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
素养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孟子生平及其思想主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熟读并背诵课文。
2.能快速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主要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3.学习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学做“大丈夫”,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1课时
◎重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情境预设
陈毅《梅岭三章》里有诗句“取义成仁今日事”,其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出自《鱼我所欲也》,那么“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 文中是如何阐述的 我们一起到《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去寻求解答。
·导学建议·
课前准备:①让学生查找与孟子有关的资料,使之对孟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②准备与“逆行”等有关的诗歌和视频(或图片)。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其学说对后世文化影响很大。
孟子主张“仁政”,推崇“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
1.请对照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
今义: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古义:
今义:
③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
今义: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今义:
⑤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今义: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富贵不能淫》中的三句话: , , 。
·导学建议·
疏通文意一般可按照“解词—串意—顺意”三步进行。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充分利用课下注释、
工具书理解词义,翻译语句;(2)理解字词时用归纳法和比较法,即将一课中或每课中的某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通假字或虚词的不同用法加以归纳、比较,以巩固知识结构;(3)理解文意要用联系法,即在学习中要联系前后文,联系多个段落,联系时代背景,理清文章的内在条理,理解全文大意。
【答案】1.(1)①同“避”,躲避 ②同“辨”,辨别 ③同“德”,感恩、感激 ④同“向”,先前、从前
(2)①能够用来,可以用来 表示许可
②这 判断动词
③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豆子
④古代的一种量器 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⑤益处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2.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
找论点,明方向。
文章的论点是怎样被提出来的 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
·学习小助手·
本文并没有直接提出论点,而是先论述了鱼和熊掌的关系。
【答案】提出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文章开篇运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说理深刻。
任务驱动二
剖过程,明思路。
浏览课文,分组探讨: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答案】文章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德的人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 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劝诫人们要做到“舍生取义”,停止为了各种欲望而舍弃“义”的行为。
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喻、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任务驱动三
品内容,明思想。
1.如何评价本文中的“义” 与现在的“义”含义相同吗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中华儿女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先辈的“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查阅资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心中的孟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习小助手·
论世方能知人,认识一个人要结合时代特点。另外,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理解人物。
·导学建议·
可以组织学生做这方面的主题发言,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累,提升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答案】1.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是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可以赋予“义”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2.示例: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官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是一个仁义之人。孟子主张“仁政”,重视“义”,而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则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可以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在这一方面可谓高屋建瓴。
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辩论家。他义正词严,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辩论家的形象。
……
备选问题
有人说:“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部分内容有割裂文意之嫌。”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示例一:这个说法没有道理。第1段提出论点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证了观点的正确性;第2段则从正反两个方面摆事实,论证了观点的正确性。先讲道理,再摆事实,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讲道理和摆事实分成两段比较合适。
示例二:这种说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力量,属于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1段。
第2课时
◎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语言特色。
情境预设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成为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祖国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令人深思,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体会这种写法,品味其语言特色。
【预习导学】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2.理解型默写。
(1)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2)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
3.写出一两个你知道的有关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及一句表现他(她)的气节的诗词或名言。
【答案】1.C
2.(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
品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分组探究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①类比论证、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即选择义。
②对比论证:第1段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义”大于“生”的道理;第2段中把“乡”与“今”对“万钟”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丧失“本心”之人的批评与嘲讽。
③举例论证:第2段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典型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人人有‘本心’”的观点。
任务驱动二
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苏洵说:“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意思是说,孟子的散文,语言简练,但表达的意思却很充分,不做武断的言辞,却很有力量,使论敌无法招架,不能不折服。本文较好地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论辩特色,试简要分析。
·导学建议·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是需要以反复的吟诵为前提的。而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最基础、最实用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孟子的文章,语言自然流畅,善用排比句式,节奏感强,富有气势,适合朗读、背诵。
【答案】本文的主要风格特色是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读起来使人感到一气呵成、淋漓痛快,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的雄辩、善辩。
善用排比。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排比,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巧用比喻。文章开篇把抽象的生与义比作鱼和熊掌,以“舍鱼而取熊掌”喻舍生取义,不仅提出了中心论点,还通俗形象。
妙用对比。如将鱼和熊掌进行对比,将生与义进行对比,把轻生重义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进行对比,在互相比较中,把道理说透,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围绕一个中心反复论述,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文章语言流畅,气势磅礴,富有鼓动性。
任务驱动三
回顾课文,学习进步思想。
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杀身成仁”的观点是一致的,请结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世仁人志士的影响。
【答案】示例:孔孟的观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激励我们在面临死亡时,在利益面前,要经受住考验,要舍生取义,要有羞恶廉耻之心,不要丧失了人的天性和本心。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慷慨就义;谭嗣同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不肯逃亡,誓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也不肯泄露党的机密……他们正是从孔孟的学说里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才为民族、为祖国、为人民而舍生取义的。
备选问题
孟子主张的“舍生取义”影响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教育则强调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
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能见义勇为、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要保护好自身安全。
思维导图
再读课文,梳理思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