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2024中考科学复习 专题6 声(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思维】2024中考科学复习 专题6 声(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1 10:4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中考复习 新思维 专题6 声
一、选择题
1. (2022 雁塔区一模)诗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描绘了一幅风雪夜归图,下列有关其中蕴含的声现象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狗叫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狗叫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人根据声音的音色分辨出狗的叫声 D.人的脚步声引起狗叫,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2. (2022 南关区模拟)倒车雷达在汽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涉及到的知识是( )
A.次声波 B.超声波 C.电磁波 D.声能传递能量
3. (2022 绿园区模拟)2025年我国有望实现宇航员登月。在月球上的宇航员不能直接面对面交谈,需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原因是( )
A.只能传递次声波 B.真空不能传声 C.只能传递超声波 D.宇航员的声带无法振动
4. 无风环境下,在发声的扬声器前放置一只点燃的蜡烛,当扬声器音量足够大的时,就可以明显看到烛焰晃动。该现象主要说明了声音(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传播需要介质 C.可以传递信息 D.可以传递能量
5. (2022 岳麓区模拟)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人体内结石发射超声波击碎结石,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
B.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快
D.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6. (2022 昭阳区模拟)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敲击编钟能发声,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时把响度放小些
C.15℃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D.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能量的原理
7. (2022 开福区模拟)学校附近建筑工地在建筑施工,有一定的噪音污染,为了减小对学习和休息的影响,学校加装了隔音墙。隔音墙的作用是( )
A.声源处减弱噪声 B.传播途中减弱噪声 C.人耳处减弱噪声 D.以上都正确
8. (2022 东营模拟)琴声悠扬,歌声嘹亮……我们世界充满声音。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识其人”,是根据响度来辨别的 B.高声唱国歌,其中“高”指的是音调高
C.太空中的宇航员相互交谈,是通过真空传播声音 D.用手拨动琴弦发声,是因为琴弦在振动
9. (2022 黄冈模拟)毛主席在《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中写到“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莺的歌唱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流水声传入人耳需要时间
C.清脆的鸟鸣声比低沉的流水声音调低 D.鸟鸣声和流水声的音色不同
10.(2022 天河区一模)某声音测试仪器的产品参数如表:
产品型号 G168升级版 备注
测量范围 20~135dB 声音强弱等级的显示
测量精度 ±1.5dB
频率响应 27.5~8.5kHz 产品能工作的频率
该仪器相等距离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声音强弱等级的示数如图,二者相较,则( )
A.乙的音调一定较高 B.甲的声音响度更大
C.声源发甲声音时振动振幅小 D.声源发乙声音时每秒振动次数较多
11.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同一个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分析正确的( )
A.甲声音的音调比之高 B.丙声音的响度比乙大
C.甲声源发声时振动频率比乙大 D.甲声源发声时每秒内振动次数与丙相同
12.下列事例是利用次声波的是( )
A.蝙蝠靠声波发现昆虫 B.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
C.利用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上的污渍 D.利用声波预报火山爆发
13.(2022泾阳县月考)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在马路边设置自动噪声监测仪来阻断噪声的传播 B.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
C.利用超声波,可以测量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 D.用“B超”检查身体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14.(2022 沈阳模拟)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低 B.宇航员能够在太空舱内交流说明真空能够传声
C.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D.蝙蝠是靠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15.现在很多智能设备都有声纹密码解锁功能,只有设置者才能用自己的声音打开设备,这种科技的使用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如图所示是设备正在进行声纹验证的情景,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声速
16.如图所示是某款智能音箱,其智能语音控制系统可通过网络让用户以语音对话的交互方式点播歌曲、了解天气等,也可以对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控制,比如打开窗帘、设置空调温度等。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智能系统可根据语音指令完成相应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音箱靠扬声器纸盆的振动发出声音
C.当接收“大点儿声”的指令后,纸盘振动加快
D.播放音乐时,人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依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17.即将进站的列车发出一鸣号声,持续时间为t.若列车的速度为v1,空气中的声速为 v2,则站台上的人听到鸣号声持续的时间为( )
A. B. C. D.t
18.如图,甲实验: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真空环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实验是( )
A.甲实验 B.乙实验 C.甲、乙实验都能 D.甲、乙实验都不能
19.有一段长为18m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m/s、1500m/s和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20.如图所示是声波的四种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琴声和歌声能在空气中传播
二、填空题
21.(2022 永城市一模)如图所示,这是出土于河南的骨笛,距今已有8800年的历史,至今依然可以吹奏。吹奏时,笛声是笛子内空气柱    产生的,用手指按住不同的孔,改变的是声音特性中的    。
22.小明在观察弦乐团演奏时猜想: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他找来了各种不同的琴弦,设计探究实验,琴弦的编号及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情况如表所示: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① 钢 40 0.4
② 钢 40 0.7
③ 尼龙丝 50 0.6
④ 铜 60 0.6
⑤ 尼龙丝 60 0.6
(1)如果想探究发声时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应选用表中编号为   ______ 的琴弦。
(2)如果想探究发声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应选择表中编号为 ___________的琴弦。
(3)通过查阅资料,小明知道琴弦的振动频率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如果小明的实验无误,则可确定的是编号为   的琴弦一定比编号为    的琴弦振动时音调高。
23.有一音乐盒如图所示,由滚筒、音板等组成,滚筒转动时,上面突起的焊点拨动音板上的金属条、使它    发声;金属条越短,发出声音的音调    (选填“越高”或“越低”);滚筒上凸起程度不同的焊点拨动金属条时,金属条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声音的    不同。
24.探究声音的特性:
(1)如图甲,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发现乒乓球    ,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多次敲击不同音叉,用示波器分别记录音叉发声波形,如图乙A、B、C所示,从声音波形可以看出,频率最高的是  声音,音调最低的是    声音,响度最小的是    声音。(选填“A”、“B”或“C”)
25.如图所示,即使蒙住小王的双眼,他也能辨别出周围不同人的声音,是因为每个人声音的    不同;他演奏小提琴时按压不同的琴弦,可以改变琴声的   ;随着音乐,他时而高唱时而低吟,改变了声音的    (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自习课不许大声喧哗,是在    减弱噪声。
26.长度为L1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如图,火车头距离桥头L2处鸣笛,时间t1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听到回声时间t2后,车尾驶过桥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0,则大桥的长度是 ____________;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是 ____________ 。
27.下面是关于声音信息的判断和应用:
(1)猫头鹰和其他鸟类飞行时会发出噪声,噪声响度和频率的关系如图所示,猫头鹰的主要猎物是田鼠,田鼠的听力范围是2kHz~10kHz。
下表为某同学根据如图得到的3个结论,请你判断这些结论的正确的是   (填序号)。
序号 结论
① 田鼠更容易听到大多数鸟类的飞行噪声
② 猫头鹰的飞行噪声在不同频率范围,响度都很小
③ 在田鼠的听力范围内,猫头鹰的飞行噪声的响度很小
(2)利用超声波测汽车的速度,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时间是0.4s,第二次再发出超声波到再接收到回波的时间是0.3s,如果这两次发出超声波的时间相差1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这辆汽车的    (选填“远离”或“靠近”)超声波测速仪,速度大小为    m/s(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三、探究题
28.在探究声音的特性时,进行如下实验:
序号 橡皮筋长短 橡皮筋粗细 振动快慢 声音
甲 相同 细 快 尖锐
乙 相同 粗 慢 低沉
(1)如图1所示,先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观察先后两次发声时橡皮筋振动快慢及声音的特点,记录如下表:
(2)如图2所示,两次敲打音叉,观察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第一次轻敲音叉,发现塑料球弹起高度较小;第二次重敲音叉,发现塑料球被弹起高度较大,而且音叉两次发出声音前者小些,后者大多了。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1)主要研究声音的   高低与发声物体的频率是否有关;实验中运用了   物理研究方法。
②实验(2)主要研究声音的   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是否有关;实验中通过观察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音叉微小的振动,是物理学中的   法。
29.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象;
(2)请你根据所作图象找出温度为15℃时声速为    m/s。
(3)若某人站在两边平行的峭壁间的山谷中放一枪,在0.3s和0.7s后听到前后两次回声,若当时的空气温度为0℃,则此峡谷之间的宽度为    。
A.165m B.198m C.231m D.330m
(4)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    (高温下/低温下)试验更容易成功。
30.液体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关系式为vt=v0+α(t﹣t0),其中vt表示温度为t时的声速,t0为表格中指出的温度,v0表示温度为t0时的声速,α为温度系数。
序号 液体 t0(℃) v0(m s﹣1) α(m s﹣1 ℃﹣1)
1 水 25 1500 2.5
2 甘油 20 1923 ﹣1.8
3 水银 20 1452 ﹣0.46
4 酒精 20 1180 ﹣3.6
(1)如图所示是酒精、水和水银中声速随温度变化图象,其中哪条图线表示酒精中声速的规律?   。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
(3)用回声可以帮助船只测量水深,因此在海洋和江河的考察船上都装有声呐。某次测量时水温为15℃,声呐发出声音0.8s后接收到了回声,这里的水深为   。
2024中考复习 新思维 专题6 声(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声与信息.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解答】解:A、狗叫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狗叫声是由空气传播进入人耳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分辨出狗的叫声根据声音的音色,故C正确;
D、人的脚步声引起狗叫,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2. 【答案】B
【解析】【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当汽车倒车时,遇到障碍物,倒车雷达发出超声波和接收反射回的超声波,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选:B。
3. 【答案】B
【解析】【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月球上宇航员的声带可以振动发声,但不能传播,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的交谈也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 【答案】D
【解析】【考点】声与能量.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解答】解:扬声器发出声音,是由于扬声器在振动;当扬声器加大音量,可以看到烛焰在随着音乐“跳舞”,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选:D。
5. 【答案】A
【解析】【考点】声与能量;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1)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通过声获得一些消息,属于声传递信息,通过声引起其它物体的运动,属于声传递能量;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速度大于液体传声速度,液体传声速度大于气体传声速度;
(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入耳处减弱。
【解答】解:A、向人体内结石发射超声波击碎结石,是利用超声波的振动引起结石振动,这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故A正确;
B、因为太空中是没有空气的,宇航员需要靠无线电来对话,说明真空中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固体传声速度大于气体传声速度,故C错误;
D、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错误。
故选:A。
6. 【答案】C
【解析】【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速;响度;声与能量.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声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的心、肺的工作状况;雷声预示着可能下雨。也可以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空气加湿器;超声波碎石。
【解答】解:A、敲击编钟时编钟振动发声,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指让人们的说话声要小些,在物理学中,我们是用响度来表示声音的大小,所以“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响度放小些,故B正确。
C、声音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C错误。
D、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的原理,故D正确。
故选:C。
7. 【答案】B
【解析】【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为了减小对学习和休息的影响,学校加装了隔音墙,隔音墙属于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
故选:B。
8. 【答案】D
【解析】【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1)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
A、“闻其声而识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A错误;
B、高声唱国歌,其中“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的宇航员是通过无线电进行相互交谈的,故C错误;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琴弦发声靠的是琴弦的振动,故D正确。
故选:D。
9. 【答案】C
【解析】【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1)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2)根据声音传播是有速度的进行分析;
(3)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4)通过音色来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声。
【解答】解:A、我们听到莺的歌唱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故A正确;
B、水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由于水与人之间有距离,所以传入人耳需要时间,故B错误;
C、清脆的鸟鸣声比低沉的流水声音调高,故C错误;
D、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鸟鸣声和流水声的音色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考点】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分析】(1)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2)响度是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解答】解:AD、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图上反映的是声音的强弱等级,因此不能确定甲乙的振动频率和音调的高低,故AD错误;
BC、由图可知甲的声音强弱等级高于乙,因此甲的响度更大,则声源发出甲声音时振动的振幅大,故C错误,B正确。
故选:B。
11.【答案】B
【解析】【考点】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分析】(1)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2)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高,产生声音的音调越高。
【解答】解:A.对比甲、乙两图可知,甲声音与乙声音频率相同,即音调相同,故A错误;
B.对比乙、丙两图可知,丙的振幅大,响度大,故B正确;
C.对比甲、乙两图可知,甲声音与乙声音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C错误;
D.对比甲、丙两图可知,甲声音的频率低于丙声音的频率,即甲声源发声时每秒振动次数少于丙,故D错误。
故选:B。
12.【答案】D
【解析】【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
(2)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一些动物可以听到次声波,科学家可以用仪器监听到海啸、台风和地震时产生次声波。
【解答】解:A、蝙蝠靠发出超声波利用回声定位发现昆虫,故A错误;
B、医生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B错误;
C、利用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上的污渍,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C错误;
D、火山喷发会发出次声波,所用仪器应利用次声波工作,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D
【解析】【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声与信息;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1)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A、在马路边设置自动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强度,不能阻断噪声的传播,故A错误;
B、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但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故B错误;
C、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超声波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故C错误;
D、用“B超”检查身体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C
【解析】【考点】频率与音调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4)蝙蝠应用超声波进行定位与探测。
【解答】解:A、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故A错误;
B、宇航员在太空中利用电磁波进行交流,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所以说“隔墙有耳”,故C正确;
D、蝙蝠是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故D错误。
故选:C。
15.【答案】B
【解析】【考点】音色.
【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色、音调和响度;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跟声源的材质和结构有关;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跟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跟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
【解答】解: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的人音调和响度可能会相同,但每个人的音色都不相同,所以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6.【答案】C
【解析】【考点】声与信息;声音的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A、可以直接根据用户的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正确;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箱依靠扬声器的振动才能发出声音,故B正确;
C、“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纸盘振动幅度增大,故C错误;
D、人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17.【答案】A
【解析】【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听到的时长=t2-t1(t1为第一次听到的时刻,t2为第二次听到的时刻),如果设第一次鸣笛处A距人距离为s,初始的时刻为t0,。那么t1=t0+s/v2;由于汽车继续前行,设第二次鸣笛处为B,则t2=t0+t+(s-v1t)/v2;所以听到的时长=t2-t1=t0+t+(s-v1t)/v2-t0+s/v2=(v2t-v1t)/v2
【分析】设鸣号时列车与站台上人的距离为s,则鸣号开始发出的声音传到站台上人在的位置用的时间t0=,从鸣号开始到人听到声音结束用的总时间等于持续鸣号时间t、鸣号结束声音传播剩余距离用的时间,则人听到声音的时间等于总时间减去开始声音传播的时间t0,据此求解。
【解答】解:
设鸣号时列车与站台上人的距离为s,鸣号期间车走的路程为s1,
则鸣号结束时车到人的距离为:
s2=s﹣s1=s﹣v1t,﹣﹣﹣﹣﹣﹣﹣﹣﹣﹣①
由v=可得,最初发出声音的传播时间:
t0=,﹣﹣﹣﹣﹣﹣﹣﹣﹣﹣﹣②
最后发出声音的传播时间:
t1==,﹣﹣﹣﹣﹣﹣﹣﹣﹣﹣﹣③
则从鸣号开始到人听到声音结束用的总时间:
t总=t+t1=t+,﹣﹣﹣﹣﹣﹣﹣﹣④
站台上的人听到鸣号声持续的时间:
t′=t总﹣t0=t+﹣=。
故选:A。
18.【答案】A
【解析】【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产生.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利用转换法将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解答】解: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振动;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表明声音可以传播能量;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如果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图甲中,音叉振动,能看到甲球能弹起,但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图乙中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不能发出声音,泡沫塑料不能弹起,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9.【答案】A
【解析】【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分析】人耳能分辨出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分别算出声音在三种不同的介质中走18m所用的时间,再比较三次时间相差是否大于0.1s,即可判断出人听到几次声音。
【解答】解: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18m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t1===0.003s;
t2===0.012s;
t3===0.053s。
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相差不到0.1s,所以人耳是分辨不出来的,只能听到混在一起的一次声音。
故选:A。
20.【答案】D
【解析】【考点】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解:
A、由图可知,甲、乙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甲、丙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波形相同,音色相同,故B错误;
C、由图可知,乙、丁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故C错误;
D、琴声和歌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21.【答案】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解析】【考点】声音的产生;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笛子口琴等管乐器产生的声音是由内部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
【解答】解:吹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笛子内部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用手指按住不同的孔,改变了里面空气柱的长度,改变了振动快慢,从而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22.【答案】故答案为:(1)①;②;(2)④;⑤;(3)③;⑤。
【解析】【考点】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分析】弦乐器的音调可能跟弦的松紧、长度、材料、粗细有关,本实验的松紧是一定的,探究弦的音调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应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解答】解:(1)研究音调跟粗细的关系,应保持弦的长度和材料相同,选择横截面积不同的①②两根琴弦。
(2)研究音调跟材料的关系,应保持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弦的材料不同,故选择④⑤两根琴弦。
(3)弦松紧是一定的,在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需控制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
根据图像可知,在弦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弦越长,弦振动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由表中数据知,③和⑤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③较短,音调较高。
故答案为:(1)①;②;(2)④;⑤;(3)③;⑤。
23.【答案】振动;越高;响度。
【解析】【考点】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音的产生.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响度和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滚筒转动时,上面突起的焊点拨动音板上的金属条、使金属条振动发声;
金属板切割出的金属条材料相同,长短不同,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滚筒上凸起程度不同的焊点拨动金属条时,金属条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故答案为:振动;越高;响度。
24.【答案】故答案为:(1)被弹开;振动。(2)B;C;A。
【解析】【考点】声音的产生;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从波形上看,越密集则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从波形上看,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从波形上看,波的形状越复杂,音色越动听。
【解答】解:(1)如图甲,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多次敲击不同音叉,用示波器分别记录音叉发声波形,如图乙A、B、C所示,从声音波形可以看出,频率最高的是B声音,音调最低的是C声音,响度最小的是A声音。
故答案为:(1)被弹开;振动。(2)B;C;A。
25.【答案】故答案为:音色;音调;响度;声源处。
【解析】【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
【解答】解:(1)不同物质的特征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会不同,即使蒙住小王的双眼,他也能辨别出周围不同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每个人发声的音色不同,
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一样,故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
(2)他时而高唱时而低吟,改变了声音的响度,自习课不许大声喧哗,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音色;音调;响度;声源处。
26.【答案】故答案为:﹣L1;。
【解析】【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已知火车头距离桥头的距离和鸣笛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火车的速度;
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则大桥的长度等于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与火车长度之差;
声音和火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鸣笛时火车车头距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求出鸣笛时火车头距山崖的距离。
【解答】解:(1)火车的速度:
v车=;
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
s2=v车t2=×t2=,
则大桥的长度:
L桥=s2﹣L1=﹣L1;
(2)声音传播的路程:
s声=v0t1,
设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声﹣s1,
所以s==;
故答案为:﹣L1;。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声音和火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鸣笛时火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
27.【答案】故答案为:(1)①③;(2)靠近;17.9。
【解析】【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噪声及其来源;声速.
【分析】(1)由噪声的响度和频率关系图可知,在田鼠的听力范围内,大多数鸟类的飞行噪声响度大于猫头鹰的;
(2)因为第一次发出到接收信号的时间0.4s大于第二次发出到接收信号的时间0.3s,可判断汽车在靠近测速仪;根据两次反射时间可求汽车行驶的路程,再根据间隔时间是1s可求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利用v=求其运动速度。
【解答】解:(1)由噪声的响度和频率关系图可知,大多数鸟类的飞行噪声响度大于猫头鹰的,所以田鼠更容易听到大多数鸟类的飞行噪声,序号①正确;
由图可知,猫头鹰在不到2kHz时的噪声响度较大,在其他频率范围内的噪声响度较小,故序号②错误;
田鼠的听力范围是2kHz~10kHz,该范围内猫头鹰的飞行噪声的响度很小,故序号③正确;
故选:①③。
(2)因为第一次发出到接收信号的时间0.4s大于第二次发出到接收信号的时间0.3s,可判断汽车在靠近测速仪;
因为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的传播速度v=340m/s不变,所以超声波信号从发出到反射、再由反射到接收的时间相等;
接收汽车第一次反射时到测速仪的距离s1==340m/s×0.2s=68m;
第二次反射超声波信号到测速仪的距离s2==340m/s×0.15s=51m;
汽车行驶的路程s=s1﹣s2=68m﹣51m=17m;
汽车行驶的时间t=Δt﹣0.2s+0.15s=0.95s;
所以汽车的行驶速度v=。
故答案为:(1)①③;(2)靠近;17.9。
三、探究题
28.【答案】故答案为:①音调;控制变量法;②响度;转换法。
【解析】【考点】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分析】如图2所示,两次敲打音叉,观察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第一次轻敲音叉,发现塑料球弹起高度较小;第二次重敲音叉,发现塑料球被弹起高度较大,而且音叉两次发出声音前者小些,后者大多了。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解答】解:①实验(1)中,先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粗橡皮筋,发现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即表明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控制振幅相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②实验(2)中,第一次轻敲音叉,发现泡沫球被弹起的高度较小:第二次重敲音叉,发现泡沫球被弹起的高度较大,而且音叉前后两次发出的声音的不同是:前者较小,后者较大。即表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即表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实验中通过观察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音叉微小的振动,是物理学中的转换法。
故答案为:①音调;控制变量法;②响度;转换法。
29.【答案】故答案为:(1)见上图;(2)339;(3)A;(4)低温下。
【解析】【考点】声速;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分析】(1)采用描点法把给出的数据在图象上描出来,再用一条直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即可;
(2)分析表格数据,找出声音的速度随温度变化规律。
(3)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根据题意第一次听到回声的时间是声波碰到一边反射回来的时间,第二次听到回声的时间是声波碰到另一边反射回来的时间,相当于声音从一个峭壁处传到另一个峭壁又反射回来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就会算出声音来回传播的路程,两峡谷之间的宽度为声音来回传播的路程的一半。
(4)从表格的数据可知:温度越低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慢;据此来分析即可。
【解答】解:(1)采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如下:
(2)当空气温度每升高10℃,声音的速度升高6m/s,因此当空气温度每升高5℃,声音的速度升高3m/s.现在空气的温度为10℃,声音的速度为336m/s.所以当空气的温度为15℃,声音的速度变为339m/s。
(3)根据题意听到两次回声的和为声音从一个峭壁处传到另一个峭壁又反射回来的时间,
那么声音从一个峭壁传到另一个峭壁的时间为听到两次回声的和的一半,即为t=(0.3s+0.7s)=0.5s,
根据速度公式峡谷之间的宽度为s=vt=330m/s×0.5s=165m。
故选A;
(4)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有关,而且温度越低时,声音传播的越慢;
故答案为:(1)见上图;(2)339;(3)A;(4)低温下。
30.【答案】答:(1)c;(2)声音在水中的速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590m。
【解析】【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温度的关系.
【分析】(1)根据vt=v0+α(t﹣t0),α为温度系数,分析酒精、水和水银中声速随温度变化关系,确定正确答案;
(2)由题目所给的关系式可以知道,当α为正数时表示声音在介质中的速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α为负数时则表示声音在介质中的速度会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3)根据液体中的声速与温度的关系式vt=v0+α(t﹣t0)可求15℃时水中声速,声呐发出的声音经海底反射后再传到船上(回声),知道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可以求出声音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水深。
【解答】解:
(1)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知:水银、酒精的温度系数α都是负数,当温度升高时,声音在水银、酒精中的传播速度会减小;而酒精和水银相比,由于酒精的温度系数α的绝对值更大,所以声音在酒精中速度减小得更快,故c图象符合要求;
(2)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知,水的温度系数α是一个正数,所以当温度升高时,由vt=v0+α(t﹣t0)可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会变大,即:声音在水中的速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由题意可得,15℃时水中的声速:
v=v0+α(t﹣t0)=1500m/s+2.5m/(s ℃)×(15℃﹣25℃)=1475m/s,
声音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t=×0.8s=0.4s,
由v=可得这里的水深:
s=vt=1475m/s×0.4s=590m。
答:(1)c;(2)声音在水中的速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590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