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 新中考二轮复习 04 化学实验探究
模块一 常见仪器及基本操作
1.常见仪器使用及注意事项
仪器 用途 注意事项
试管 用做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可直接加热,加热时应用试管夹夹持或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 装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
烧杯 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使之受热均匀 不可用来确定液体体积
量筒 量取一定量液体体积 不能加热,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在量筒中配制溶液
集气瓶 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有时装配气体发生器或进行固体在气体中的燃烧反应 不能加热,如果在其中进行燃烧实验且有高温熔融物生成时,应在瓶底盛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酒精灯 用于加热 ①酒精量不能少于1/4,也不能超过2/3 ②加热时要用外焰,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
胶头滴管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吸取液体时应在试剂瓶外捏扁橡胶头 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下端应略高于试管口 胶头滴管用过后应立即洗净,放置在烧杯中或试管架上
漏斗 用作加液器,将液体注入小口径容器中;装上滤纸后也可用作过滤器,用于分离液体和固体混合物
长颈漏斗 用于装配制备气体的反应器,便于加入液体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逸出
分液漏斗 用于装配制备气体的反应器,通过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控制化学反应速率 用分液漏斗滴加液体时应将上方玻璃塞打开
圆底、平底烧瓶 常用作较大量试剂并有液体参加的反应容器,在常温和加热时使用 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要垫石棉网
锥型瓶 用作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和装配气体发生装置,在常温和加热时使用 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要垫石棉网
蒸发皿 用于少量液体的蒸发、浓缩或结晶 ①可直接加热,但不能骤冷 ②盛液体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③取放蒸发皿应使用坩埚钳
坩埚钳 用于夹持蒸发皿等仪器
试管夹 用于夹持试管 ①夹持试管时,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②用手握住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玻璃棒 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时引流 搅拌时应避免接触容器底部或碰撞容器壁,使用后及时用水冲洗干净
燃烧匙 用于将可燃性固体物质放在集气瓶内的气体中燃烧 可直接加热
药匙 用于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 不能用于搅拌
研钵 用于研碎固体药品
镊子 用于取用块状固体药品
广口瓶 用于盛放固体药品
细口瓶 用于盛放液体药品
托盘天平 称量固体质量 药品不可直接放在托盘内,称量时将被称量物放在纸或玻璃器皿上,“左物右码”
2.基本实验操作
(1)固体药品取用
①粉末状固体:先将试管横放,再将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
②块状固体: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把容器慢慢竖起来,使块状固体缓缓地滑向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液体药品取用
①少量:使用胶头滴管,在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要伸入仪器内,也不能接触仪器壁,防止污染药品。
②大量:采用直接倾倒的方法,在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朝向手心,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以避免残留药液溜下来腐蚀标签。
(3)加热试管中的药品
①固体的加热:应先预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以防止管口的冷凝水回流,而使试管炸裂。
②液体的加热:应先预热,试管外壁若有水,一定要在加热前擦干,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加热时试管与水平面倾斜成四十五度角,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者他人,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用水冲洗。
(4)蒸发
①液体的量不超过蒸发皿容量的三分之二。
②在加热过程中,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液体溅出。
③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受热而迸溅出来。
④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5)过滤
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②二低: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的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6)仪器的连接
①玻璃管与胶皮管:左手拿胶皮管,右手拿玻璃管,先把插入胶皮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②玻璃管与橡皮塞:左手拿橡皮塞,右手拿玻璃管,插入的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用力转动即可。
③容器口与橡皮塞:左手拿容器,右手拿橡皮塞,慢慢转动即可。
(7)仪器的洗涤
①洗涤方法:一般情况用水冲洗或试管刷刷洗,油污用热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对于难溶固体则需用相应的化学试剂洗涤。
②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准:内壁的水既不凝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8)气密性检查
图1 图2
①图1:连接好装置,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且松手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图2:用止水夹夹紧胶皮管,沿长颈漏斗向装置内加水至长颈漏斗中形成一段液柱,一段时间后漏斗中液面不下降,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例1 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
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练习1.1
分析下列实验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对着人
B.过滤时如果速度慢可以在过滤器中用玻璃棒搅拌一下
C.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
D.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部分
练习1.2
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
A. B.
C. D.
模块二 常见气体制备、检验与净化
1.常见气体制备
(1)常见气体发生装置
气体发生装置 选择依据 所制取的气体
反应物状态:固态 反应条件:加热 氧气
反应物状态:固+液 反应条件:常温 氧气、二氧化碳、氢气
反应物状态:固+液 反应条件:常温 氧气、二氧化碳、氢气
(2)常见气体收集装置
气体收集装置 选择依据 所收集的气体
排水法 气体难溶或不易溶于水 氢气和氧气
向上排空气法 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氧气和二氧化碳
向下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 氢气和氨气
2.常见气体的净化与干燥
(1)气体的净化
吸收剂 吸收的气体杂质
水 HCl、NH3等易溶性气体
NaOH溶液 CO2、SO2、HCl、H2S等
碱石灰 H2O(气)、CO2、SO2、HCl等
灼热的CuO H2、CO等
灼热的铜网 O2
(2)气体的干燥
干燥剂 可干燥的气体 干燥装置
浓硫酸 H2、O2、CO、CO2、SO2、HCl、N2等
碱石灰 H2、O2、CO、CH4、N2、NH3等
3. 常见的尾气处理
(1)说明:为了保护环境,防止中毒,对有毒、有害的气体必须用适当的溶液予以吸收、收集或点燃处理。
(2)常见的处理装置
待处理气体 尾气处理装置
HCl、SO2、NH3等
CO
4. 有关气体制取、检验和净化实验中的先后顺序
(1)组装仪器:一般按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
(2)制取气体: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
(3)收集气体:先净化后收集。
(4)检验气体:先检验水蒸气,后检验其它气体。
(5)净化气体:先除去其它气体,最后干燥。
例2 声现象综合气体的制备
如图,对以下气体制备的发生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a可作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
B.装置b烧杯加水后,干燥管内外液面一致,则气密性良好
C.装置c可用作高锰酸钾制备氧气
D.装置d可作实验室制备氢气
练习2.1
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收集、干燥、存放气体的装置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②
B.实验室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③,气体从导管b进入
C.实验室干燥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④,气体从导管a进入
D.实验室收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如图⑤临时存放
例3 声现象综合气体的检验与净化
某混合气体由CO、CO2、SO2三种气体组成,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相关实验:
【查阅资料】①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②SO2易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并能使其褪色;③SO2能使氢氧化钡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CO和CO2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实验研究】为验证这三种气体同学们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事实与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三种气体都存在。
(1)装置A的作用是 。
(2)能证明气体中含有CO2的现象是 。
【反思与评价】
(3)若装置按C→D→A→B→E的顺序连接,则无法验证的气体是 。
(4)有同学提出上述原装置中省略D装置也能达到实验目的,你认为该同学的设计有无道理并说明理由 。
练习3.1
某同学为研究相同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哪个还原氧化铁的量更多,将一氧化碳和氢气等体积混合后先通过图甲装置,再通过图乙中的仪器组合。为达到实验目的,图乙中仪器选择和连接最好的是( )
A.cba B.cda C.cbd D.bca
练习3.2
超氧化钾(KO2)是一种黄色固体,它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在潜水艇中用它作制氧剂,供人们呼吸之用。化学方程式为:4KO2+2CO22K2CO3+3O2。某学生为了验证这一实验,设计出如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已知KO2也能与水分反应,无水硫酸铜遇水分变蓝,碳酸钾为白色固体)。
(1)A是制取CO2的装置,应从图1~3中选择 。
(2)B装置的作用是 。
(3)表明D中超氧化钾样品接近反应完毕时的现象是 。
(4)在A中有10.0克碳酸钙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后,如果生成的CO2全部被超氧化钾吸收,理论上D装置质量应减少0.4克,但实际上在实验后称量D装置,发现反应后其质量的变化量明显与理论值不符,可能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生成的CO2部分残留在A、B、C装置里未被D装置完全吸收
B.装置后面的水蒸气进入被超氧化钾吸收
C.超氧化钾不足量
D.装置B中反应生成的CO2也被D装置吸收
模块三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实验设计
(1)特点及类型
实验设计题考查的方向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联系科学研究、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的实际去发现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去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它包括物质的制备、物质的鉴别、物质的分离、物质的组成分析、气体的净化与转化等实验方案的设计。
(2)设计要求
实验设计要科学,安全可靠,操作简便,药品经济,现象明显。
(3)一般流程
①根据某一主题,“发现问题”、“提出猜想”、“确定假设”。
②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③通过实验收集证据或实验现象。
④做出假设是否成立的结论。
⑤对结论进行反思与评价。
(4)解题策略
①分析题给条件,明确实验目的。
②根据反应原理,选择恰当的仪器和药品。
③对仪器装置进行科学的连接。
④制定操作步骤。
⑤结合物质性质,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评价
(1)评价内容
实验方案的评价包括实验原理的评价、方案的评价、实验装置的评价、实验操作的评价、实验现象的描述与结论分析的评价等。
(2)评价方法
①化学反应原理是否正确,是否与实验目的相符。
②实验装置是否科学、优化、安全。
③操作方法是否可行,简捷。
④绿色化学的理念是否符合,对环境是否会造成污染。
⑤推理过程是否严密。
例4 常简单化学实验方案设计
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进行的操作,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
A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后,回收其中的二氧化锰 将反应得到的混合物溶解后直接加热蒸发
B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C 鉴别盐酸和硫酸 取样后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变浑浊
D 比较铜和银的化学活动性顺序 将两种金属与等质量且同浓度的盐酸反应,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
练习4.1
下列实验方案错误的是( )
A.用Ca(OH)2溶液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OH
B.用铁粉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
C.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除去白糖中混入的沙土
D.将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练习4.2
为达到预期的目的,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分离混合物:提纯含有少量泥沙的粗盐——溶解、过滤、蒸馏
B.物质检验:检验一瓶气体 是否是二氧化碳——用点燃的木条
C.物质鉴别:鉴别Ca(OH)2和NaOH溶液——加入Na2CO3溶液
D.除去杂质:除去Fe粉中少量Fe2O3杂质——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例5 综合性化学实验探究
(2020·湖州)小明在实验室做镁条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产生大量气体、试管壁发烫。放置较长时间后,试管底部有沉淀生成。针对这一现象,小明进行了探究:
(1)小明最初认为试管底部的沉淀可能是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大量的MgCl2不能完全溶于水所致。但随后小明通过实验证实了沉淀不是MgCl2。你认为小明的实验操作是 。
(2)小明查阅资料知道镁与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生成氢氧化镁(难溶性物质)和氢气。于是他进行了实验验证:将去除氧化膜的镁条和水放在试管中加热,发现镁条表面有少量气泡生成。停止加热后,却始终没有观察到沉淀。请对“没有观察到沉淀”这一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镁与水反应没有观察到沉淀,而镁与稀盐酸混合却有沉淀,小明经过思考,认为沉淀的产生与氯离子有关。后来查阅资料得知,沉淀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可溶于稀硝酸,并生成氯化镁、硝酸镁和水的碱式氯化镁[Mg(OH)Cl]。请你设计实验验证沉淀中含有氯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5.1
科学兴趣小组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先变浑浊,后逐渐澄清。
(1)为探究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变澄清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文献】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提出假设】
假设1:挥发出的HCl使浑浊的石灰水变澄清;
假设2:过量的CO2使浑浊的石灰水变澄清。
【设计实验】为除去CO2中的HCl,小科在图1中甲、乙装置之间增加图2装置,装置甲应该连导管 (填“a”或“b”);图2中存放的试剂合理是 。
A.浓硫酸 B.NaOH溶液 C.蒸馏水 D.饱和NaHCO3溶液
【实验现象】饱和石灰水浑浊后,继续通入足量CO2,沉淀部分溶解但并未完全澄清。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不能使浑浊的石灰水全部变澄清。
(2)小组同学又在老师指导下,用pH传感器测得图1烧杯中溶液的pH,并画出pH值随通入气体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3)。
①AB段pH值几乎不变的原因可能是 ;
②D点处溶液的溶质有 。
例1. D
练1.1 B
练1.2 A
例2. D
练2.1 B
例3.
(1)检验并且除去二氧化硫。
(2)B中品红溶液不褪色,C中溶液变浑浊。
(3)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4)有道理,这是因为省略D装置后,如果E装置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固体,说明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
练3.1 A
练3.2
(1)图2。
(2)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
(3)固体由黄色变成白色。
(4)ABCD。
例4. C
练4.1 A
练4.2 C
例5.
(1)取少量沉淀于试管中,加入水。
(2)镁与水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覆盖镁条表面,阻止了镁与水的继续反应。
(3)取洗涤干净的沉淀,加入试管,加入稀硝酸溶解后,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氯元素。
练5.1
(1)b;D;
(2)①先排出的是装置内的空气,不会使溶液的pH明显变化;
②氯化钙、氯化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