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11 过秦论
A级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赢粮而景从
B.追亡逐北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致天下之士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致力,从事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遭受
C.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致,招引
D.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5.从文言文句式角度看,下列各组句子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指田野上的小路,其中,“阡”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指东西走向的小路。课文中指“田野”。
B.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C.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下层百姓。
D.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亲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古代天子的宗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了“ , ”的外交策略。
(2)在《过秦论》中,最能体现诸侯各国“合纵”政策失败的句子是“ , ”。
(3)在《过秦论》中,写出了秦始皇强大的军事威慑力使得北方的“胡人”不敢南下,勇士不敢动武来报仇的句子是“ ,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 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推此言之,取与守不同术也。秦虽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中),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B.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C.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D.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称帝”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夫寒者利短褐”中的“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又可指去官或辞官。
C.“去收孥污秽之罪”中的“收孥”,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
D.“以振孤独穷困之士”中“振”是救助的意思,与“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论证结构清晰,第1段回顾历史指出秦统一天下是得民心、顺天意的,第2段指出秦失天下的根本原因,第3、4段以秦二世为例,正反对比,突出秦二世之“过”。
B.选文与《过秦论》(上)比较,指出秦取天下与守天下都必须施行仁义,反对统治者“废王道”“以暴虐为天下始”的行为。
C.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客观认识到“民心”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
D.《过秦论》作为辞赋家的政论文,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选文也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2)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13.本文主要论述了秦二世的过失,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秦二世的过失。
11 过秦论
1.A 解析 A项,“景”同“影”。
2.C 解析 C项,“余力”,古今义相同,剩余的力量,多余的精力。A项,“以致”,古义:用来招致;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B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D项,“爱”,古义:吝惜;今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3.B 解析 B项,“遭受”错误,应该为“沿袭、继承”。本句话意思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
4.C 解析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中“以”放在动词前面,是连词,表目的,来。C项,“以弱天下之民”中“以”也是连词,表目的,可以译为“来”。A项,“尝以十倍之地”中“以”是介词,用。B项,“以为桂林、象郡”中“以”是介词,把。D项,“然秦以区区之地”中“以”是介词,凭借。
5.B 解析 B项,前句“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为省略句,“咸阳”前面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后句中“未之有也”为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两句句式不相同。A项,均为状语后置句,标志分别为“于”“以”,正常语序应为“余威于殊俗震”“以孝悌之义申之”。C项,均为被动句,“为天下笑者”被动标志是“为”,“有迁谪意”属于动词本身包含被动意味。D项,均为定语后置句,“金人十二”应为“十二金人”,“爪牙之利”应为“利之爪牙”。
6.C 解析 C项,“迁徙之徒”不是指下层百姓,而是指被征发的人,课文中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7.(1)合从缔交 相与为一 (2)于是从散约败 争割地而赂秦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8.(1)秦始皇的内心,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城池,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2)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东方诸国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灭亡了秦朝。
9.C 解析 “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结构相近,中间应断开;且联系前后文,“缟素”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在穿丧服期间”,要与后文相连,排除A、D两项。“封”的宾语为“功臣之后”,即封赏功臣的后代,不可断开,故排除B项。
10.B 解析 B项,“‘释褐’又可指去官或辞官”错误。“释褐”指的是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始任官职。
11.B 解析 B项,“反对统治者‘废王道’”错误。选文写从秦始皇到秦二世都不施行仁义,强调施行仁义的重要性。选文中没有提到“反对统治者‘废王道’”。
12.(1)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2)这样以后,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受刑戮的人前后相望,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
13.秦二世暴虐无道,不顾百姓死活;残害百姓,滥用民力;法律严苛,官吏残暴,滥杀无辜;赏罚不当,赋税繁重;百姓穷困,不加救济。
参考译文 秦灭掉周朝,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 回答说: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王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烧诗书典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攻取天下和治理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虽然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它的政令没有变,这是错误地把攻取天下的方法应用到治理天下上去了。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百姓苦苦哀叫,是替新起的君主创造条件。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在穿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他们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救助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那么四海之内,人们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却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这样以后,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受刑戮的人前后相望,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
从群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都不得安居其位,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