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四)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1 12:00:16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四)
一、选择题
1.(2023七下·本溪期末) 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创立了殿试制度 B.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等可得出,材料中的做法说明宋朝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制度,而非宋朝,A不合题意;
材料只是反映宋朝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没有体现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C不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取士人数的增加,无法体现“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理解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宋朝”,然后对比备选项判断出准确答案。
2.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
A.虚心纳谏 B.知人善用 C.完善制度 D.鼓励农耕
【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和所学可知,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的新措施。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项正确,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太宗治国思想的认识。
3.唐朝农业发达,生产技术先进。该时期出现的生产工具“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一工具是(  )
A.耧车 B.筒车 C.曲辕犁 D.秧马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和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唐朝农民创作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这是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提上岸来进行灌溉,B项正确;
耧车是汉代播种工具,排除A项;
曲辕犁是唐代的耕作工具,排除C项;
秧马是宋代的拔秧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筒车相关知识的掌握。
4.某同学将某朝的社会特征总结为“犁耕技术进步”“经济文化繁荣”“中外交流频繁”“民族关系和谐”“社会风气开放”。符合这些特征的历史时期是(  )
A.汉武盛世 B.盛唐气象 C.两宋辉煌 D.康乾余辉
【答案】B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等;唐朝时期,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中外交流频繁;唐朝时期,民族政策比较开明,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B项正确;
汉武盛世描述的是汉代社会特征,排除A项;
两宋辉煌描述的是宋代社会特征,排除C项;
康乾余辉 描述的是清朝的社会特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社会状况的认识。
5.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一流人才。日本朝廷精选这些人组成遣唐使团主要是为了(  )
A.传播日本的先进文化 B.加强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C.增进两国间的友好往来 D.学习大唐先进文化
【答案】D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D项正确;
遣唐使的目的不是传播日本文化,不是加强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以及增进友谊,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中外交往的认识。
6.《高丽乐》在唐代广为流传,除艺伎表演外,一些达官也能为之。李白在《高句丽》诗中赞赏曰:“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高丽乐来自 (  )
A.朝鲜半岛 B.日本列岛 C.南洋群岛 D.印度半岛
【答案】A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中外交往的认识。
7.有人说:“中华民族既有为人类文化发展作贡献的能力,又有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精华的魄力。”以下能够说明中华民族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精华魄力的史实是(  )
A.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 B.新罗商人来长安经商
C.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D.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D项正确;
遣唐使的目的是学习我国的先进文化,排除A项;
新罗商人来长安经商属于经济交流,排除B项;
鉴真东渡东渡,是传播文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玄奘西行的认识。
8.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了今甘肃、青海、新疆广大地区,蒙古草原成为回鹘的地盘。这表明当时唐朝(  )
A.吏治腐败 B.国力衰弱 C.思想僵化 D.宦官专权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了今甘肃、青海、新疆广大地区,蒙古草原成为回鹘的地盘”,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力弱,吐蕃趁机占领今甘肃、青海、新疆广大地区等地区,回鹘也控制了草原地区,故选B项。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吏治就已日益腐败,排除A项。
材料表明唐朝国力衰弱,与思想僵化没有关系,排除C项。
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乱政,但与材料信息没有关联,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衰亡。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唐朝衰亡的相关史实。
9.唐朝的骆宾王曾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却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说明武则天(  )
A.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B.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C.爱惜人才,求贤若渴 D.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答案】C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 “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说明了武则天对骆宾王这样有才华人的没有得到重用,感到惋惜,说明了她重视选拔人才。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武则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下表是杜佑《通典》记载的贞观年间不同时期的米价。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
贞观三年(629) 每斗三四钱
贞观十五年(641) 每斗二钱
A.贞观初期经济凋敝 B.米商操纵大米市场
C.唐朝农业经济发展 D.唐朝达到全盛时期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题干“至(贞观)八年、九年,米斗四五钱”,但“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社会状况。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是他采用了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统治措施,使农业经济发展迅速,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贞观初期的经济状况,排除A项;
材料只说米价,与米商无关,排除B项;
唐朝在开元盛世时期达到全盛,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等知识。
11.《“隋何以亡”新论》一文指出:“隋朝的速亡只是由于炀帝在国家立足未稳的情况下不计代价地肆意征伐,穷兵黩武。”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南下灭陈 B.三征辽东 C.修建驰道 D.巡游江南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 依据“不计代价地肆意征伐,穷兵黩武”与隋炀帝三征辽东有关。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三次征辽东、不惜民力,酷虐残暴,乘龙舟沿大运河巡游;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故 B 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隋朝暴政的表现。隋炀帝在位期间,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暴虐无道,终于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
12.(2022七下·尤溪期中)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唐朝发兵反击突厥 B.唐玄宗册封云南王
C.新罗商人来到中国 D.汉族妇女穿着胡服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 A项根据题干材料“······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可知,材料的观点是“唐朝的对外关系比较活跃,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唐朝发兵反击突厥”属于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对外关系”,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项“唐玄宗册封云南王”属于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而题干材料“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属于“对外关系”,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项根据题干材料“······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可知,材料的观点是“唐朝的对外关系比较活跃,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新罗商人来到中国”证明了唐朝与新罗的经济往来,属于唐朝开明的对外关系,故C选项符合题意;
D项“汉族妇女穿着胡服”证明的是“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而题干材料“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属于“对外关系”,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知识,重点掌握新罗商人到中国的相关史实,解题的关键是“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
13.(2023七下·海珠期中) 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以下有关科举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B.推动文教事业发展
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D.隋文帝时正式创立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D项符合题意;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科举制作用的记忆。
14.(2023七下·唐山期末) 如图反映的是唐朝至南宋时期中国人口增长情况。下列对于南方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A.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B.交通发达便于人口流动
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 D.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唐末至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A项不符合题意;
B:交通发达便于人口流动不是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唐朝至南宋时期中国人口增长情况”可知,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人口增加,C项符合题意;
D: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读图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5.如果你生活在北宋的汴京(今开封),可能遇到或经历的事件有(  )
①看到城市内店铺林立,商业发达,十分繁荣
②每天都可以去大相国寺逛庙会
③到早市上买一些喜爱的书画
④去州桥夜市品尝风味小吃
⑤在瓦子中看着上演的《窦娥冤》,不禁流下了眼泪
⑥春节来到了,门外爆竹声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城市内店铺林立,商业发达,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分开的限制,出现了早夜市,宋朝时期很多节日已经出现,春节时期,有放爆竹的习俗等,①③④⑥符合题意,D正确;
每天都可以去大相国寺逛庙会,说法过于夸张,②错误, 排除AC;
《窦娥冤》属于元朝的作品,⑤错误,排除B;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都市生活。难度适中,掌握宋朝都市生活的基本事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宋史·食货志》记载:“大中祥符四年(110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丰收),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稍)小,不择地而生。”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  )
①占城稻传入中国 ②朝廷指导农民种植占城稻
③占城稻生长适应性强 ④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黄河流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大中祥符四年(110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丰收),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稍)小,不择地而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北宋政府对南方农业的重视:政府遣使引进占城稻,让转运使宣传占城稻的种植方法;体现了占城稻生长适应性强。①②③正确,A符合题意;
④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黄河流域,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含④的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朝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又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达的农业生产 B.繁荣的南方经济
C.精巧的手工技艺 D.繁荣的海外贸易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浙江哥窑瓷器反映了手工业的繁荣;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反映了对外贸易的繁荣;南宋纸币铜版拓片(会子)反映了商业的繁荣,B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无关,排除A;
精巧的手工技艺只与冰裂纹瓷器有关,排除C;
繁荣的海外贸易只与南宋海船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右图为元朝元统元年(1333)科举考试中,蒙古族进士家庭状况统计图。该图折射出当时(  )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据“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回回、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的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者中有近70%的人娶汉人为妻。”可知,这说明了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19.比较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元两朝相同点的表述, 正确的有(  )
①进行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实施行省制度
③结束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④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解析】【分析】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元朝的行省制度都是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① 正确。
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实施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②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结束为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元朝结束了辽宋夏金的分裂局面, ③ 正确;
隋朝是汉族建立,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 ④ 错误,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20.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右图对这一过程作了形象描述,甲处应填写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南宋 D.元朝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通过分析示意图可以看出甲所处的时代是魏晋南北朝之后,“甲”处图片表明南方经济比重更大,表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依据已学可知,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C符合题意;
隋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排除A;
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
元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21.右图为五代十国至元朝历史的演变示意图,对图中①②所示朝代解释准确的是(  )
A.①在五代十国后统一中国 B.②的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
C.①是在12世纪被②灭亡的 D.①和②都是少数民族政权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A:①在五代十国后统一中国,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②的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①是辽,②是金,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辽被金朝所灭,C项符合题意;
D:①和②都是少数民族政权,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五代十国至元朝历史的演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22.(2021七下·滨州月考)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这有利于(  )
①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③促进文化素养的提高 ④造就科技发达的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①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重要意义的相关史实。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23.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中的空白处应填(  )
A.增强了军事力量 B.促进了贸易发展
C.推动了文化昌盛 D.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设置通判、设置转运使、派文官任知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D符合题意;
增强了军事力量与题干反映的政治措施不符,排除A;
促进了贸易发展与与题干反映的政治措施不符,排除B;
推动了文化昌盛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即可作答。
24.(2024七下·期中)著名史学家傅乐成认为,宋朝是继唐朝之后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期,形成了独具风神的“宋型文化”。下列选项可纳入“宋型文化”范畴的是(  )
A.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 B.王祯发明出了转轮排字法
C.金属火铳广泛应用于战争 D.中国海船开始使用指南针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宋型文化”,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D正确;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A排除;
元代著名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铜活字印刷术不是王祯发明的。B排除。
元朝还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广泛应用于战争。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四大发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2024七下·期末)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唐诗 宋词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满江红(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A.匈奴、契丹 B.匈奴、女真 C.吐蕃、女真 D.吐蕃、契丹
【答案】B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不教胡马度阴山”“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处的胡分别是指唐代的匈奴和宋代的女真族。唐朝背面的威胁匈奴政权;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金。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唐朝、宋朝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二、材料分析题
26.某校开展关于大运河的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材料一:隋炀帝继位后,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从公元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运河,同学们画了一幅大运河手绘图,如图。
【手绘运河】
【申遗回顾】
材料二: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它促进了中国_______物资的交流和_______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_______技术 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_______、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民谣探究】
材料三:如下。
扬州琼花
(1)请根据大运河手绘图填写:
A______________(河段);
B______________(河段);
C______________(城市)。
(2)请依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二中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大运河的评价补充完整。
(3)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绮丽的琼花。隋炀帝为能去扬州观赏琼花,开凿了大运河。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请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4)请联系所学知识对材料三中的民谣进行解读。
【答案】(1)A水济渠;B邗沟:C余杭。
(2)南北:领上;水利:运输。
(3)不同意。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4)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如开凿大运河。他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他的残暴统治激发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最终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段从洛阳到涿郡,是永济渠;B段从淮水到长江,是邗沟;C处是隋朝大运河的南端城市余杭;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因此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质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大运河是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反映处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
(3)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意隋炀帝为能去扬州观赏琼花,开凿了大运河,因为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
(4)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如开凿大运河。他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他的残暴统治激发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最终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故答案为:(1) A水济渠;B邗沟:C余杭。
(2) 南北:领土;水利:运输。
(3) 不同意。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4)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如开凿大运河。他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他的残暴统治激发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最终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示意图,看出图片中的河段和地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判断,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即理解隋炀帝灭亡的原因回答。
27.(2023七下·大化期末)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岂闻一绢值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摘编自《亿昔二首》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已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鉴真和尚圆寂一千二百周年纪念》
材料三:当时的中国,在唐继隋统一全国,历太宗、高宗等诸代的治世后,文化空前隆盛辉煌……唐代文化之隆与对留学生待遇之厚,自然对日本有强烈的吸引力。为了实现继续直接地向中国学习优秀文化的目的,日皇廷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节,以便更有效地学习。
——摘编自池步洲《日本遣唐使简史》
材料四: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有学者估计,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以上。
——摘编自王永平主编《中国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1)材料一描述的盛世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2)材料二描述了什么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与天竺进行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
(3)请根据材料三,从文化角度回答唐朝吸引日本遣唐使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唐朝中外交流繁 盛的主要因素。
(5)唐朝以博大的胸襟迎接世界各地的客人,显示了 高度的自信和恢弘的气度。你认为唐朝的对外交往对当今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
【答案】(1)唐玄宗。
(2)鉴真东渡;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与天竺进行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是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3)唐朝文化空前隆盛辉煌,吸引日本派人学习中国优秀文化。
(4)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唐政府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5)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等。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意思是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根据“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描述了鉴真东渡,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与天竺进行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是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3)根据材料三“文化空前隆盛辉煌……为了实现继续直接地向中国学习优秀文化的目的,日本皇廷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节,以便更有效地学习”可知,唐朝吸引日本遣唐使的原因是唐朝文化空前隆盛辉煌,吸引日本派人学习中国优秀文化。
(4)依据材料四“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唐朝中外交流繁盛的主要因素有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唐政府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认为唐朝的对外交往对当今的对外开放的启示有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等。
故答案为:
(1)唐玄宗。
(2)鉴真东渡;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与天竺进行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是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3)唐朝文化空前隆盛辉煌,吸引日本派人学习中国优秀文化。
(4)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唐政府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5)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外交流及其启示,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28.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
材料二:靖康耻(发生于1127年),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材料三: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先后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四:10 世纪末,女真人中的一部分开始从事农业,他们的畜牧业比较发达,牲畜有马、牛、羊等,更以养猪闻名。女真建国前后发展起粗放的农耕经济,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第三任皇帝金熙宗(1135 年登基)已“失女真之本态” “宛然一汉家少年” 。
(1)请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政权名称。
(2)“匈奴”喻指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岳飞“报国” “雪耻”取得了怎样的战绩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宋朝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点
(4)依据材料一和材料四, 归纳那个时代的重要特征。
【答案】(1)A:北宋;B:辽:C:南宋:D:金。
(2)女真族。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3)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4)民族政权并立(或民族政权对峙);农牧文化逐渐交融。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开封(东京),所以A北宋。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所以B辽。1127年,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所以C南宋。112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上京,所以D金。
(2)根据材料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和结合所学可知,“匈奴”指宋代的女真族,: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3)根据材料三“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先后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可知,宋朝民族关系基本特点是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4)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辽),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这些史实都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或民族政权对峙);农牧文化逐渐交融。
故答案为:
(1)A北宋;B辽;C南宋:D金。
(2)少数民族:女真族。战绩: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3)特点: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4)特征:民族政权并立(或民族政权对峙);农牧文化逐渐交融。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四)
一、选择题
1.(2023七下·本溪期末) 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创立了殿试制度 B.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2.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
A.虚心纳谏 B.知人善用 C.完善制度 D.鼓励农耕
3.唐朝农业发达,生产技术先进。该时期出现的生产工具“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一工具是(  )
A.耧车 B.筒车 C.曲辕犁 D.秧马
4.某同学将某朝的社会特征总结为“犁耕技术进步”“经济文化繁荣”“中外交流频繁”“民族关系和谐”“社会风气开放”。符合这些特征的历史时期是(  )
A.汉武盛世 B.盛唐气象 C.两宋辉煌 D.康乾余辉
5.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一流人才。日本朝廷精选这些人组成遣唐使团主要是为了(  )
A.传播日本的先进文化 B.加强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C.增进两国间的友好往来 D.学习大唐先进文化
6.《高丽乐》在唐代广为流传,除艺伎表演外,一些达官也能为之。李白在《高句丽》诗中赞赏曰:“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高丽乐来自 (  )
A.朝鲜半岛 B.日本列岛 C.南洋群岛 D.印度半岛
7.有人说:“中华民族既有为人类文化发展作贡献的能力,又有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精华的魄力。”以下能够说明中华民族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精华魄力的史实是(  )
A.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 B.新罗商人来长安经商
C.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D.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8.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了今甘肃、青海、新疆广大地区,蒙古草原成为回鹘的地盘。这表明当时唐朝(  )
A.吏治腐败 B.国力衰弱 C.思想僵化 D.宦官专权
9.唐朝的骆宾王曾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却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说明武则天(  )
A.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B.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C.爱惜人才,求贤若渴 D.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10.下表是杜佑《通典》记载的贞观年间不同时期的米价。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
贞观三年(629) 每斗三四钱
贞观十五年(641) 每斗二钱
A.贞观初期经济凋敝 B.米商操纵大米市场
C.唐朝农业经济发展 D.唐朝达到全盛时期
11.《“隋何以亡”新论》一文指出:“隋朝的速亡只是由于炀帝在国家立足未稳的情况下不计代价地肆意征伐,穷兵黩武。”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南下灭陈 B.三征辽东 C.修建驰道 D.巡游江南
12.(2022七下·尤溪期中)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唐朝发兵反击突厥 B.唐玄宗册封云南王
C.新罗商人来到中国 D.汉族妇女穿着胡服
13.(2023七下·海珠期中) 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以下有关科举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B.推动文教事业发展
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D.隋文帝时正式创立
14.(2023七下·唐山期末) 如图反映的是唐朝至南宋时期中国人口增长情况。下列对于南方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A.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B.交通发达便于人口流动
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 D.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
15.如果你生活在北宋的汴京(今开封),可能遇到或经历的事件有(  )
①看到城市内店铺林立,商业发达,十分繁荣
②每天都可以去大相国寺逛庙会
③到早市上买一些喜爱的书画
④去州桥夜市品尝风味小吃
⑤在瓦子中看着上演的《窦娥冤》,不禁流下了眼泪
⑥春节来到了,门外爆竹声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16.《宋史·食货志》记载:“大中祥符四年(110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丰收),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稍)小,不择地而生。”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  )
①占城稻传入中国 ②朝廷指导农民种植占城稻
③占城稻生长适应性强 ④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黄河流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又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达的农业生产 B.繁荣的南方经济
C.精巧的手工技艺 D.繁荣的海外贸易
18.右图为元朝元统元年(1333)科举考试中,蒙古族进士家庭状况统计图。该图折射出当时(  )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19.比较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元两朝相同点的表述, 正确的有(  )
①进行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实施行省制度
③结束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④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右图对这一过程作了形象描述,甲处应填写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南宋 D.元朝
21.右图为五代十国至元朝历史的演变示意图,对图中①②所示朝代解释准确的是(  )
A.①在五代十国后统一中国 B.②的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
C.①是在12世纪被②灭亡的 D.①和②都是少数民族政权
22.(2021七下·滨州月考)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这有利于(  )
①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③促进文化素养的提高 ④造就科技发达的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中的空白处应填(  )
A.增强了军事力量 B.促进了贸易发展
C.推动了文化昌盛 D.强化了中央集权
24.(2024七下·期中)著名史学家傅乐成认为,宋朝是继唐朝之后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期,形成了独具风神的“宋型文化”。下列选项可纳入“宋型文化”范畴的是(  )
A.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 B.王祯发明出了转轮排字法
C.金属火铳广泛应用于战争 D.中国海船开始使用指南针
25.(2024七下·期末)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唐诗 宋词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满江红(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A.匈奴、契丹 B.匈奴、女真 C.吐蕃、女真 D.吐蕃、契丹
二、材料分析题
26.某校开展关于大运河的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材料一:隋炀帝继位后,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从公元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运河,同学们画了一幅大运河手绘图,如图。
【手绘运河】
【申遗回顾】
材料二: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它促进了中国_______物资的交流和_______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_______技术 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_______、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民谣探究】
材料三:如下。
扬州琼花
(1)请根据大运河手绘图填写:
A______________(河段);
B______________(河段);
C______________(城市)。
(2)请依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二中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大运河的评价补充完整。
(3)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绮丽的琼花。隋炀帝为能去扬州观赏琼花,开凿了大运河。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请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4)请联系所学知识对材料三中的民谣进行解读。
27.(2023七下·大化期末)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岂闻一绢值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摘编自《亿昔二首》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已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鉴真和尚圆寂一千二百周年纪念》
材料三:当时的中国,在唐继隋统一全国,历太宗、高宗等诸代的治世后,文化空前隆盛辉煌……唐代文化之隆与对留学生待遇之厚,自然对日本有强烈的吸引力。为了实现继续直接地向中国学习优秀文化的目的,日皇廷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节,以便更有效地学习。
——摘编自池步洲《日本遣唐使简史》
材料四: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有学者估计,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以上。
——摘编自王永平主编《中国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1)材料一描述的盛世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2)材料二描述了什么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与天竺进行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
(3)请根据材料三,从文化角度回答唐朝吸引日本遣唐使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唐朝中外交流繁 盛的主要因素。
(5)唐朝以博大的胸襟迎接世界各地的客人,显示了 高度的自信和恢弘的气度。你认为唐朝的对外交往对当今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
28.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
材料二:靖康耻(发生于1127年),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材料三: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先后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四:10 世纪末,女真人中的一部分开始从事农业,他们的畜牧业比较发达,牲畜有马、牛、羊等,更以养猪闻名。女真建国前后发展起粗放的农耕经济,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第三任皇帝金熙宗(1135 年登基)已“失女真之本态” “宛然一汉家少年” 。
(1)请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政权名称。
(2)“匈奴”喻指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岳飞“报国” “雪耻”取得了怎样的战绩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宋朝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点
(4)依据材料一和材料四, 归纳那个时代的重要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等可得出,材料中的做法说明宋朝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制度,而非宋朝,A不合题意;
材料只是反映宋朝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没有体现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C不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取士人数的增加,无法体现“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理解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宋朝”,然后对比备选项判断出准确答案。
2.【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和所学可知,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的新措施。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项正确,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太宗治国思想的认识。
3.【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和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唐朝农民创作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这是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提上岸来进行灌溉,B项正确;
耧车是汉代播种工具,排除A项;
曲辕犁是唐代的耕作工具,排除C项;
秧马是宋代的拔秧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筒车相关知识的掌握。
4.【答案】B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等;唐朝时期,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中外交流频繁;唐朝时期,民族政策比较开明,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B项正确;
汉武盛世描述的是汉代社会特征,排除A项;
两宋辉煌描述的是宋代社会特征,排除C项;
康乾余辉 描述的是清朝的社会特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社会状况的认识。
5.【答案】D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D项正确;
遣唐使的目的不是传播日本文化,不是加强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以及增进友谊,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中外交往的认识。
6.【答案】A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中外交往的认识。
7.【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D项正确;
遣唐使的目的是学习我国的先进文化,排除A项;
新罗商人来长安经商属于经济交流,排除B项;
鉴真东渡东渡,是传播文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玄奘西行的认识。
8.【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了今甘肃、青海、新疆广大地区,蒙古草原成为回鹘的地盘”,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力弱,吐蕃趁机占领今甘肃、青海、新疆广大地区等地区,回鹘也控制了草原地区,故选B项。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吏治就已日益腐败,排除A项。
材料表明唐朝国力衰弱,与思想僵化没有关系,排除C项。
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乱政,但与材料信息没有关联,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衰亡。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唐朝衰亡的相关史实。
9.【答案】C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 “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说明了武则天对骆宾王这样有才华人的没有得到重用,感到惋惜,说明了她重视选拔人才。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武则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题干“至(贞观)八年、九年,米斗四五钱”,但“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社会状况。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是他采用了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统治措施,使农业经济发展迅速,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贞观初期的经济状况,排除A项;
材料只说米价,与米商无关,排除B项;
唐朝在开元盛世时期达到全盛,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等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 依据“不计代价地肆意征伐,穷兵黩武”与隋炀帝三征辽东有关。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三次征辽东、不惜民力,酷虐残暴,乘龙舟沿大运河巡游;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故 B 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隋朝暴政的表现。隋炀帝在位期间,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暴虐无道,终于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
12.【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 A项根据题干材料“······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可知,材料的观点是“唐朝的对外关系比较活跃,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唐朝发兵反击突厥”属于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对外关系”,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项“唐玄宗册封云南王”属于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而题干材料“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属于“对外关系”,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项根据题干材料“······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可知,材料的观点是“唐朝的对外关系比较活跃,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新罗商人来到中国”证明了唐朝与新罗的经济往来,属于唐朝开明的对外关系,故C选项符合题意;
D项“汉族妇女穿着胡服”证明的是“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而题干材料“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属于“对外关系”,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知识,重点掌握新罗商人到中国的相关史实,解题的关键是“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
13.【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D项符合题意;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科举制作用的记忆。
14.【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唐末至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A项不符合题意;
B:交通发达便于人口流动不是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唐朝至南宋时期中国人口增长情况”可知,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人口增加,C项符合题意;
D: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读图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5.【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城市内店铺林立,商业发达,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分开的限制,出现了早夜市,宋朝时期很多节日已经出现,春节时期,有放爆竹的习俗等,①③④⑥符合题意,D正确;
每天都可以去大相国寺逛庙会,说法过于夸张,②错误, 排除AC;
《窦娥冤》属于元朝的作品,⑤错误,排除B;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都市生活。难度适中,掌握宋朝都市生活的基本事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大中祥符四年(110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丰收),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稍)小,不择地而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北宋政府对南方农业的重视:政府遣使引进占城稻,让转运使宣传占城稻的种植方法;体现了占城稻生长适应性强。①②③正确,A符合题意;
④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黄河流域,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含④的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朝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浙江哥窑瓷器反映了手工业的繁荣;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反映了对外贸易的繁荣;南宋纸币铜版拓片(会子)反映了商业的繁荣,B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无关,排除A;
精巧的手工技艺只与冰裂纹瓷器有关,排除C;
繁荣的海外贸易只与南宋海船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据“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回回、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的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者中有近70%的人娶汉人为妻。”可知,这说明了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19.【答案】B
【知识点】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解析】【分析】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元朝的行省制度都是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① 正确。
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实施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②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结束为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元朝结束了辽宋夏金的分裂局面, ③ 正确;
隋朝是汉族建立,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 ④ 错误,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用的,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20.【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通过分析示意图可以看出甲所处的时代是魏晋南北朝之后,“甲”处图片表明南方经济比重更大,表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依据已学可知,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C符合题意;
隋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排除A;
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
元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21.【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A:①在五代十国后统一中国,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②的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①是辽,②是金,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辽被金朝所灭,C项符合题意;
D:①和②都是少数民族政权,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五代十国至元朝历史的演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22.【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①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重要意义的相关史实。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23.【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设置通判、设置转运使、派文官任知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D符合题意;
增强了军事力量与题干反映的政治措施不符,排除A;
促进了贸易发展与与题干反映的政治措施不符,排除B;
推动了文化昌盛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即可作答。
24.【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宋型文化”,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D正确;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A排除;
元代著名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铜活字印刷术不是王祯发明的。B排除。
元朝还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广泛应用于战争。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四大发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答案】B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不教胡马度阴山”“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处的胡分别是指唐代的匈奴和宋代的女真族。唐朝背面的威胁匈奴政权;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金。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唐朝、宋朝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6.【答案】(1)A水济渠;B邗沟:C余杭。
(2)南北:领上;水利:运输。
(3)不同意。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4)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如开凿大运河。他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他的残暴统治激发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最终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段从洛阳到涿郡,是永济渠;B段从淮水到长江,是邗沟;C处是隋朝大运河的南端城市余杭;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因此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质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大运河是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反映处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
(3)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意隋炀帝为能去扬州观赏琼花,开凿了大运河,因为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
(4)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如开凿大运河。他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他的残暴统治激发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最终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故答案为:(1) A水济渠;B邗沟:C余杭。
(2) 南北:领土;水利:运输。
(3) 不同意。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4)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如开凿大运河。他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他的残暴统治激发了社会矛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最终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示意图,看出图片中的河段和地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判断,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即理解隋炀帝灭亡的原因回答。
27.【答案】(1)唐玄宗。
(2)鉴真东渡;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与天竺进行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是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3)唐朝文化空前隆盛辉煌,吸引日本派人学习中国优秀文化。
(4)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唐政府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5)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等。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意思是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根据“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描述了鉴真东渡,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与天竺进行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是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3)根据材料三“文化空前隆盛辉煌……为了实现继续直接地向中国学习优秀文化的目的,日本皇廷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节,以便更有效地学习”可知,唐朝吸引日本遣唐使的原因是唐朝文化空前隆盛辉煌,吸引日本派人学习中国优秀文化。
(4)依据材料四“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唐朝中外交流繁盛的主要因素有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唐政府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认为唐朝的对外交往对当今的对外开放的启示有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等。
故答案为:
(1)唐玄宗。
(2)鉴真东渡;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与天竺进行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是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3)唐朝文化空前隆盛辉煌,吸引日本派人学习中国优秀文化。
(4)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唐政府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5)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外交流及其启示,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28.【答案】(1)A:北宋;B:辽:C:南宋:D:金。
(2)女真族。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3)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4)民族政权并立(或民族政权对峙);农牧文化逐渐交融。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开封(东京),所以A北宋。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所以B辽。1127年,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所以C南宋。112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上京,所以D金。
(2)根据材料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和结合所学可知,“匈奴”指宋代的女真族,: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3)根据材料三“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先后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可知,宋朝民族关系基本特点是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4)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辽),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这些史实都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或民族政权对峙);农牧文化逐渐交融。
故答案为:
(1)A北宋;B辽;C南宋:D金。
(2)少数民族:女真族。战绩: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3)特点: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4)特征:民族政权并立(或民族政权对峙);农牧文化逐渐交融。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