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复习卷(二)
一、选择题
1.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 B.隋炀帝三次征辽东
C.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 D.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2.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称中国人为“唐人”,称华人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聚居的地方叫“ChinaTown"(唐人街),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时正式开始对外交往
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D.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3.“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是杜甫《无家别》一诗中描绘的凄惨景象,导致这一景象的历史事件是 ( )
A.八王之乱 B.隋末农民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4.《大唐西域记》记载葱岭的环境时说:“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通过这一记载,我们可以( )
A.感悟玄奘西行的精神内涵 B.感受鉴真东渡的艰难过程
C.分析张骞通使西域的目的 D.总结乾隆平定回部叛乱的成果
5.为“唐风洋溢奈良城”作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
A.玄奘 B.一行 C.阿倍仲麻吕 D.鉴真
6.(2020·广东)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7.(2024七下·期中)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 )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肃宗
8.(2021七下·沭阳月考)“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下列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体现这一思想堪称典范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9.(2024七下·期末)他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其功业(如创立科举)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下列与“他”相关的是 ( )
A.贞观之治 B.开凿运河 C.统一中国 D.独尊儒术
10.(2021七下·海口月考)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 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属于隋文帝功绩的是( )
A.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B.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开创了“开元盛世” D.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11.(2024七下·期末)提取下列四幅图片的历史信息,归纳唐朝的时代特征。正确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2.(2024七下·期末)唐朝晚期的官员,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而北宋初期布农出身的官员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A.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B.科举制的发展
C.统治阶层范围的扩大 D.寒门庶族的兴起
13.(2021·紫金模拟)襦裙装是唐朝在继承前代服装艺术的基础上,将大汉民族文质彬彬与北朝民族豪情健爽的特点相结合,使得女子在追求美和展现美的方式上更为自由、张扬。这体现了唐朝 ( )
A.追求奢靡风气 B.爱美意识觉醒
C.妇女地位提高 D.开放兼容并包
14.(2024·江西模拟)下列是一组反映唐朝女性日常生活的图片。你能说出唐朝的社会风气特点吗?( )
A.开放进取 B.重文轻武 C.男女平等 D.理性淳朴
15.(2023七下·覃塘期末)(2分)如图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佣,驼背上左右两侧各坐两个乐佣,中央为一着绿袍起舞的男性胡俑。四方乐手神情专注( )
A.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艺术创作成就斐然、胡人引领唐朝艺术创作的潮流
C.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唐朝由盛转衰
D.社会安定、统治者追求奢侈享受
16.(2023七上·期末)对比分析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
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
③存在时间都很短暂,历二世而亡
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2023七下·盐城月考)诗史互证。下面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 )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因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A.先南后北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由开明到专制 D.由繁荣转衰落
18.(2023七下·唐山期末) 唐代李敬芳《汴河直进船》诗中说:“汴河通淮利(便利)最多,兰人(百姓)为害亦相和(受到的苦难也很深重)”。可见,他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加强了南北交流
C.有利有弊 D.消耗了大量民力
19.(2023七下·唐山期末) 如图中两种生产工具都能够( )
A.扩大耕地面积 B.体现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D.使复种技术得以推广
20.(2023七下·唐山期末)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这场叛乱( )
A.造成了唐朝外重内轻的局面 B.直接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 D.开启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两首诗描写的是哪一个皇帝不同时期的统治?( )
A.隋炀帝 B.唐高祖 C.唐太宗 D.唐玄宗
22.唐长安城内设置鸿胪寺、典客署等机构,专门管理接待外国宾客,并提供接待的费用,不计其他所供的财物,单是供应的禄米每年已达13000斛。这反映了唐朝( )
A.商品贸易兴盛 B.中外交往频繁
C.对外交通发达 D.农业技术先进
23.下面四幅图是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朝( )
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 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C.铸币技术高超 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24.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中原各民族),贱夷狄(北方及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为此,唐太宗( )
A.先后派兵击败了东、西突厥 B.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
C.同意少数民族参加科举取士 D.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5.中国的瓷器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陆羽在《茶经》中对青瓷与白瓷做过形象的对比品评,说青瓷似玉似冰,白瓷类雪似银。材料中,“南青”与“北白”分别代指的是( )
A.越窑、汝窑 B.邢窑、越窑 C.越窑、邢窑 D.汝窑、定窑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3七下·唐山期末)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与当时世界上7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往来,声望很高。
材料一: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善于学习外来文化的日本民族创造出以汉字为音符的“万叶假名”,为日本语言文字的诞生并取代汉字开辟了道路。645年,孝德天皇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改革,史称大化改新。除此之外,当时日本的铜钱和同开珎,跟唐朝开元通宝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摘编自傅丽莉《中国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材料二:在唐代,“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 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文化在哪几方面对日本产生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此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2) 据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隋朝大运河图。
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1)“隋唐科举制”正式确立以什么为标志?据材料一概括隋唐科举制的特点。
(2)请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写出图中运河 ABCD所代表的河段名称。
(3)材料三认为隋亡的原因是什么?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并说明理由。
28.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数据话衰落】
材料一:唐朝人口统计表(部分)。
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总人口数(万人) 约4142 约4531 约5292 约1699 约1576
【诗歌咏志向】
材料二:如下。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 注: 诗人用比喻手法, 赋予菊花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史书载更替】
材料三:王欲代唐,使人谕(告诉)诸镇,……夏四月壬戌(四月十六日), 更名晃。 甲子(十八日), 皇帝即位。 戊辰(二十二日),大赦, 改元, 国号梁。
———《新五代史》
(1)材料一中760年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与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该事件对唐朝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为此,他采取了什么行动 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记载了唐朝灭亡时的情形,其中“王欲代唐”中的“王”指的是谁 唐朝灭亡后我国进入了哪一历史时期 该时期历史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突出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灭亡的最重要是隋炀帝的暴政,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隋朝的兴亡。
2.【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当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大,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把唐朝看成是中国的象征,所以现在世界上还有些国家一直称中国人为唐人,并且一直存在着诸如“唐人街”一类的名称。C选项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唐朝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的《无家别》描述的是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安史之乱的影响。
4.【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玄奘,记载的是玄奘西行的经历和见闻,由《大唐西域记)对葱岭环境“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的记载,可知玄奘西行环境恶劣,困难重重,因此从中可以感悟玄奘西行的艰难过程,A项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奈良城可知与日本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为东渡日本,历经磨难,最终成行,在日本期间广泛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张骞是西汉时期出使西域,班超是东汉时期经营西域,玄奘是西游天竺,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注意正确区分唐与日本、天竺交往的史实: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6.【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说明隋唐时期,宫廷宴乐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乐舞,体现出了唐代文化兼容并包。C符合题意。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文化兼容并包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唐文化艺术的兼容并包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7.【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唐玄宗。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安史之乱的影响。
8.【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A.秦始皇,不符合题意;
B.汉武帝,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曾说过“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经济上,减轻人民的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成吉思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以民为本”,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对备选项细心辨别分析回答。
9.【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与社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友动战手,蚁使民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故B符合题意;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排除A;
统一中国的是秦始皇,排除C;
尊崇儒术的是汉武帝。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修建,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
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是隋炀帝的贡献,排除 AB ;
开创了“开元盛世”与唐玄宗有关,排除 C ;
故答案为: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隋文帝的主要功绩,隋文帝的主要贡献是完成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的分裂与对峙局面,开创了隋唐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1.【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农业经济发达,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为整顿币制、改变混乱局面,唐高祖下令发行“开元通宝”,货币的统一,为唐朝的商贸繁荣提供了保障。因此,前三幅图片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唐朝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学习佛法,并写成《大唐西域记》。因此,第四幅图片玄奘西游密切了唐朝与天竺的交流,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据此可知,题干四幅图片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故C项正确;
A项为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B项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D项为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均与题干“唐朝”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在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出现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科举制的发展,选项B正确;
材料只是涉及科举制度导致官员出身的变化,没有涉及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A排除;
材料只是涉及科举制度导致官员出身的变化,没有统治阶层范围的扩大,C排除;
材料只是涉及科举制度导致官员出身的变化,没有提及寒门庶族是否兴起,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宋代科举制的相关知识点。
13.【答案】D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襦裙装是唐朝在继承前代服装艺术的基础上,将大汉民族文质彬彬与北朝民族豪情健爽的特点相结合”可知唐朝襦裙装是将传统服装与少数民族服装结合制作的服装,反映了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体现兼容并包的特点,故D符合题意;ABC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特点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少数民族和汉族交往频繁,体现了开放兼容并包的特点。
14.【答案】A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重文轻武,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理性淳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
15.【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唐三彩骑驼乐舞佣,驼背上左右两侧各坐两个乐佣,中央为一着绿袍起舞的男性胡俑。四方乐手神情专注”可知,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社会风气比较开放,A项符合题意;
B:艺术创作成就斐然、胡人引领唐朝艺术创作的潮流,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唐朝由盛转衰,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统治者追求奢侈享受,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和唐朝社会风气,需要考生掌握唐三彩的成就与特点、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及表现。
16.【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秦朝修长城,隋朝修建大运河,③存在时间都很短暂,历二世而亡,秦朝传到秦二世,隋朝到二世隋炀帝,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等,隋朝三省六部制等,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对比分析学习方法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17.【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A. 先南后北统一 ,不符合题意;
B. 经济重心南移 ,不符合题意;
C. 由开明到专制 ,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的景象,“寂寞天宝后,因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安史之乱后凄惨的战乱荒村图,给杜甫不同时期的两首诗反映了唐朝社会有繁荣转衰落,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题干信息的含义,这是解题的关键,读懂题干含义进行分析回答。
18.【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巩固了隋朝的统治,A项不符合题意;
B:加强了南北交流,表述不全,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汴河通淮利(便利)最多,生人(百姓)为害亦相和(受到的苦难也很深重)。”可知,作者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有弊,C项符合题意;
D:消耗了大量民力,表述不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侧重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的记忆。
19.【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秧马与扩大耕地面积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政府重视农业生产,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了曲辕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秧马是宋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相比弯腰劳作来说,秧马提高了劳动效率,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使复种技术得以推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曲辕犁和秧马的相关史实。
20.【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A: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
B: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符合题意;
D: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汉,史称“五代十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本知识。
21.【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和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D项正确,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玄宗统治的认识。
22.【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唐长安城内设置鸿胪寺、典客署等机构,专门管理接待外国宾客,并提供接待的费用,不计其他所供的财物,单是供应的禄米每年已达13000斛”其反映的是接待外国宾客的费用巨大,也说明了唐朝中外交往频繁,B项正确;
题干并未说明商品贸易情况、对外交通状况以及农业技术问题,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对外交往的认识。
23.【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包括外国的货币,说明当时中外经贸交流频繁,D项正确;
题干信息并不能推出人们喜欢收集货币、随葬物品的多样以及铸币技术水平,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对外交往的认识。
24.【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中原各民族),贱夷狄(北方及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太宗对各民族的态度是平等对待的,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D项正确;
先后派兵击败了东、西突厥 ,体现了民族冲突,排除A项;
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体现了唐朝对边疆的管理,没有体现民族平等,排除B项;
同意少数民族参加科举取士,是民族平等的体现,但在题干中未体现这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民族关系的认识。
25.【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手工业发展的认识。
26.【答案】(1)文字,制度,货币。鉴真。
(2)开放的政策(或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杰出人物的重大贡献;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通的社会风气等。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善于学习外来文化的日本民族创造出以汉字为音符的“万叶假名”,为日本语言文字的诞生并取代汉字开辟了道路。645年,孝德天皇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改革,史称大化改新。除此之外,当时日本的铜钱和同开珎,跟唐朝开元通宝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可知,唐朝文化在文字、制度、货币方面对日本产生了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对此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是鉴真。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在唐代,‘物般俗阜,财物山积’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的原因有开放的政策(或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杰出人物的重大贡献;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通的社会风气等。
故答案为:
(1) 方面:文字、制度、货币。杰出人物:鉴真。
(2) 原因:开放的政策(或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杰出人物的重大贡献;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通的社会风气等。
【点评】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鉴真东渡以及影响、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的原因等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7.【答案】(1)标志: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特点:政府 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公平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录取等。
(2)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3)材料三认为隋亡的原因是修凿大运河。我不同意这种观点。理由:隋亡的原因主要是隋炀帝的暴政,而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 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或者:我同意这种观点。理由:修建大运河是劳民伤财之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根据材料“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可概括其特点为 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根据材料“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可概括其特点为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录取等。
(2)由图中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北至南依次连接永济渠、通济渠 、 邗沟 、 江南河 。
(3)根据材料“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可知其认为隋亡的原因是修凿大运河;本题可以从隋朝灭亡的原因等角度进行作答,可同意,如理由为修建大运河是劳民伤财之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也可以答不同意,如理由为隋亡的原因主要是隋炀帝的暴政,而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 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故答案为:
(1)标志: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特点:政府 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公平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录取等。
(2)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3) 材料三认为隋亡的原因是修凿大运河。我不同意这种观点。理由:隋亡的原因主要是隋炀帝的暴政,而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 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或者:我同意这种观点。理由:修建大运河是劳民伤财之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运河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运河的认识。
28.【答案】(1)事件:安史之乱。
影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尤其是北方遭受到浩劫,导致唐朝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志向:推翻唐朝统治。行动:组织发动了黄巢起义。影响: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3)“王”:朱温。历史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特点:政权分立。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唐朝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直到763年才平定,战乱动荡,导致人口锐减,故材料一中760年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尤其是北方遭受到浩劫,导致唐朝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志向:根据材料二“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赋役沉重,人民生活困苦,“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反映了黄巢推翻唐朝腐败统治的志向。为此,875年,黄巢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3)根据材料三“王欲代唐,使人谕(告诉)诸镇…… 改元, 国号梁”,结合所学可知,907年,节度使朱温废除了唐帝,建立后梁政权,故“王欲代唐”中的“王”指的朱温。至此唐朝灭亡,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政局动荡,南方出现一系列政权,形成了政权分立的局面。
故答案为:
(1)事件:安史之乱。
影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尤其是北方遭受到浩劫,导致唐朝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志向:推翻唐朝统治。行动:组织发动了黄巢起义。影响: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3) “王”:朱温。历史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特点:政权分立。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安史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巢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黄巢起义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代十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五代十国的相关史实。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复习卷(二)
一、选择题
1.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 B.隋炀帝三次征辽东
C.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 D.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灭亡的最重要是隋炀帝的暴政,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隋朝的兴亡。
2.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称中国人为“唐人”,称华人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聚居的地方叫“ChinaTown"(唐人街),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时正式开始对外交往
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D.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当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大,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把唐朝看成是中国的象征,所以现在世界上还有些国家一直称中国人为唐人,并且一直存在着诸如“唐人街”一类的名称。C选项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唐朝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是杜甫《无家别》一诗中描绘的凄惨景象,导致这一景象的历史事件是 ( )
A.八王之乱 B.隋末农民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的《无家别》描述的是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安史之乱的影响。
4.《大唐西域记》记载葱岭的环境时说:“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通过这一记载,我们可以( )
A.感悟玄奘西行的精神内涵 B.感受鉴真东渡的艰难过程
C.分析张骞通使西域的目的 D.总结乾隆平定回部叛乱的成果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玄奘,记载的是玄奘西行的经历和见闻,由《大唐西域记)对葱岭环境“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的记载,可知玄奘西行环境恶劣,困难重重,因此从中可以感悟玄奘西行的艰难过程,A项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5.为“唐风洋溢奈良城”作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
A.玄奘 B.一行 C.阿倍仲麻吕 D.鉴真
【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奈良城可知与日本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为东渡日本,历经磨难,最终成行,在日本期间广泛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张骞是西汉时期出使西域,班超是东汉时期经营西域,玄奘是西游天竺,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注意正确区分唐与日本、天竺交往的史实: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6.(2020·广东)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说明隋唐时期,宫廷宴乐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乐舞,体现出了唐代文化兼容并包。C符合题意。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文化兼容并包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唐文化艺术的兼容并包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7.(2024七下·期中)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 )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肃宗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唐玄宗。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安史之乱的影响。
8.(2021七下·沭阳月考)“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下列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体现这一思想堪称典范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A.秦始皇,不符合题意;
B.汉武帝,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曾说过“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经济上,减轻人民的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成吉思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以民为本”,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对备选项细心辨别分析回答。
9.(2024七下·期末)他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其功业(如创立科举)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下列与“他”相关的是 ( )
A.贞观之治 B.开凿运河 C.统一中国 D.独尊儒术
【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与社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友动战手,蚁使民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故B符合题意;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排除A;
统一中国的是秦始皇,排除C;
尊崇儒术的是汉武帝。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修建,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2021七下·海口月考)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 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属于隋文帝功绩的是( )
A.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B.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开创了“开元盛世” D.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
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是隋炀帝的贡献,排除 AB ;
开创了“开元盛世”与唐玄宗有关,排除 C ;
故答案为: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隋文帝的主要功绩,隋文帝的主要贡献是完成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的分裂与对峙局面,开创了隋唐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1.(2024七下·期末)提取下列四幅图片的历史信息,归纳唐朝的时代特征。正确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农业经济发达,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为整顿币制、改变混乱局面,唐高祖下令发行“开元通宝”,货币的统一,为唐朝的商贸繁荣提供了保障。因此,前三幅图片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唐朝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学习佛法,并写成《大唐西域记》。因此,第四幅图片玄奘西游密切了唐朝与天竺的交流,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据此可知,题干四幅图片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故C项正确;
A项为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B项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D项为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均与题干“唐朝”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史实。
12.(2024七下·期末)唐朝晚期的官员,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而北宋初期布农出身的官员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A.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B.科举制的发展
C.统治阶层范围的扩大 D.寒门庶族的兴起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在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出现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科举制的发展,选项B正确;
材料只是涉及科举制度导致官员出身的变化,没有涉及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A排除;
材料只是涉及科举制度导致官员出身的变化,没有统治阶层范围的扩大,C排除;
材料只是涉及科举制度导致官员出身的变化,没有提及寒门庶族是否兴起,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宋代科举制的相关知识点。
13.(2021·紫金模拟)襦裙装是唐朝在继承前代服装艺术的基础上,将大汉民族文质彬彬与北朝民族豪情健爽的特点相结合,使得女子在追求美和展现美的方式上更为自由、张扬。这体现了唐朝 ( )
A.追求奢靡风气 B.爱美意识觉醒
C.妇女地位提高 D.开放兼容并包
【答案】D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襦裙装是唐朝在继承前代服装艺术的基础上,将大汉民族文质彬彬与北朝民族豪情健爽的特点相结合”可知唐朝襦裙装是将传统服装与少数民族服装结合制作的服装,反映了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体现兼容并包的特点,故D符合题意;ABC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特点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少数民族和汉族交往频繁,体现了开放兼容并包的特点。
14.(2024·江西模拟)下列是一组反映唐朝女性日常生活的图片。你能说出唐朝的社会风气特点吗?( )
A.开放进取 B.重文轻武 C.男女平等 D.理性淳朴
【答案】A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重文轻武,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理性淳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
15.(2023七下·覃塘期末)(2分)如图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佣,驼背上左右两侧各坐两个乐佣,中央为一着绿袍起舞的男性胡俑。四方乐手神情专注( )
A.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艺术创作成就斐然、胡人引领唐朝艺术创作的潮流
C.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唐朝由盛转衰
D.社会安定、统治者追求奢侈享受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唐三彩骑驼乐舞佣,驼背上左右两侧各坐两个乐佣,中央为一着绿袍起舞的男性胡俑。四方乐手神情专注”可知,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社会风气比较开放,A项符合题意;
B:艺术创作成就斐然、胡人引领唐朝艺术创作的潮流,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唐朝由盛转衰,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统治者追求奢侈享受,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和唐朝社会风气,需要考生掌握唐三彩的成就与特点、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及表现。
16.(2023七上·期末)对比分析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
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
③存在时间都很短暂,历二世而亡
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秦朝修长城,隋朝修建大运河,③存在时间都很短暂,历二世而亡,秦朝传到秦二世,隋朝到二世隋炀帝,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等,隋朝三省六部制等,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对比分析学习方法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17.(2023七下·盐城月考)诗史互证。下面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 )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因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A.先南后北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由开明到专制 D.由繁荣转衰落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A. 先南后北统一 ,不符合题意;
B. 经济重心南移 ,不符合题意;
C. 由开明到专制 ,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的景象,“寂寞天宝后,因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安史之乱后凄惨的战乱荒村图,给杜甫不同时期的两首诗反映了唐朝社会有繁荣转衰落,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题干信息的含义,这是解题的关键,读懂题干含义进行分析回答。
18.(2023七下·唐山期末) 唐代李敬芳《汴河直进船》诗中说:“汴河通淮利(便利)最多,兰人(百姓)为害亦相和(受到的苦难也很深重)”。可见,他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加强了南北交流
C.有利有弊 D.消耗了大量民力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巩固了隋朝的统治,A项不符合题意;
B:加强了南北交流,表述不全,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汴河通淮利(便利)最多,生人(百姓)为害亦相和(受到的苦难也很深重)。”可知,作者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有弊,C项符合题意;
D:消耗了大量民力,表述不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侧重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的记忆。
19.(2023七下·唐山期末) 如图中两种生产工具都能够( )
A.扩大耕地面积 B.体现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D.使复种技术得以推广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秧马与扩大耕地面积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政府重视农业生产,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了曲辕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秧马是宋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相比弯腰劳作来说,秧马提高了劳动效率,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使复种技术得以推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曲辕犁和秧马的相关史实。
20.(2023七下·唐山期末)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这场叛乱( )
A.造成了唐朝外重内轻的局面 B.直接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 D.开启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A: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
B: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符合题意;
D: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汉,史称“五代十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本知识。
2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两首诗描写的是哪一个皇帝不同时期的统治?( )
A.隋炀帝 B.唐高祖 C.唐太宗 D.唐玄宗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和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D项正确,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玄宗统治的认识。
22.唐长安城内设置鸿胪寺、典客署等机构,专门管理接待外国宾客,并提供接待的费用,不计其他所供的财物,单是供应的禄米每年已达13000斛。这反映了唐朝( )
A.商品贸易兴盛 B.中外交往频繁
C.对外交通发达 D.农业技术先进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唐长安城内设置鸿胪寺、典客署等机构,专门管理接待外国宾客,并提供接待的费用,不计其他所供的财物,单是供应的禄米每年已达13000斛”其反映的是接待外国宾客的费用巨大,也说明了唐朝中外交往频繁,B项正确;
题干并未说明商品贸易情况、对外交通状况以及农业技术问题,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对外交往的认识。
23.下面四幅图是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朝( )
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 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C.铸币技术高超 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包括外国的货币,说明当时中外经贸交流频繁,D项正确;
题干信息并不能推出人们喜欢收集货币、随葬物品的多样以及铸币技术水平,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对外交往的认识。
24.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中原各民族),贱夷狄(北方及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为此,唐太宗( )
A.先后派兵击败了东、西突厥 B.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
C.同意少数民族参加科举取士 D.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答案】D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中原各民族),贱夷狄(北方及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唐太宗对各民族的态度是平等对待的,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D项正确;
先后派兵击败了东、西突厥 ,体现了民族冲突,排除A项;
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体现了唐朝对边疆的管理,没有体现民族平等,排除B项;
同意少数民族参加科举取士,是民族平等的体现,但在题干中未体现这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民族关系的认识。
25.中国的瓷器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陆羽在《茶经》中对青瓷与白瓷做过形象的对比品评,说青瓷似玉似冰,白瓷类雪似银。材料中,“南青”与“北白”分别代指的是( )
A.越窑、汝窑 B.邢窑、越窑 C.越窑、邢窑 D.汝窑、定窑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手工业发展的认识。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3七下·唐山期末)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与当时世界上7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往来,声望很高。
材料一: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善于学习外来文化的日本民族创造出以汉字为音符的“万叶假名”,为日本语言文字的诞生并取代汉字开辟了道路。645年,孝德天皇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改革,史称大化改新。除此之外,当时日本的铜钱和同开珎,跟唐朝开元通宝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摘编自傅丽莉《中国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材料二:在唐代,“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 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文化在哪几方面对日本产生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此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2) 据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的原因。
【答案】(1)文字,制度,货币。鉴真。
(2)开放的政策(或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杰出人物的重大贡献;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通的社会风气等。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善于学习外来文化的日本民族创造出以汉字为音符的“万叶假名”,为日本语言文字的诞生并取代汉字开辟了道路。645年,孝德天皇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改革,史称大化改新。除此之外,当时日本的铜钱和同开珎,跟唐朝开元通宝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可知,唐朝文化在文字、制度、货币方面对日本产生了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对此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是鉴真。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在唐代,‘物般俗阜,财物山积’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的原因有开放的政策(或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杰出人物的重大贡献;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通的社会风气等。
故答案为:
(1) 方面:文字、制度、货币。杰出人物:鉴真。
(2) 原因:开放的政策(或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杰出人物的重大贡献;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通的社会风气等。
【点评】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鉴真东渡以及影响、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的原因等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隋朝大运河图。
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1)“隋唐科举制”正式确立以什么为标志?据材料一概括隋唐科举制的特点。
(2)请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写出图中运河 ABCD所代表的河段名称。
(3)材料三认为隋亡的原因是什么?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并说明理由。
【答案】(1)标志: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特点:政府 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公平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录取等。
(2)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3)材料三认为隋亡的原因是修凿大运河。我不同意这种观点。理由:隋亡的原因主要是隋炀帝的暴政,而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 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或者:我同意这种观点。理由:修建大运河是劳民伤财之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根据材料“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可概括其特点为 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根据材料“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可概括其特点为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录取等。
(2)由图中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北至南依次连接永济渠、通济渠 、 邗沟 、 江南河 。
(3)根据材料“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可知其认为隋亡的原因是修凿大运河;本题可以从隋朝灭亡的原因等角度进行作答,可同意,如理由为修建大运河是劳民伤财之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也可以答不同意,如理由为隋亡的原因主要是隋炀帝的暴政,而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 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故答案为:
(1)标志: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特点:政府 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公平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录取等。
(2)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3) 材料三认为隋亡的原因是修凿大运河。我不同意这种观点。理由:隋亡的原因主要是隋炀帝的暴政,而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 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或者:我同意这种观点。理由:修建大运河是劳民伤财之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运河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运河的认识。
28.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数据话衰落】
材料一:唐朝人口统计表(部分)。
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总人口数(万人) 约4142 约4531 约5292 约1699 约1576
【诗歌咏志向】
材料二:如下。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 注: 诗人用比喻手法, 赋予菊花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史书载更替】
材料三:王欲代唐,使人谕(告诉)诸镇,……夏四月壬戌(四月十六日), 更名晃。 甲子(十八日), 皇帝即位。 戊辰(二十二日),大赦, 改元, 国号梁。
———《新五代史》
(1)材料一中760年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与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该事件对唐朝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为此,他采取了什么行动 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记载了唐朝灭亡时的情形,其中“王欲代唐”中的“王”指的是谁 唐朝灭亡后我国进入了哪一历史时期 该时期历史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突出特点
【答案】(1)事件:安史之乱。
影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尤其是北方遭受到浩劫,导致唐朝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志向:推翻唐朝统治。行动:组织发动了黄巢起义。影响: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3)“王”:朱温。历史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特点:政权分立。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唐朝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直到763年才平定,战乱动荡,导致人口锐减,故材料一中760年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尤其是北方遭受到浩劫,导致唐朝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志向:根据材料二“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赋役沉重,人民生活困苦,“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反映了黄巢推翻唐朝腐败统治的志向。为此,875年,黄巢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3)根据材料三“王欲代唐,使人谕(告诉)诸镇…… 改元, 国号梁”,结合所学可知,907年,节度使朱温废除了唐帝,建立后梁政权,故“王欲代唐”中的“王”指的朱温。至此唐朝灭亡,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政局动荡,南方出现一系列政权,形成了政权分立的局面。
故答案为:
(1)事件:安史之乱。
影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尤其是北方遭受到浩劫,导致唐朝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志向:推翻唐朝统治。行动:组织发动了黄巢起义。影响: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3) “王”:朱温。历史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特点:政权分立。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安史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巢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黄巢起义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五代十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五代十国的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