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基础过关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基础过关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20:5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级 基础过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一种成功的理论都离不开工作实践,必须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如果违背了这一既定的规则,凭空创造出的“精辟理论”是经不起实际情况的      的,必然会成为失败的垫脚石,不仅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因此,      的做法是要不得的,必须从实践中得出精神,再把精神      到实践中去加以验证,(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泽东同志说过:“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我想说的是:认识真理,实践是基础;检验真理,实践是唯一标准。这不仅是我们广大在校学生需要时刻铭记的真理,更是对企事业单位的建议,也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我们学生目前最缺乏的就是社会实践经验,在处理社会事务上难免会“理所当然化”,想当然地做事只能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在学校期间,我们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毛泽东思想等哲学上的      方法,不至于在毕业离校工作后犯一些低级的、明显的、不合实际的错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检验  急功近利  灌注  处事
B.考验 急功近利 灌注 处事
C.检验 急于求成 灌输 处世
D.考验 急于求成 灌输 处世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反复实践毛泽东同志的“飞跃”理论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被广大人民接受,才能真正造福人们
B.反复实践毛泽东同志的“飞跃”理论才能真正得到造福人们的真理,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被广大人民接受
C.反复实践毛泽东同志的“飞跃”理论才能真正得到造福人们的真理,才能被广大人民接受,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D.反复实践毛泽东同志的“飞跃”理论才能被广大人民接受,才能真正造福人们,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好文章要兼具价值性、实践性和观点性三个特性。价值性是指文章的写作旨意,即行文的必要性。写文章就是要指明问题、 ① 和解决问题,而只有能对理论有所指、对实践有所用的文章才会真正有人看、有人赞。实践性是指文章要有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文章应该是理论化、扩充版的随笔,系统化、学术版的杂谈。偶遇社会现象,惊讶与沉思之后记下所感所思,然后凝练、扩充、提升与完善,并最终修葺成文后公开发表。观点性是指文章要有新颖观点且见解深刻。文章的观点不能影影绰绰、模糊不清,也不能似是而非、左右摇摆,更不能自相矛盾。 ② ,文章最能体现作者的思维范式与人格性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见解深刻,观点鲜明。文章标题简洁明确、直抒胸臆,恰似给小朋友戴上色彩亮丽的小帽,特色鲜明且易于记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成为其主要作者胡福明的终生代表作和当时年代理论创新的学界经典作品的主要原因 ③ 。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5.请用“否定+肯定”的句式概括“好文章的三个标准”。每个句子不超过20个字。
(1)文章的价值性:
(2)文章的实践性:
(3)文章的观点性:
6.下面语段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7.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源于社会实践活动,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③马克思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不是在理论上就能加以判定的一个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加以解决。④毛泽东在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源于实践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社会实践划分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形式被第一次明确。⑤他认为,人们在三大社会实践过程中必将形成大量的经验,并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材料一 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滨孙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它们的总体。
(摘选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材料二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摘选自毛泽东《实践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往前追溯历史,发现进行生产的个人,越从属于一个因冲突、融合而形成的更大整体,人是社会性的。
B.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是罕见的,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并彼此交谈却有语言发展一样。
C.对生产的研究,往往定位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所以,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D.生产活动、政治生活、阶级斗争和文化生活组成了社会实践,尤其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影响深刻。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特殊性,并不是为了让人们忘记生产的本质差别。
B.有的历史时期,人们不能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历史,主要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
C.虽然《水浒传》中108人都上梁山,但由于他们阶级地位不同,因而上山的动机和目的也大相径庭。
D.人们要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10.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直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B.起行始足下,遇事智才明。
C.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D.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1.【本课特色突破——把握论证特点】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12.《解放日报》社论说:《实践论》是“做好工作的传家宝”。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A 解析 检验:检查验看,检查验证。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验看(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等)。根据语境,此处需填有“检查验证”之意的词语,应选“检验”。急于求成: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根据语境,此处是“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之意,应选“急功近利”。灌输:输送(思想、知识等)。灌注:浇进,注入。此处强调将精神注入实践中加以验证,应选“灌注”。处事:处理事务。处世: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根据语境,此处是“处理事务”之意,应选“处事”。故选A项。
2.B 解析 A、D两项缺少关键信息“得到……真理”,语意不全,排除。先经过检验证明是真理,才能进一步被广大人民接受,排除C项。故选B项。
3.这不仅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也是对企事业单位的建议,更是我们广大在校学生需要时刻铭记的真理。
4.①剖析问题(或:分析问题) ②文如其人 ③(也)正在于此
5.(1)不是无病呻吟,而要有明确的必要性。(2)不是偶有感发,而要有时代意义。(3)不能模糊摇摆,而要深刻鲜明。
6.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特点,节奏鲜明,感情抒发酣畅淋漓,语势得到增强,更好地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影响力。
7.第①句,应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前加“而是”;第③句,将“在理论上就能加以判定的一个问题”修改为“一个在理论上就能加以判定的问题”;第④句,将“社会实践划分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形式被第一次明确”修改为“第一次明确了社会实践划分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形式”;第⑤句,将“形成大量的经验,并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修改为“积累大量的经验,并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
8.C 解析 C项因果倒置,原文说的是“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
9.B 解析 “主要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错误。由材料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可知,有剥削阶级的偏见歪曲社会的历史这一原因,还有生产规模的制约。另外,“主要”一词在文中也没有依据。
10.D 解析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D项,“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意思是: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写诗人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不能直接体现材料二观点。
11.①论证结构清晰严整。先提出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然后论证了进行生产的个人的社会属性,最后阐明生产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②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因果论证、举例证法、假设论证等,有力地论证了一定社会中的人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首先”“最”“总是”“只要……就……”等词语的运用,使观点表达准确有力;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表达缜密,逻辑性强。
12.①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儿也不能离开实践。②人类的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④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这些是做好工作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可谓“做好工作的传家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