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课时作业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课时作业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1 21:1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基础作业】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臀部(tún)   骨骼(gé)细至  不解之谜
B.褶皱(zhě)  两栖(xī)追溯  天衣无缝
C.劫难(jié)   潮汐(xī)携带  冰天雪地
D.彗星(huì)   陨石(yùn)流逝  核磁共振
2.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所以研究恐龙,就是研究恐龙化石。
②恐龙化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牵涉到恐龙的死亡和灭绝,与地球亿万年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而它的发现和挖掘同样不易。
③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寻找恐龙化石的蛛丝马迹,并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复原和研究恐龙。
④恐龙化石可分为骨骼化石和生痕化石两种,主要保存在中生代形成的沉积岩中。
⑤恐龙时代离我们如此遥远,如果不借助于化石的话,我们对恐龙这一神秘的物种就会一无所知。
A.⑤③④①②  B.⑤①④②③
C.⑤②③④①  D.②③④①⑤
3.根据语境,完成仿句。
科学是美丽的,它是开在人类心灵之野的一朵玫瑰,是闪在广袤宇宙的一颗明星,是    ,是    。
【素养作业】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回答问题。
  【文本一】
云 中 探 “秘”
张 眉
云的“千姿百态”
①云不仅种类多样,色彩也多变。云的科学分类最早是由法国博物学家尚·拉马克于1801年提出的。1929年,国际气象组织以英国科学家路克·何华特于1803年制定的分类法为基础,按云的形状、组成、形成原因等把云分为十大云属,这十大云属可按其云底高度划入三个云族:高云族、中云族和低云族。另一种分法则将积雨云从低云族中分出,称为“直展云族”。不过,这里使用的云底高度仅适用于中纬度地区。
②云的颜色跟云的厚度、阳光通过率和光线折射的角度有关。一般来说,当云朵比较薄的时候,阳光是可以直接从云层中间透过来的,这时我们看到的就是阳光的颜色,所以这种云朵是白色的。当云朵比较厚的时候,阳光透不过,就显得很黑。当云朵稍薄,阳光能透过一部分时,看起来就是灰色的。日出和日落时,阳光是斜射过来的,空气中的水汽和杂质使得短波被大量散射,红、橙等色的长波部分得以保留,这些光照亮云层,被云层的底面反射回来,在我们眼里,云朵自然就变成了红色和橙色。此外,当云层中存在冰晶时,光线还会产生衍射,就像棱镜分光一样。这时,云层边缘就会呈现彩色光环。
一朵云的质量和移动速度
③在晴朗的日子里,我们能看到白云轻盈得像一朵朵棉花糖,在辽阔的蓝天上自由地飘浮着。但实际上,云非常重。云的质量是指云中所含水滴(或冰晶)的质量,不同类型的云,所含水滴(或冰晶)的量也不同。一般情况下,积云的含水量为每立方米0.2到1克;高积云的含水量为每立方米0.2到0.5克;层云或层积云的含水量为每立方米0.1到0.5克;雨层云的含水量每立方米可达15克。
④那么,这么重的云究竟是如何飘浮在空中的 主要是由于上升气流的作用。云是由数量极多的细小水珠和冰晶组成的,云中小水滴的直径仅为0.01毫米,它向地面自然下落的速度是0.5厘米/秒,一个小小的上升气流就能使云团悬浮起来。当空气冷却下沉时,云中的水汽会凝结。如果这个时候空气温度足够低,那么就会形成雪或冰雹;如果温度不够低,那么冻结的冰珠在下落的过程中便会融化形成雨。
⑤至于这么重的云的移动速度会有多快,这主要取决于风速。风速较大时,云的移动速度也会变快。据科学家研究,云移动的平均速度可以达到36千米/时,最快能到50~60千米/时,堪比在市区正常行驶的汽车。一般来说,云所处的位置越高,移动得就越快,这是因为在对流层内高度越高,风速便会越大,云自然也就移动得越快了。
真的有“地震云”吗
⑥关于“地震云”的一种说法是,它由地底深处的变化引起。有人认为,在地震发生前夕,地热会在地震带聚集,或者地下岩石摩擦生成大量的热量,形成上升气流,从而在高空诱发“地震云”的形成。也有人认为,地震前岩石会出现压缩或拉伸的变化,从而改变电阻率,进一步引发局部的电磁场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电磁波对大气电离层造成影响,最终表现为云层的特殊排列。此外,还有人推测,氧气属于顺磁性物质,它们会在地震前受到磁场影响被吸引,进而影响到空中的水汽,形成“地震云”。
⑦对于以上这些说法,地质学家表示都不可信,因为地磁场的改变没有那么简单。假如来自地层深处的电磁波对云有某种影响,这种影响也不可能通过我们肉眼所见的云朵形状判断出来。如果真的能靠地磁场影响云层分布来预测地震,那么不如直接去监视地磁场来预测地震。
⑧总而言之,美丽的云总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与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还有更多的秘密等着我们慢慢揭开。
(选自《科学24小时》2023年第3期,有删改)
  【文本二】
高温天,云彩为何那么美
肖雅文
①夏季最常见的一种云叫对流云,气象专家认为,夏季的雷雨多由对流运动产生,而对流云在此时出现。
②对流云根据对流强度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形成的是淡积云,云体较松散,云顶向上凸起,底部相对平坦,看上去很蓬松。对流云在一天之内的云量变化很大,形态也十分多样。另外,相较于早晨,傍晚时分的地面温度高,蒸发快,进入大气的水汽更多,因此,傍晚时云的形态会更丰富。
③除了淡积云,夏季比较常见的还有浓积云和积雨云。在不稳定的空气中,淡积云会向上生长,逐渐发展为中积云或浓积云。积雨云一般由浓积云发展而来,被人称为“云彩之王”,有时会长到16000米高,云体如山似塔,一般预示着雷雨、闪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来临。
④高温天,好看的除了云的形态,还有云的色彩。天空的颜色与“瑞利散射”密不可分。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大气分子和微粒散射了太阳光后都变成了散射光源。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散射出来,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颜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强。
⑤因此,晴朗的天空总是呈蔚蓝色。此时,地平线上空的光线只剩波长较长的黄、橙、红光了。这些光线经空气分子和水汽等杂质的散射后就出现了绚丽的色彩。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4.文本一中,决定云的颜色的三个因素分别是什么
5.文本一与文本二都提到了云的“美丽”,那么,云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简析。
6.文本一与文本二虽然都围绕“云”展开说明,但两文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
【拓展作业】
7.按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清单:
  语文活动任务:制作一份《遇见“阿西莫夫”》手抄报。 1.手抄报内容: ①作家简介。 ②阅读收获:阅读《新疆域》四篇选读文章,根据第二单元事理说明文学习要求筛选信息、明确事理、理清说明顺序,学习分析推理基本方法等,梳理文章的重要信息,以“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话题谈谈阅读收获。 ③电影评论:观看由阿西莫夫作品改编的电影《我,机器人》,撰写一篇影评。 2.手抄报形式: 手抄报A3纸(2张A4)大小,包括两个版面,可以是手绘报,也可以是电子报,需要具有一定的设计感、美感,图文并茂。 3.手抄报评比表彰: 根据设计内容及形式,在文质兼备者中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通过一定渠道进行展示,给予获奖者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新疆域》选读】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课后阅读老师整理提供的《新疆域》中的四篇文章,《我们的远亲:腔棘鱼》《人类的祖先》《我们是独一无二的吗》《末日》,根据说明文课文所学梳理文章的重要信息,以“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话题撰写阅读收获。
【《我,机器人》影评】思考机器人“三大定律”
(2)语文老师在班级群上传了根据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大定律”创作的电影《我,机器人》,请你周末观影,并撰写影评。
【“遇见阿西莫夫”制作】制作电子报或手绘手抄报
(3)在前面撰写阅读体会和电影赏析的基础上,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整合呈现的作业,要求大家将上述内容统一体现在一份手抄报中,以“遇见阿西莫夫”为主题,题目可以自拟,做到主题突出、文质兼备、图文并茂。
参考答案
1.C 2.B
3.亮在黑暗征途中的一座灯塔 点燃人类智慧的一束火光
4.①云的厚度;②阳光通过率;③光线折射的角度。
5.①云的形状,如淡积云看上去很蓬松,积雨云云体如山似塔;②云的颜色,如有的云是红色,有的云是橙色,还有的云云层边缘会呈现彩色光环。
6.文本一对云进行说明时,侧重于揭示它的多方面的特点,如形状、颜色、质量、移动速度等,呈现“多点开花”的性质;文本二对云进行说明时,则只抓住高温天气下云的形状与色彩进行说明,内容较为集中,针对性较强。
7.(1)任务指导:这四篇文章是《新疆域》中可读性很强的文章,且有一条内在线索,涵盖人类的起源、进化、生存与未来,可以引发我们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与探索。所以阅读感悟也不局限在一篇文章,而是联系四篇短文加以综合阐述,提升我们筛选信息与理解说明文行文逻辑的能力。
(2)任务指导:这部2004年的影片,描述的是2035年的人类社会,影片剧情设定的时间与我们现在只有12年的时间差,但呈现的是一个机器人和人类社会逐步融合的社会图景。想想30年前电脑还是新事物,15年前智能手机也还未走入大众视野,我们不知道15年的时光科技进步将带我们奔向一个怎样的未来世界,这部影片是超前的,但很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未来的社会力量深刻思考。
(3)任务指导:手抄报的形式可以非常直观地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同时让我们将作者介绍、阅读所得及观影体会综合表达,从作家到作品,从科普到科幻,从书面到画面,做到一个有机的统一,增强我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