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认识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和曲折。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前途光明。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三节。本单元共有四课,前两课介绍了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本课主要讲述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发展与变化,和下一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与前两课在时间上是平行关系,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第一子目“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主要讲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概况,以及苏联解体的过程。第二子目“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主要讲述了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改革和剧变的概况。第三子目“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建设成就。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过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及原因。
家国情怀:了解当今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及挑战的具体表现,认识发展中国家面临问题的区域性与共性特征,以及问题解决的艰巨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苏联、东欧改革存在的问题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2.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新课导入】
师:播放苏联解体的视频,问学生视频讲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苏联解体
师:作为曾经世界唯二的超级大国苏联为何会轰然倒塌,走向解体?苏联解体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呢?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带着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十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讲授新课】
一、探行者的荣光与桎梏——苏联模式
1.荣光与桎梏
师:如果我们把社会主义的苏联比作是一艘大船的话,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掌舵的人物是谁?
生:斯大林
师:在斯大林在位时期,苏联形成了一种社会主义的建设模式,我们称之为什么模式?
生:苏联模式
师:回顾所学思考,这种模式在政治和经济上各有什么特点。
生: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经济上是计划经济体制,另外还片面发展重工业。
师:阅读课本思考,在这种模式之下,苏联取得哪些成就?
生: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师补充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成果和在二战中的表现)
师过渡:二战也赢了,原子弹也炸了,强国之下百姓的生活并不是幸福美满的。
材料:到斯大林逝世(1953)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师:百姓生活水平如何?又是何种原因导致的?
生:问题:生活水平低,片面发展重工业,会导致农业、轻工业落后。
师过渡:1953年,斯大林逝世,他去世后这些新的继任者们是如何面对他留下来的这些问题呢?让我们先看看这三位人物分别是谁?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一位继任的探行者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
结合教材p123页内容,找一找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
角度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政治 平反冤假,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农业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个人崇拜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师:通过以上可以发现,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如经济增长和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张建华主编《俄国史》
师:守墓人和掘墓人的角色分别体现在哪?
生:守墓人体现在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材料: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
赵荣——《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材料: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赫鲁晓夫的120幅照片,1964年9月竟至140幅。斯大林巨照刊登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张建华《俄国史》
生:未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又形成了新的个人崇拜。
师:因此赫鲁晓夫改革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过渡: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后,新的探行者又开始掌舵了,他就是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改革
师:请同学们在123页找找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
领域 改革措施 结果
工业 工业上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 前期成效明显,改革后劲不足
军事 发展科技,军备竞赛 国民经济更加畸形
师:为何70年代苏联经济陡然下滑?
材料: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极端,他狂暴易怒,喜欢一个人呆在别墅里,特别喜欢荣誉和勋章。
——曾任《真理报》总编辑阿法纳西耶夫对勃列日涅夫的评价
生:发展科技和军备竞赛;个人崇拜专断。
过渡:勃列日涅夫改革后,苏联这艘社会主义的大船已经摇摇欲坠了,此时新的探行者开始掌舵,这位就是戈尔巴乔夫。他上台后如何带领苏联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呢?
4.戈尔巴乔夫改革
师: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改革重点是经济,但是通过图表可以发现收效甚微。于是他立马又着手经济领域的改革。在经济领域他做了什么呢?为何美国《时代周刊》评价说:“戈尔巴乔夫背弃了列宁?”
生:他放弃了苏共的领导,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背弃了社会主义。
师:因此,戈尔巴乔夫虽然突破苏联模式,但是背离了社会主义。
材料: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坏了这个帝国。 ——俄罗斯《独立报》
师: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什么?我们通过这两幅地图来看一看。
生:苏联解体
师:苏联解体实质说明说明?
生:由社会主义国家变成资本主义国家。
过渡:那跟随在苏联这艘主力舰后面的东欧这些小船的命运又是如何?让我们一起开启第二部分的学习
二、随航者的束缚与迷失——东欧道路
师:东欧这些国家在50年代大多都在苏联的帮助之下建立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这些国家大都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一段时间后,这些国家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什么,他们又打算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改革
师:老师在大屏幕上呈现了不同国家的改革措施及成果,请同学们在书本上将相应内容标注好。接下来我们重点了解下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事件。
材料: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的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这场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苏联对此不能容忍,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5页
问题1“布拉格之春“反映捷克斯洛伐克怎样的意愿?
答案:摆脱苏联的控制
问题2“布拉格之春”被苏联扼杀本质反映什么?
答案:苏联推行霸权主义
问题3 布拉格之春冲突对苏联和东欧带来怎样长远的 影响?
答案:伤害苏联与东欧各国的民族情感,为东欧剧变埋下隐患
师:未突破,导致苏联解体。
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苏联改革屡屡碰壁而终致解体,并引发东欧剧变?
材料一:西方的苏联问题专家曾经提出了各种有关苏联垮台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解释是,苏联垮台是经济体制缺乏生机造成的;另一种解释强调民众对该体制自下而上的反对。一些苏联官员抱怨说,外来压力动摇了苏联。旧政权的其他拥护者提到了苏联内部高层的背叛。
——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
材料二: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改革浪潮中兴起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摧垮了联盟大厦。苏联的解体,与历史上没有很好解决民族问题直接有关。
——左凤荣《分崩离析:民族问题的总爆发与苏联解体》
材料二: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改革浪潮中兴起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摧垮了联盟大厦。苏联的解体,与历史上没有很好解决民族问题直接有关。
——左凤荣《分崩离析:民族问题的总爆发与苏联解体》
生: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现实原因: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未解决;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师: 材料: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师:小组讨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生:关注民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国民经济比例必须协调发展;必须重视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过渡:在学习完苏联和东欧之后,我们来看看社会主义的中国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
三、追梦者的守正与创新——中国特色
师:在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内外环境的考虑,我们是学习借鉴苏联模式?具体表现有哪些?
生: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师:伴随着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我们也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也敏锐的察觉到学习苏联模式很带来的问题。
材料: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师:以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发表为标志,我们开始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在1956-1978年期间我们始终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不过在1978年我们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做出伟大抉择?
生: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国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改革开放分为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对内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分别表现为什么
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师:1992年邓小平提出“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邓小平”这跟什么事件有关?
生:南方谈话。
师:南方谈话邓小平也明确指出: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十四大上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1世纪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发展完善。
师:通过以上学习,社会主义的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的中国推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这正式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之处。
师:为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中国却能改革成功?
材料: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习总书记关于党的二十大报告》
生:齐声朗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师:而这体现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守正。我们要在守正创新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小结】
【课后作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同学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有何思考?
【教学反思】
采用主题式教学,通过探行者的荣光与桎梏、随航者的束缚与迷失和追梦者的守正与穿新三个板块来探寻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以问题链的方式,吸引学生紧跟课堂节奏,积极主动思考问题。通过课堂讨论来活跃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紧扣课程标准,突破重难点,并将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结合起来,重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之处,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问题设计时,要贴近学生实际,考虑学生的已有水平。尽可能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在注重学科融合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科特色。同时还要注意时间的分配,详略得当,力争生动有趣。最后,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可以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展现每节课所处的历史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