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五)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1 13:15:24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五)
一、选择题
1.下图中的路线示意的是(  )
A.遣唐使来华 B.元朝修建的陆路交通网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日本
2.下图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两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这件文物展现出唐朝 (  )
①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②各民族之间交融密切
③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④陶瓷器生产达到很高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晚唐《耒耜经》记载,某工具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翻覆土块,以断绝杂草的生长。该工具是(  )
A.翻车 B.曲辕犁 C.筒车 D.秧马
4.隋文帝统一全国后,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 下列隋文帝的措施中,能促进隋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有(  )
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 ②统一南北币制
③统一度量衡制度 ④开凿灵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的这句话反映他(  )
A.勤于政事 B.善于纳谏 C.节俭治国 D.用人唯贤
6.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隋唐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民族政权分立与经济重心南移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7.“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南北统一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8.下列歌谣传唱的隋唐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征发民工几百万,开凿运河二千几
②鉴真盲目渡东海,唐朝遗风今犹在
③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选人才
④安史动乱局势转,唐朝从此盛转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
9.唐代扬州商贾云集,贸易兴盛,江淮盐、茶、稻米、木材、药材及其他货物,先汇集至此,再转往关中和北方各地。这主要得益于(  )
A.政治地位重要 B.城市经济繁荣
C.大运河的开通 D.当地物产丰富
10.(2023七下·天河期中)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副教授蒙曼认为隋朝之所以兴盛有四个原因,第一是统一,第二是制度,第三是工程,第四是国际秩序。这里的“制度”主要指的是(  )
A.禅让制,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九品中正制
C.世袭制,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1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②③①④
12.(2023七下·长沙期末)《新唐书》中写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材料中的“朕”在位期间,出现了(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3.(2023七下·雨花期末)如图是《唐宋发行铜币数目统计表》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材料体现出宋代(  )
朝代 年代 钢币数目(万贯)
唐 804年 13.5
宋 1000年 135
1007年 185
1073年 600
A.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再受限 B.外贸所得在财政中占重要地位
C.商业贸易繁荣的程度超过唐代 D.都市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14.下列宋太祖实行的措施中,与“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对应的是(  )
A.削弱相权 B.定期换防
C.设置通判 D.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15.宋代商业兴盛,商品经济远远超越唐代。主要表现在(  )
①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 ②出现纸币“交子”
③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④广州、泉州是世界闻名的大商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忽必烈热衷于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继承汗位后,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广开言路 B.设立机构,建立年号
C.创制文字 D.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17.“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这是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描写杭州的词句。这首词反映了宋代(  )
A.中央集权强化 B.都市生活繁华
C.民族关系融洽 D.中外交通发达
18.下列按政权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北宋、辽、西夏 B.北宋、西夏、辽
C.辽、北宋、西夏 D.辽、西夏、北宋
19.(2023七下·惠来期末)与巨额的军事开支相比,北宋与辽边界的榷场贸易不仅让北宋赚回了比岁币更多的钱,而且还通过茶马互市贸易在经济上开始制衡辽,据此可知北宋借助榷场(  )
A.抓住了巩固政权契机 B.扩大了民族间商贸往来
C.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 D.提升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20.(2024七下·期末)“北宋至明清时期除了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也在慢慢孕育发展。”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的“新文化”范畴的是(  )
A.书法艺术的发展 B.印刷技术的进步
C.戏曲艺术的勃兴 D.“交子”的发明
21.(2024七下·期末)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的标志是(  )
A.秦朝设置南海郡 B.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C.清朝设置台湾府 D.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
22.(2024七下·期末)下图中,甲所对应的朝代创立了(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23.康乾盛世(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这次盛世在农业上的表现不包括(  )
A.耕地的面积不断扩大 B.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D.引进越南优良的品种占城稻
24.宋元时期创作了许多反映生活现实的艺术作品,其中,《清明上河图》和《窦娥冤》的作者分别是(  )
A.司马迁 马致远 B.张择端 关汉卿
C.辛弃疾 白朴 D.司马光 郑光祖
25.洁白的哈达、浓香的青稞酒、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美丽的西藏。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的标志是(  )
A.市舶司的设置 B.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C.中书省的确立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设立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4七下·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杜佑《通典·州郡典》卷一七七
材料二:北宋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以前“坊”“市”封闭分离的格局被打破,“坊”“市”互通,夜市兴盛,使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这是都市生活繁荣的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参
材料三: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材料一指的是哪一个著名的工程?根据材料说明该工程的作用。
(2) 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清初帝王们推行什么政策来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清朝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7.鉴古知今, 以史明智。某班学习小组开展了“历史人物唐太宗”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
【收集史料,提炼史实】
学习小组根据主题收集并筛选了以下资料。
资料一: 贞观初, (唐太宗)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 必须明镜; 主欲知过,必籍忠臣。 ”
————摘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资料二:上(唐太宗) 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
————《唐摭言》
资料三:上(唐太宗) 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 国依于民。……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 民愁则国危, 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
————摘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资料四: 自突厥颉利破后(被打败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几乎达到了在朝廷任职官员的一半)。
————摘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资料五:吾(唐太宗)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
————摘自五代·刘昫《旧唐书》
资料 资料一 资料二 资料三 资料四 资料五
史实 唐太宗知人善 用,任用 进一步完 善_制 唐太宗_ 的治国思想 唐太宗采取开 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晚年 大兴土木
【分析史料,形成观点】
对收集到的史料进行分析之后,学习小组对“历史人物唐太宗”形成了以下观点。
观点1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观点2 唐太宗晚年时变得昏庸,影响了唐朝的发展
(1)根据以上史料,在下表中填写合适的内容。
(2)以上两个观点,你赞同哪一个 请选择合适的资料说明理由。如果你有自己的观点,请写出自己的观点并选择以上合适资料加以论证。
(3)上述项目化学习对我们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有何启示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民间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机构加以管理。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完成在何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3)从材料三中找出宋朝海外贸易的范围。为管理海外贸易,宋朝设立了什么机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依据图片信息"实线为去程,虚线为返程"可知,图片显示去程是从长安向西出发,到达天竺;返程从天竺返回长安。长安是唐
代的都城,古时候的天竺国就是现在的印度。图片符合唐代中外交往典型案例一玄奘西行, C 项正确;
日本和朝鲜遣唐使来华学习,日本和朝鲜在长安东边,与图片路线不符,排除 A 项;
元代的陆路交通网遍布全国,且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排除 B 项;
鉴真东渡日本的路线应该是在长安东边,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 ①“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两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可知,其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符合题意; ② 汉人表演胡舞或演奏胡乐,说明汉人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说明 各民族之间交融密切 ,符合题意; ④ 唐三彩是唐朝的艺术珍品,反映了唐朝手工业的发展,说明陶瓷器生产达到很高水平,符合题意,所以①②④ 符合题意,B项正确;
唐三彩属于唐朝著名的陶器,反映的是当时手工业发展,而不是农业,排除含有 ③的选项,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手工业发展的认识。
3.【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某工具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翻覆土块,以断绝杂草的生长 ”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的耕作农具曲辕犁,尅调节耕地的深浅,B项正确;
翻车、筒车是灌溉工具,排除AC项;
秧马是宋代的拔秧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农业发展的认识。
4.【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①②③ 符合题意,A项正确;
秦始皇时期,开凿灵渠,排除含有④的选项,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隋文帝相关知识的掌握。
5.【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由材料“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可知,体现了唐太宗重用人才的治国政策,体现了唐太宗用人唯贤的思想,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用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C项正确;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
民族政权分立与经济重心南移是发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发生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的认识。
7.【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和结合所学可知,605年,隋炀帝开通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促进了经济交流,A项符合题意;
B:促成了南北统一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巩固了封建统治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意义,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的记忆。
8.【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大运河的开通;鉴真与玄奘;安史之乱;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征发民工几百万,开凿运河二千几,是开凿大运河,河是在隋炀帝时期;②鉴真盲目渡东海,唐朝遗风今犹在,是在唐玄宗时期,③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选人才,是在唐太宗时期,④安史动乱局势转,唐朝从此盛转衰,是在唐玄宗后期,因此它们的顺序是 ①③②④ ,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题肢含义和事件的大致时间,再按照事件先后顺序回答。
9.【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A.题干反映的经济交流的信息,没有涉及政治地位重要,排除A;
B.“城市经济繁荣”与题干“先汇集至此,再转往关中和北方各地”不符,排除B;
C.根据材料“唐代扬州商贾云集,……货物,先汇集至此,再转往关中和北方各地”可知,反映的是唐代南北地区经济交流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故C正确;
D.“当地物产丰富”与题干“江淮盐、茶、稻米、木材、药材及其他货物,先汇集至此”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应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朝商品经济繁荣的原因,理解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隋朝时期,在制度方面而言,隋文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D项正确;
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荐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郡县制在秦统一后推行全国,排除A项;
郡国并行制存在于两汉时期,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
世袭制开始于夏朝,分封制是西周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认识。
11.【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契丹族与党项族;女真族的崛起;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唐朝灭亡后,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即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广大地区。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金先灭辽,后灭北宋,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由此可判断选C。
12.【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朕”是唐太宗。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B项正确;
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缔造的盛世,排除A项;
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排除C项;
康乾盛世是清朝的盛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表反映唐朝时期主要使用铜币,《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北宋时期出现了纸币,纸币出现的原因是商业的繁荣,图片反映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程度超过唐代,C项正确;
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再受限在题干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外贸所得在财政中占重要地位在题干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都市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在题干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的相关史实。
14.【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宋太祖建立北宋后,吸取唐未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宴请统兵大将,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故选D项。
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以削弱相权,与杯酒释兵权无关,排除A项。
宋太祖实行定期换防,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与杯酒释兵权无关,排除B项。
宋太祖设置通判,以分地方知州的权力,强化地方控制,与杯酒释兵权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杯酒释兵权”。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杯酒释兵权”的相关史实。
15.【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宋城市商业繁荣超越唐代主要表现在: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交替,贸易时间不受限制,出现纸币"交子",广州、泉州是世界闻名的大商港,①②④符合史实,B正确;
③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与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含③的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难度适中,掌握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即可作答。
16.【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后,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创制文字不是汉化措施,C符合题意;
广开言路,属于汉化措施,排除A;
设立机构,建立年号,属于汉化措施,排除B;
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属于汉化措施,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忽必烈的汉化措施。难度较低,掌握忽必烈的改革措施,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可知,这首词反映了宋代杭州人口众多、市民殷富、商业繁荣,体现了杭州都市生活繁华,B符合题意;
中央集权强化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民族关系融洽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中外交通发达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辽建立于916年,北宋建立于960年,西夏建立于1038年。C符合题意;
ABD顺序错误,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辽、北宋、西夏的建立。难度较低,掌握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9.【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宋与辽边界的榷场贸易……北宋……还通过茶马互市贸易在经济上开始制衡辽”可知,榷场不仅促进北宋的贸易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辽,巩固了北宋政权。
A项抓住了巩固政权契机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扩大了民族间商贸往来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制衡辽,不是商贸往来,不符合题意;
CD两项错误,北宋借助榷场没有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和提升北宋的军事实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及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北宋借助榷场抓住了巩固政权契机。
20.【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体现了世俗文化的特点,是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产物。戏曲艺术即是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故C正确;
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1.【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识记澎湖巡检司的相关知识。
22.【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1276--1368年”可以判断是元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元朝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3.【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这些都是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排除ABC;
选项D引进越南优良的品种占城稻 是发生在北宋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康乾盛世在农业上的表现的相关史实。
24.【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清明上河图》和《窦娥冤》的作者分别是张择端和关汉卿,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司马迁 马致远 ,司马迁著有《史记》,不符合题意;
C.辛弃疾 白朴,辛弃疾著名词人,不符合题意;
D.司马光 郑光祖,司马光著有《资治通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
25.【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形式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市舶司的设置,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不符合题意;
B.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西域都护府是管理西域,不符合题意;
C.中书省的确立,是对地方的管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6.【答案】(1)工程:隋朝大运河。作用:促进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坊市格局被打破;夜市兴盛,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政策: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作用: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指的是著名的工程——隋朝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2)据材料二“北宋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以前‘坊’‘市’封闭分离的格局被打破,‘坊’‘市’互通,夜市兴盛,使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这是都市生活繁荣的基础”可知,北宋“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的表现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坊”“市”互通,夜市兴盛。
(2)根据材料“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可知,清初帝王们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来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隋朝大运河;促进南北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坊市格局被打破;夜市兴盛,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政策: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作用: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7.【答案】(1)魏征:科举;以民为本。
(2)赞同观点一:唐太宗知人善用,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才,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或赞同观点二:唐太宗晚年安于享乐,大兴土木,影响了唐朝的进一步发展
(3)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全面的、一分为二地去评价。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的建立;女皇武则天;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 (1)、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知人善用,任用魏征,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在治国理念上,以民为本。
(2)、 本题为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赞同观点一:唐太宗知人善用,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才,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或赞同观点二:唐太宗晚年安于享乐,大兴土木,影响了唐朝的进一步发展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时代背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全面的、一分为二地去评价。
故答案为:
(1)魏征:科举;以民为本。
(2)赞同观点一:唐太宗知人善用,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才,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或赞同观点二:唐太宗晚年安于享乐,大兴土木,影响了唐朝的进一步发展
(3)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全面的、一分为二地去评价。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答案】(1)变化: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这一变化完成在两宋时期。
(2)南方战乱少,相对和平;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机构:市舶司。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格局出现的变化是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2)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根据材料二“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加,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统治者的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农业发展等。
(3)本题考查宋朝的海外贸易。根据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机构加以管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的范围是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为管理海外贸易,宋朝设立了市舶司。
故答案为:
(1)变化: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这一变化完成在两宋时期。
(2)南方战乱少,相对和平;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机构:市舶司。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宋朝的海外贸易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信息,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宋朝海外贸易的基本史实,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五)
一、选择题
1.下图中的路线示意的是(  )
A.遣唐使来华 B.元朝修建的陆路交通网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日本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依据图片信息"实线为去程,虚线为返程"可知,图片显示去程是从长安向西出发,到达天竺;返程从天竺返回长安。长安是唐
代的都城,古时候的天竺国就是现在的印度。图片符合唐代中外交往典型案例一玄奘西行, C 项正确;
日本和朝鲜遣唐使来华学习,日本和朝鲜在长安东边,与图片路线不符,排除 A 项;
元代的陆路交通网遍布全国,且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排除 B 项;
鉴真东渡日本的路线应该是在长安东边,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
2.下图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两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这件文物展现出唐朝 (  )
①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②各民族之间交融密切
③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④陶瓷器生产达到很高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 ①“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两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可知,其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符合题意; ② 汉人表演胡舞或演奏胡乐,说明汉人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说明 各民族之间交融密切 ,符合题意; ④ 唐三彩是唐朝的艺术珍品,反映了唐朝手工业的发展,说明陶瓷器生产达到很高水平,符合题意,所以①②④ 符合题意,B项正确;
唐三彩属于唐朝著名的陶器,反映的是当时手工业发展,而不是农业,排除含有 ③的选项,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手工业发展的认识。
3.晚唐《耒耜经》记载,某工具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翻覆土块,以断绝杂草的生长。该工具是(  )
A.翻车 B.曲辕犁 C.筒车 D.秧马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某工具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翻覆土块,以断绝杂草的生长 ”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的耕作农具曲辕犁,尅调节耕地的深浅,B项正确;
翻车、筒车是灌溉工具,排除AC项;
秧马是宋代的拔秧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农业发展的认识。
4.隋文帝统一全国后,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 下列隋文帝的措施中,能促进隋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有(  )
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 ②统一南北币制
③统一度量衡制度 ④开凿灵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①②③ 符合题意,A项正确;
秦始皇时期,开凿灵渠,排除含有④的选项,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隋文帝相关知识的掌握。
5.“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的这句话反映他(  )
A.勤于政事 B.善于纳谏 C.节俭治国 D.用人唯贤
【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由材料“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可知,体现了唐太宗重用人才的治国政策,体现了唐太宗用人唯贤的思想,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用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隋唐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民族政权分立与经济重心南移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C项正确;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
民族政权分立与经济重心南移是发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发生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的认识。
7.“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南北统一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和结合所学可知,605年,隋炀帝开通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促进了经济交流,A项符合题意;
B:促成了南北统一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巩固了封建统治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意义,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的记忆。
8.下列歌谣传唱的隋唐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征发民工几百万,开凿运河二千几
②鉴真盲目渡东海,唐朝遗风今犹在
③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选人才
④安史动乱局势转,唐朝从此盛转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大运河的开通;鉴真与玄奘;安史之乱;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征发民工几百万,开凿运河二千几,是开凿大运河,河是在隋炀帝时期;②鉴真盲目渡东海,唐朝遗风今犹在,是在唐玄宗时期,③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选人才,是在唐太宗时期,④安史动乱局势转,唐朝从此盛转衰,是在唐玄宗后期,因此它们的顺序是 ①③②④ ,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题肢含义和事件的大致时间,再按照事件先后顺序回答。
9.唐代扬州商贾云集,贸易兴盛,江淮盐、茶、稻米、木材、药材及其他货物,先汇集至此,再转往关中和北方各地。这主要得益于(  )
A.政治地位重要 B.城市经济繁荣
C.大运河的开通 D.当地物产丰富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A.题干反映的经济交流的信息,没有涉及政治地位重要,排除A;
B.“城市经济繁荣”与题干“先汇集至此,再转往关中和北方各地”不符,排除B;
C.根据材料“唐代扬州商贾云集,……货物,先汇集至此,再转往关中和北方各地”可知,反映的是唐代南北地区经济交流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故C正确;
D.“当地物产丰富”与题干“江淮盐、茶、稻米、木材、药材及其他货物,先汇集至此”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应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朝商品经济繁荣的原因,理解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2023七下·天河期中)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副教授蒙曼认为隋朝之所以兴盛有四个原因,第一是统一,第二是制度,第三是工程,第四是国际秩序。这里的“制度”主要指的是(  )
A.禅让制,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九品中正制
C.世袭制,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隋朝时期,在制度方面而言,隋文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D项正确;
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荐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郡县制在秦统一后推行全国,排除A项;
郡国并行制存在于两汉时期,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
世袭制开始于夏朝,分封制是西周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认识。
1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②③①④
【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契丹族与党项族;女真族的崛起;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唐朝灭亡后,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即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广大地区。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金先灭辽,后灭北宋,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由此可判断选C。
12.(2023七下·长沙期末)《新唐书》中写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材料中的“朕”在位期间,出现了(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朕”是唐太宗。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B项正确;
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缔造的盛世,排除A项;
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排除C项;
康乾盛世是清朝的盛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3七下·雨花期末)如图是《唐宋发行铜币数目统计表》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材料体现出宋代(  )
朝代 年代 钢币数目(万贯)
唐 804年 13.5
宋 1000年 135
1007年 185
1073年 600
A.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再受限 B.外贸所得在财政中占重要地位
C.商业贸易繁荣的程度超过唐代 D.都市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表反映唐朝时期主要使用铜币,《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北宋时期出现了纸币,纸币出现的原因是商业的繁荣,图片反映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程度超过唐代,C项正确;
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再受限在题干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外贸所得在财政中占重要地位在题干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都市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在题干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的相关史实。
14.下列宋太祖实行的措施中,与“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对应的是(  )
A.削弱相权 B.定期换防
C.设置通判 D.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宋太祖建立北宋后,吸取唐未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宴请统兵大将,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故选D项。
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以削弱相权,与杯酒释兵权无关,排除A项。
宋太祖实行定期换防,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与杯酒释兵权无关,排除B项。
宋太祖设置通判,以分地方知州的权力,强化地方控制,与杯酒释兵权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杯酒释兵权”。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杯酒释兵权”的相关史实。
15.宋代商业兴盛,商品经济远远超越唐代。主要表现在(  )
①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 ②出现纸币“交子”
③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④广州、泉州是世界闻名的大商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宋城市商业繁荣超越唐代主要表现在: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交替,贸易时间不受限制,出现纸币"交子",广州、泉州是世界闻名的大商港,①②④符合史实,B正确;
③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与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含③的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难度适中,掌握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即可作答。
16.忽必烈热衷于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继承汗位后,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广开言路 B.设立机构,建立年号
C.创制文字 D.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后,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创制文字不是汉化措施,C符合题意;
广开言路,属于汉化措施,排除A;
设立机构,建立年号,属于汉化措施,排除B;
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属于汉化措施,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忽必烈的汉化措施。难度较低,掌握忽必烈的改革措施,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这是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描写杭州的词句。这首词反映了宋代(  )
A.中央集权强化 B.都市生活繁华
C.民族关系融洽 D.中外交通发达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可知,这首词反映了宋代杭州人口众多、市民殷富、商业繁荣,体现了杭州都市生活繁华,B符合题意;
中央集权强化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民族关系融洽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中外交通发达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下列按政权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北宋、辽、西夏 B.北宋、西夏、辽
C.辽、北宋、西夏 D.辽、西夏、北宋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辽建立于916年,北宋建立于960年,西夏建立于1038年。C符合题意;
ABD顺序错误,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辽、北宋、西夏的建立。难度较低,掌握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9.(2023七下·惠来期末)与巨额的军事开支相比,北宋与辽边界的榷场贸易不仅让北宋赚回了比岁币更多的钱,而且还通过茶马互市贸易在经济上开始制衡辽,据此可知北宋借助榷场(  )
A.抓住了巩固政权契机 B.扩大了民族间商贸往来
C.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 D.提升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宋与辽边界的榷场贸易……北宋……还通过茶马互市贸易在经济上开始制衡辽”可知,榷场不仅促进北宋的贸易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辽,巩固了北宋政权。
A项抓住了巩固政权契机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扩大了民族间商贸往来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制衡辽,不是商贸往来,不符合题意;
CD两项错误,北宋借助榷场没有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和提升北宋的军事实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及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北宋借助榷场抓住了巩固政权契机。
20.(2024七下·期末)“北宋至明清时期除了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也在慢慢孕育发展。”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的“新文化”范畴的是(  )
A.书法艺术的发展 B.印刷技术的进步
C.戏曲艺术的勃兴 D.“交子”的发明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体现了世俗文化的特点,是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产物。戏曲艺术即是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故C正确;
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1.(2024七下·期末)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的标志是(  )
A.秦朝设置南海郡 B.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C.清朝设置台湾府 D.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识记澎湖巡检司的相关知识。
22.(2024七下·期末)下图中,甲所对应的朝代创立了(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1276--1368年”可以判断是元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元朝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3.康乾盛世(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这次盛世在农业上的表现不包括(  )
A.耕地的面积不断扩大 B.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D.引进越南优良的品种占城稻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这些都是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排除ABC;
选项D引进越南优良的品种占城稻 是发生在北宋时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康乾盛世在农业上的表现的相关史实。
24.宋元时期创作了许多反映生活现实的艺术作品,其中,《清明上河图》和《窦娥冤》的作者分别是(  )
A.司马迁 马致远 B.张择端 关汉卿
C.辛弃疾 白朴 D.司马光 郑光祖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清明上河图》和《窦娥冤》的作者分别是张择端和关汉卿,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司马迁 马致远 ,司马迁著有《史记》,不符合题意;
C.辛弃疾 白朴,辛弃疾著名词人,不符合题意;
D.司马光 郑光祖,司马光著有《资治通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
25.洁白的哈达、浓香的青稞酒、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美丽的西藏。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的标志是(  )
A.市舶司的设置 B.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C.中书省的确立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设立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形式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市舶司的设置,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不符合题意;
B.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西域都护府是管理西域,不符合题意;
C.中书省的确立,是对地方的管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4七下·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杜佑《通典·州郡典》卷一七七
材料二:北宋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以前“坊”“市”封闭分离的格局被打破,“坊”“市”互通,夜市兴盛,使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这是都市生活繁荣的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参
材料三: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材料一指的是哪一个著名的工程?根据材料说明该工程的作用。
(2) 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清初帝王们推行什么政策来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清朝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1)工程:隋朝大运河。作用:促进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坊市格局被打破;夜市兴盛,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政策: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作用: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指的是著名的工程——隋朝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2)据材料二“北宋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以前‘坊’‘市’封闭分离的格局被打破,‘坊’‘市’互通,夜市兴盛,使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这是都市生活繁荣的基础”可知,北宋“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的表现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坊”“市”互通,夜市兴盛。
(2)根据材料“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可知,清初帝王们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来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隋朝大运河;促进南北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坊市格局被打破;夜市兴盛,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政策: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作用: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7.鉴古知今, 以史明智。某班学习小组开展了“历史人物唐太宗”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
【收集史料,提炼史实】
学习小组根据主题收集并筛选了以下资料。
资料一: 贞观初, (唐太宗)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 必须明镜; 主欲知过,必籍忠臣。 ”
————摘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资料二:上(唐太宗) 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
————《唐摭言》
资料三:上(唐太宗) 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 国依于民。……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 民愁则国危, 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
————摘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资料四: 自突厥颉利破后(被打败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几乎达到了在朝廷任职官员的一半)。
————摘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资料五:吾(唐太宗)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
————摘自五代·刘昫《旧唐书》
资料 资料一 资料二 资料三 资料四 资料五
史实 唐太宗知人善 用,任用 进一步完 善_制 唐太宗_ 的治国思想 唐太宗采取开 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晚年 大兴土木
【分析史料,形成观点】
对收集到的史料进行分析之后,学习小组对“历史人物唐太宗”形成了以下观点。
观点1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观点2 唐太宗晚年时变得昏庸,影响了唐朝的发展
(1)根据以上史料,在下表中填写合适的内容。
(2)以上两个观点,你赞同哪一个 请选择合适的资料说明理由。如果你有自己的观点,请写出自己的观点并选择以上合适资料加以论证。
(3)上述项目化学习对我们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有何启示
【答案】(1)魏征:科举;以民为本。
(2)赞同观点一:唐太宗知人善用,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才,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或赞同观点二:唐太宗晚年安于享乐,大兴土木,影响了唐朝的进一步发展
(3)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全面的、一分为二地去评价。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的建立;女皇武则天;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 (1)、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知人善用,任用魏征,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在治国理念上,以民为本。
(2)、 本题为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赞同观点一:唐太宗知人善用,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才,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或赞同观点二:唐太宗晚年安于享乐,大兴土木,影响了唐朝的进一步发展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时代背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全面的、一分为二地去评价。
故答案为:
(1)魏征:科举;以民为本。
(2)赞同观点一:唐太宗知人善用,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才,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或赞同观点二:唐太宗晚年安于享乐,大兴土木,影响了唐朝的进一步发展
(3)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全面的、一分为二地去评价。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民间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机构加以管理。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完成在何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3)从材料三中找出宋朝海外贸易的范围。为管理海外贸易,宋朝设立了什么机构
【答案】(1)变化: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这一变化完成在两宋时期。
(2)南方战乱少,相对和平;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机构:市舶司。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格局出现的变化是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2)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根据材料二“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加,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统治者的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农业发展等。
(3)本题考查宋朝的海外贸易。根据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机构加以管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的范围是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为管理海外贸易,宋朝设立了市舶司。
故答案为:
(1)变化: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这一变化完成在两宋时期。
(2)南方战乱少,相对和平;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机构:市舶司。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宋朝的海外贸易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信息,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宋朝海外贸易的基本史实,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