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2009年备考卷]
【文学常识】
辛弃疾(1140—1207),字( ),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他的词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意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善用典故,托古喻今,多用比兴手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使宋词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他的词被后人称为“稼轩体”。著有《稼轩长短句》。代表作品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幼安
稼轩
【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1143—1194),名亮,婺(wù)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他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寄给他的。
【结构导图】
【疑难探究】
1.“虚实结合”是中国古诗词创作中的重要写法,请你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2.词人说这首词是“赋壮词”,请你说说“壮”体现在何处。
3.这首词的场景描写十分精彩,请你任选角度结合词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加以赏析。
4.有人认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流露了词人追名逐利的心理,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5.请从形象、情感两个角度分析“沙场秋点兵”和“可怜白发生”两句的不同。
1.“虚实结合”是中国古诗词创作中的重要写法,请你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和鬓生白发,中间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
2.词人说这首词是“赋壮词”,请你说说“壮”体现在何处。
从题材上看,有军营生活、战斗场面的激越雄壮;从情感上看,表达的是渴望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又有壮丽豪放的特点。
3.这首词的场景描写十分精彩,请你任选角度结合词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加以赏析。
示例一: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战马与的卢马作比较,将弓弦的声音比作“霹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示例二:借用“的卢马”的典故,写出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生动地再现了惊险的战斗场面。
示例三:运用侧面描写,以马快弦急来衬托战斗的激烈。
示例四: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是视觉;拉弓射箭的响声像响雷一样,是听觉。从视觉和声觉两个方面写出战斗的激烈和惊险。(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4.有人认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流露了词人追名逐利的心理,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示例:不同意。词人有此一言,是希望杀敌立功、为国家的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非为了追名逐利。
5.请从形象、情感两个角度分析“沙场秋点兵”和“可怜白发生”两句的不同。
“沙场秋点兵”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可怜白发生”展现了词人年近半百、两鬓染霜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1.[2022山东青岛中考]下列对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人夜里醉酒,挑灯看剑,梦回军营,表达了为国征战沙场的渴望。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词人梦见将士们庆祝胜利,在欢快的军乐声中论功行赏的场景。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骑着快马驰骋战场,弓弦的响声如雷声一般,写出了词人梦境中激烈的战斗场面。
D.这是一首充满“壮”情的词。词人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发出了壮志难酬的慨叹。
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与情感主旨。B项理解不正确,“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意思是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表现了军营生活的雄豪、壮美,写出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并非“词人梦见将士们庆祝胜利,在欢快的军乐声中论功行赏的场景”。故选B。
【检测】
2.默写
(1)【 2023年广东深圳中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军北伐,统一南北,获得功勋和荣誉的理想。
(2)【 2023年山东聊城中考】运用典故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再现紧张激烈战斗场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22年贵州贵阳中考】诗人起笔表现梦回军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却君王天下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赢得生前身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