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三)
一、选择题
1.(2021七下·滨州月考)即使在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 )
①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②各分裂政权能够和平相处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 ①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交替频繁,但是受到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使得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故①正确;
②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各个政权间经常发生战争,故②错误;
③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交替频繁,但各地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使得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故③正确;
④南方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是在南宋,而非五代十国时期,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及原因。
2.有学者指出, 中国古代盛世的成功,往往都有吸收外来文明因素的作用。唐朝时期,能印证此说法的是 ( )
A.日本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B.北方的游牧民族普及饮茶之风
C.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 D.佛教经丝绸之路开始传入中国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盛世的成功,往往都有吸收外来文明因素的作用。唐朝时期与此说法相符合的是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选项C正确;
A不是外传,B内部交流,D在西汉时期,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3.(2022七下·泉州月考)唐朝时妇女喜化“啼妆”,白居易的《时世妆》这样描写“啼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西域传四方。”材料反映了唐朝( )
①城市商业繁荣 ②民族之间交融 ③社会风气开放 ④诗歌创作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 ①题干没有提到城市商业的相关内容,故①选项错误;
②”出自西域“表明”啼妆“受西域文化影响,西域民族的风气在汉族也有流传,体现了民族之间交融,故②选项正确;
③唐朝社会风气开放,人们多积极进取,兼容并蓄。唐朝妇女喜”啼妆“表明了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故③选项正确;
④题干没有提到诗歌的相关内容,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只是为说明”啼妆“相关内容,并没有体现诗歌创作数量多少,故④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解题关键是理解: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
4.“唐高祖(李渊),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下列与唐高祖有关的是( )
①长安称帝 ②平定全国
③贞观之治 ④任用魏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各地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贞观之治 、任用魏征都是在唐太宗时期,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题肢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5.《土贵要予赋水轮》中写道:“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舀)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材料中的“物”指的是( )
A.耧车 B.筒车 C.水排 D.曲辕犁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舀)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的是灌溉工具筒车,它采用水利运转,把水从低处运往高处,可以日夜不停的工作,故选项B符合题意;
A.耧车,耕地播种工具,不符合题意;
C.水排,水力鼓风装置,不符合题意;
D.曲辕犁,耕地翻地工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其含义,这是解题的关键,读懂之后再来分析识记备选项回答。
6.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B.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C.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D.宋太祖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 ”,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可知,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属于历史评价,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属于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
B.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属于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
D. 宋太祖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属于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历史评价的含义,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7.(2022七下·泉州月考)中日山水相连,中国文化对日本有深远影响。从 646 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最能反映下列五幅图片信息的诗句是( )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珎 日本使用的文字 唐朝长安城 日本平城京
A.洛阳家家学胡乐 B.冲天香阵透长安
C.千金散尽还复来 D.唐风洋溢奈良城
【答案】D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中日山水相连,中国文化对日本有深远影响。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方面,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如服装、茶道、节日等。唐风洋溢奈良城最能反映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D 符合题意;
ABC 与题干图片反映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流,重点掌握唐朝对日本的影响。
8.(2023七下·广州期中) 有人曾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这一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建立科举制 B.开通大运河 C.统一全国 D.编订户籍
【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依据材料“混南北为一区”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隋朝的统一,C项正确;
建立科举制是隋炀帝的功绩,排除A项;
开通大运河是隋炀帝的功绩,排除B项;
编订户籍属于隋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但不是他最大的作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掌握隋朝统一的时间与历史意义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2023七下·广州期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禄山出蓟城南,大阅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榜军中曰:有异议煽动军人者,斩及三族”。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宦官专权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禄山出蓟城南,大阅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和所学知识,唐玄宗统治后期天宝年间,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奸相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安史之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之久,使得唐朝由盛而衰,B项正确;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出现中央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与题干不符,排除AD项;
唐朝末年唐禧宗时期爆发了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安史之乱的认识。
10.(2023七下·海珠期中) 唐诗的文学与史学价值并举。下列诗句蕴含唐朝民族交融信息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九天间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旋
C.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蕴含唐朝民族交融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反映的是唐朝的和亲民族政策产生的现象,A项正确;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反映的是唐朝与外国交往的特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反映的是帝王后妃的腐朽糜烂的生活,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反映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民族交融的认识。
11.(2023七下·开州期末)杜甫的很多诗作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写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黄巢起义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安史之乱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杜甫的诗就反应了这一点,D项正确;
878年至884年黄巢起义,杜甫生卒年限是公元712年—公元770年,排除A项;
赤壁之战在东汉,八王之乱在西晋,均不在唐朝,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安史之乱的认识。
12.(2023七下·成都期末)唐太宗十分重视都督、刺史的选拔与任用,将能赡养百姓、劝课农桑作为官吏考核的标准。在此措施下,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反映唐太宗时出现治世局面是因为( )
A.贯彻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 B.将以法治国作为执政原则
C.具有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 D.实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策略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太宗十分重视都督、刺史的选拔与任用,他将能否堪养百姓、劝课农桑作为官吏考核的标准。”可知,唐太宗十分重视民生,A项正确;
以法治国,题干未体现,排除B项;
知人善任,题干未体现,排除C项;
唐太宗有为而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认识。
13.(2023七下·成华期末)科举制度在我国古代实行了约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科举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注重才能,机会均等
B.唐玄宗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C.唐末重文轻武,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D.元朝开始八股取士
【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科举制到唐朝得到完善和发展,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渠道,采用考试办法选拔人才,不注重门第出身,注重才能,机会均等,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宋朝重文轻武,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明朝开始八股取士,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先正确理解题意,然后回顾所学——科举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14.(2023七下·覃塘期末)(2分)与“在郾城大败金军“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赢得人民的支持”“遭到秦桧陷害”信息相关的人物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卫青
【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在郾城大败金军“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赢得人民的支持”“遭到秦桧陷害”和结合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A项符合题意;
B: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元将劝他投降,他拒绝了,他悲愤的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一诗,B项不符合题意;
C:明朝中期,戚继光抗倭,消灭了东南沿海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他们在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经过一天激战,匈奴单于仓皇遁逃,汉军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岳飞抗金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5.(2016七下·盐城期中)“(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导致以上和好局面出现的因素主要有( )
A.唐蕃会盟 B.澶渊之盟 C.靖康之变 D.元朝建立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辽与北宋战和的相关史实。
16.(2023七下·忠县期末) 请仔细观察如图历史地图,请你判断属于我国古代哪个朝代的疆域图( )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设立始于元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元朝的行省制度为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基础。从图中的各个“行省”体现了元朝的行省制。
ABD三项和题干地图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元朝实行行省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元代疆域,要求运用所学解答历史地图信息。
17.(2023七下·忠县期末) 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我国出现了辽、宋、西夏、金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各政权之间时战时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所以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是最合适的论文主题。
A项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和“辽、宋、西夏、金时期”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和“辽、宋、西夏、金时期”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是最合适的论文主题,符合题意;
D项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和“辽、宋、西夏、金时期”不符,辽、宋、西夏、金时期是分裂状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辽宋夏金时期历史特征的相关知识。
18.(2023七下·唐山期末) 下列是王安石变法的两项措施,其共同目的是( )
措施 内容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纳役钱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A.增加政府收入 B.减轻农民负担
C.增强军事力量 D.提高文官地位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募役法限制了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A项符合题意;
B:减轻农民负担不是共同目的,B项不符合题意;
C:增强军事力量不是共同目的,C项不符合题意;
D:提高文官地位不是共同目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19.结束了五代动乱的宋朝统治者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虽都是武人出身,但他们都深深懂得“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以文德致治”的道理,因而他们采取了重文政策,对科举取士给以很大的关注。其“关注”的具体措施是( )
A.创立进士科
B.进士科开始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C.开创殿试制度
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升进士地位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宋朝统治者采取了重文政策,对科举取士给以很大的关注”,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化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度,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故选D项。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与宋朝无关,排除A项。
唐太宗时期,进士科开始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排除B项。
虣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开创了殿试制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宋朝重文政策。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材料体现了( )
A.中国制瓷业发达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禁止对外贸易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C符合题意;
中国制瓷业发达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江南地区的开发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禁止对外贸易,说法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它虽偏安于秦岭淮河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曾与金国、大理、西夏、吐蕃及 13世纪初兴起的大蒙古国为并存政权。”材料中的“王朝”都城位于今天的( )
A.陕西西安 B.河南洛阳 C.浙江杭州 D.河南开封
【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它虽偏安于秦岭淮河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曾与金国、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大蒙古国为并存政权。”可知,该王朝是南宋,其都城位于临安。1127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即今天的浙江杭州。C符合题意;
陕西西安不是南宋的都城,排除A;
河南洛阳不是南宋的都城,排除B;
河南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南宋的偏安。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有史籍在介绍中国古代某机构的前身时说,“领以国师”,秩正二品,“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这里的“某机构”指的是( )
A.秦朝的典客制 B.宋朝的枢密院
C.元朝的宣政院 D.清朝的理藩院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A:秦朝的典客制掌管秦朝对属国的交往等事务,A项不符合题意;
B:宋朝的枢密院掌管军事事务,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负贵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C项符合题意;
D:清朝的理藩院是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结合宣政院的职责进行分析即可。
23.《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材料体现了元朝( )
A.开创了内河航运的新局面 B.陆路和海路交通畅通无阻
C.开始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D.修建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内河航运,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海路交通,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指南针应用于航海,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材料体现了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24.历史学习讲究“论从史出”。要论证“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这一结论,下列史实可以作为论据的是( )
A.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进行管理 B.元朝设立宣政院直接统辖管理
C.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进行管理 D.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进行管理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元朝建立后,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据《岛夷志略》记载,澎湖“地隶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 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十一锭二十五两,别无差科”。元朝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的行政机构是( )
A.万里石塘 B.江浙行省
C.澎湖巡检司 D.北庭都元帅府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据《岛夷志略》记载,澎湖“地隶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十一锭二十五两,别无差科”。元朝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的行政机构是澎湖巡检司。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此外,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人口数据统计表
时间 人口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3714000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4141971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52919712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1699030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15762432
材料二: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不理朝政,苛捐杂税严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起义军在他的带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材料三:王欲代唐,使人谕诸镇……夏四月壬戌,更名晃。 甲子,皇帝即位。 戊辰,大赦,改元,国号梁。
——《新五代史》
(1)从《唐朝人口数据统计表》来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后人口急剧减少,这一现象与哪一事件有关? 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 他领导的起义有何影响?
(3)材料三记载了唐朝灭亡时的情形,其中的“王欲代唐”中的“王”指的是谁?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概括唐朝衰亡的原因。
【答案】(1)事件:安史之乱。后果: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他”指的是黄巢。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王”指的是朱温。局面: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4)统治腐朽;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农民起义。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唐朝人口数据统计”可知,天宝十四年后,人口急剧减少,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是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持续八年之久,社会动荡,导致人口锐减。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势力不断膨胀,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唐朝末年”“起义军在他的带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结合所学可知,他指的是唐朝末年起义军领袖黄巢。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加速了唐朝的衰亡。
(3)根据材料三“王欲代唐,使人谕诸镇……,改元,国号梁”,结合所学可知,907年,节度使朱温废除唐帝,建立了后梁政权,所以材料三中的“王”指的是朱温。朱温代唐,宣告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中后期统治腐朽、政治黑暗;安史之乱导致由盛转衰;材料二三反映了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加速了唐朝衰亡。
故答案为:
(1)事件:安史之乱。后果: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他”指的是黄巢。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王”指的是朱温。局面: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4)统治腐朽;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农民起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安史之乱。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典巢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代十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衰亡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7.(2023七下·增城期中) 文物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印记,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 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
——摘编自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三:传统就是古板?传统文化就是老一套?错!关键是用什么表现形式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被受众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接受。 2021年河南春晚有一个叫《唐宫夜宴》的节目突然“出圈”。作品讲述的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设宴,一群体态丰腴的小妮们赴宴表演途中发生的趣事。节目主创陈琳和团队成员每年都到博物馆采风。当在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看到唐三彩乐舞俑生动的舞蹈形象后,她开始思考:如果舞蹈能赋予唐乐舞俑灵魂,她们会带领现代人看到一个怎样的大唐?
——摘编自河北青年报:《是谁复活了这群“唐朝小胖妞”?》
(1) 写出材料一所属的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反映的唐朝社会风貌。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
(3)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答案】(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社会风貌:积极开放,兼容并包;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2)特点:对外交往范围广泛;海陆并举;东西方双向交流;交往形式多样(政治上使节往来、经济上商贸活动、文化上的交流等)。
(3)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传播与弘扬,创新与发展。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虽然多为片段性的,但它却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图一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图二唐彩绘胡装女立俑所属的史料类型是实物史料。反映了唐朝积极开放,兼容并包;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
(2)根据材料二“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可知,唐朝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是对外交往范围广泛;海陆并举;东西方双向交流;交往形式多样(政治上使节往来、经济上商贸活动、文化上的交流等)。
(3)根据材料三“传统就是古板?传统文化就是老一套?错!关键是用什么表现形式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被受众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接受。”和结合实际可知,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播与弘扬,创新与发展。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社会风貌:积极开放,兼容并包;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2)特点:对外交往范围广泛;海陆并举;东西方双向交流;交往形式多样(政治上使节往来、经济上商贸活动、文化上的交流等)。
(3)对待: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传播与弘扬,创新与发展。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社会风貌,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看法,考查学生的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科技的发明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古代重大科技成果所占比重对比
——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编制
材料二: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极其辉煌的成就,其中有许多成就是划时代的,它们的对外传播,也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材料三: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混战的局面,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宋元文化突飞猛进, 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
————《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1)从材料一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依据《宋元科技传播示意图》,简述活字印刷的传播路径。任选图中的两项重大科技成就,谈谈它们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
【答案】(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2)传播路径:宋元时期活字印刷向东传到高丽(今朝鲜)和日本,向西经丝绸之路最远传到欧洲。影响:①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②北宋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海船。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③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继承前代成就:经济发展;国家走向统;中外交流频繁:文化繁荣等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外古代重大科技成果所占比重对比”可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2)根据材料二《宋元科技传播示意图》可知,宋元时期活字印刷向东传到高丽(今朝鲜)和日本,向西经丝绸之路最远传到欧洲。结合所学可知,①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改变了作战思维与交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②北宋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海船。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环球航行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③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降低了制书成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3)根据材料三“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可知,继承前代成就。根据“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混战的局面,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可知,国家走向统一。根据“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可知,经济发展,中外交流频繁。根据“宋元文化突飞猛进, 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可知,文化繁荣等。
故答案为:
(1)结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2)传播路径:宋元时期活字印刷向东传到高丽(今朝鲜)和日本,向西经丝绸之路最远传到欧洲。影响:①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②北宋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海船。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③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原因:继承前代成就;经济发展;国家走向统一;中外交流频繁;文化繁荣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三)
一、选择题
1.(2021七下·滨州月考)即使在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 )
①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②各分裂政权能够和平相处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有学者指出, 中国古代盛世的成功,往往都有吸收外来文明因素的作用。唐朝时期,能印证此说法的是 ( )
A.日本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B.北方的游牧民族普及饮茶之风
C.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 D.佛教经丝绸之路开始传入中国
3.(2022七下·泉州月考)唐朝时妇女喜化“啼妆”,白居易的《时世妆》这样描写“啼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西域传四方。”材料反映了唐朝( )
①城市商业繁荣 ②民族之间交融 ③社会风气开放 ④诗歌创作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唐高祖(李渊),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下列与唐高祖有关的是( )
①长安称帝 ②平定全国
③贞观之治 ④任用魏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土贵要予赋水轮》中写道:“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舀)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材料中的“物”指的是( )
A.耧车 B.筒车 C.水排 D.曲辕犁
6.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B.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C.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D.宋太祖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7.(2022七下·泉州月考)中日山水相连,中国文化对日本有深远影响。从 646 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最能反映下列五幅图片信息的诗句是( )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珎 日本使用的文字 唐朝长安城 日本平城京
A.洛阳家家学胡乐 B.冲天香阵透长安
C.千金散尽还复来 D.唐风洋溢奈良城
8.(2023七下·广州期中) 有人曾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这一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建立科举制 B.开通大运河 C.统一全国 D.编订户籍
9.(2023七下·广州期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禄山出蓟城南,大阅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榜军中曰:有异议煽动军人者,斩及三族”。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宦官专权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10.(2023七下·海珠期中) 唐诗的文学与史学价值并举。下列诗句蕴含唐朝民族交融信息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九天间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旋
C.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11.(2023七下·开州期末)杜甫的很多诗作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写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黄巢起义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安史之乱
12.(2023七下·成都期末)唐太宗十分重视都督、刺史的选拔与任用,将能赡养百姓、劝课农桑作为官吏考核的标准。在此措施下,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反映唐太宗时出现治世局面是因为( )
A.贯彻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 B.将以法治国作为执政原则
C.具有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 D.实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策略
13.(2023七下·成华期末)科举制度在我国古代实行了约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科举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注重才能,机会均等
B.唐玄宗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C.唐末重文轻武,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D.元朝开始八股取士
14.(2023七下·覃塘期末)(2分)与“在郾城大败金军“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赢得人民的支持”“遭到秦桧陷害”信息相关的人物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卫青
15.(2016七下·盐城期中)“(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导致以上和好局面出现的因素主要有( )
A.唐蕃会盟 B.澶渊之盟 C.靖康之变 D.元朝建立
16.(2023七下·忠县期末) 请仔细观察如图历史地图,请你判断属于我国古代哪个朝代的疆域图( )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17.(2023七下·忠县期末) 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18.(2023七下·唐山期末) 下列是王安石变法的两项措施,其共同目的是( )
措施 内容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纳役钱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A.增加政府收入 B.减轻农民负担
C.增强军事力量 D.提高文官地位
19.结束了五代动乱的宋朝统治者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虽都是武人出身,但他们都深深懂得“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以文德致治”的道理,因而他们采取了重文政策,对科举取士给以很大的关注。其“关注”的具体措施是( )
A.创立进士科
B.进士科开始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C.开创殿试制度
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升进士地位
20.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材料体现了( )
A.中国制瓷业发达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禁止对外贸易
21.“它虽偏安于秦岭淮河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曾与金国、大理、西夏、吐蕃及 13世纪初兴起的大蒙古国为并存政权。”材料中的“王朝”都城位于今天的( )
A.陕西西安 B.河南洛阳 C.浙江杭州 D.河南开封
22.有史籍在介绍中国古代某机构的前身时说,“领以国师”,秩正二品,“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这里的“某机构”指的是( )
A.秦朝的典客制 B.宋朝的枢密院
C.元朝的宣政院 D.清朝的理藩院
23.《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材料体现了元朝( )
A.开创了内河航运的新局面 B.陆路和海路交通畅通无阻
C.开始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D.修建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
24.历史学习讲究“论从史出”。要论证“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这一结论,下列史实可以作为论据的是( )
A.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进行管理 B.元朝设立宣政院直接统辖管理
C.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进行管理 D.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进行管理
25.据《岛夷志略》记载,澎湖“地隶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 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十一锭二十五两,别无差科”。元朝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的行政机构是( )
A.万里石塘 B.江浙行省
C.澎湖巡检司 D.北庭都元帅府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人口数据统计表
时间 人口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3714000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4141971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52919712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1699030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15762432
材料二: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不理朝政,苛捐杂税严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起义军在他的带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材料三:王欲代唐,使人谕诸镇……夏四月壬戌,更名晃。 甲子,皇帝即位。 戊辰,大赦,改元,国号梁。
——《新五代史》
(1)从《唐朝人口数据统计表》来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后人口急剧减少,这一现象与哪一事件有关? 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 他领导的起义有何影响?
(3)材料三记载了唐朝灭亡时的情形,其中的“王欲代唐”中的“王”指的是谁?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概括唐朝衰亡的原因。
27.(2023七下·增城期中) 文物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印记,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 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
——摘编自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三:传统就是古板?传统文化就是老一套?错!关键是用什么表现形式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被受众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接受。 2021年河南春晚有一个叫《唐宫夜宴》的节目突然“出圈”。作品讲述的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设宴,一群体态丰腴的小妮们赴宴表演途中发生的趣事。节目主创陈琳和团队成员每年都到博物馆采风。当在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看到唐三彩乐舞俑生动的舞蹈形象后,她开始思考:如果舞蹈能赋予唐乐舞俑灵魂,她们会带领现代人看到一个怎样的大唐?
——摘编自河北青年报:《是谁复活了这群“唐朝小胖妞”?》
(1) 写出材料一所属的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反映的唐朝社会风貌。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
(3)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28.科技的发明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古代重大科技成果所占比重对比
——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编制
材料二: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极其辉煌的成就,其中有许多成就是划时代的,它们的对外传播,也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材料三: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混战的局面,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宋元文化突飞猛进, 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
————《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1)从材料一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依据《宋元科技传播示意图》,简述活字印刷的传播路径。任选图中的两项重大科技成就,谈谈它们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 ①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交替频繁,但是受到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使得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故①正确;
②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各个政权间经常发生战争,故②错误;
③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交替频繁,但各地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使得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故③正确;
④南方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是在南宋,而非五代十国时期,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及原因。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盛世的成功,往往都有吸收外来文明因素的作用。唐朝时期与此说法相符合的是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选项C正确;
A不是外传,B内部交流,D在西汉时期,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3.【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 ①题干没有提到城市商业的相关内容,故①选项错误;
②”出自西域“表明”啼妆“受西域文化影响,西域民族的风气在汉族也有流传,体现了民族之间交融,故②选项正确;
③唐朝社会风气开放,人们多积极进取,兼容并蓄。唐朝妇女喜”啼妆“表明了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故③选项正确;
④题干没有提到诗歌的相关内容,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只是为说明”啼妆“相关内容,并没有体现诗歌创作数量多少,故④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解题关键是理解: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
4.【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各地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贞观之治 、任用魏征都是在唐太宗时期,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题肢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舀)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的是灌溉工具筒车,它采用水利运转,把水从低处运往高处,可以日夜不停的工作,故选项B符合题意;
A.耧车,耕地播种工具,不符合题意;
C.水排,水力鼓风装置,不符合题意;
D.曲辕犁,耕地翻地工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其含义,这是解题的关键,读懂之后再来分析识记备选项回答。
6.【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 ”,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可知,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属于历史评价,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属于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
B.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属于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
D. 宋太祖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属于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历史评价的含义,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7.【答案】D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中日山水相连,中国文化对日本有深远影响。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方面,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如服装、茶道、节日等。唐风洋溢奈良城最能反映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D 符合题意;
ABC 与题干图片反映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流,重点掌握唐朝对日本的影响。
8.【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依据材料“混南北为一区”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隋朝的统一,C项正确;
建立科举制是隋炀帝的功绩,排除A项;
开通大运河是隋炀帝的功绩,排除B项;
编订户籍属于隋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但不是他最大的作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掌握隋朝统一的时间与历史意义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禄山出蓟城南,大阅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和所学知识,唐玄宗统治后期天宝年间,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奸相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安史之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之久,使得唐朝由盛而衰,B项正确;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出现中央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与题干不符,排除AD项;
唐朝末年唐禧宗时期爆发了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安史之乱的认识。
10.【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蕴含唐朝民族交融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反映的是唐朝的和亲民族政策产生的现象,A项正确;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反映的是唐朝与外国交往的特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反映的是帝王后妃的腐朽糜烂的生活,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反映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民族交融的认识。
11.【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杜甫的诗就反应了这一点,D项正确;
878年至884年黄巢起义,杜甫生卒年限是公元712年—公元770年,排除A项;
赤壁之战在东汉,八王之乱在西晋,均不在唐朝,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安史之乱的认识。
12.【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太宗十分重视都督、刺史的选拔与任用,他将能否堪养百姓、劝课农桑作为官吏考核的标准。”可知,唐太宗十分重视民生,A项正确;
以法治国,题干未体现,排除B项;
知人善任,题干未体现,排除C项;
唐太宗有为而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认识。
13.【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科举制到唐朝得到完善和发展,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渠道,采用考试办法选拔人才,不注重门第出身,注重才能,机会均等,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宋朝重文轻武,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明朝开始八股取士,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先正确理解题意,然后回顾所学——科举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14.【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在郾城大败金军“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赢得人民的支持”“遭到秦桧陷害”和结合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A项符合题意;
B: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元将劝他投降,他拒绝了,他悲愤的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一诗,B项不符合题意;
C:明朝中期,戚继光抗倭,消灭了东南沿海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他们在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经过一天激战,匈奴单于仓皇遁逃,汉军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岳飞抗金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5.【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辽与北宋战和的相关史实。
16.【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设立始于元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元朝的行省制度为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基础。从图中的各个“行省”体现了元朝的行省制。
ABD三项和题干地图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元朝实行行省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元代疆域,要求运用所学解答历史地图信息。
17.【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我国出现了辽、宋、西夏、金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各政权之间时战时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所以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是最合适的论文主题。
A项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和“辽、宋、西夏、金时期”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和“辽、宋、西夏、金时期”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是最合适的论文主题,符合题意;
D项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和“辽、宋、西夏、金时期”不符,辽、宋、西夏、金时期是分裂状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辽宋夏金时期历史特征的相关知识。
18.【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募役法限制了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A项符合题意;
B:减轻农民负担不是共同目的,B项不符合题意;
C:增强军事力量不是共同目的,C项不符合题意;
D:提高文官地位不是共同目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19.【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宋朝统治者采取了重文政策,对科举取士给以很大的关注”,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化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度,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故选D项。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与宋朝无关,排除A项。
唐太宗时期,进士科开始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排除B项。
虣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开创了殿试制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宋朝重文政策。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C符合题意;
中国制瓷业发达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江南地区的开发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禁止对外贸易,说法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它虽偏安于秦岭淮河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曾与金国、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大蒙古国为并存政权。”可知,该王朝是南宋,其都城位于临安。1127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即今天的浙江杭州。C符合题意;
陕西西安不是南宋的都城,排除A;
河南洛阳不是南宋的都城,排除B;
河南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南宋的偏安。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A:秦朝的典客制掌管秦朝对属国的交往等事务,A项不符合题意;
B:宋朝的枢密院掌管军事事务,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负贵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C项符合题意;
D:清朝的理藩院是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结合宣政院的职责进行分析即可。
23.【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内河航运,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海路交通,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指南针应用于航海,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材料体现了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24.【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元朝建立后,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据《岛夷志略》记载,澎湖“地隶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十一锭二十五两,别无差科”。元朝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的行政机构是澎湖巡检司。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此外,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6.【答案】(1)事件:安史之乱。后果: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他”指的是黄巢。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王”指的是朱温。局面: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4)统治腐朽;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农民起义。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唐朝人口数据统计”可知,天宝十四年后,人口急剧减少,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是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持续八年之久,社会动荡,导致人口锐减。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势力不断膨胀,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唐朝末年”“起义军在他的带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结合所学可知,他指的是唐朝末年起义军领袖黄巢。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加速了唐朝的衰亡。
(3)根据材料三“王欲代唐,使人谕诸镇……,改元,国号梁”,结合所学可知,907年,节度使朱温废除唐帝,建立了后梁政权,所以材料三中的“王”指的是朱温。朱温代唐,宣告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局面。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中后期统治腐朽、政治黑暗;安史之乱导致由盛转衰;材料二三反映了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加速了唐朝衰亡。
故答案为:
(1)事件:安史之乱。后果: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他”指的是黄巢。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王”指的是朱温。局面: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4)统治腐朽;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农民起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安史之乱。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典巢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代十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衰亡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7.【答案】(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社会风貌:积极开放,兼容并包;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2)特点:对外交往范围广泛;海陆并举;东西方双向交流;交往形式多样(政治上使节往来、经济上商贸活动、文化上的交流等)。
(3)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传播与弘扬,创新与发展。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虽然多为片段性的,但它却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图一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图二唐彩绘胡装女立俑所属的史料类型是实物史料。反映了唐朝积极开放,兼容并包;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
(2)根据材料二“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可知,唐朝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是对外交往范围广泛;海陆并举;东西方双向交流;交往形式多样(政治上使节往来、经济上商贸活动、文化上的交流等)。
(3)根据材料三“传统就是古板?传统文化就是老一套?错!关键是用什么表现形式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被受众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接受。”和结合实际可知,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播与弘扬,创新与发展。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社会风貌:积极开放,兼容并包;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2)特点:对外交往范围广泛;海陆并举;东西方双向交流;交往形式多样(政治上使节往来、经济上商贸活动、文化上的交流等)。
(3)对待: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传播与弘扬,创新与发展。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社会风貌,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看法,考查学生的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答案】(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2)传播路径:宋元时期活字印刷向东传到高丽(今朝鲜)和日本,向西经丝绸之路最远传到欧洲。影响:①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②北宋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海船。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③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继承前代成就:经济发展;国家走向统;中外交流频繁:文化繁荣等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外古代重大科技成果所占比重对比”可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2)根据材料二《宋元科技传播示意图》可知,宋元时期活字印刷向东传到高丽(今朝鲜)和日本,向西经丝绸之路最远传到欧洲。结合所学可知,①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改变了作战思维与交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②北宋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海船。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环球航行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③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降低了制书成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3)根据材料三“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可知,继承前代成就。根据“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混战的局面,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可知,国家走向统一。根据“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可知,经济发展,中外交流频繁。根据“宋元文化突飞猛进, 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可知,文化繁荣等。
故答案为:
(1)结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2)传播路径:宋元时期活字印刷向东传到高丽(今朝鲜)和日本,向西经丝绸之路最远传到欧洲。影响:①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②北宋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海船。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③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原因:继承前代成就;经济发展;国家走向统一;中外交流频繁;文化繁荣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