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0 唐雎不辱使命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0 唐雎不辱使命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1 21:3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唐雎不辱使命
素养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把握主要故事情节。
2.体会人物对话的特点,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掌握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的精神。
情境预设
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战国最后十几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国,前225年灭魏国。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国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一次,秦国就想用惯用伎俩轻取安陵。出小饵以钓大鱼,是秦君的故技。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惠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技重施。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覆辙,还是学蔺相如,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预习导学】
  【走近作品】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②太守谓谁
B.①故不错意也  ②故君子有不战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岂直五百里哉  ②争高直指
2.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答案】1.B 2.C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
读讲故事。
·导学建议·
读讲故事,就是感受课文内容,可以创造性阅读,激发阅读兴趣。要读出文章的层次,像讲故事一样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要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像讲故事一样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提示】在读讲故事之前注意把握以下内容:
①起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愿终守之;秦王不说;安陵君使唐雎使于秦。
②经过:故不错意也——非若是也
轻寡人与——虽千里不敢易
③高潮:天子之怒——布衣之怒/士之怒
④结局:秦王长跪而谢之
任务驱动二
品评人物。
1.从每段人物的对话中找出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句,并进行评析。
·学习小助手·
课文可以分为两大组对话:第1段是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第2~4段是秦王与唐雎的对话。
2.文章除了运用对话刻画人物,还运用对比、衬托手法来刻画人物,试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答案】1.第1段:①秦王“其许寡人”的“其”,在这里起加重语气的作用,表现秦王盛气凌人、轻慢专横的样子;②安陵君“愿终守之”的“守”,表现安陵君忠于先王的遗业、维护主权的意愿;③表明安陵国虽无扩张之意,但有御敌之心,也表现了安陵国君不畏强暴、坚守国土的精神。
第2、3段: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秦王一见面便严厉质问,有居高临下之意。②“且秦灭韩亡魏”,秦王意在炫耀军事实力,企图击垮唐雎的意志,可见秦王的不可一世。③“以君为长者”,秦王阴险狡诈,兜售骗局,在玩“软”的一套。④“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秦王咄咄逼人,表现出其奸诈、骄横的特点。⑤“否,非若是也”,唐雎先缓和语气,表现出唐雎的智慧。⑥“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从容说明不肯易地的原因,强调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唐雎一把揭穿秦王的骗局,在委婉中带着强硬,在反诘与蔑视中含有嘲讽,表达了自己坚定的立场。
第4段:“色挠,长跪而谢之”,写出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侧面表现了唐雎智勇超群的大无畏精神。
2.示例:鲜明的对比手法。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的,他俩之间的唇枪舌剑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一个前倨后恭,一个先恭后倨。一倨一恭,形成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人物的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同时也衬托出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一课一法
四法精准分析人物形象
1.根据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分析人物形象。
2.根据人物语言、行动、神态变化等揣摩人物心理。
3.结合全文来分析局部语言等。
4.多用比较法来分析人物性格。人物性格不同,言行举止便不同。分析时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是另一种言行举止应该是什么样的性格 在比较中更显人物特性。
3.分角色演读课文。
①演出形式:演读,分两组进行,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②演读范围:课文的第2~4段。
③演读地点:讲台。
④演读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
任务驱动三
明晰技巧。
在这场强国与弱国之间的外交斗争中,唐雎凭借出色的外交技巧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外交技巧中说话技巧是重要一环,唐雎的说话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唐雎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然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二是“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面对秦王“天子之怒”的威吓,唐雎正气凛然,列举三位布衣刺客的经典例子,警告秦王必须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寻死地,否则“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三是“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绝不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有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
思维导图
根据文章的写作思路,从唐雎的视角,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或短语概述此次使秦之行。
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临危出使 沉着应对(或“抵制骗局”) 针锋相对(或“反击护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