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 儿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雕塑(sù) 掸去(dǎn) 跌倒(diē) 蹑手蹑脚(niè)
B.囫囵(hú) 童谣(yáo) 塞进(sāi) 翘首远望(qiào)
C.咀嚼(jué) 晒枣(shài) 搂住(lǒu) 垂头丧气(sàng)
D.蓦然(mò) 竹匾(biǎn) 踌躇(chóu) 津津有味(jīn)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时晨 囫囵吞枣 翘首远望
B.拉勾 喃喃自语 踌躇满志
C.算褂 津津有味 喜出望外
D.蹲坑 心事重重 垂头丧气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观赏日出的人们,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巧夺天工。
B.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C.我们坚信教育是一件美好的、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急功近利的做法违背了教育的原则。
D.走进故宫博物院,满目的雕梁画栋,仿佛向游人诉说着当年的繁华。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B.风靡一时的电影《解忧杂货店》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C.中国慕课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在线学习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
D.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干,又要能干会干,切忌不可蛮干。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老伴儿把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让给我和枣儿吃,俺爷儿俩才活了下来。
B.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C.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
D.他刚生下时,有个算命先生正打门前经过,就给算了一卦,他命中缺“木”呢!
6.下列对剧本《枣儿》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B.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新生活。
C.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7.续写下面的句子。
读书是我的钟爱,那恬静清幽的散文, 的名人传记, 的科幻小说, 的外国名著,常常伴我夜深人静之时。
8.《枣儿》一文发出了对亲情的深切呼唤,歌曲《常回家看看》也表达了父母对子女亲情回归的渴望,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中那位做好了饭菜等儿女回家的老妈妈孤独的身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亲情的企盼。请你围绕“亲情”这一主题拟一句公益广告词。
9.仔细阅读下面的表格,完成后面的题目。
某校留守儿童抑郁情况调查表
抑郁频度 经常 有时 很少 没有
百分比 5.9% 52.9% 35.5% 5.7%
解决方式 对父母说 对同学说 对老师说 不说
百分比 23.1% 35.5% 5.9% 35.5%
(1)请你根据表格内容,提炼出两条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消除留守儿童的抑郁情绪,请你设计两项可行的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 怎么了?
男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 奥?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 那,咱们喊喊?
男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10、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11、“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12、“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13、“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14、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厘米(节选)
毕淑敏
1
【公共汽车上】
售票员:买票啦!刚上车的,没票的请买票!
小也:妈妈!快买票!
陶影:小也,车门这儿有条白线,先量量你有多高,超过了白现,就给你买票。
【小也走过去量身高。】
陶影:小也,你不够,还差一厘来。
小也:妈妈!我够了!我够了!(跺脚)你上次说我下次坐车就可以买票了。这次就是下次了,你为什么不给我买票?你说话不算话!
陶影:小也……
小也:妈妈……(焦急而略带哭腔)
陶影:我买两张票。
售票员:这孩子够高了吗?
陶影:您就别管了,我买两张票。
【售票员撕票。】
售票员:给您票,请拿好。
陶影:给你票,小也。
小也:哦——哦——我买票喽!我买票喽!
【小也把票粘在嘴唇上,像个风车似的吹得噗噗响。】
2
【到站了,母子下车。公园入口处,一个穿红衣的小伙子在收票。】
小也:妈妈,我看见公园的大门了!(小也手里拿着一张票自管自跑远去)
小也:(边跑边回头)妈妈快跟上!
红衣青年:嗨!小孩!票!
【小也把票递给红衣青年,他一把把票揪了过去。】
【陶影见孩子跑远了,也赶紧走过去,想赶上小也。】
红衣青年(不由分说拦住陶影,没好气地)票!
【A陶影无声地指了指小也跑远了的身影,当妈妈的总是这样,眼光跟着孩子,别的就都顾不上说了,意思是票在孩子手上。】
红衣青年:我问的是你的票!
陶影:咦,刚才那孩子不是给你了吗?
红衣青年:他是他的,你是你的。
陶影:小孩子不是不要票的吗?
红衣青年:谁说不要票的?谁说的?
陶影:票上说不到1.1米的孩子免费参观,超过1.1米的孩子照章购票。
红衣青年:呦嗬!记得还挺清楚!他在我这里跑过去的,我看得清清楚楚,我们这儿墙上有条红线,喏,就在那儿,他肯定超过了!
【小也见妈妈总也进不了门,又撅着嘴跑了回来。】
小也:妈妈!你怎么还不来啊!我以为把你给丢了呢!
【围观的人议论纷纷。】
陶影:小也,你过来。
红衣青年:对!小孩,到这墙根来!
【四周一时间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
【陶影很有把握地注视着这一切,自己的孩子到底有多高,每个妈妈都有数,当妈妈的心就是一把最好的尺。】
【B她胸有成竹地向小也点点头,小家伙挺大方地挺着小胸脯,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到了墙角的红线旁……】
【众人“呀”了一声,红衣青年冷笑声,墙上的红线像一条僵死的红蚯蚓,横在小也的前额上。】
红衣青年:(骄横地)哼!你还嘴硬!现在可没什么好说的了吧!没人能逃得过我的火眼金睛!(推搡陶影,不屑地)买票去!买票去!
【众人哄笑。】
陶影:(轻声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来的。不够!
小也:妈妈。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妈妈,你的手怎么这么凉呀?
陶影:(强自保持镇静,亲切地低头对孩子)小也,没什么大事,是妈忘了给你买票了。
小也:(惊慌地)妈妈,你真的没买票?我们幼儿园的老师说了,不诚实的人不是好孩子!
【陶影意识到今天这票是不能买了,一跺脚,拉起小也,拨开众人。】
陶影:走!小也!我们走!
【众人哄笑。】
3
【到了另一条马路上,卖冰棍的在吆喝,靠墙根的阴凉处,有一个老奶奶守着身高体重称。)
小也:(伸出手)妈妈?给我钱。
陶影:(掏了张纸币)买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小也绕过了冰棍车,径直走到了量身高的老奶奶面前,递上纸币。】
小也:老奶奶,您量量我到底多高。
【老奶奶拔出身高杆,抵住小也的头,眯着老花眼。】
老奶奶:小小子,站直着点,好,好,让奶奶凑近了好好给你瞅瞅……好嘞,你长大准能是个大高个,现在就1.1米了!
【就在老奶奶回答的那一瞬,小也惊恐地睁大了眼睛,他像对陌生人那样注视着陶影,撒腿就往前跑。摔倒了,爬起来再跑……在很远的地方停下来,充满疑惑地看着妈妈……】
【陶影惊异地看了看身高杆。】
陶影:(迟疑地)大妈,您这尺子准吗?
老奶奶:我这尺子是不准,可能让您高兴!哪个当妈的不巴望着孩子长高个啊!到我这儿一量,都比原来见长!话又说回来,别盼着孩子长!孩子一长大,当妈的就老喽!
陶影:(忧郁焦灼)大妈,您可给我帮了倒忙!
【陶影决定跟报社反映这件事。灯下,陶影费劲地写着信件,不时翻一下新华字典;写得不满意,就哗地撕掉。然后郑重地封好,贴上邮票。】
【陶影到邮局排队发言,把挂号收据细心地收起杂,回家后又在挂历上做了一个记号,开始了焦灼的等待。】
【一个星期天,陶影正在公用的水管前洗衣服。水哗哗地流着。】
公园主任:请问,哪里是陶影同志的家?
小也:我知道我知道,我领你们去。(三脚两步抢着带路)妈妈来客人啦!
陶影:我正洗衣服呢,是不是你大舅来了啊?
小也:(神秘地)不是,是两个不认识的老爷爷。
陶影:噢,快请进快请进!瞧我这一手的肥皂沫子!请些请坐,你们是……
公园书记:我们是万佛寺公园管理处的,找您来是想核对一下情况。报社把您的信转给我们了。
陶影:哦……是这样……(紧张地)小也,你到外面玩一会儿去,好吗?
公园主任:别让孩子走,我们已经找当事人核对过情况,情况属实。现在我们要实地测一下孩子的身高。小朋友,请你站到墙边来。
小也:(恐惧地陷入某种回忆)妈妈,我不!我再也不量身高了!
陶影:(镇静地)小也,听妈妈的话,站到墙边去,别仰着头,也别低着头,挺起胸脯,该多高就多高!
小也:哎!妈妈!
【公园管理人员拿出皮卷尺,拉直。】
【长时间的沉寂。】
陶影:(轻轻地,但是胸有成竹地)多少?
主任:(略有遗憾地)1.1米,正好。
陶影:(坚决地)不是正好,你们是过了1个月零25天才来的,孩子长了,那时候他差1厘米。
书记:(调解地)您说的也有道理,小孩是长得快。
陶影:这事不难查清楚,你们回去量量公园门口那条红线,就知道它“缺斤短两”(指公园门口那条红线标高不准确)了。
【主任拿出5元钱。】
主任:这样好吧,这是5元钱,算我们对您的一点小小的赔偿。
陶影:(宁静地)我不要,世上有的东西能赔,有的东西是不能赔的。
书记:(拿山两张门票,商量地)那天您和孩子最终没能参观成。我们都很遗憾。如果您一定不要钱,这里有两张我们公园的游览票,是长期有效的,欢迎您和孩子再次光临。
陶影:(平和地)不,我不要,如果我们哪天要会我们会自己买票的。
主任:您一定是心里咽不下这口气是不是?我们回去就处理当事人,扣发他的当月奖金,叫他给您来当面赔礼道歉,也好挽回我们公园的名誉。
陶影:(惊讶地制止)别!可千万别那样!
主任、书记:(异口同声)那你到底要怎样?
陶影:(恬淡温和地)小也,你过来。
【小也乖乖地走过来。】
陶影:小也。叫“爷爷”。
小也:爷爷,爷爷。
陶影:谢谢两位领导,这么大热天的到我们这小院里来,钱请你们收起,票也请收起,就是那天当班的查票员,也请千万不要难为他。他虽说态度不大好,也是挺负责……
书记:那您写这信图的是什么呢?
陶影:(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15.本剧的戏剧冲突围绕“该不该买票”而展开,请根据剧情发展,梳理下列内容。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老奶奶好意把小也身高量高了,陶影很焦虑;
④陶影写信去报社反映公园“缺斤短两”的标高红线,焦灼等待反馈;
⑤__________
16、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选择一处舞台说明,分析其表达作用。
17.校园艺术节即将开幕,话剧社要为自己排演的《一厘米》拟写一则广告词。请从以下几个词中选取一个词语作为主题,并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
赔偿 尊严 母爱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一个新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个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一条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叽叽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甘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儿。而且,他们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躁,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便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颈,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随之撒手松开风筝线。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而是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你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那里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18.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这篇小说以__________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_______________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19.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小说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并分析。
20.下面的语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加点的词语进行品析。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21.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又有哪些内涵?
22.小说借塑造“鹞爷”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旗 手
罗烽
周长江在全队里醒得最早,每天是那样,当他爬到小山岭锻炼臂膀的时候,他还看不见太阳的影子。
他在突击队里充当旗手,到明天已经有两年的历史了。两年的时光,和敌人接触不下二百次,队长战死九名,十八名队员中,只有万广源和佟志还是他的老伙伴,其余那些全数伤亡了。
伙伴在不断的恶战中,不断地伤亡和添补着。旗手周长江就在这样环境里,以伙伴和敌人的血培养得一天比一天撒野起来。他左手笔直地举起那面被风撕破的,被血溅染的“抗日义勇军”的旗帜,右手握住手枪向日方瞄射,并且他总是拼死命地喊着:“杀!……杀!……杀!……杀!……”
鸟从窠里飞出来了,它们绞成一股粗大的绳索,在山谷间、在桦林中到处噪叫。这时候周长江也从他的窠——山洞里走出来,他愉快得像一只小鸟,一边掠着野花,一边跳跳趾趾地向山顶上爬,刚爬到山半腰,他遇见放哨的老伙伴万广源。
万广源先打招呼:“老周。”
“嗳。”
“老周,你明天两年了。”
“嗯。”
“明天,队长给你庆祝两周年纪念哩!”
“可是,明天你也两年了,一道庆祝吧?”
“不,咱们不同;队长说你是咱们队里独一无二的功臣哩!”
“我有什么屁功!有功的人都牺牲了!”
他们同时很响地叹了口气。周长江就丢下万广源爬到山顶上去。
风很硬,白桦林的树梢在周长江的眼下弯曲着腰部摇晃着,肥大的叶子挤擦着扫动着,发出松涛般的巨响。
这也使他兴奋,他感觉这是陷在大敌之前,正需要他登高振臂一呼,大家冲杀过去,于是,他就以那瞰望不尽的白桦林,作为假想敌,认真地做一个举旗、冲杀的姿势并且呼啸起来:“杀!……杀!……杀!……杀!……”
声浪在山谷间、桦林中激荡着,鸟惊扰起来,成群地从树顶一直钻到半天空,隔一会儿四散开了,渐渐又回到它们的枝头上。
他站在山岭上锻炼着臂膀。虽说是夏天,从夜里袭来的潮风,总是森凉的,它围绕着山岭回旋,好像冬季的海潮拍击着周长江的全身,然而他坚韧的皮肤,丝毫不为蹂躏,而他的四周竟像荡起温流,他出汗了哩。
哨兵万广源在山脚下招呼着:“下来,老周……”
他立刻跑下来了。另一个队员催促着说:“准备!”
周长江回答那个队员愉快的一笑,一直就跑回山洞里去。队员们的武装已经准备好了。
他拿起旗子和手枪来。全队跟随着他,仿佛一条蛇虫,在起伏的山冈上蜿蜒前进。
大家埋伏在一段山沟里,前面有矮的树丛屏障着。他们的枪口从小树夹缝伸出去,几乎埋没在青草里了。小虫和蚱蜢被这骚动惊扰了,横竖乱飞一阵。
周长江的心脏为这最大的兴趣跳动着,他握牢了旗子和手枪。两条腿运足了竞走时的冲力。喉咙似乎在发痒;他竭力梗止着他那熟练的歌子——让杀……杀的声音变成迫促的呼吸。
他猛然想起老伙伴万广源方才对他说的明天庆祝两周年纪念的事情,他暗暗地觉得惭愧,他自问自己:“我有什么功劳配得起庆祝呢?”
他总是觉得什么也没有。
然而,庆祝明天一定要举行的,这使他局促不安了。他非常害臊,全个身子发热,他蜷伏在壕沟里,简直像盖在蒸笼里的蜗牛,尽可能地缩曲着。
旗子已经展开了,它像不甘寂寞似的,在树丛后面震荡着翅膀。和周长江的心翼的鼓动,总是非常谐和的。
现在他把全副的精神,集中在一个问题上:要怎样才能配得起明天的庆祝呢?这时候他心翼的鼓动就超过旗子的震荡了。
他思索着,一直地思索着……
一排枪声,接着又是一排枪声,他好像是被惊醒了。当第三排枪的枪机还没有扳动时,周长江就像一匹不羁的烈马,跃出了壕沟,其余的队员也就一拥而上,紧急的枪声,混着拼命的喊叫:“杀!……杀!……杀!……杀!……”
敌人的队伍零碎了,忽然又集拢起来,伏在草地上开始还击。子弹好像广漠上的飞沙,向着周长江扬来。
旗子被打穿了好几个窟窿,但是它依然伸展着腰板,拨开很密的枪弹向着敌人冲进。在距离敌人二百码的地方。旗子突然扑倒了,立刻又跃立起来,便勇猛地追迫着敌人。
于是,敌人的阵线上紊乱了,活着的抛下伤亡的向森林里逃了。
和每次一样,周长江第一个先抢到敌人的阵地;和每次不同的是,周长江跌倒了。
他跌倒在一个已经死了的敌人身上,他还要挣扎起来,可是不能了,只有那面旗子插到草地上摇动着。
队长和队员们随后也赶到了,大家都积聚在周长江的身边。队长丢开手枪,俯身就把周长江抱起来并且问道:“不要紧吗?”
“不要……紧!”
虽然是响亮,但已不像周长江的声音。他睁大着眼睛,让痛苦变为微笑。而且他的身子渐渐从队长的臂膀里沉坠下去。
队长战栗着,咬着牙齿又把周长江放在草地上。周长江的胸部被血水浸满了。
队长又问:“你愿意怎么办?”
“庆祝我吧!”
“还有什么话?”
“这面旗子送给我。”
他始终握紧旗杆。直到队长把旗子蒙在他的脸上,他也感觉不到死的恐惧。这时他还可以听得见许多伙伴的叹息声,他愉快地微笑着,他用力掘动着旗杆,想要把旗子揭开,亲眼看看自己的光荣队长流着眼泪举起手枪,像瞄准为光荣而死的伙伴的头颅一样地瞄准自己。
然而,他遗憾了。
在他呼吸截止的时候,旗子上溅满了兴奋的血花。
(有删改)
2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了周长江的生活习惯及身份,随后交代的突击队具体伤亡人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B.周长江与哨兵万广源关于功劳的看法虽然各有不同,但都体现出二人对牺牲战友的崇敬和怀念。
C.小说中关于旗手周长江把白桦林当作假想敌的描写,可以看出他善于利用周围环境进行战前训练。
D.小说中多次出现周长江与战士们的喊杀声,表现出他们奋勇杀敌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2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点出旗手所举为“抗日义勇军”旗帜,暗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作品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关联起来。
B.小说常以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写旗手内心的“惭愧”和“害臊”,表现了周长江腼腆犹豫的性格特征。
C.文中对“鸟”“风”和“白桦林”的描写突出声响,呈现了战斗发生地山岭的独特景象,烘托了战斗到来前的气氛。
D.本文与《百合花》的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战争时期,都通过写一名革命军人的牺牲,展现那个时代军人的崇高情操。
25.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关于旗子的描写都极富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6.小说在旗手周长江牺牲前多次提到“庆祝两周年”,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
1. B 2.D 3.A 4.B 5.C 6.D 7.各领风骚 神秘莫测 幽默活泼
8、示例:儿女是父母永远的牵挂——常回家看看
9.(1) 这是一道图表题。解答时,把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抑郁情绪。而解决抑郁的方式,又以“对同学说”和“不说”所占比例最大。
①很多留守儿童有抑郁情绪;②留守儿童解决抑郁情绪的主要方式是对同学说或者不说。
示例:举办“我与留守儿童心连心”演讲比赛;开设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课;组织留守儿童看电影。
10、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11、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简做要的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剧中做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2、戏剧语言,有时候含蓄蕴藉,有丰富的潜台词,即言外之意。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13、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14、略。
15、①小也要妈妈为他买车票,陶影勉强答应;②红衣青年认为小也应该买公园门票,陶影提出质疑并拒绝;⑤公园领导上门核实陶影反映的情况并道歉,陶影拒绝赔偿。
16、示例A:陶影很担心跑远的小也,告诉红衣男子儿子在前面,所以“无声地指了指”,她确定儿子不到1.1米,不用买票,只要她自己有票就行了,并告诉红衣男子自己的票在孩子手里。表达了孩子不能离开母亲的现实,这是母亲对孩子的爱的体现。从而引出接下来小也跑回来量身高,红衣男子和陶影因两人只一张票,故意逃票的矛盾。
示例B:陶影对儿子很了解,所以儿子身高不到1.1米“胸有成竹”;小也觉得妈妈在公交车给自己买了车票就意味着自己的身高已经到了1.1米,所以“雄赳起气昂昂”带着自豪去量身高。这恰好与接下来剧情的发展——“小也的身高超过了公园1.1米的标高红线”构成了突转。
17、示例:
选择“赔偿”:5元钱的门票可以按制度赔偿;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和粗暴,损害了一位品格诚实的母亲的尊严,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赔偿的。
选择“尊严”:陶影本是一个诚实、正直的人,但在红衣青年的误会和众人的哄笑中使她的尊严受到了侵害;更重要的是,儿子小也对妈妈的诚实也产生有了质疑;所以陶影对儿子有没有达到1.1米的重视,是为了讨回失去的尊严。
选择“母爱”:陶影明知儿子身高不到1.1米,但在公交车上为了儿子想长高的心愿,选择给儿子买票;陶影不怕麻烦地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公园“缺斤短两”的标高红线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在公园领导上门核实情况后时,陶影拒绝公园的赔偿,只想让儿子知道妈妈并没有说谎,这是一种深沉的母爱。
18.风筝 即将消失的村庄
19.事情:①自幼学艺扎风筝,经他手的风筝活灵活现,给归途的人以慰藉;②后来成为民间艺人,上过电视,吸引过外国人参观;③手艺失传,儿子只学了点儿皮毛,便去城里开店赚钱。作用:①交代主人公鹞爷和故事的背景,补充故事情节;②为下文写鹞爷和小男孩放风筝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暗示文章主旨:重视“根”的传承,不忘初心。
20.“掏空了身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整个村庄只剩一个空壳的现状,突出了村庄的寂寥、落寞和破败,暗示着村庄即将消失,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低沉与无奈的心情。
21.示例;①根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情,是漂泊在外的人的依靠和精神慰藉。②根是传统文化和手艺传承的源泉。③根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会让我们迷失。
22.示例:反映了留守老人(传统民间艺人)的落寞;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农村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大量农村劳动力与人才的流失;传统手艺无人传承和继承变质的现状;现代人对“根”的迷失;等等。
思考:重视民间艺人的手艺,改变乡村破败落后的现状,吸引人才回流,传统工艺也要不断继承和发展,与时俱进;追本溯源,不忘初心;重视“根”的教育与传承。
23.C
24.B
25.①运用拟人手法,以旗写人,展现人物的英雄气概。
②动词运用极为传神、“震荡”“扑倒”“跃立”“追迫”等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每点2分)
26.①能更细腻地表现旗手周长江的心理,突出他用战斗胜利来“庆祝两周年”的决心与渴望。
②周长江牺牲在庆祝两周年的前一天,带给读者心灵强烈的震撼,增添了小说的悲壮色彩。
③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抗日报国的革命英雄主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