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1 15:19:21

文档简介

眉山市高中2025届第三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更为熟悉的称呼是“大科学装置”,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其由国家统筹布局,依托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面向社会开放共享,是为高水平研究活动提供长期运行服务、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公共设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科学装置”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自诞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便将其建设作为提升本国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加速布局期。
总的来看,我国的“大科学装置”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专用研究设施类,是为特定学科或领域的重大科学技术目标而建设的研究装置,有明确具体的科学目标,追求国际基础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依托设施开展的研究内容、科学用户群体也比较特定、集中,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
二是公共实验设施类,是为多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提供服务的研究装置,为多个领域的不特定大量用户提供实验平台和测试手段,为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及其应用提供关键支撑,追求满足用户需求、服务全面完整,如上海光源、中国散裂中子源、强磁场实验装置等。
三是公益基础设施类,是为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服务,属于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性设施,主要满足国家和公众需求,如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长短波授时系统、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
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统计显示,当前长三角已建成“大科学装置”23处,其中上海市10处,江苏省10处,安徽省3处,主要为专用研究设施类和公共实验设施类“大科学装置”。
(节选自《“大科学装置”助力长三角打造科创高地》,上海华略智库,2022年11月29日)
材料二:
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必须依靠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同样大科学时代离不开先进的科学装置,现在没有综合性的大科学装置,很多科学基础的研究很难突破。在基础性的科学性研究中,大科学装置发挥着策源地的作用,也是基础研究工作必须依赖的一种条件支撑。
大科学装置为我们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作用 比如探索未知世界、发展发现规律、实现技术变革,也是需要大科学装置。通过大科学装置为我们提供大型的复杂系统的研究条件,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学问题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必须要有这样的装置。
大科学装置的意义,从科学价值来看,是原创性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成果,也是发挥了策源地作用。在产出应用方面,它是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力提升的强大动力;在国际合作方面,由于大科学家装置是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装置,也是国际上这方面的科学家所期盼的装置,也是全世界同行业专家期盼的装置,所以又有国际合作很好的作用。
从大科学装置的影响来看,我们要想建设像光明科学城这样的科研创新基地、科学创新中心,必须要构筑大科学装置平台,发挥大科学装置平台的优势。在深圳光明要建设10个左右的大科学装置,依靠这个平台的支撑作用,可以汇聚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这个装置上进行科学研究。只有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才可以聚焦解决大科学问题。现在解决大科学问题,必须是以团队作战,单打独斗已经不行了,科学研究的范式已经从单一作战到集团式作战的阶段。从世界来看,1970年以来利用大科学装置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越来越高,1970年到1990年是40%,1991年到2010年是48%,2010年以后高达57%,所以证明了大科学装置已经成为推动现代科技发展的重器。
在2005年之前我国的大科学装置还是单点建设的,只有到了“十一五”才成规模化建设,有顶层设计的推进建设。目前来看,我国已经建成、在建的大科学装置有将近60个。
大科学装置要发挥集群效应,还要加强研究手段合作,一个区域建设大科学装置不可能全覆盖,要依靠多区域共同协作推动装置发挥效能。比如推进多学科交叉,要促进多维度、多尺度创新研究,引领前沿科学领域快速发展,催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节选自韩杰才《大科学装置建设,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上海证券报》,2023年5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大科学装置”是国家公共设施,所以它由国家统筹布局,面向社会开放共享。
B. 专用研究设施类的“大科学装置”有明确具体的科学目标,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C. “大科学装置”可以汇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一起进行科学研究,聚焦解决大科学问题。
D. 我国对于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的建设要比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始于上世纪60年代,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的组成部分。
B. 大科学装置发挥集群效应,不仅是要聚焦一流的科学家们合作,还要加强研究手段的合作。
C. “大科学装置”是基础研究工作一种条件支撑,也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D. 发达国家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大科学装置”的建设。
3. 下列选项不能证明“大科学装置”重要的一项是( )
A. 自“大科学装置”诞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便将其建设作为提升本国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B. 从世界来看,1970年以来利用大科学装置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越来越高,从1970年到1990年是40%,1991年到2010年是48%,2010年以后高达57%。
C. 今年8月,国家发布的《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着力构建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谋划筹建一批前沿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D. 2005年之前我国的大科学装置是单点建设,到“十一五”才成规模化建设,有顶层设计的推进建设。我国目前已经建成、在建的大科学装置将近60个。
4. 根据材料一,给材料中的“大科学装置”下一个定义。
5. 习总书记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如何以大科学装置推动创新发展,实现科技强国 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A 2. C
3. D 4. 大科学装置是由国家统筹布局,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为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或国家公共设施。
5. ①以团队作战,科学研究的范式必须从单一作战到集团式作战;②加强研究手段合作,依靠多区域共同协作推动装置发挥效能。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因为……所以……”强加因果,原文“其由国家统筹布局,依托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句子之间不因果关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大科学装置’……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偷换概念,材料二第一段原文是“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原文是“基础研究”,选项换成了“大科学装置”。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这句话只是说明我国“大科学装置”成规模化、有顶层设计的建设比较晚。不能证明“大科学装置”重要。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一般格式是“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
先找“大科学装置”的属概念。由材料一“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为高水平研究活动提供长期运行服务、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公共设施”可知,“大科学装置”是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或国家公共设施。
再找种差。由材料一“其由国家统筹布局”“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可找出“由国家统筹布局,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为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提供物质技术基础”这些“种差”。
最后整合成一个单句,注意表达流畅:大科学装置是由国家统筹布局,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为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或国家公共设施。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现在解决大科学问题,必须是以团队作战,单打独斗已经不行了,科学研究的范式已经从单一作战到集团式作战的阶段”可知,以团队作战,科学研究的范式必须从单一作战到集团式作战;
②由“大科学装置要发挥集群效应,还要加强研究手段合作,一个区域建设大科学装置不可能全覆盖,要依靠多区域共同协作推动装置发挥效能”可知,加强研究手段合作,依靠多区域共同协作推动装置发挥效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彭德怀印象
【美】埃德加·斯诺[注]
彭德怀的“赤匪”生涯始于近十年前。当时,在家有“三妻四妾”的军阀何键的国民党军队中,他领导了一次起义。彭德怀出身行伍,先在湖南军校受训,后在南昌的另一所军校学习。毕业后,他很快显示出卓越的才干,迅速得到晋升,1927年,28岁的他就已担任旅长,是湘军中著名的“自由派”军官,因为他真的会跟士兵委员会商议问题。
彭德怀当时在国民党左派、军队、湖南军校中的影响力,令何键头痛不已。1927年冬,何键开始大肆清洗部队中的左派分子,实施了臭名昭著的湖南“农民大屠杀”,成千上万名激进农民和工人都被当作“共产党”惨遭杀害。然而,由于彭德怀的广泛影响,何键犹豫着没有对他采取行动。1928年7月,彭德怀发动了平江起义,并与起义的农民联合,在湖南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两年后,彭德怀集结了约八千弟兄的“铁军”,这就是红三军团。他率领这支部队攻占了有着坚固城墙的湖南省会长沙,打垮了何键的6万军队。
没过多久,蒋介石开始向“赤匪”发动第一次“大围剿”。南方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前卫部队的红三军团军团长。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重重封锁,在进军途中一路攻占战略要地,确保了主力部队的前进通道,最后胜利挺进陕西,在西北地区的苏维埃根据地找到了安全地带。他的部下对我说,他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大多数时候是徒步前进,经常将自己的马让给疲乏或者受伤的同志。
我发现彭德怀性格爽朗,喜欢笑,身体非常健康,只是胃不太好——这是因为在长征路上有一个星期只能吃生的麦粒和野草,吃带有毒性的食物,还有几天压根没有东西吃。他南征北战多年,但仅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皮外伤。
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院子里,所以在前线见过他许多次。顺便说一句,这座司令部——当时指挥3万多军队——只是一间简陋的屋子,里面有1张桌子和1条板凳、2只铁皮文件箱、红军自己绘制的地图、1部野战电话、1条毛巾、1只脸盆,还有1张炕,炕上铺着他的毯子。
他和他的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军服。他还有1件自己的衣服,让他感到孩子般的自豪。这是在长征途中击落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
我们常在一起吃饭。他吃得很节俭、很简单,伙食和部下一样——通常是白菜、面条、豆子、羊肉,有时还有馒头。宁夏产各种各样的瓜,彭德怀很喜欢吃,可是在吃瓜方面表现不佳,在参谋部的一位医生面前只能甘拜下风。
彭德怀的言谈举止中有一种坦白、率直、不转弯抹角的风格,他动作敏捷,喜欢说笑,富有才智,身手矫健,是个优秀的骑手,坚忍不拔——部分原因或许是他烟酒不沾。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当时我刚好和他在一起,要爬上一座非常险峻的山。“冲到山顶上去!”彭德怀突然朝他上气不接下气的部下和我喊道。他像兔子一样跃出去,赶在我们所有人之前冲上了山顶。还有一次,在我们骑马的时候,他又这么呼喊着,向我们发起挑战。从这一点以及其他方面不难看出,他精力旺盛。
彭德怀晚睡早起,平均每天晚上只睡四五个小时。他总是很从容,虽然他其实很忙碌。我记得那天早上一军团接到命令,要开拔到200里以外敌占区的海原:彭德怀在早饭前下达了所有必要的命令,然后下来和我一起吃饭;之后他立即出发,仿佛是去乡下郊游。他带领参谋人员沿着预旺堡的大街行进,停下脚步与聚集着跟他道别的穆斯林阿訇交谈。大部队似乎是在自行前进。
在红军前线,政府军的飞机经常空投传单,悬赏5~10万元缉拿彭德怀,无论死活。可在他的司令部门口,却只守着一名哨兵,他走在城里的街头,也不带任何警卫。我在那里时,空投下来的传单有成千上万张,要悬赏缉拿彭德怀、徐海东和毛泽东。彭德怀下令将这些传单保留着。这些传单都是单面印刷的,红军纸张短缺,就用另一面空白页来印制宣传品。
我注意到,彭德怀非常喜欢孩子,经常有一群孩子跟在他后面。有许多孩子担任勤务员、号兵、传令兵和马夫,组织成为红军正规部队,名叫少年先锋队。我经常看见彭德怀和三两个“红小鬼”坐在一起,很认真地和他们讨论政治问题或者个人的困难,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有一回,我跟着彭德怀去看红一军团抗日剧团的表演,舞台是临时搭建的,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坐在舞台下方的草地上。他似乎非常喜欢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首喜欢的歌。尽管当时还是8月下旬,黄昏之后,天气开始转凉,我将棉袄裹得更紧了。在演出中间,我突然疑惑地发现彭德怀脱下了自己的棉衣。随后我看到,他已将棉衣给坐在他身旁的小号兵披上了。
后来,我了解到彭德怀为何喜欢这些“小鬼”。那是在一天晚上,他被我说服,向我讲述了他童年的一些情况。他在童年时代吃的苦,可能会令西方人觉得吃惊,但这是非常典型的背景事件,足以说明,在中国青年中,为什么会有许多人像他那样“向往红军”。
(本文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注]埃德加·斯诺(1905年—1972年),美国著名记者,著有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彭德怀具备卓越的军事才干。他率“铁军”以少胜多,攻占了有坚固城墙的长沙,打垮了何键的6万军队,长征时突破了敌军重重封锁。
B. 作者认为彭德怀精力旺盛,身手矫健,坚忍不拔,主要是得益于他健康的生活方式——烟酒不沾。
C. 政府军悬赏5~10万元缉拿彭德怀,但他司令部门口只守着一名哨兵,走在城里的街头也不带任何警卫,可见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D. 军阀“三妻四妾”,“赤匪”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与民众打成一片。读者可以看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荒淫腐朽,也可以预见“红色中国”最后的胜利。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部分写“大肆清洗”“农民大屠杀”,“成千上万名”“都被当作‘共产党’惨遭杀害”,让人看到了革命斗争的残酷局面。
B. 斯诺的纪实作品是质朴而真诚的,避讳“宣传”,没有刻意“过滤”,从“赤匪”“彭德怀”“政府军”“蒋介石”等称谓可见一斑。
C. 彭德怀南征北战多年但仅受过一次皮外伤的事,看似闲笔,却侧面表现了其军事才干,说明他和战士在作战中善于保护自己。
D. 前往敌占区却像去乡下郊游;下达命令后,和“洋记者”一起吃饭,还停下脚步与群众交谈。寥寥几笔,彭德怀从容的形象跃然纸上。
8. 文末写“在中国青年中,为什么会有许多人像他那样‘向往红军’”,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中国青年”“向往红军”的原因。
9. 有人说,在斯洛的笔下,那些人物有理想情怀,是非凡的;但又是有人间味,有人格魅力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彭德怀这一形象的理解。
【答案】6. B 7. C
8. ①政府腐朽,民不聊生;②红军与百姓同甘共苦,给老百姓带来生活的希望;③哪怕是儿童,也得到尊重和认可,中国青年有机会得到发展。
9. 本文《彭德怀印象》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有理想情怀,非凡的,有人间味,有人格魅力的彭德怀。①彭德怀是有理想情怀、非凡的。他有卓越才干,但他并不愿意与何键等军阀为伍,而是与人民站在一起,领导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他一次次以少胜多,打败数倍于己的敌人;②彭德怀是有人间味的。他与“洋记者”共进早餐,与穆斯林阿訇交谈,和儿童“混”在一起,将棉 衣给小号兵,充满了人的温情;③彭德怀是有人格魅力的。作为红军的高级将领,在长征途中,大多数是徒步前进,经常将自己的马让给其他同志;和战士一起吃毒性食物,饿肚皮;和部下一样节俭、朴素;面对悬赏令,不加强警卫,反而将宣传单再利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主要是得益于他健康的生活方式——烟酒不沾”曲解文意。由第8自然段中“部分原因或许是他烟酒不沾”中“部分原因”“或许”等等词可知不是“主要是得益于”。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说明他和战士在作战中善于保护自己”曲解文意。南征北战多年但仅受过一次皮外伤,一方面是体现他的军事才能,一方面是有点运气的成分的,不是因为他善于保护自己。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中国青年”“向往红军”的原因,要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红军的特点,而红军的特点又主要是从彭德怀身上体现的。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文中写“家有‘三妻四妾’的军阀何键”,表明当时正是军阀混战时期,由“三妻四妾”可见政府之腐败;还写到“臭名昭著的湖南‘农民大屠杀’”“成千上万名激进农民和工人都被当作‘共产党’惨遭杀害”,结尾写彭德怀小时候吃过的苦“可能会令西方人觉得吃惊”,表明当时的百姓生存艰难,民不聊生。
再看红军的特点。文中写过草地时彭德怀“大多数时候是徒步前进,经常将自己的马让给疲乏或者受伤的同志”“在长征路上有一个星期只能吃生的麦粒和野草,吃带有毒性的食物,还有几天压根没有东西吃”“他吃得很节俭、很简单,伙食和部下一样——通常是白菜、面条、豆子、羊肉,有时还有馒头”,彭德怀属于红军高级将领,但他不搞特殊,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可见红军与百姓同甘共苦,给老百姓带来生活的希望;
文中还写到彭德怀对待孩子,“我经常看见彭德怀和三两个‘红小鬼’坐在一起,很认真地和他们讨论政治问题或者个人的困难,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可见哪怕是儿童,也得到尊重和认可,中国青年有机会得到发展。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抓住题干中“有理想情怀,是非凡的;但又是有人间味,有人格魅力的”这个句子,分析彭德怀的哪些言行做法能够体现这样的特点。
①彭德怀是有理想情怀、非凡的。彭德怀很有才干,文中写他“很快显示出卓越的才干,迅速得到晋升”“当时在国民党左派、军队、湖南军校中的影响力”。他的理想情怀体现在不愿意与何键等军阀为伍,而是与人民站在一起。文章开头写何键屠杀激进农民和工人,彭德怀发动了一次起义,“并与起义的农民联合,在湖南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府”;还以八千兄弟的“铁军”打垮了何键的6万军队。
②彭德怀是有人间味的。文中有很多细节体现他的平易近人,如他与“洋记者”共进早餐,“彭德怀在早饭前下达了所有必要的命令,然后下来和我一起吃饭”;与穆斯林阿訇交谈,“带领参谋人员沿着预旺堡的大街行进,停下脚步与聚集着跟他道别的穆斯林阿訇交谈”;和儿童“混”在一起,“彭德怀非常喜欢孩子,经常有一群孩子跟在他后面”;将棉衣给小号兵,“在演出中间,我突然疑惑地发现彭德怀脱下了自己的棉衣。随后我看到,他已将棉衣给坐在他身旁的小号兵披上了”,充满了人间的温情;
③彭德怀是有人格魅力的。作为红军的高级将领,“他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大多数时候是徒步前进,经常将自己的马让给疲乏或者受伤的同志”;“在长征路上有一个星期只能吃生的麦粒和野草,吃带有毒性的食物,还有几天压根没有东西吃”,和战士一起吃毒性食物,饿肚皮;“伙食和部下一样——通常是白菜、面条、豆子、羊肉,有时还有馒头”,和部下一样节俭、朴素;国民党空投传单,悬赏5~10万元缉拿彭德怀,可他的司令部门口“只守着一名哨兵”,而且上街也不带任何警卫,红军纸张短缺,他就让保留传单,“用另一面空白页来印制宣传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纳姑暇之。盖归,反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有删改)
材料二:
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其《礼》曰: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期;戚族人,五月。若以亲疏为岁月之数,则亲者多而疏者少矣,是妻、后子与父同也。若以尊卑为岁月数,则是尊其妻、子与父母同,而亲伯父、宗兄而卑子也。逆孰大焉?其亲死,列尸弗敛,登堂窥井,挑鼠穴,探涤器,而求其人矣,以为实在,则赣愚甚矣;如其亡也必求焉,伪亦大矣!夫为弟子后生,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
(节选自《墨子·非儒》,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孟子曰A夫夷子信B以为人之亲C其兄之子D为若亲E其邻之赤子乎F彼有G取尔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文中意思是通过、经由,与成语“因材施教”中“因”的意思不同。
B. 亡,文中意思是死亡、不在人世,与《墨子·兼爱》中“故不孝不慈亡”的“亡”意思相同,
C. 赤子,文中指婴儿,因身体发红,故称赤子。也指纯洁善良的人,后比喻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诚的人。
D. 期,文中指期服,意思是为去世的亲属服一年的丧。古时服丧的期限会因为亲疏的不同而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但是两家思想迥异,观点存在不同之处。
B. 材料一中孟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夷之曾厚葬自己的父母,与夷之自己的主张并不一致,
C. 材料一中夷之是墨家的门徒,听了徐辟转告的孟子话语后,他依然坚持己见,内心不为所动。
D. 材料二中墨子认为儒家的《礼》维护“亲疏”和“尊卑”的标准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
(2)夫为弟子后生,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
14. 请简要说明儒家和墨家关于“爱”的主张有何异同?
【答案】10. ADF
11. B 12. C
13. (1)夷子想用薄葬来改变天下,难道认为不这样就不可贵吗?
(2)作为弟子晚辈,必定要学习他的言语,效法他的行为,直到力量不足、智力不及然后才停止。
14. 异:儒家主张爱有等级差别,有亲疏尊卑的不同。墨家强调爱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同:两家都强调爱的重要性,主张爱护民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孟子说:“夷子真以为人们爱自己兄弟的孩子,与爱邻人的婴儿是一样的吗?他只不过是看到这一点。
“曰”是对话标志,后面A处断开;
“信”是“以为”的状语,不能断开;“亲其兄之子”是动宾结构,后面D处断开;
“乎”是句末语气词,后面F处断开。
故选A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通过、经由;根据。句意:通过徐辟的关系要求见孟子。/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B.错误。死亡、不在人世;通“无”,没有。句意:如果认为人死了,却一定要求寻求死去的人。/因此不孝顺不慈爱的人就没有了。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依然坚持己见,内心不为所动”错,原文“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可见内心是有所触动的。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易”,改变;“以为”,认为;“是”,这样;“贵”,可贵。
(2)“修”,学习;“法”,效法;“知”,通“智”,智力;“已”,停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异:
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可知儒家主张爱有等级差别,有亲疏尊卑的不同。
由“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可知,墨家强调爱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
同:由“爱无差等”“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可知,两家都强调爱的重要性,主张爱护民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墨家信徒夷之,通过徐辟的关系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不过我现在正病着;病好了,我打算去看他。”夷子便没有来。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我听说夷子是墨家信徒,墨家的办理丧事,以薄葬为合理;夷子想用薄葬来改变天下,难道认为不这样就不可贵吗?但是夷子埋葬父母亲却很丰厚,那便是拿他所看不起的东西来对待父母亲了。”徐子把孟子的话告诉了夷子。夷子说:“按照儒家的说法,古人爱民‘就像爱护婴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说,爱不分差等,从自己的父母开始施行。”徐子又把这话转告给孟子。孟子说:“夷子真的以为人们爱自己兄弟的孩子,与爱邻人的婴儿是一样的吗?他只不过是看到这一点,婴儿爬着将要掉进井里,这不是婴儿的过错,(所以每个人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于是他就认为爱是不分差等的。)大概古时候曾有不安葬父母的事,父母死了,就抬着扔到山沟里。几天后从那里经过,看见狐狸在啃食,苍蝇、蚊虫在叮咬。于是回家,拿来筐和锹把尸体掩埋了。掩埋是正确的,那么,孝子仁人掩埋他们的父母,也必有一定的方式。”徐子把这番话转告给夷子。夷子惆怅茫然地停了一会,说:“他教导了我。”
材料二:
儒家的人说:“爱亲人应有差别,尊敬贤人也有差别。”这是说亲疏、尊卑的差异。他们的《仪礼》说:服丧的日期,父母去世的话,要服丧三年;妻子和长子去世的话,要服丧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去世的话,要服丧一年;外姓亲戚去世的话,要服丧五个月。如果以亲、疏来作为服丧的年月,那么亲近的多而疏远的少,这样,妻子、长子与父亲相同。如果以尊卑来作为服丧的年月,那么,是把妻子、儿子看作与父母一样尊贵,而把伯父、宗兄和庶子看成是一样的。有如此大逆不道的吗?他们的父母死了,陈列起尸体而不装殓,(招魂时)升上屋顶,窥探水井,挑开鼠穴,洗涤器具,去寻求死去的人,认为还确实存在,这是愚蠢到了极点;如果认为人死了,却一定要求寻求死去的人,那么也太虚假了!作为弟子晚辈,必定要学习他的言语,效法他的行为,直到力量不足、智力不及然后才停止。现在孔某的行为是这个样子,那么儒士们就可以凭借这些怀疑他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描绘了钱塘江涨潮时的观潮盛况,表达了词人对钱塘观潮盛会难以忘怀之情。
B. 弄潮儿迎潮而立,技艺高超,体现了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
C. 钱塘大潮奇伟壮观,词人如今身处杭州,那壮观的钱塘涌潮仍然几回梦到。
D. 全词结构浑然一体,描绘涌潮,气势豪迈,笔调雄健,可谓匠心独运,别具神韵。
16. 本词是如何表现钱塘涨潮盛况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使用夸张手法。潮来之时让人怀疑大海之水都被倾泻一空,写出钱塘潮涌排山倒海的气势。
②使用比喻手法。潮水之声如同万面战鼓同时敲打,生动形象写出了潮水的声势浩大。
③使用虚实相生手法。梦中几次看到涨潮情景,醒后尚且感到惊心动魄,涨潮盛况动人心魄。
④使用侧面烘托手法。满城人争相跑到江边观看,侧面烘托了钱塘涨潮的盛况。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词人如今身处杭州”理解错误。“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本词是作者曾经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是他回忆观潮盛况而作。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的意思是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用“沧海尽成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写了了潮水巨浪滚滚,势不可挡之势,“万面鼓声中”的“万面鼓”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潮声声声震耳似万鼓齐鸣。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意思是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写梦中情景和梦醒后感觉,虚实相生,表现涨潮盛况动人心魄。
“满郭人争江上望”是说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用“满郭”人倾城而出争相看潮,生动地极写了观潮时人山人海的情景,侧面烘托了钱塘涨潮的盛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认为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是“ ________”;《论语·颜渊》认为天下称赞有仁德的充分条件是“________”。
(2)高适《燕歌行》中描写敲击鼓声响彻山海关,旗帜舒展飘扬于山间的句子是“ ___,_______”。
(3)假如你在河南洛阳大酒店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美酒佳肴,尽情欢乐,你不由想起了李白《将进酒》中的句子“______,____”。
【答案】 ①. 文质彬彬 ②. (一日)克己复礼 ③. 摐金伐鼓下榆关 ④. 旌旆逶迤碣石间 ⑤. 陈王昔时宴平乐 ⑥. 斗酒十千恣欢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彬”“伐”“榆”“榆”“逶迤”“谑”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身许国是一种献身民族的舍我大义。诗人艾青在诗作中这样感慨:我们的祖先,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因为这种“不屈辱”的许国精神,在民族危难时,自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舍生取义者;在民族受欺凌时,自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者;在实现民族理想时,自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革命者。回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征程,28年的浴血奋战、 ①__,无数英烈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烈牺牲 ② 。爱国以鲜血书写、报国用生命相许,何等的壮怀激烈。
以身许国是一种奉献无悔的大我情怀。共和国的锦绣河山,需要无数儿女 ③ 地守以坚韧、付以辛劳、献以智慧。舍小我、谋大我者必以天下为己任,忧患着大我的忧患,快乐着大我的快乐、憧憬和幸福。苏武在匈奴坚守19余年,用自己的坚贞和不屈,守护了民族气节,维护了国家尊严;钟扬在青藏高原跋涉16个春秋,用自己的艰辛和智慧,留下创造美好未来的4000多万颗种子……正是这样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的许国者,撑起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脊梁。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前赴后继(临危不惧、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一往无前);②彪炳史册(名垂青史、青史流芳、永垂不朽),③无怨无悔(心甘情愿、任劳任怨)
19. 排比、引用。①排比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不同时期的以身许国的精神;②引用的手法增强了文章语言的内涵,使语言富有文采。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回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征程”可知,语境强调28年来人们在战争中的勇敢精神或战斗的延续,故此处可填“前赴后继(临危不惧、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一往无前)”。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冲上去,后面的人跟上来;形容勇往直前,连接不断。临危不惧:面对危难,一点也不害怕。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无所畏惧:什么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一往无前: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
第②空,根据“无数英烈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烈”可知,语境强调英烈的精神为后世铭记,故此处可填“彪炳史册(名垂青史、青史流芳、永垂不朽)”。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名垂青史: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青史流芳:指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永垂不朽:指人物贡献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第③空,语境强调共和国的锦绣河山,需要无数儿女以什么态度守以坚韧、付以辛劳、献以智慧的付出,故可填“无怨无悔(心甘情愿、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没有懊恼和怨恨。心甘情愿:心里完全愿意,没有勉强;多指自愿做出某种牺牲。任劳任怨:做事不怕辛苦,不怕招人埋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由“在民族危难时,自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舍生取义者”“在民族受凌时,自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者”“在实现民族理想时,自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革命者”三个句式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所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而且每一个分句都引用了名人名言,故使用了引用的修辞。
两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不同时期的以身许国的精神,还增强文章语言的内涵,使语言富有文采。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维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咖啡和茶就成为了日常必备的“续命”标配。 ① 这是因为它们共同的有效成分——咖啡因在起作用。咖啡因之所以能让人兴奋,是因为它可以影响竞争性抑制腺苷受体。腺苷是身体代谢产生的一种神经调节因子,主要作用是和腺苷受体相结合,然后给大脑传达疲劳信号。通俗的讲,咖啡因能抢在腺苷之前与腺苷受体结合, ② ,腺苷便无法与腺苷受体结合,大脑收不到疲劳信号,自然就有了“我还行”的错觉。因此,咖啡因能够抑制疲劳感,让人更有精力。
虽然咖啡和茶好喝又提神,但是过量饮用仍然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人每天摄入咖啡因最好以不超过400毫克为宜,超过这个饮用量则可能会导致头痛、心悸、失眠、焦虑、腹泻等症状。此外,咖啡因还会增加尿量, ③ ,因此大量饮用咖啡或茶后还要记得补充水分。
20.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 “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C.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 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答案】20. A 21. ①为什么咖啡和茶能让我们提神醒脑;②当大量的腺苷受体被占用时;③可能导致脱水
22. 人每天摄入咖啡因以不超过400毫克为宜,超过这个饮用量则可能出现头痛、心悸、失眠、焦虑、腹泻等症状。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破折号作用是解释说明。
A.是解释说明,“内山老板”是对前面“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的具体解释;
B.“嘎——”是声音的延长;
C.属于语意转换;
D.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联系前句“咖啡和茶就成为了日常必备的‘续命’标配”和后文“这是因为它们……”可知,画线处提出的是一个问题,且关联第一段的主题词,和“咖啡”“茶”的作用有关,故该处可补写“为什么咖啡和茶能让我们提神醒脑”。
第二处,结合前文的语境梳理咖啡因与腺苷、腺苷受体三者的关系可知,此处是说咖啡因抢先占用大量的腺苷受体时,腺苷便无法与腺苷受体结合,故此处可补写“当大量的腺苷受体被占用时”
第三处,根据后文提及需要“补充水分”,那么可以推导出超过400毫克这个饮用量可能会引起人脱水,故此处可补写“可能导致脱水”。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判断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句式杂糅,“最好……”和“以……为宜”两种句式杂糅在了一起,可改为“人每天摄入咖啡因最好不超过400毫克”或“人每天摄入咖啡因以不超过400毫克为宜”。
二是搭配不当,“导致头痛、心悸、失眠、焦虑、腹泻等症状”动宾搭配不当,可把“导致”改为“出现”;也可去掉“等症状”。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做出了创新性解释,体现了对“求是”的深刻理解。“求是”是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我们对待问题应该实事求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一所学校、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
新时代,我们要处理好“求是”与“创新”的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围绕“求是与创新”这一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对“求是”和“创新”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解释。“求是”是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虚夸;“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强调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求是”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不意味着呆板。“创新”也不意味着不以事实的发展规律为依据,它正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地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求是”,创新就是空中楼阁,没有稳固基础的大厦必然倒塌;没有“创新”,就总是原地踏步,无法前进。“求是”和“创新”无论是对个人成长还是对国家发展都很重要。对于个人来说,为人做事要“求是”,要脚踏实地、按照客观规律做事,为人更要“求是”,诚信是为人之本。在此基础上还要敢于“创新”,否则就是庸人一个,对于当今时代,创新能力尤其重要,甚至关系到生存问题。对于国家发展来说,“求是”是做事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引领发展方向,都要针对现状事实就是,否则就是揠苗助长、过犹不及,会给国家带来巨大危害。而“创新”更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没有创新能力如何在世界上立足?没有创新,分分钟就会被时代抛弃,而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我们更应铭记于心。
写作时应阐述“求是”和“创新”的内涵,用事例具体说明何为“求是”,何为“创新”;然后论述“求是”和“创新”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可以从个人到国家,从日常为人处世到科研领域等,分出层次论述,尤其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新时代“求是”和“创新”的重要性;最后还应论述二者的关系,如何把握好二者关系等。
立意:
1.求是为本,创新发展。
2.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3.双桨平衡,行稳致远。眉山市高中2025届第三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更为熟悉的称呼是“大科学装置”,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其由国家统筹布局,依托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面向社会开放共享,是为高水平研究活动提供长期运行服务、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公共设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科学装置”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自诞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便将其建设作为提升本国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加速布局期。
总的来看,我国的“大科学装置”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专用研究设施类,是为特定学科或领域的重大科学技术目标而建设的研究装置,有明确具体的科学目标,追求国际基础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依托设施开展的研究内容、科学用户群体也比较特定、集中,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
二是公共实验设施类,是为多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提供服务的研究装置,为多个领域的不特定大量用户提供实验平台和测试手段,为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及其应用提供关键支撑,追求满足用户需求、服务全面完整,如上海光源、中国散裂中子源、强磁场实验装置等。
三是公益基础设施类,是为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服务,属于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性设施,主要满足国家和公众需求,如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长短波授时系统、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
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统计显示,当前长三角已建成“大科学装置”23处,其中上海市10处,江苏省10处,安徽省3处,主要为专用研究设施类和公共实验设施类“大科学装置”。
(节选自《“大科学装置”助力长三角打造科创高地》,上海华略智库,2022年11月29日)
材料二:
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必须依靠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同样大科学时代离不开先进的科学装置,现在没有综合性的大科学装置,很多科学基础的研究很难突破。在基础性的科学性研究中,大科学装置发挥着策源地的作用,也是基础研究工作必须依赖的一种条件支撑。
大科学装置为我们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作用 比如探索未知世界、发展发现规律、实现技术变革,也是需要大科学装置。通过大科学装置为我们提供大型的复杂系统的研究条件,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学问题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必须要有这样的装置。
大科学装置的意义,从科学价值来看,是原创性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成果,也是发挥了策源地作用。在产出应用方面,它是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力提升的强大动力;在国际合作方面,由于大科学家装置是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装置,也是国际上这方面的科学家所期盼的装置,也是全世界同行业专家期盼的装置,所以又有国际合作很好的作用。
从大科学装置的影响来看,我们要想建设像光明科学城这样的科研创新基地、科学创新中心,必须要构筑大科学装置平台,发挥大科学装置平台的优势。在深圳光明要建设10个左右的大科学装置,依靠这个平台的支撑作用,可以汇聚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这个装置上进行科学研究。只有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才可以聚焦解决大科学问题。现在解决大科学问题,必须是以团队作战,单打独斗已经不行了,科学研究的范式已经从单一作战到集团式作战的阶段。从世界来看,1970年以来利用大科学装置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越来越高,1970年到1990年是40%,1991年到2010年是48%,2010年以后高达57%,所以证明了大科学装置已经成为推动现代科技发展的重器。
在2005年之前我国的大科学装置还是单点建设的,只有到了“十一五”才成规模化建设,有顶层设计的推进建设。目前来看,我国已经建成、在建的大科学装置有将近60个。
大科学装置要发挥集群效应,还要加强研究手段合作,一个区域建设大科学装置不可能全覆盖,要依靠多区域共同协作推动装置发挥效能。比如推进多学科交叉,要促进多维度、多尺度创新研究,引领前沿科学领域快速发展,催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节选自韩杰才《大科学装置建设,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上海证券报》,2023年5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大科学装置”是国家公共设施,所以它由国家统筹布局,面向社会开放共享。
B. 专用研究设施类的“大科学装置”有明确具体的科学目标,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C. “大科学装置”可以汇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一起进行科学研究,聚焦解决大科学问题。
D. 我国对于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的建设要比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始于上世纪60年代,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的组成部分。
B. 大科学装置发挥集群效应,不仅是要聚焦一流的科学家们合作,还要加强研究手段的合作。
C. “大科学装置”是基础研究工作的一种条件支撑,也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D. 发达国家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大科学装置”的建设。
3. 下列选项不能证明“大科学装置”重要的一项是( )
A. 自“大科学装置”诞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便将其建设作为提升本国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B. 从世界来看,1970年以来利用大科学装置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越来越高,从1970年到1990年是40%,1991年到2010年是48%,2010年以后高达57%。
C. 今年8月,国家发布的《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着力构建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谋划筹建一批前沿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D. 2005年之前我国的大科学装置是单点建设,到“十一五”才成规模化建设,有顶层设计的推进建设。我国目前已经建成、在建的大科学装置将近60个。
4. 根据材料一,给材料中的“大科学装置”下一个定义。
5. 习总书记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如何以大科学装置推动创新发展,实现科技强国 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彭德怀印象
【美】埃德加·斯诺[注]
彭德怀的“赤匪”生涯始于近十年前。当时,在家有“三妻四妾”的军阀何键的国民党军队中,他领导了一次起义。彭德怀出身行伍,先在湖南军校受训,后在南昌的另一所军校学习。毕业后,他很快显示出卓越的才干,迅速得到晋升,1927年,28岁的他就已担任旅长,是湘军中著名的“自由派”军官,因为他真的会跟士兵委员会商议问题。
彭德怀当时在国民党左派、军队、湖南军校中的影响力,令何键头痛不已。1927年冬,何键开始大肆清洗部队中的左派分子,实施了臭名昭著的湖南“农民大屠杀”,成千上万名激进农民和工人都被当作“共产党”惨遭杀害。然而,由于彭德怀的广泛影响,何键犹豫着没有对他采取行动。1928年7月,彭德怀发动了平江起义,并与起义的农民联合,在湖南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两年后,彭德怀集结了约八千弟兄的“铁军”,这就是红三军团。他率领这支部队攻占了有着坚固城墙的湖南省会长沙,打垮了何键的6万军队。
没过多久,蒋介石开始向“赤匪”发动第一次“大围剿”。南方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前卫部队的红三军团军团长。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重重封锁,在进军途中一路攻占战略要地,确保了主力部队的前进通道,最后胜利挺进陕西,在西北地区的苏维埃根据地找到了安全地带。他的部下对我说,他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大多数时候是徒步前进,经常将自己的马让给疲乏或者受伤的同志。
我发现彭德怀性格爽朗,喜欢笑,身体非常健康,只是胃不太好——这是因为在长征路上有一个星期只能吃生的麦粒和野草,吃带有毒性的食物,还有几天压根没有东西吃。他南征北战多年,但仅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皮外伤。
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院子里,所以在前线见过他许多次。顺便说一句,这座司令部——当时指挥3万多军队——只是一间简陋的屋子,里面有1张桌子和1条板凳、2只铁皮文件箱、红军自己绘制的地图、1部野战电话、1条毛巾、1只脸盆,还有1张炕,炕上铺着他的毯子。
他和他的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军服。他还有1件自己的衣服,让他感到孩子般的自豪。这是在长征途中击落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
我们常在一起吃饭。他吃得很节俭、很简单,伙食和部下一样——通常是白菜、面条、豆子、羊肉,有时还有馒头。宁夏产各种各样的瓜,彭德怀很喜欢吃,可是在吃瓜方面表现不佳,在参谋部的一位医生面前只能甘拜下风。
彭德怀的言谈举止中有一种坦白、率直、不转弯抹角的风格,他动作敏捷,喜欢说笑,富有才智,身手矫健,是个优秀的骑手,坚忍不拔——部分原因或许是他烟酒不沾。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当时我刚好和他在一起,要爬上一座非常险峻的山。“冲到山顶上去!”彭德怀突然朝他上气不接下气的部下和我喊道。他像兔子一样跃出去,赶在我们所有人之前冲上了山顶。还有一次,在我们骑马的时候,他又这么呼喊着,向我们发起挑战。从这一点以及其他方面不难看出,他精力旺盛。
彭德怀晚睡早起,平均每天晚上只睡四五个小时。他总是很从容,虽然他其实很忙碌。我记得那天早上一军团接到命令,要开拔到200里以外敌占区的海原:彭德怀在早饭前下达了所有必要的命令,然后下来和我一起吃饭;之后他立即出发,仿佛是去乡下郊游。他带领参谋人员沿着预旺堡的大街行进,停下脚步与聚集着跟他道别的穆斯林阿訇交谈。大部队似乎是在自行前进。
在红军前线,政府军的飞机经常空投传单,悬赏5~10万元缉拿彭德怀,无论死活。可在他的司令部门口,却只守着一名哨兵,他走在城里的街头,也不带任何警卫。我在那里时,空投下来的传单有成千上万张,要悬赏缉拿彭德怀、徐海东和毛泽东。彭德怀下令将这些传单保留着。这些传单都是单面印刷的,红军纸张短缺,就用另一面空白页来印制宣传品。
我注意到,彭德怀非常喜欢孩子,经常有一群孩子跟在他后面。有许多孩子担任勤务员、号兵、传令兵和马夫,组织成为红军正规部队,名叫少年先锋队。我经常看见彭德怀和三两个“红小鬼”坐在一起,很认真地和他们讨论政治问题或者个人的困难,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有一回,我跟着彭德怀去看红一军团抗日剧团的表演,舞台是临时搭建的,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坐在舞台下方的草地上。他似乎非常喜欢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首喜欢的歌。尽管当时还是8月下旬,黄昏之后,天气开始转凉,我将棉袄裹得更紧了。在演出中间,我突然疑惑地发现彭德怀脱下了自己的棉衣。随后我看到,他已将棉衣给坐在他身旁的小号兵披上了。
后来,我了解到彭德怀为何喜欢这些“小鬼”。那是在一天晚上,他被我说服,向我讲述了他童年的一些情况。他在童年时代吃的苦,可能会令西方人觉得吃惊,但这是非常典型的背景事件,足以说明,在中国青年中,为什么会有许多人像他那样“向往红军”。
(本文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注]埃德加·斯诺(1905年—1972年),美国著名记者,著有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彭德怀具备卓越的军事才干。他率“铁军”以少胜多,攻占了有坚固城墙的长沙,打垮了何键的6万军队,长征时突破了敌军重重封锁。
B. 作者认为彭德怀精力旺盛,身手矫健,坚忍不拔,主要是得益于他健康的生活方式——烟酒不沾。
C. 政府军悬赏5~10万元缉拿彭德怀,但他司令部门口只守着一名哨兵,走在城里的街头也不带任何警卫,可见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D. 军阀“三妻四妾”,“赤匪”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与民众打成一片。读者可以看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荒淫腐朽,也可以预见“红色中国”最后的胜利。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部分写“大肆清洗”“农民大屠杀”,“成千上万名”“都被当作‘共产党’惨遭杀害”,让人看到了革命斗争的残酷局面。
B. 斯诺的纪实作品是质朴而真诚的,避讳“宣传”,没有刻意“过滤”,从“赤匪”“彭德怀”“政府军”“蒋介石”等称谓可见一斑。
C. 彭德怀南征北战多年但仅受过一次皮外伤的事,看似闲笔,却侧面表现了其军事才干,说明他和战士在作战中善于保护自己。
D. 前往敌占区却像去乡下郊游;下达命令后,和“洋记者”一起吃饭,还停下脚步与群众交谈。寥寥几笔,彭德怀从容的形象跃然纸上。
8. 文末写“在中国青年中,为什么会有许多人像他那样‘向往红军’”,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中国青年”“向往红军”的原因。
9. 有人说,在斯洛的笔下,那些人物有理想情怀,是非凡的;但又是有人间味,有人格魅力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彭德怀这一形象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纳姑暇之。盖归,反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有删改)
材料二:
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其《礼》曰: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期;戚族人,五月。若以亲疏为岁月之数,则亲者多而疏者少矣,是妻、后子与父同也。若以尊卑为岁月数,则是尊其妻、子与父母同,而亲伯父、宗兄而卑子也。逆孰大焉?其亲死,列尸弗敛,登堂窥井,挑鼠穴,探涤器,而求其人矣,以为实在,则赣愚甚矣;如其亡也必求焉,伪亦大矣!夫为弟子后生,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
(节选自《墨子·非儒》,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孟子曰A夫夷子信B以为人之亲C其兄之子D为若亲E其邻之赤子乎F彼有G取尔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文中意思是通过、经由,与成语“因材施教”中“因”的意思不同。
B. 亡,文中意思是死亡、不在人世,与《墨子·兼爱》中“故不孝不慈亡”的“亡”意思相同,
C. 赤子,文中指婴儿,因身体发红,故称赤子。也指纯洁善良的人,后比喻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诚的人。
D. 期,文中指期服,意思是为去世的亲属服一年的丧。古时服丧的期限会因为亲疏的不同而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但是两家思想迥异,观点存在不同之处。
B. 材料一中孟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夷之曾厚葬自己的父母,与夷之自己的主张并不一致,
C. 材料一中夷之是墨家的门徒,听了徐辟转告的孟子话语后,他依然坚持己见,内心不为所动。
D. 材料二中墨子认为儒家的《礼》维护“亲疏”和“尊卑”的标准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
(2)夫弟子后生,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
14. 请简要说明儒家和墨家关于“爱”的主张有何异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描绘了钱塘江涨潮时的观潮盛况,表达了词人对钱塘观潮盛会难以忘怀之情。
B. 弄潮儿迎潮而立,技艺高超,体现了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
C. 钱塘大潮奇伟壮观,词人如今身处杭州,那壮观的钱塘涌潮仍然几回梦到。
D. 全词结构浑然一体,描绘涌潮,气势豪迈,笔调雄健,可谓匠心独运,别具神韵。
16. 本词是如何表现钱塘涨潮盛况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认为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是“ ________”;《论语·颜渊》认为天下称赞有仁德的充分条件是“________”。
(2)高适《燕歌行》中描写敲击鼓声响彻山海关,旗帜舒展飘扬于山间的句子是“ ___,_______”。
(3)假如你在河南洛阳大酒店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美酒佳肴,尽情欢乐,你不由想起了李白《将进酒》中的句子“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身许国是一种献身民族的舍我大义。诗人艾青在诗作中这样感慨:我们的祖先,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因为这种“不屈辱”的许国精神,在民族危难时,自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舍生取义者;在民族受欺凌时,自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者;在实现民族理想时,自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革命者。回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征程,28年的浴血奋战、 ①__,无数英烈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烈牺牲 ② 。爱国以鲜血书写、报国用生命相许,何等的壮怀激烈。
以身许国是一种奉献无悔的大我情怀。共和国的锦绣河山,需要无数儿女 ③ 地守以坚韧、付以辛劳、献以智慧。舍小我、谋大我者必以天下为己任,忧患着大我的忧患,快乐着大我的快乐、憧憬和幸福。苏武在匈奴坚守19余年,用自己的坚贞和不屈,守护了民族气节,维护了国家尊严;钟扬在青藏高原跋涉16个春秋,用自己的艰辛和智慧,留下创造美好未来的4000多万颗种子……正是这样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的许国者,撑起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脊梁。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维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咖啡和茶就成为了日常必备的“续命”标配。 ① 这是因为它们共同的有效成分——咖啡因在起作用。咖啡因之所以能让人兴奋,是因为它可以影响竞争性抑制腺苷受体。腺苷是身体代谢产生的一种神经调节因子,主要作用是和腺苷受体相结合,然后给大脑传达疲劳信号。通俗的讲,咖啡因能抢在腺苷之前与腺苷受体结合, ② ,腺苷便无法与腺苷受体结合,大脑收不到疲劳信号,自然就有了“我还行”的错觉。因此,咖啡因能够抑制疲劳感,让人更有精力。
虽然咖啡和茶好喝又提神,但是过量饮用仍然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人每天摄入咖啡因最好以不超过400毫克为宜,超过这个饮用量则可能会导致头痛、心悸、失眠、焦虑、腹泻等症状。此外,咖啡因还会增加尿量, ③ ,因此大量饮用咖啡或茶后还要记得补充水分。
20. 下列各句中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 “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C.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 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做出了创新性解释,体现了对“求是”的深刻理解。“求是”是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我们对待问题应该实事求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一所学校、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
新时代,我们要处理好“求是”与“创新”的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围绕“求是与创新”这一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