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复习卷(三)
一、选择题
1.(2024·邢台模拟)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详,遂改为“隋”,这句话表明( )
A.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 B.杨忠是隋朝的开国皇帝
C.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 D.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这句话表明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由于杨坚感觉不祥,遂改为“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
A项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错误,题干第一句表明杨忠经历了北周,但没有体现他经历南朝,不符合题意;
B项杨忠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错误,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而非杨忠,不符合题意;
C项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错误,“杨坚袭此封爵”表明杨坚做过“随国公”,不符合题意;
D项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正确,题干第二句表明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的建立以及国号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
2.(2024·邢台模拟)唐朝从建立到灭亡共289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玄武门之变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
ABC三项都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不符合题意;
D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安史之乱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准确识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3.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这些人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日本文化 B.弘扬中国文化
C.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D.求取印度佛经
【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对外关系。
4.(2024七下·期中)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观察家默德赫斯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诞生于(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据“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据所学知,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识记科举制的形成及其影响即可。
5.(2023七下·忠县期末) 中国历史诸王朝各有特点,与图中①所代表的王朝特点相符的是( )
A.制礼作乐,封邦建国 B.修筑长城,焚书坑儒
C.统一国家,科举取士 D.开辟丝路,沟通中外
【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历史朝代的发展顺序,由“南北朝"之后,在“唐朝”之前的是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因此与示意图中①所代表的王朝特点相符的是“统一国家,科举取士"。
A项制礼作乐,封邦建国与西周相关,不符合题意;
B项修筑长城,焚书坑儒与秦朝相关,不符合题意;
C项统一国家,科举取士与图中①所代表的王朝特点相符,符合题意;
D项开辟丝路,沟通中外与西汉相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的建立、科举制的创建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与图中①所代表的王朝特点相符的是统一国家,科举取士。
6.日本社会至今仍然保留着唐朝的一些社会习俗。下列各项属于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的有 ( )
①仿照唐制进行政治改革 ②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
③端午、七夕、重阳等节日习俗 ④建筑、钱币都与唐朝相仿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日本仿照唐制进行政治改革,同时学习中国的文字、 建筑、以及钱币的铸造,同时端午、七夕、重阳等节日习俗 也影响日本,所以 ①②③④ 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中日交往的认识。
7.某历史学习小组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四件史事整合成一个学习单元,该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唐朝的( )
A.建立与统一 B.巩固与发展 C.繁荣与开放 D.兴盛与衰亡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贞观之治”开启了唐朝治世局面,“开元盛世”表明唐朝进入繁荣鼎盛时期,;“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的衰亡,由此可知,题干中的四件史事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主题,故选D项。
唐朝初期是建立与统一时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
巩固与发展只是唐朝前期的历史发展特征,与“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信息不符,排除B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体现了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无法解读“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衰亡,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的兴盛与衰亡。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唐朝兴盛与衰亡的相关历史知识。
8.“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贞观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和所学可知,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的统治,隋炀帝时开通了大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A项正确;
贞观之治是唐朝的盛世局面,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题干强调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交流,而不是巩固封建统治,排除C项;
589年隋朝灭掉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运河开通的认识。
9.某班级准备通过课本剧的形式来体现唐朝的对外交往活动,下列可能会出现的情景有( )
①鉴真在唐招提寺讲经 ②日本遣唐使觐见唐朝皇帝
③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者 ④玄奘回国后与唐太宗讲述路上的见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①鉴真东渡日本,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符合题意;②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符合题意;④玄奘回国后,主持译经工作。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符合题意;所以①②④ 符合题意,B项正确;
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者 ,属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含有③的选项,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对外交往的认识。
10.隋朝一位余杭(今浙江杭州)商人,要到洛阳去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
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济渠
【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 余杭(今浙江杭州)商人 ”“到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四段中,永济渠是从洛阳通到涿郡,D项正确,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运河相关知识的掌握。
11.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一书中指出:“唐朝的对外贸易交流极为繁盛。一方面,许多外商来华贸易,长安、广州、扬州等大城市均聚集着大量外国商人。另一方面,华商足迹也远涉欧亚地区。”唐朝对外贸易交流繁盛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B.唐朝的国力十分强盛
C.唐朝民族交融加强 D.唐朝的造船业很发达
【答案】B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唐朝的对外贸易交流极为繁盛。一方面,许多外商来华贸易,长安、广州、扬州等大城市均聚集着大量外国商人。另一方面,华商足迹也远涉欧亚地区”和所学可知,唐朝对外贸易交流繁盛的根本原因是唐朝的国力十分强盛,B项正确;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
唐朝民族交融与对外交往无关,排除C项;
唐朝的造船业很发达,是唐朝对外贸易交流繁盛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对外交往的认识。
12.“天宝年间,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又把朝政交给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致使朝政黑暗腐败。”从材料中可得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有( )
①皇帝荒废朝政 ②发生严重灾荒
③节度使权力膨胀 ④重用奸佞,政治腐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废朝政”可知皇帝荒废朝政,所以①正确;根据材料“重用宦官,又把朝政交给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可得出重用奸佞,政治腐败,所以④正确;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发生严重灾荒、节度使权力膨胀等信息,所以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安史之乱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3.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正式建立于(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和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各级政府任职,B项正确;
隋文帝时,实行分科考试,排除A项;
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科举制,排除C项;
武则天时,设立殿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14.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们想要拍摄一部名为《大唐明君李世民》的历史剧,你认为这部历史剧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 )
A.他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B.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他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D.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A项符合题意;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 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以及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等都是唐太宗有关的,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相关知识的掌握。
15.五代十国(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理解正确的有( )
①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
③“十国”是指南方地区的十个政权 ④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黄河流域政权更迭频繁,先后出现五个朝代,政局动荡不安,但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所以①②④正确,故选B项。南方出现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形成“十国”的局面,故③不正确,排除含有③的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代十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五代十国的相关史实。
16.“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两句诗出自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之手,他是( )
A.李自成 B.黄巢 C.张角 D.李密
【答案】B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结合所学分析:
A: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符合题意,排除B项。
C:张角,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李密,隋朝末年瓦岗军领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末农民大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唐末农民大起义的相关史实。
17.(2023九上·东营期末)针对唐末以来频繁改换朝代和地方割据混战的积弊,北宋宰相赵普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方镇太盛,君弱臣强”。这一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在哪一事件之后( )
A.牧野之战 B.赤壁之战 C.安史之乱 D.郾城大捷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唐末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ABD三项后没有出现“方镇太盛,君弱臣强”的问题,不符合题意;
C项安史之乱后出现“方镇太盛,君弱臣强”的问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安史之乱的影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18.(2022七下·福建期中)《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林在读到这段材料时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武则天( )
A.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打击了敌对的官僚贵族
C.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D.巩固和开拓了唐朝的边疆
【答案】C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与题干无关,故 A 选项错误;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重点阐述了“对人民”的意义,打击敌对官僚贵族体现的消除异己力量,不能体现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故 B 选项错误;
C .依据题干“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的统治措施是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故 C 选项正确;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说明武则天时期巩固和开拓唐朝的边疆,故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9.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①处对应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618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玄宗统治后期,渐渐贪图享乐,不理政事,公元9世纪,爆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907,唐朝灭亡,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时间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20.675 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唐太宗设置的十部乐,其中一部就是高丽乐。这些史实说明唐与新罗的文化交流是 ( )
A.双向的 B.单向的 C.互斥的 D.对立的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 唐朝时,新罗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675 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唐太宗设置的十部乐,其中一部就是高丽乐。”由此可知唐朝和新罗文化交流是双向的。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1.汉代时人们将输入中原的物种冠以“胡”字,如胡麻、胡椒、胡萝卜等;到了唐代,则通常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湾珍珠)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唐朝与汉朝习俗迥异 B.唐朝崇尚西洋文化
C.唐朝时关闭丝绸之路 D.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汉代时人们将输入中原的物种冠以“胡”字,如胡麻、胡瓜、胡椒、胡萝卜等:到了唐代,则通常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湾珍珠)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唐朝对外交往扩大。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2024七下·期中)下表户数和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户数 人口数
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 8914909户 52919309人
肃 宗 乾 元 三 年 ( 公 元 7 6 0 ) 1933174户 16990386人
A.外戚宦官专权 B.军阀割据
C.安史之乱 D.外族入侵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A.外戚宦官专权发生在东汉中期以后,题干发生在唐朝,排除A;
B.军阀割据纷争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B;
C.题干给出时间可知,户数与人口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符合题意;
D.外族入侵与史实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时间、影响。
23.(2024七下·期中)从两幅绘画中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唐朝( )
《虢国夫人夜游图》 《弈棋仕女图》(局部)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多彩的文学艺术
C.民族的交往交融 D.经济的繁荣昌感
【答案】A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故图片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气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2024七下·期末)“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肃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达到)全盛。”历史上称唐朝的这段时期为( )
A.贞观遗风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重点掌握几个治世局面。难度较小。
25.施展在《枢纽》一书中说:“但是安史之乱意外地促成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战乱起后,大量人口逃至江南。”“安史之乱改变了淮南、江南地区的人口密度。”从这些叙述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①“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②唐朝中晚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③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大发展
④劳动力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但是安史之乱意外地促成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战乱起后,大量人口逃至江南。”“安史之乱改变了淮南、江南地区的人口密度”,可以看出,唐朝中晚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大发展,劳动力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题干中没有体现,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题肢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列唐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分别写出《忆昔》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春望》的创作背景,据此概括杜甫生活时代的特征。
(2)联系上述两首诗的特点,说说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
(3)《寒食内宴》描述了唐代妇女喜好哪些娱乐活动?这反映出当时人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4)列举两位“和蕃公主”,并依据这首唐诗说说她们“和亲”的历史意义
(5)上述唐诗体现出哪些“盛唐气象”?
【答案】(1)《忆昔》反映的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国力鼎盛。《春望》的创作背景: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下洛阳和潼关,逼近长安。时代特征:唐朝由盛转衰
(2)因为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
(3)娱乐活动:骑马、打球。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4)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她们的“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了汉藏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繁荣的经济;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忆昔》反映的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国力鼎盛。《春望》的创作背景: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下洛阳和潼关,逼近长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正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2)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忆昔》 和《春望》真实的反映了唐朝的情况,就是历史的再现,因此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3)依据材料二信息“殿前香骑逐飞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的是唐代妇女喜好骑马、打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反映出当时人们 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和蕃公主”有: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她们的“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了汉藏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些唐诗分别体现了唐朝时期 繁荣的经济;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
故答案为:(1)《忆昔》反映的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国力鼎盛。《春望》的创作背景: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下洛阳和潼关,逼近长安。时代特征:唐朝由盛转衰
(2)因为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
(3) 娱乐活动:骑马、打球。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4)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她们的“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了汉藏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 繁荣的经济;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信息即诗句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在第一题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其含义进行理解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其含义,看看这些材料从哪些方面来显示。
27.(2023八下·雨花期末)隋唐是经历了长期分裂后的两个大一統王朝,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共同繁荣的社会,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材料二: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选对势力;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发展。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材料三: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摘编自中学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归纳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武则天统治时期在用人方面所采取措施?结合材料分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社会景象具有的特点是?
(3)材料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
(4)以史为鉴,从以上四则材料中感悟,今天我们建设和谐、共同繁荣的社会,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答案】(1)文成公主入藏
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政策的连续性)
(3)以民为本的思想
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4)以民为本、关注民生。重视人才选拔、考核。实行民族平等、共同发展政策
【知识点】“贞观之治”;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根据材料一“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有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或友好的、和睦的、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
(2)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根据材料二“ 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选对势力;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在用人方面所采取措施是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结合材料可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社会景象具有的特点是承前启后。
(3)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根据材料三“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本题考查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史为鉴,从以上四则材料中感悟,今天我们建设和谐、共同繁荣的社会,从中可以得到可以借鉴的地方有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以民为本,注意减轻人民负担等。
故答案为:
(1) 文成公主入藏;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政策的连续性)。
(3)以民为本的思想;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4)以民为本、关注民生。重视人才选拔、考核。实行民族平等、共同发展政策。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科举制度,唐太宗的治国思想等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8.(2023八上·丰城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这制度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 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2) 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该制度是由谁正式确立的?
(3) 材料三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么?
(4) 材料三中该制度的创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案】(1)出身门第。
(2)科举制;隋炀帝。
(3)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巩固统治。
(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贞观之治”;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并结合所学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出身门第。
(2)根据材料“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科举制;该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他设置了进士科。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根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科举制度的创立,笼络了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因此科举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他们创立科举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4)根据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内容、特点以及历史意义。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复习卷(三)
一、选择题
1.(2024·邢台模拟)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详,遂改为“隋”,这句话表明( )
A.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 B.杨忠是隋朝的开国皇帝
C.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 D.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
2.(2024·邢台模拟)唐朝从建立到灭亡共289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玄武门之变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3.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这些人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日本文化 B.弘扬中国文化
C.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D.求取印度佛经
4.(2024七下·期中)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观察家默德赫斯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诞生于(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
5.(2023七下·忠县期末) 中国历史诸王朝各有特点,与图中①所代表的王朝特点相符的是( )
A.制礼作乐,封邦建国 B.修筑长城,焚书坑儒
C.统一国家,科举取士 D.开辟丝路,沟通中外
6.日本社会至今仍然保留着唐朝的一些社会习俗。下列各项属于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的有 ( )
①仿照唐制进行政治改革 ②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
③端午、七夕、重阳等节日习俗 ④建筑、钱币都与唐朝相仿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7.某历史学习小组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四件史事整合成一个学习单元,该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唐朝的( )
A.建立与统一 B.巩固与发展 C.繁荣与开放 D.兴盛与衰亡
8.“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贞观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9.某班级准备通过课本剧的形式来体现唐朝的对外交往活动,下列可能会出现的情景有( )
①鉴真在唐招提寺讲经 ②日本遣唐使觐见唐朝皇帝
③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者 ④玄奘回国后与唐太宗讲述路上的见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隋朝一位余杭(今浙江杭州)商人,要到洛阳去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
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济渠
11.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一书中指出:“唐朝的对外贸易交流极为繁盛。一方面,许多外商来华贸易,长安、广州、扬州等大城市均聚集着大量外国商人。另一方面,华商足迹也远涉欧亚地区。”唐朝对外贸易交流繁盛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B.唐朝的国力十分强盛
C.唐朝民族交融加强 D.唐朝的造船业很发达
12.“天宝年间,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又把朝政交给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致使朝政黑暗腐败。”从材料中可得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有( )
①皇帝荒废朝政 ②发生严重灾荒
③节度使权力膨胀 ④重用奸佞,政治腐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正式建立于(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
14.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们想要拍摄一部名为《大唐明君李世民》的历史剧,你认为这部历史剧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 )
A.他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B.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他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D.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15.五代十国(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理解正确的有( )
①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
③“十国”是指南方地区的十个政权 ④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两句诗出自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之手,他是( )
A.李自成 B.黄巢 C.张角 D.李密
17.(2023九上·东营期末)针对唐末以来频繁改换朝代和地方割据混战的积弊,北宋宰相赵普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方镇太盛,君弱臣强”。这一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在哪一事件之后( )
A.牧野之战 B.赤壁之战 C.安史之乱 D.郾城大捷
18.(2022七下·福建期中)《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林在读到这段材料时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武则天( )
A.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打击了敌对的官僚贵族
C.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D.巩固和开拓了唐朝的边疆
19.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①处对应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0.675 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唐太宗设置的十部乐,其中一部就是高丽乐。这些史实说明唐与新罗的文化交流是 ( )
A.双向的 B.单向的 C.互斥的 D.对立的
21.汉代时人们将输入中原的物种冠以“胡”字,如胡麻、胡椒、胡萝卜等;到了唐代,则通常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湾珍珠)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唐朝与汉朝习俗迥异 B.唐朝崇尚西洋文化
C.唐朝时关闭丝绸之路 D.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22.(2024七下·期中)下表户数和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户数 人口数
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 8914909户 52919309人
肃 宗 乾 元 三 年 ( 公 元 7 6 0 ) 1933174户 16990386人
A.外戚宦官专权 B.军阀割据
C.安史之乱 D.外族入侵
23.(2024七下·期中)从两幅绘画中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唐朝( )
《虢国夫人夜游图》 《弈棋仕女图》(局部)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多彩的文学艺术
C.民族的交往交融 D.经济的繁荣昌感
24.(2024七下·期末)“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肃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达到)全盛。”历史上称唐朝的这段时期为( )
A.贞观遗风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25.施展在《枢纽》一书中说:“但是安史之乱意外地促成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战乱起后,大量人口逃至江南。”“安史之乱改变了淮南、江南地区的人口密度。”从这些叙述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①“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②唐朝中晚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③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大发展
④劳动力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列唐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分别写出《忆昔》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春望》的创作背景,据此概括杜甫生活时代的特征。
(2)联系上述两首诗的特点,说说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
(3)《寒食内宴》描述了唐代妇女喜好哪些娱乐活动?这反映出当时人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4)列举两位“和蕃公主”,并依据这首唐诗说说她们“和亲”的历史意义
(5)上述唐诗体现出哪些“盛唐气象”?
27.(2023八下·雨花期末)隋唐是经历了长期分裂后的两个大一統王朝,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共同繁荣的社会,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材料二: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选对势力;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发展。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材料三: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摘编自中学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归纳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武则天统治时期在用人方面所采取措施?结合材料分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社会景象具有的特点是?
(3)材料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
(4)以史为鉴,从以上四则材料中感悟,今天我们建设和谐、共同繁荣的社会,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28.(2023八上·丰城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这制度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 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2) 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该制度是由谁正式确立的?
(3) 材料三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么?
(4) 材料三中该制度的创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这句话表明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由于杨坚感觉不祥,遂改为“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
A项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错误,题干第一句表明杨忠经历了北周,但没有体现他经历南朝,不符合题意;
B项杨忠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错误,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而非杨忠,不符合题意;
C项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错误,“杨坚袭此封爵”表明杨坚做过“随国公”,不符合题意;
D项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正确,题干第二句表明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的建立以及国号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
2.【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
ABC三项都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不符合题意;
D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安史之乱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准确识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3.【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对外关系。
4.【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据“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据所学知,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识记科举制的形成及其影响即可。
5.【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历史朝代的发展顺序,由“南北朝"之后,在“唐朝”之前的是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因此与示意图中①所代表的王朝特点相符的是“统一国家,科举取士"。
A项制礼作乐,封邦建国与西周相关,不符合题意;
B项修筑长城,焚书坑儒与秦朝相关,不符合题意;
C项统一国家,科举取士与图中①所代表的王朝特点相符,符合题意;
D项开辟丝路,沟通中外与西汉相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的建立、科举制的创建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与图中①所代表的王朝特点相符的是统一国家,科举取士。
6.【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日本仿照唐制进行政治改革,同时学习中国的文字、 建筑、以及钱币的铸造,同时端午、七夕、重阳等节日习俗 也影响日本,所以 ①②③④ 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中日交往的认识。
7.【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贞观之治”开启了唐朝治世局面,“开元盛世”表明唐朝进入繁荣鼎盛时期,;“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的衰亡,由此可知,题干中的四件史事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主题,故选D项。
唐朝初期是建立与统一时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
巩固与发展只是唐朝前期的历史发展特征,与“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信息不符,排除B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体现了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无法解读“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衰亡,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的兴盛与衰亡。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唐朝兴盛与衰亡的相关历史知识。
8.【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和所学可知,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的统治,隋炀帝时开通了大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A项正确;
贞观之治是唐朝的盛世局面,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
题干强调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交流,而不是巩固封建统治,排除C项;
589年隋朝灭掉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运河开通的认识。
9.【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①鉴真东渡日本,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符合题意;②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符合题意;④玄奘回国后,主持译经工作。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符合题意;所以①②④ 符合题意,B项正确;
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者 ,属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含有③的选项,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对外交往的认识。
10.【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 余杭(今浙江杭州)商人 ”“到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四段中,永济渠是从洛阳通到涿郡,D项正确,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运河相关知识的掌握。
11.【答案】B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唐朝的对外贸易交流极为繁盛。一方面,许多外商来华贸易,长安、广州、扬州等大城市均聚集着大量外国商人。另一方面,华商足迹也远涉欧亚地区”和所学可知,唐朝对外贸易交流繁盛的根本原因是唐朝的国力十分强盛,B项正确;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
唐朝民族交融与对外交往无关,排除C项;
唐朝的造船业很发达,是唐朝对外贸易交流繁盛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对外交往的认识。
12.【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废朝政”可知皇帝荒废朝政,所以①正确;根据材料“重用宦官,又把朝政交给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可得出重用奸佞,政治腐败,所以④正确;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发生严重灾荒、节度使权力膨胀等信息,所以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安史之乱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3.【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和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各级政府任职,B项正确;
隋文帝时,实行分科考试,排除A项;
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科举制,排除C项;
武则天时,设立殿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14.【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A项符合题意;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 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以及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等都是唐太宗有关的,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相关知识的掌握。
15.【答案】B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黄河流域政权更迭频繁,先后出现五个朝代,政局动荡不安,但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所以①②④正确,故选B项。南方出现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形成“十国”的局面,故③不正确,排除含有③的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代十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五代十国的相关史实。
16.【答案】B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结合所学分析:
A: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符合题意,排除B项。
C:张角,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李密,隋朝末年瓦岗军领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末农民大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唐末农民大起义的相关史实。
17.【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唐末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ABD三项后没有出现“方镇太盛,君弱臣强”的问题,不符合题意;
C项安史之乱后出现“方镇太盛,君弱臣强”的问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安史之乱的影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18.【答案】C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与题干无关,故 A 选项错误;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重点阐述了“对人民”的意义,打击敌对官僚贵族体现的消除异己力量,不能体现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故 B 选项错误;
C .依据题干“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的统治措施是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故 C 选项正确;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说明武则天时期巩固和开拓唐朝的边疆,故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9.【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618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玄宗统治后期,渐渐贪图享乐,不理政事,公元9世纪,爆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907,唐朝灭亡,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时间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20.【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 唐朝时,新罗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675 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唐太宗设置的十部乐,其中一部就是高丽乐。”由此可知唐朝和新罗文化交流是双向的。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汉代时人们将输入中原的物种冠以“胡”字,如胡麻、胡瓜、胡椒、胡萝卜等:到了唐代,则通常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湾珍珠)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唐朝对外交往扩大。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A.外戚宦官专权发生在东汉中期以后,题干发生在唐朝,排除A;
B.军阀割据纷争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B;
C.题干给出时间可知,户数与人口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符合题意;
D.外族入侵与史实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时间、影响。
23.【答案】A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故图片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气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重点掌握几个治世局面。难度较小。
25.【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但是安史之乱意外地促成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战乱起后,大量人口逃至江南。”“安史之乱改变了淮南、江南地区的人口密度”,可以看出,唐朝中晚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大发展,劳动力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题干中没有体现,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题肢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6.【答案】(1)《忆昔》反映的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国力鼎盛。《春望》的创作背景: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下洛阳和潼关,逼近长安。时代特征:唐朝由盛转衰
(2)因为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
(3)娱乐活动:骑马、打球。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4)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她们的“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了汉藏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繁荣的经济;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忆昔》反映的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国力鼎盛。《春望》的创作背景: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下洛阳和潼关,逼近长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正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2)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忆昔》 和《春望》真实的反映了唐朝的情况,就是历史的再现,因此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3)依据材料二信息“殿前香骑逐飞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的是唐代妇女喜好骑马、打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反映出当时人们 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和蕃公主”有: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她们的“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了汉藏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些唐诗分别体现了唐朝时期 繁荣的经济;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
故答案为:(1)《忆昔》反映的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国力鼎盛。《春望》的创作背景: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下洛阳和潼关,逼近长安。时代特征:唐朝由盛转衰
(2)因为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
(3) 娱乐活动:骑马、打球。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4)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她们的“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了汉藏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 繁荣的经济;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信息即诗句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在第一题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其含义进行理解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其含义,看看这些材料从哪些方面来显示。
27.【答案】(1)文成公主入藏
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政策的连续性)
(3)以民为本的思想
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4)以民为本、关注民生。重视人才选拔、考核。实行民族平等、共同发展政策
【知识点】“贞观之治”;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根据材料一“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有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或友好的、和睦的、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
(2)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根据材料二“ 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选对势力;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在用人方面所采取措施是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结合材料可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社会景象具有的特点是承前启后。
(3)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根据材料三“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本题考查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史为鉴,从以上四则材料中感悟,今天我们建设和谐、共同繁荣的社会,从中可以得到可以借鉴的地方有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以民为本,注意减轻人民负担等。
故答案为:
(1) 文成公主入藏;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政策的连续性)。
(3)以民为本的思想;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4)以民为本、关注民生。重视人才选拔、考核。实行民族平等、共同发展政策。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科举制度,唐太宗的治国思想等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8.【答案】(1)出身门第。
(2)科举制;隋炀帝。
(3)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巩固统治。
(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贞观之治”;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并结合所学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出身门第。
(2)根据材料“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科举制;该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他设置了进士科。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根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科举制度的创立,笼络了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因此科举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他们创立科举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4)根据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内容、特点以及历史意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