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送东阳马生序
素养目标
1.识记与作者、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序”这一文体特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文章“劝学”这一主题。
3.学习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4.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懂得珍惜当下,努力学习。
第1课时
◎重点:学习分析细节,理解文章“劝学”这一主题。
情境预设
“囊萤映雪”的故事家喻户晓,它赞誉的是刻苦学习的精神。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的求学经历。
·导学建议·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古今中外名人刻苦学习的例子,在课上进行展示,创设情境。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文史公”。
1.解释下列多义词。
若
患
足
质
2.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录毕,走送之
古义:
今义: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今义:
(3)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今义:
(4)日再食
古义:
今义:
(5)右备容臭
古义:
今义:
(6)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古义:
今义:
【答案】1.动词,好像 动词,如、比得上 动词,担心、忧虑 名词,忧患、忧虑 名词,脚 动词,值得、足以 动词,询问 名词,资质
2.(1)跑。 行走;离去。
(2)借。 虚伪的,不真实的。
(3)热水。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4)两次。 表示又一次。
(5)香气。 气味难闻,跟“香”相对。
(6)古代学官名。 学位的最高一级。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
听读课文,梳理层次。
1.有条理地梳理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提示:①讲述“我”幼时“嗜学”的故事。
②继续写“我”求学之苦、从师之难。
③写现今太学生学习的优越条件。
④赞赏马生,点明用意。
2.复述课文时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如以“宋濂的求学故事”为题,抓住关键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复述。
·导学建议·
引导学生按照主题线来梳理课文,掌握“围绕中心”的要义。
复述课文前,要让学生明确三点:要有中心,有主线;要有关键点,即合理概括作者的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从师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这些
困难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要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分组进行,并由每个组推选两名代表复述课文,其他同学补充或点评。
任务驱动二
寻找细节,引起共鸣。
分析作者克服求学、从师苦难的细节描写,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及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答案】
细节描写:本文的细节描写有很多。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作者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如在眼前。又如“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作者虚心求教的情态。再如,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写“同舍生”的穿着,颇为传神。
感动的地方: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作者不攀比,一心向学,求学意志坚定,讲求精神层面的富足,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体现出的作者的精神:勤奋好学、虚心求教、意志坚定等。
任务驱动三
结合体裁,把握主旨。
文章的题目为“送东阳马生序”,然而文章一开篇,作者就大量叙说自己的求学之苦,因此有人认为作者写作该赠序的真正目的是夸耀自己。对此,你怎么看
·学习小助手·
可结合文章的题目和体裁特点去分析:作者为何要写作此序送给东阳马生 赠序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我不赞同“作者写作该赠序的真正目的是夸耀自己”这一观点。作者开篇便现身说法,从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切入,又兼用对比,用种种具体的事实说话,激励年轻人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正如文中结尾所说:“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作者给马生赠序意在“劝学”,勉励马生勤奋学习,要有所成就。
备选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与下文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篇文章所讲的道理,有哪些相同之处 有哪些不同之处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答案】
示例:
相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处:《送东阳马生序》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也谈了尊师之道;《与友人书》则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讲为学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或“开阔眼界”)。
第2课时
◎重点:
1.理解并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体会作者求学精神的现实意义。
情境预设
如今我们拥有丰富的藏书,免了抄书之累;有了宽敞的教室和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满怀爱心的老师,免了奔走求师之劳;有了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优越的生活条件,免了口体之苦。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学习呢 让我们继续走进《送东阳马生序》,观先贤,明道路。
【预习导学】
1.根据提示,用课文语句填空。
(1)文中揭示作者小时候即有强烈的读书愿望、浓厚的读书兴趣,为全文定下基调的语句是“ ”。
(2)文中表现作者平时求教于“先达”时恳切和恭敬的句子是“ ”。
(3)文中指出作者面对“同舍生”“烨然若神人”而“略无慕艳意”的原因的句子是“ ”。
2.古人读书像本文作者宋濂一样勤奋、刻苦的不胜枚举。如战国时苏秦、汉时孙敬“ ”(填一个成语)是克制自己的困乏,车胤、孙康“ ”(填一个成语)是利用有限的外部条件。
3.请你从宋濂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1)余幼时即嗜学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3.示例一: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刻苦勤奋,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示例二:磨难有时也是一笔财富,它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激发潜能,最终提高其能力,促使其成功。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
记者采访,审美鉴赏。
以记者采访的方式现场采访同组同学,围绕“用审美的眼光看,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吗 美在哪里 ”这一话题,与大家交流。
·学习小助手·
美有多种类型,修辞之美、表达方式之美、结构之美……如本文在写作者抄书之苦、侍师之态、受冻之状时,用了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鲜明生动,读之如在眼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答案】示例:①借事说理、寓理于事。作者当时是硕德长者,赠言的对象是一个同乡晚生,但文章没有盛气凌人之感,而是通过现身说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激发学习的动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反面教育,而这一切又无一不是为了勉励马生。
②对比手法。如作者用自己当年求学时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态度与“同舍生”进行对比。作者虽在衣食住行方面不如“同舍生”,但因为自己“有足乐者”,追求的是知识才学,所以“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形象,更鲜明,更有说服力。
③词语的选用。如“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中的动词“趋”“从”“执”“叩问”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求知欲望。
④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例如,写到“趋百里外”向“乡之先达”求教的情形,写了周围的环境(“门人弟子填其室”);写了“先达”的表现(“未尝稍降辞色”“叱咄”),把“先达”庄重、严肃的态度写得很有声色;写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人物的神态。
⑤本文还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如写“同舍生”的服饰华贵,细致地写了穿的衣服、戴的帽子、佩戴的玉环、腰间的佩刀和容臭。这样更衬托出作者“缊袍敝衣”的朴素。
任务驱动二
发表观点,个性表达。
1.嗜学的作者在“先达”面前“不敢出一言以复”,你是怎样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的
2.宋濂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马生什么道理 在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条件优越的今天,宋濂身上所具有的哪些精神依旧值得我们借鉴
·导学建议·
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让学生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最好能有不同的看法。讨论中看法不一致不要紧,通过讨论甚至辩论,更有利于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如果能有同学就此谈到尊师重教与师道尊严的关系,甚至引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句,则更有助于将讨论引向深入,应该大力表扬。
【答案】1.点拨:首先,我们要肯定作者宋濂在求学时尊师的态度。其次,我们要摒弃封建社会盲目听从老师的迂腐的态度,特别是“不敢出一言以复”这一做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站在与老师平等的立场上沟通交流。
2.点拨: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
示例:虽然现今的学习内容较之前更为丰富,学习条件也更为优越,但是作者不怕艰苦、勤奋好学的求学精神,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对后辈晚生的热情关怀、谆谆教导的态度,以及他的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任务驱动三
对比阅读,比较优劣。
本文虽旨在劝学,但是并不讲大道理,而是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叶也写了一篇《送东阳马生序》,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段落,比较一下,哪篇的劝学效果更好
小叶写的片段:贫困是一位良师,苦难是一所学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业精于勤,荒于嬉”,良好的读书条件并非人皆具备。期望马生能珍惜年华,精心向学,终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答案】明确:宋濂写的劝勉效果好。小叶写的只是空头说教,说服力不强。宋濂以自身经历相告,循循善诱,比板起面孔说教更能起到激励作用。这种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的劝学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
一课一法
巧妙筛选整合信息
不论是对比阅读还是表达观点,都是建立在筛选整合信息的基础上的。筛选整合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语言标志获得相关信息。如标题、注释、表总结或对照的词语等,抓住这些语言标志,有助于我们找到相关信息。
2.根据照应,反复确认重要信息。
3.抓住关键句获取重要信息。
4.根据题目要求或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
5.根据题目要求比对或组织语言:选择题,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句,将原文有关语句与选项对照,从中找出正确信息;简答题,分点组织语言作答。
备选问题
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学了本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答案】
示例:梅花香自苦寒来。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持之以恒,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被克服。在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
思维导图
再读课文,梳理思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