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麓中心学校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3有理数的加减

文档属性

名称 黄麓中心学校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3有理数的加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5-09-04 09:0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1有理数的加法(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探究活动,总结、发现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法则。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活动,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有理数有几种分类方法?都是如何分类的呢?
在小学,我们学过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学过的加法类型是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加法的类型还有哪几种呢?
二、探究新知:
探究1: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比如:向右运动5 m记作5 m,向左运动5 m记作-5 m.我们必须把问题说得明确些,并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右运动了3 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
(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左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
归纳法则
根据以上两个算式能否尝试总结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注意关注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
结论: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探究2:利用数轴,求以下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并用算式表示:
(1)先向左运动3 m,再向右运动5 m,
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 m,;
(2)先向右运动了3 m,再向左运动了5 m,
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m,;
(3)先向左运动了5 m,再向右运动了5 m,
物体从起点运动了m,.
根据以上三个算式能否尝试总结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结论: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
探究3:直接说出结论
如果物体第1 s向右(或左)运动5 m,第2秒原地不动,很显然,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左)运动了5 m.如何用算式表示呢?
5+0=5.或(-5)+0=-5.
结论: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多媒体展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注意:
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分别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这与小学阶段学习加法运算不同。
巩固新知
例1 计算:
(1)(-3)+(-9);
(2)(-4.7)+3.9;
(3)0+(-7);
(4)(-9)+(+9).
2.随堂练习:
课本:P18:1,2,3,4。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
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四、课堂作业:
课本:P24:1
教学反思:
1.3.1有理数的加法(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化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归纳、猜想和验证,体验加法运算律的形成过程,并能运用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算法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与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
2.计算并观察
①30+(-20) (-20)+30
② (-5)+(-13) (-13)+(-5)
③ (-37)+16 16+(-37)
二、探究新知:
(1)比较以上各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
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征?
(2)小学学的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的加法中还适用吗?
(3)请你再换几个加数,试一试,看一看所得的结果
如何?
总结归纳
你能用精炼的语言表述这一结论吗?
你能把该规律用字母表示吗?
加法交换律:有理数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 + b = b + a
计算并观察
(1)两个式子的结果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猜想(2)再换几个数试一试,你的猜想是否还成立呢?
(3)请用精炼的语言把你得到的结论概括出来.
(4)你能用字母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吗?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 a + b )+ c = a + ( b + c )
这样,多个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使计算简化。
三、巩固新知:
例1:计算16+(-25)+24+(-35)
怎样使计算简化的?根据是什么?
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从而计算简化,这样做既运用加法交换律又运用加法的结合律
练习:计算
(3)23+(-17)+6+(-22)(4)(-2)+3+1+(-3)+2+(-4)
从几个例题中你能发现应用运算律时,通常将哪些加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运算简便吗
归纳小结
相反数结合法;同号结合法;同分母结合法;凑整法;同形结合法.
例2: 10袋小麦称后记录如图所示(单位:kg)
(1)10袋小麦一共多少kg?
(2)如果每袋小麦以90 kg为标准,10袋小麦总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kg?
分析: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方法解题,在体会加法运算律带来简便的同时,再次感悟正负数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律?
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任意改变加数的位置,简化运算。
2.常见技巧有:
(1)凑零凑整: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结合先加;和为整数的加数结合先加;
(2)同号集中:按加数的正负分成两类分别结合相加,再求和;
(3)同分母结合:把分母相同或容易通分的结合起来;
(4)带分数拆开:计算含带分数的加法时,可将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拆开,分别结合相加。注意带分数拆开后的两部分要保持原来分数的符号。
五、课堂作业:
课本:P24-26 2,8,9。
教学反思:
1.3.1有理数的减法(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
难点:法则本身的推导和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思考:
北京某天气温是-3 C~3 C,这天的温差是多少摄氏度呢?你能看出3 C比-3 C高多少摄氏度吗?(温差是指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
通过分析启发学生应该用减法计算上题,从而引出新课。
二、探究有理数减法法则:
(1)怎样理解
(2)想一想:
观察:(1)(2)两个等式得出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从结果中能看出减-3相当于加哪个数?
思考:对于其它的数,这个猜想还成立吗?
将上式中的4换成0,-1,-5,用上面的方法考虑:
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吗?
减去一个正数,还等于加上这个正数的相反数吗?举例说明.
试一试:
从中又能有新的发现吗?
你能试着归纳减法法则吗?
归纳法则
可以将减法转换为加法来进行。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如果用字母a、b表示有理数,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可表示为:a – b = a +(―b)。
三、巩固所学:
例1:计算:
(1)(―32)―(+5); (2)7.3―(―6.8); (3)(―2)―(―25); (4)12―21 .
解:
减号变加号减号变加号
(1)(―32) ―(+5)=(―32)+(―5)=―37。 (2)7.3―(―6.8)=7.3 + 6.8 =14.1。
减数变相反数减数变相反数
(注意:两处必须同时改变符号.)
(3)(―2)―(―25)=(―2)+25=23。 (4)12―21 = 12+(―21)= ―9。
简称:“两变,两不变”
2.随堂练习:课本:P23:1,2。
思考:
在小学,只有当a大于或等于b时,我们才会做a-b,现在,当a小于b时,你会做a-b吗 一般地,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所得的差的符号是什么?
学生有了一定的练习量再加上理解,小组讨论完善认知。
三、课堂小结:
1.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什么?
2. 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需要注意哪几个步骤?
四、课堂作业:
课本:P44:1,2,3,4,5。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1有理数的减法(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并了解代数和概念。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减法直接转化为加法及混合运算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2.叙述有理数减法法则。3.叙述加法的运算律。
4.符号“+”和“―”各表达哪些意义
5.化简:+(+3);+(―3);―(+3);―(―3)。
6.口算:
(1)2―7;(2)(―2)―7; (3)(―2)―(―7); (4)2+(―7);
(5)(―2)+(―7);(6)7―2; (7)(―2)+7; (8)2―(―7)。
二、讲授新课:
1.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算式:
以上口算题中(1),(2),(3),(6),(8)都是减法,按减法法则可写成加上它们的相反数。同样,(―11)―7+(―9)―(―6)按减法法则应为(―11)+(―7)+(―9)+(+6),这样便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算式。几个正数或负数的和称为代数和。
再看16―(―2)+(―4)―(―6)―7写成代数和是16+2+(―4)+6+(―7)。既然都可以写成代数和,加号可以省略,每个括号都可以省略,如:(―11)―7+(―9)―(―6)=―11―7―9+6,读作“负11,负7,负9,正6的和”,运算上可读作“负11减7减9加6”;16+2+(―4)+6+(―7)=16+2―4+6―7,读作“正16,正2,负4,正6,负7的和”,运算上读作“16加2减4加6减7”。
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2.例题:
例1:把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
解:原式==读作:“的和”。
3.加法运算律的运用:
既然是代数和,当然可以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a+b=b+a,(a +b)+c= a +(b+c)。
例2:计算:―20+3―5+7。
解:原式=―20―5+3+7
=―25+10
=―15。
注意这里既交换又结合,交换时应连同数字前的符号一起交换。
探究
在数轴上,点A,B 分别表示a,b.利用有理数减法,分别计算下列情况下点A,B 之间的距离;
a=2,b=6;a=0,b=6;a=2,b=-6;a=-2,b=-6.
你能发现点 A,B 之间的距离与数a,b 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分组活动,结合数轴得出结论:AB= a-b或b-a
引导学生发现a-b或b-a与的关系(互为相反数),则AB =︱a-b︱
3.随堂练习:
课本:P24:练习。
三、课堂小结:
1.有理数的加减法可统一成加法。
2.因为有理数加减法可统一成加法,所以在加减运算时,适当运用加法运算律,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使运算简便。但要注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
四、课堂作业:
课本:P47:习题1,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1有理数的减法(1)
有理数减法法则:例1.……………练习……………
a – b = a +(―b)……………………………………
………………………………………………………
………………………………………………………………………
1.3.1有理数的减法(2)
加减统一成加法运算
代数和:例1.……………例2.……………探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