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10.5 宇宙深处
课标内容
内容要求 1.3.4 了解物质世界的大致尺度。
例3 设计表格,按空间尺度大小的顺序排列一些从宏观到微观有代表性的物体(如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人、原子、原子核、夸克等)。
例4 了解一些典型天体、粒子寿命的时间尺度。
活动建议:查阅资料,了解“天问一号”在探索火星方面的进展及我国航天事业对人类探索宇宙的贡献。
说明:课标内容为节选,加“ ”的是变动内容,加“ ”的是新增内容。
自主梳理
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 、地球、火星、木星、
、 、 ,离太阳最远的是 。
2.光年是 的单位,表示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1 l.y.=
______________km。
3.宇宙是无限的,目前人们了解的宇宙尺度从大到小的排列是 系(直径约为 1×105 l.y.)、 系(直径约为8.99×109 km)、 系(直径约为7.7×105 km)、地球(直径约为1.28×104 km)。
4.一些恒星在衰亡的过程中,会发生爆炸,留下的物质会变成一个密度极大的天体,它产生的引力能吸引附近所有物质,连光都无法逃避,这样的天体叫做“ ”。
金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海王星
长度
9.460 5×1012
银河
太阳
地月
黑洞
课堂训练
1.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给了施密特等三人,因为他们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宇宙在加速膨胀说明( )
A.有能量在推动宇宙膨胀 B.宇宙中各星系的运动状态不变
C.宇宙中各星系的距离保持不变 D.宇宙中各星系受到平衡力作用
2.在太阳系中,属于恒星的是( )
A.月球 B.地球 C.太阳 D.彗星
A
C
3.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火星属于太阳系中的( )
A.行星 B.卫星 C.恒星 D.彗星
4.我们生活的地球离太阳约 km,它绕太阳旋转一周大约需要 天。
5.光的传播速度是3×105 km/s,光在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约是
km,称为1光年,记作1 l.y.。已知光从银河系的一边到达另一边所用的时间是100 000年,则银河系的范围相当于___________ km。
A
1.5×108
365
9.46×1012
9.46×1017
6.在晴朗少云的夜晚,仰望天空,看到一条白茫茫的光带横卧在天空中,人们叫它 ,这是由三千多亿颗恒星形成的巨星系。而太阳系 (选填“是”或“不是”)其中的一员。
银河系
是
分层训练
1.下列“宇宙层次结构”概念图中,正确的是( )
A
2.我们的宇宙蕴藏着无穷的奥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河外星系谱线红移可以推断星系之间正在相互退行远离
B.从侧面看,银河系的主体像一个中间凸起的大透镜
C.太阳黑子、日珥等太阳活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没有影响
D.“天宫二号”“天舟一号”等都是探索宇宙奥秘的航天器
. .
C
3.人类探索自然界可沿着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宏观很大,如银河系;微观很小,如分子。要计量它们的直径,下列所用的长度单位中最方便的是( )
A.千米、米 B.光年、米 C.光年、纳米 D.米、纳米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B.太阳活动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C.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都没有卫星
D.太阳是银河系中唯一的恒星
C
B
5.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天文学中,用“光年”作为时间单位
B.“谱线红移”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C.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太阳的一颗行星
D.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
6.请将分子、病毒、质子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填入如图所示的微观世界尺度图中。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 。
病毒
分子
质子
7.1897年, 发现了 ,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分的;1909年,卢瑟福在成功地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原子的 结构模型,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星系在 (选填“远离”或“靠近”)我们;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前的一次 。
汤姆孙
电子
核式
远离
大爆炸
8.(1)大千世界,从宏观到微观,从天体到原子,似乎都有那么多惊人的相同规律。如图甲所示是太阳系模拟图,行星们在各自的固定轨道上围绕恒星太阳运转,这与 (选填“汤姆孙”或“卢瑟福”)建立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十分相似,其中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绕核运动的 就相当于行星。
卢瑟福
电子
(2)在现阶段人类探索宇宙进入太空,主要是依靠火箭。如图乙所示,火箭在发射升空时向下喷射燃气,从而产生一个巨大的向上的推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这个力的产生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火箭在上升过程中,若火箭受到的力全部消失,火箭将做 运动。
燃气
相互
匀速直线(共20张PPT)
10.3 “解剖”原子
课标内容
内容要求 1.3.1 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1.3.2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大致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例1 用图形、文字或语言描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说明:课标内容为节选,加“ ”的是变动内容,加“ ”的是新增内容。
自主梳理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 组成的。大多数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叫做 分子,如水、二氧化碳等;有些分子是由单个原子组成的,叫做 分子,如铁、铜、金、铂等。
2.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 和核外绕核高速旋转的带 电的 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带 电的 和不带电的 组成的,质子、中子是由更小的 组成。
3.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1897年,汤姆孙首先发现了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 ——原子核中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它的质量跟质子差不多。
原子
多原子
单原子
原子核
负
电子
正
质子
中子
夸克
电子
中子
4.汤姆孙的“ ”:原子像一个实心球体,均匀分布着带正电的粒子,电子镶嵌在其中,犹如糕中的枣儿。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 ”:原子中间有一个带正电的 ,它只占有极小的体积,却集中了原子的几乎全部 ,带负电的 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在核外较大空间绕核高速旋转。
枣糕模型
核式模型
核
质量
电子
课堂训练
1.(2023·广州市二模)氢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一个电子构成的,关于氢原子的原子结构模型,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的是( )
C
2.(2022·惠州市一模)目前,科学家常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另一微观粒子的方法来研究某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经科学测定,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分别为1.672 6×10-27 kg、1.674 8×10-27 kg、9.117 6×10-31 kg。若条件允许,将这三种微观粒子的其中一种加速成高能量的粒子,然后分别去撞击另外两种粒子,假设相撞击的两种粒子可以合成为一种粒子,则下列说法中较为合理的是( )
A.中子与电子结合可以形成质子 B.质子与电子结合可以形成中子
C.中子与质子结合可以形成电子 D.中子与质子结合可以形成分子
B
3.如图所示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的结构与宇宙中的 十分相似,原子是由 和 组成,原子核由 和 组成。
太阳系
原子核
电子
质子
中子
分层训练
1.如图所示,最先发现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物理学家是( )
A
2.平常的物体不带电的原因是( )
A.物体的原子内没有电荷
B.原子核内所带正电荷与中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C.原子核内中子不带电
D.原子核所带的正电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数相等
D
3.依据卢瑟福的“核式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 )
A.核子 B.电子 C.质子 D.中子
4.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 )
A.质子和电子 B.中子和电子
C.质子和中子 D.质子、中子和电子
B
C
5.以下是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中子组成的
B.原子核带负电,电子带正电
C.分子是物体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6.首先打破“原子不可再分”的科学家是( )
A.汤姆孙 B.卢瑟福 C.牛顿 D.奥斯特
D
A
7.1911年,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下列关于这个模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占据了原子内大部分空间
B.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
C.电子静止在原子核周围
D.原子核带负电
B
8.电子的发现被称为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三大发现之一。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进行认真的实验研究,发现用真空管进行放电实验时,阴极发出的射线是由原子内带 电的微粒组成。汤姆孙把这种粒子称为 。
9.汤姆孙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被称为“ ”,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被称为“ ”,卢瑟福1911年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支持“ ”。
10.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后,科学家根据该模型研究发现了 。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又发现了 。
负
电子
枣糕模型
核式模型
核式模型
质子
中子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α粒子散射实验
在中国科技馆“物质之妙”展区,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展品,其结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圆形展台的正前方是一个接收荧光屏,中间的玻璃罩里边放置了一片金箔,再往后是一个能产生α粒子束的装置。按动按钮,α粒子源会发出α粒子束射向金箔,沿着圆形轨道移动荧光屏,同学们可以看到荧光屏在α粒子束的正前方时屏中的光点较多,逐步移动荧光屏发现屏中的光点变少,也就是接收的α粒子的数量变少。这个实验模拟了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这就是α粒子的散射现象,卢瑟福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很好地解释了α粒子的散射现象(如图丙所示)。
(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
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 和中子构成的。
(2)α粒子带 (选填“正电”或“负电”),α粒子穿过金箔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扩散现象。
(3)(多选)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原子内部 。
A.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B.平均分布正电荷
C.大部分是空的 D.原子核极小
核外电子
质子
正电
不属于
CD(共22张PPT)
10.2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课标内容
内容要求 2.1.2 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简单的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例 观察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
2.1.3 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物质在不停地运动。
活动建议:利用常见物品设计实验方案,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说明:课标内容为节选,加“ ”的是变动内容,加“ ”的是新增内容。
自主梳理
1.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会发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物理上把它叫做 。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 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 ,这种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3.分子动理论:物体是由大量 组成的,分子间是有 的,分子在不停息地做 ,分子间存在相互 。
扩散
无规则
剧烈
分子
间隙
无规则运动
作用力
课堂训练
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走进花园闻到花香 B.放入水中的糖使水变甜
C.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 D.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2.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雷雨交加
C.秋天,丹桂飘香 D.冬天,雪花飘飘
. .
C
C
3.下列对各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A
4.(2022·佛山市)小明买回来一块榴莲,室内很快充满了榴莲的气味,这是一种 现象。小明在厨房做烤榴莲的时候房间里榴莲的气味更浓郁了,表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 。
5.将红墨水分别滴入冷水和热水中,可以看到热水变色比冷水 ,
这说明温度越高,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 。
6.“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宋代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一句诗,对于前半句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分子 加快,说明周边的气温突然 。
扩散
剧烈
快
剧烈
运动
升高
7.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醛、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
规则运动
分层训练
1.如图所示,其中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的是( )
A.在1 Cm3的水中含有 3.35×1022个水分子
B.肥皂膜实验
C.酒精与水混合
D.墨水注入水中
C
2.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B.只有气体、液体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C.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 . .
B
3.气压和温度相同时,氢气的密度比氧气的密度小,用“○”表示氢气分子,用“●”表示氧气分子,在装有氧气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装有氢气的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如图1所示,移去玻璃板后放置足够长的时间,则氢气分子与氧气分子的分布为图2选项中的( )
D
4.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缉毒犬可以通过嗅觉寻找毒品,是因为
( )
A.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B.分子之间有空隙
C.分子质量很小 D.分子体积很小
5.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运动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
B.刚走近饭堂,就能闻到学校食堂饭菜的香味
C.柳絮飞舞
D.晒衣服时,水蒸发,衣服变干了
A
C
6.如图所示,小明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面,读出测力计的示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了。这个实验事实说明( )
A.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玻璃板受到大气压力
B
7.(2022·广州市)2022年3月23日的太空课堂第二课,如图所示,王亚平老师在两片塑料板上加入两团水,两团水接触后形成水桥;释放塑料片后,两塑料片能够吸在一起形成“水桥”。这两团水能吸在一起连成“水桥”是利用了( )
A.水和塑料板间的万有引力
B.空间站内气体的压力
C.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D.磁极之间的作用力
C
8.为保护同学们身体健康,某学校每天晚上要对教室喷洒84消毒液。同学们能闻到消毒液的味道,是 现象。天气渐渐热了,同学们觉得味道更加明显,这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跟 有关。
9.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 ;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
扩散
温度
做无规则运动
斥力
10.在一杯水中滴入红墨水,一段时间后整杯水变红,此现象说明分子在 。一种神奇的“纳米纸”,厚度约3×10-8m,合 nm。如图所示,水在“纳米纸”表面呈露珠状,两水滴靠近时常会自动结合在一起,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0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11.荷叶上的两颗小水珠靠在一起,就会变成一颗大水珠,这说明分子间存在 ;裂开的镜子却不能“破镜重圆”,是因为两块玻璃接触处的大多数分子间的距离 ,分子之间几乎没有 ,所以不能黏合在一起。
引力
比较大
作用力
12.如图所示,观察以下几个实验,按照示例回答问题。
实验序号 物理现象 物理知识
示例 人很快闻到香皂的香味 气体扩散
① 铅与金相互渗透
② 两块铅块“粘”在一起
③ 抽去玻璃板,空气变成浅棕色
固体扩散
分子引力
气体扩散(共25张PPT)
10.4 飞出地球
课标内容
内容要求 1.3.3 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大致历程,知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例2 了解我国在载人航天及其他航天科技方面的新成就,体会我国航天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和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精神。
活动建议:(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研制到成功发射的历程,体会这一历史性突破对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2)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天眼”在人类探索宇宙中的作用及我国科学家在建造“中国天眼”过程中的卓越贡献。
说明:课标内容为节选,加“ ”的是变动内容,加“ ”的是新增内容。
自主梳理
1. 是研究天体运动最基本的方法。天文学家只有两样法宝:
和 。
2.公元15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以 为中心的宇宙结构学说,简称“ ”。
3.1543年,哥白尼通过30多年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 ”,他认为 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着 旋转。
4.1687年,伟大的英国科学家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它阐述了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力。地球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之所以都绕着太阳旋转,是因为太阳对地球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有 。
观察
数学
观察
地球
地心说
日心说
太阳
太阳
牛顿
引力
课堂训练
1.(2022·广东模拟)我们若乘飞船到太空旅游,我们的航线将是( )
A.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B.银河系——太阳系——河外星系
C.河外星系——太阳系——银河系
D.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
A
2.(2023·惠州市期末)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如图所示天体系统关系图正确的是( )
C
3.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绕太阳运行,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B.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C.水和酒精均匀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因为分子间存在空隙
D.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因为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C
4.发动天文学领域革命,创立“日心说”理论的科学家是( )
A.托勒密 B.哥白尼 C.哈勃 D.多普勒
5.古人的宇宙图景: 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是宇宙的主宰。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的“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等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掀起了天文学的革命。
B
托勒密
哥白尼
6.要实现飞出地球的愿望,物体就必须具有很大的速度。要成为人造地球卫星,物体必须具有的速度是 km/s(第一宇宙速度);要想成为绕太阳运动的人造行星,物体具有的速度至少是 km/s(第二宇宙速度);要想飞到太阳系以外的空间,物体具有的速度至少是
km/s(第三宇宙速度)。
7.9
11.2
16.7
分层训练
1.2016年10月17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十一号”航天器,引起全世界瞩目。此航天器属于( )
A.载人航天飞船 B.无人航天飞船 C.空间站 D.人造卫星
2.下列各项排列中,按空间尺度的数量级由小到大排列的是( )
A.原子核、分子、地球、银河系 B.分子、电子、地球、太阳系
C.分子、生物体、银河系、太阳系 D.分子、原子核、地球、银河系
A
A
3.1687年,英国科学家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力。太阳对地球和其他行星有巨大吸引力,使地球和其他行星乖乖地绕着它旋转。万有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 和物体间的 有关,通常物体间的引力很小,觉察不到,天体的质量很大,天体间的引力大得惊人。
牛顿
质量
距离
4.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必须具有的速度叫做
,也叫环绕速度,大小为7.9 km/s;卫星挣脱地球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动的行星必须具有的速度叫做 ,也叫脱离速度,大小为11.2 km/s;要想挣脱太阳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空间必须具有的速度叫做 ,也叫逃逸速度,大小为16.7 km/s。
第一宇宙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
5.如图所示, 是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 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模型。
乙
甲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日心说”
B.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地心说”
C.地球绕太阳旋转是由于受到万有引力的结果
D.地球上的物体即使速度再大也飞不出地球
C
7.关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是建立在对宇宙中天体位置及运动的观察记录的基础上,天文学家运用数学工具构筑的宇宙模型
B.“地心说”是人们想出来的一种学说,它没有对天体进行观察,因而这种学说是唯心的
C.“日心说”是从观察结果得出的学说,因而是绝对正确的
D.上述说法都是正确的
A
8.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牛顿——万有引力 B.汤姆孙——α粒子散射实验
C.哥白尼——日心说 D.托勒密——地心说
9.关于万有引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离地球越远的星球,它对地球的万有引力越小
B.质量越大的星球,它对地球的万有引力越大
C.星球对地球的吸引力既与星球距地球的距离有关,又与星球的质量有关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 . .
B
C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载人航天环境
人类走出地球,探索宇宙的步伐一刻也没停止。目前载人航天还只是在地球附近的太空中活动,所以我们十分关注这部分太空的环境。
载人航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诱导产生的环境。
目前载人航天的自然环境,主要是高真空、强辐射、低温和微流星体撞击,其中任何一种对人来说都是致命的。太空中没有氧气,人体暴露在太空中,会因为缺氧窒息而死。人体在真空环境中,外部压力为零,这样,体内外的压力差会使体内液体因迅速沸腾汽化而散失。强辐射来自太阳电磁辐射、地球辐射带和宇宙射线的高能粒子辐射、太阳风的等离子体流、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产生的强X射线辐射等。太空中的温度很低,最低可到-200 ℃以下。太空中还有许多高速运行的尘土、沙石和金属矿物体。直径小于0.35 mm的叫宇宙尘,它们的破坏性不大;直径几毫米到几厘米的叫小流星体,它们的数量相对较少;更大的(最大的直径达几千米)则可探测到;直径小于1 mm、
质量小于1 mg的叫微流星体,它们难以探测到,但能量仍很大,可以穿透3 mm厚的铝板,而且数量相对较多,防不胜防。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还出现了新的危险因素——太空垃圾,它们是由多级火箭碎片和废弃的航天器碎片形成的。
航天的诱导环境主要是失重和极端温度。
人在地球上长期生活在有重力作用的环境中,已经习以为常,一旦在失重的环境中生活,将要面对很多困难。航天器在太空运行,由于没有空气对流传热,向阳的一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温度可达一百多摄氏度,而背阳的一面则为零下一百多摄氏度,这便形成了极高或极低的极端温度。
载人航天环境,除轨道飞行时的环境,还有升空和返回的恶劣环境。如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和制动火箭点火返回地球时,会产生强噪声和振动;加速上升和减速返回时会产生巨大的超重;返回时在稠密大气层中飞行会产生高温等。
(1)太空人在失重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请你猜想一下,写出一个合理的情景。
行走困难;水不会向下流,所以喝水、洗澡也很困难;物体在空中到处漂浮等。
(2)人进入太空后,不可能总是待在密封座舱中,舱外活动的生命保障系统就是舱外活动航天服。阅读上文后,你认为宇航员在密封座舱外所穿的宇航服应该有哪些功能或设施?请说出其中三点。
供氧装置;防辐射功能;较大的硬度和较好的柔韧性等。(共18张PPT)
10. 1 认识分子
课标内容
内容要求 1.3.1 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说明:课标内容为节选,加“ ”的是变动内容,加“ ”的是新增内容。
自主梳理
1.地球及其他天体都是由 组成的,而物质是由 组成的。
2.人们在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探索时,常常是在__________ 的基础上,先提出某种 ,它一旦被众多的实验事实所证实,就可转化为 。
3.分子的大小一般为 m,纳米是一个 单位,
1 nm= m。
物质
分子
观察和实验
假设
理论
10-10
长度
10-9
课堂训练
1.(2023秋·滕州市期中)扫地时尘埃在空中飞舞,对于这些尘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和一个分子差不多大 B.它包含几个分子
C.它的直径约是10-10 m D.它是由许多分子组成的
2.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是( )
A.中子 B.原子 C.分子 D.电子
D
C
3.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猜想:大块物体是由极小的__________ 组成的。德谟克里特把这种物质微粒叫做 ,这个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811年,意大利的物理学家 首先把保持____________ 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 。
5.猜想是 和 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由于物质的微粒非常微小,人们无法用肉眼进行观察,因而,研究物质结构时,经常需要 。
物质粒子
原子
不可再分割的颗粒
阿伏加德罗
物质化学性质
分子
经验素材
科学理论
猜想
6.我国古代有一种五行说,认为自然界是由 、 、
、 、 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战国时期成书的《中庸》里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意思是说,世界上存在着很小很小的不能再分割的东西。其实,这就是 思想的萌芽。
金
木
水
火
土
原子
分层训练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直径大约是( )
A.10-4 m B.10-6 m C.10-8 m D.10-10 m
2.如图所示各个选项中正确描述物质结构的是( )
D
B
3.大多数分子直径的尺度大约是10-10 m。新型冠状病毒直径大约是100 nm。那么,关于此病毒说法错误的是( )
A.此病毒直径大于大多数分子直径
B.此病毒能通过空气传播
C.此病毒能通过接触传播
D.此病毒不会传染人类
. .
D
4.关于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首先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汤姆孙
B.分子是微观粒子中最小微粒
C.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D.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
. .
B
5.“气溶胶”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小颗粒,直径大约在0.001~100 μm之间,能传播真菌和病毒,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疾病的流行和爆发。“气溶胶”颗粒 (选填“是”或“不是”)分子;其中2 μm= m以下的颗粒随着粒径的减小被吸入后,在肺内滞留的比率大大增加,对肺的伤害较大。
不是
2×10-6
6.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
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图)。
(1)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
(2)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现在对原子、分子的认识,你认为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有不确切的地方,用下划线划出。
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原子核外空间很大
α粒子撞击了金原子核而被弹回
(4)不确切的地方: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
7.物理学不同领域研究对象的尺度。
领域 研究对象尺度
宏观物理学 10-5~103 m
微观物理学(如分子、原子) 10-15 m以下
高能或粒子物理学 10-6~10-5 m
生物物理学(如细胞) 10-6~10-5 m
地球物理学(如山川、大气海洋) 103~107 m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
(1)研究对象能够用肉眼看到的领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对象不能够用肉眼看到的领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宏观物理学、地球物理学
微观物理学、高能或粒子物
理学、生物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