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课时作业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课时作业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1 21:20:3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基础作业】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    (绶 授)    (于 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1)为语段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A.liào xì miǎn B.liào jì miān
C.liáo xì miǎn D.liáo jì miān
(2)选出正确的字填写在语段横线上。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多谈话类节目,来宾们姑妄言之,对问题的探讨并不深入。
B.对那些工作上有困难的同志,要热心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袖手旁观。
C.小明听说自己要被处分,一时之间不知所措,一连几次写错了自己的名字。
D.看到朋友思想上有疑惑之处,就要格物致知,甘做朋友的引领者。
3.“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这“四书”指的是《    》《    》《    》《    》。
4.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问题。
(1)第3段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是什么
(2)第3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第4段“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一句中的“格”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4)第4段举王阳明的事例,有何作用
【素养作业】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怎样“格物致知”
吴金铭
①学习儒学,想要学习明德,匡扶天下,最基本的功夫就是“格物”。《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②那么怎样才是格物呢 各家的解释就不一样了,让人难以适从。可是如果根本不立,如何得到正确的认识呢 没有正确的认识,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笑谈了。所以这个格物如何“格”,还真的是学习儒学第一个要清楚的。
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格物致知”的意思: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个解释是把儒学当作自然科学了。研究自然科学就能够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吗 很明显,科学研究和心性修养、国家管理是两回事。
④北宋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我认为里面有个问题:格物就是为了致知,如果已经有“知”了,知道了事物的道理,还要格物吗 我们如果不知道事物的道理,怎么能穷其理
⑤《说文解字》说:“格,木长貌。”“格”的本义就是长长的树枝。古人用格制造了栅栏、尺子、容器、箭靶等,“格”后来引申为法式、标准、规格之义,这都是名词用法。做动词的主要含义是阻止、搁置、纠正、衡量等。这些含义还不是“格”的古义。《字汇·木部》:“格,感通也。” 《宋略·乐志叙》:“先王作乐崇德,以格神人。”如果把“格”理解为感,格物致知就比较好解释了。格物就是用心感觉事物背后的道德。这个理解,也和古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相符。古代智慧的中国人认为,道生成了宇宙万物。那么,宇宙万物也具备了不同的道德属性。人要学道,要认识宇宙中这个最根本的道,就要感悟万物,从中得道。
⑥怎么用心感觉事物背后的道德呢 我们举几个例子。
⑦古人认为,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古人如何格梅的呢 古人看到梅花以清逸见长,就感悟到了做人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在逆境当中也不要退缩,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知道了这个道理,学习梅花不畏艰苦的特性,是不是心就正了 自己也去做到不畏艰苦,这就是修身。对家庭来说,如果家境不好,比较贫穷,就好像严冬一样。君子学习梅花的坚忍,保持自己的德性,这样家庭也同样会感到温馨。坚忍对治国和管理企业也同样重要,它提醒着管理者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一定不要泄气,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傲立群雄。认识这些道理,并把这些好的道理阐发出来,让天下人都明白,这就是明明德于天下。
⑧中国古代科学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了物质世界。现代人受西方科学教育就不明白了:金木水火土都不是单纯的物质啊,都可以继续分为几百种不同的物质,怎么能是基本元素呢 其实,是中西看法不同,中国人对任何物质都是用心感觉其中的道理。古人怎么格这个金木水火土呢 《尚书·洪范》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懂得了这个道理,用在修身上就是君子要爱护下属、尊重上级、明断是非、强健身体、喜好劳作;用在治国或管理组织上,君主为水,群臣为火,制度为木,刑军为金,民众为土。运用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一个完美、合乎天道的社会治理方案就呈现出来了。
⑨树木、山河、飞禽走兽,诸般万物都可以这样格物致知。认识其中的道理,引导自己的修行和工作实践。这些物质还都具有自己的形象,看得见摸得着,比较好参悟。还有一类物质无形无相就更难格了,比如我们熟知的“天地”。儒家祭拜的牌位一般就是“天地君亲师”。古人结婚的时候要拜天地,可是现在却很少有人明白天地是什么含义了。古人是如何格天地的呢 《易经》说“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我们做人要学天的刚健,每天都要不厌其烦、周而复始地履行自己的天命;学地的包容,可以生养万物而不自居。天地还有其他格法:天圆地方,天阳地阴,天动地静,天尊地卑。每个格法背后都有很深的道理。
(有删改)
5.第①段引用《大学》里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6.怎样“格物致知” 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7.第⑨段加点的“很”字能否删去 为什么
  古人结婚的时候要拜天地,可是现在却很少有人明白天地是什么含义了。
8.关于“格物致知”,你是怎样认为的 请谈谈你的理解。
9.举出文中运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并简要说一下其作用。
【拓展作业】
10.学完这篇课文之后,班级决定开展“格物致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摘录两句与“格物致知”有关的名言或诗句。
(2)科学进步离不开科学精神。阅读下列材料,你认为最重要的科学精神是什么
  【材料一】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材料二】爱迪生做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碳丝灯泡,这种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小时。后来他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制造出可以燃烧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
参考答案
1.(1)A (2)授 予
2.D
3.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4.(1)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2)道理论证。引用《大学》中的话,表明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最高理想是“平天下”,而不是寻求新知识。
(3)“格”字加上双引号,表否定,表明王阳明的“格”竹并不是真正的“格物”,不符合科学实验精神。
(4)证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误将“探察外界”和“探讨自己”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等同,这是由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从而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观点。
5.引出所要议论的话题:“格物”与“致知”。
6.用心感觉事物背后的道德,感悟万物,从中得道。
7.不能。句中加点的“很”是“非常、十分”的意思,说明现在明白天地含义的人少之又少,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如果删去“很”字,则起不到强调的作用。
8.示例:“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哲学里一个很重要的认知概念,你要获得知识,就要“格物”——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认知的起点。
9.示例:第⑨段“比如我们熟知的‘天地’”,是举例论证,是为论说无形无相的物质,是相当难“格”的。
10.(1)示例: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示例:实践出真知,科学离不开实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