对写作的对象进行一定程度的贬低,即“抑”;而后着重描写所要赞扬的方面,此为“扬”。通过对比,突出要描写的对象特点。
效果:用这种方法,形成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和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技巧:
①“抑”“扬”对照;
②先“抑”蓄势,重在后“扬”;
③“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积累“憎恶”“烦琐”“诘问”等常考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重点)
3.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难点)
4.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重点)
一、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一 字词清单
读准字音 骇(hài) 掳(lǔ) 孤孀(shuānɡ) 惶急(huánɡ)诘问(jié) 疮疤(chuānɡ bā) 渴慕(mù) 粗拙(zhuō)霹雳(pī lì) 陆玑(jī) 惧惮(dàn) 憎恶(zēnɡ)懿(yì) 辟头(pī) 悚(sǒnɡ)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絮说:絮絮叨叨地说。惶急:惊慌急迫。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不易捉摸。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诘问:责问。渴慕:非常思慕、渴望。霹雳:原指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文中指“我” 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震悚:因恐惧而颤动。文中是震惊的意思。
任务二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背景链接
1926年间,鲁迅陆续发表了十篇回忆故乡人、故乡事的散文,并于1928年结集为《朝花夕拾》。鲁迅写这组文章时,恰逢生活和情感颇为动荡的一段时期,而对故乡、童年、故人的回忆,可以让内心得以从纷扰中寻出一点儿闲静来。在《朝花夕拾》中,《阿长与〈山海经〉》可以说是笔调十分温暖的一篇。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任务一 理清文章结构
依据对事件的梳理,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暗示阿长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3—18):主要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止。
第二部分第一层(3—5):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为情感基调,描写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
第二部分第二层(6—12):描述阿长那些令“我”很不耐烦的礼节规矩。
第二部分第三层(13—18):描述某一时期“我”对阿长“空前的敬意”由产生到消失的过程,进一步刻画了满腹轶事讹传、迷信可笑的阿长形象。
第三部分(19—31):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了“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任务二 梳理事件知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有关阿长的哪些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习任务单
事情 详略 形象
身份和称呼 略写身份,详写称呼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欢切切察察 ②______________ 饶舌多事
对“我”过分看管 略写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写 粗俗率性、不拘小节
元旦的古怪仪式 ④_____________ 守旧迷信
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略写
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详写 愚昧可笑
“谋害”了“我”的隐鼠 略写 不够诚实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写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身份低微 ②略写 ③睡觉摆成“大”字 ④详写 ⑤给“我”买《山海经》 ⑥热心善良、仁厚慈爱
任务三 品味亮点词语
1.“‘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一句中“郑重”一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郑重”在这儿是神态描写。说明阿长的态度极其认真严肃,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要,表现了她对美好祝愿的笃信。
2.作者明知道是《山海经》,为什么还要模仿当时阿长的语气写成“三哼经”呢?
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恰如其分地点明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说明阿长是个“文盲”,却买来了“我”心爱的书,实在出人意料。也暗示了她买此书定是费尽周折,体现了她对“我”的爱。
任务四 感悟精彩句子
1.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撼,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3.“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任务五 探究情感变化
阅读课文,分析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用文中第三段的一个词说就是“不大佩服”;
对她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我”觉得是磨难,烦琐之至,非常麻烦,即作者觉得“不耐烦”;
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空前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谋死我的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
当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可概括为: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任务五 把握文章主旨
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贯穿全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表现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怀念的复杂情感。
知识补充
详略安排需遵循的原则
①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详写,有一定关系的略写。
②能凸显人物形象的详写,与人物形象有一定关系的略写。
③运用略写对详写进行补充,以使文章内容丰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④一般来说,详写旨在凸显事件的深度,略写旨在突出事件的广度。
欲扬先抑
定义: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指为肯定某物、人、事,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加以贬低或否定的一种写作手法。
用法:先对写作的对象进行一定程度的贬低,即“抑”;而后着重描写所要赞扬的方面,此为“扬”。通过对比,突出要描写的对象特点。
效果:用这种方法,形成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和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技巧:
①“抑”“扬”对照;
②先“抑”蓄势,重在后“扬”;
③“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