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目 录
三、追梦者的守正与创新——中国特色
一、探行者的荣光与桎梏——苏联模式
二、随航者的束缚与迷失——东欧道路
一、探行者的荣光与桎梏——苏联模式
桎梏与桎梏
经济上:单一的公有制;排斥市场,推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工业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二战期间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战后苏联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
人民生活水平也又很大提高
成就
农业轻工业落后
人民生活质量得不到改善
问题
到斯大林逝世(1953)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苏联的三位探行者
一、探行者的荣光与桎梏——苏联模式
改革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张建华主编《俄国史》
填写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 政治
农业 (重点)
工业
个人崇拜
平反冤假错案
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加大农业投入
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苏联工程师在调试“人造地球卫星一号”
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一、探行者的荣光与桎梏——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突破桎梏?
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列举了斯大林七宗罪:
1、个人迷信
2、破坏法治
3、在卫国战争中的错误
4、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
5、在和南斯拉夫关系上的错误
6、在经济政策方面的错误
7、实行个人独裁
系统性否定斯大林的贡献,没有对其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
赵荣——《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赫鲁晓夫的120幅照片,1964年9月竟至140幅。斯大林巨照刊登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张建华《俄国史》
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打破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但又陷入新的个人崇拜中
未根本突破苏联模式
一、探行者的荣光与桎梏——苏联模式
勃列日涅夫突破桎梏?
领域 改革措施 结果
工业
军事
工业上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
前期成效明显,改革后劲不足
发展科技,军备竞赛(侧重重工业)
国民经济更加畸形
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极端,他狂暴易怒,喜欢一个人呆在别墅里,特别喜欢荣誉和勋章。
——曾任《真理报》总编辑阿法纳西耶夫对勃列日涅夫的评价
为何70年代经济陡然下滑
个人崇拜、专断作风滋生
军队坟场
未根本突破苏联模式
一、探行者的荣光与桎梏——苏联模式
戈尔巴乔夫突破桎梏?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为什么说:
“戈尔巴乔夫背弃了列宁”?
突破,但背离社会主义!
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坏了这个帝国。
——俄罗斯《独立报》
一、探行者的荣光与桎梏——苏联模式
观察地图思考苏联发生什么变化,实质是什么?
一个主权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多个独立主权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
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1990.3.11-1991.12.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
自治
东欧之首
布拉格之春
第一个五年计划
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二、随航者的束缚与迷失——东欧道路
束缚
50年代初,东欧各国基本上都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改革
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
布拉格之春
问题1“布拉格之春“反映捷克斯洛伐克怎样的意愿?
问题2“布拉格之春”被苏联扼杀本质反映什么?
问题3 布拉格之春冲突对苏联和东欧带来怎样长远的 影响?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的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这场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苏联对此不能容忍,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5页
二、随航者的束缚与迷失——东欧道路
摆脱苏联的控制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
伤害苏联与东欧各国的民族情感,为东欧剧变埋下隐患
束缚与迷失
未突破,东欧剧变
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苏联改革屡屡碰壁而终致解体,并引发东欧剧变?
二、随航者的束缚与迷失——东欧道路
材料一:西方的苏联问题专家曾经提出了各种有关苏联垮台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解释是,苏联垮台是经济体制缺乏生机造成的;另一种解释强调民众对该体制自下而上的反对。一些苏联官员抱怨说,外来压力动摇了苏联。旧政权的其他拥护者提到了苏联内部高层的背叛。
——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
材料二: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改革浪潮中兴起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摧垮了联盟大厦。苏联的解体,与历史上没有很好解决民族问题直接有关。
——左凤荣《分崩离析:民族问题的总爆发与苏联解体》
材料三:东欧国家需在改革和苏联容忍度内小心行走。一旦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根本制度时,东欧国家的改革无不以夭折告终。
——王一诺《不同文化体的对视:中东欧与俄罗斯关系及其与中国的镜像研究》
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
现实原因: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未解决
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① 关注民生。
国民经济比例必须协调发展。
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小组讨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带来哪些教训?
二、随航者的束缚与迷失——东欧道路
以史为鉴
必须重视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1956
1953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开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建国初期,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哪些探索?
三、追梦者的守正与创新——中国特色
1978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改革开放
伟大转折
《论十大关系》
1978
1978年后
1984
1992年初
21世纪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
1992年10月
三、追梦者的守正与创新——中国特色
城市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邓小平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核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出了苏联模式,创造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创新
姓资姓社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哪些探索与创新?
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中国却能改革成功?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习总书记关于党的二十大报告》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守正
在守正创新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本课小结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探行者的荣光与桎梏——
苏联模式
二、随航者的束缚与迷失——
东欧道路
三、追梦者的守正与创新——
中国特色
1、束缚
2、迷失
3、剧变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荣光
2、桎梏
3、解体
作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同学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有何思考?
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的表述有误的是( )
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力更加集中
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苏联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D
2. 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解体。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上
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 D.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D
课堂练习
3.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课堂练习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