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祖父的园子》
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放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文章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感十足的画面。第一、二自然段是由白的、黄的、大红的、金粉的蝴蝶、金的蜻蜓、绿的蚂蚱、各色鲜艳的花组成的一幅色彩丰富绚丽而富于生气的画。第十三自然段则是一幅流动的画,“我”看见黄瓜摘来吃,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随着作者文字的描述,一个个画面一一展现,在画面自然转换中,读者能够充分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学生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随着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强,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同时逐渐形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对他们学习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教学目标: 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
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简介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一)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二)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三)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字词的读音,指导书写生字。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一)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祖父的园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指导。 (三)教师总结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写园子里的景物。 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主要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 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主要写太阳下园子中的景物。 第三部分侧重于写景,中间第二部分侧重于叙事。 四、细读课文,初感园子 (一)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我”对园子的印象。 要求:默读1-3自然段,找一找祖父的园子里都有什么 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什么?写写你的感受。 (二)教师评议并小结: 1.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 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表现了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2.“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红的红”“绿的绿”这些词语富有感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3.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4.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 (三) 指导朗读:有感情地读这几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五、总结写法,学习形象表达 方法1:抓准特点。 动物多: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颜色美:蝴蝶——白、黄、红中带着金粉;蜻蜒——金;蚂蚱——绿形态美:蜜蜂——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胖乎乎、圆滚滚、像小毛球、一动不动。 方法2:ABB式词语的使用。文中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说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花园里面“明晃晃”的……这些词语极富感彩,既形象生动又极富韵律美,更加体现出作者对园子中这些事物的满心喜爱。 方法3:侧面描写。第2段表面上不写花,但是处处都在写花。有香有色,有动有静,这就是侧面描写。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一)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家萧红一道欣赏了祖父园子里的美丽风景。 (二)请同学们课下练写重点词语、搜集和积累“圆滚滚”“明晃晃”这类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