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课时作业 21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课时作业 21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1 21:2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基础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2)请循其本  (  )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4)固不知子矣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3.请分析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特点。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4.某学校举行了“亲近诸子百家”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地参与进来,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请你写出“诸子百家”中著名的学派和人名,他们是儒家的孔子、    ;道家的老子、    ;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等。
(2)写出出自《论语》的四个成语。
(3)诸子百家的思想中,你对哪一位的印象最深刻,试举例回答。
【素养作业】
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回答问题。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写了惠子和庄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庄子是否知道“    ”的问题发生辩论,展现了两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表现了他们思维的敏捷。在辩论中,庄子认为的“    ”其实是他内心的    的一种折射。
6.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由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情况可以看出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试简要分析两人的性格特征。
7.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8.你怎样看待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拓展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请循其本(  )
(2)缚者曷为者也(  )
(3)齐人也,坐盗(  )
(4)叶徒相似(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1.庄子和晏子都机智善辩,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他们是如何取胜的。
参考答案
1.完全,完备 本源 疑问代词,怎么  固然
2.(1)你问我“你(在)哪儿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3.(1)这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这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4.(1)孟子 庄子
(2)示例: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一日三省、而立之年
(3)示例:我对庄子的思想印象最深刻,例如庄子崇尚“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
5.鱼乐 鱼乐 愉悦心境
6.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性情。
7.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8.庄子拥有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如敝屣。其高雅的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很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恐怕很难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也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无比热忱。
9.追溯  同“何” 犯罪 只
10.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11.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寡人反而自讨没趣(或自取其辱)了。
12.示例:庄子偷换概念,在一个“安”字上做文章。“安”,既有“怎样”“如何”的意思,也有“哪里”的意思。惠子的本意是问庄子如何知道“鱼之乐”,却被庄子故意理解为“在哪里知道”,于是庄子答以“我知之濠上也”,论辩至此结束。晏子巧妙地运用设喻类比(或比喻、类比)的方法,先举实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再指出原因“水土异也”,然后提出“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把矛头转向了楚国,得出结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