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1 21:5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素养目标
品读中华文学精品,感受讽刺作品的特点。
【学习任务】
1.了解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了解《儒林外史》的写作背景。
2.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领会作品主题,分析典型人物形象。
3.进行专题探究,探究作品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重点: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情境预设
对于《儒林外史》,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上学期学过的《范进中举》就出自此书。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今天,让我们走进《儒林外史》,去感受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
·媒体使用·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儒林外史》的宣传片或精彩片花。
·导学建议·
通过《儒林外史》中的经典故事引入《儒林外史》,再顺势导入名著。
【预习导学】
  让我们运用平时的阅读积累填写下面关于《儒林外史》的基础知识。
1.作品名片。
作者:  
成书时期:  
叙述体式:  
故事背景:
历史地位:
篇幅:
主要人物:
2.《儒林外史》中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  ,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  ”。
【答案】1.吴敬梓 清代乾隆时期 章回体 封建的科举制度 是一部以封建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 共56回 范进、周进、汤奉、王惠等
2.杜少卿 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
知人物,讲故事。
·媒体使用·
多媒体播放《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参照相关影视作品的剧照。
·导学建议·
可以“分门别类”,在选择人物形象的时候,应注意人物要具有典型性,尽可能给出一些简介。
1.猜人物
(1)关键信息:南昌太守,典型贪官,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一到任就定做了一把头号库戥。
他是  。
(2)关键信息:花钱捐监生,临死前因为油灯中有两茎灯草而不肯咽气。
他是  。
(3)关键信息: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人到花甲却连个秀才都没中,不禁悲从中来,撞号板号啕大哭。商人凑钱帮忙捐了个监生,从此仕途得意。
他是  。
2.说故事
仿照示例,任选《儒林外史》中自己熟悉的一个故事,把它讲给其他同学听。
示例:范进中举的故事
范进原先是一个穷书生,常遭到街坊四邻以及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嘲讽。他为了考取功名不惜让自己的妻子、母亲饿着肚子。终于,范进考到了举人,让大家刮目相看。但是因为不相信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范进竟然疯了,最终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才恢复正常。
·学习小助手·
章回体小说的回目起着很好的提纲挈领的作用,仔细阅读回目,对概括故事情节会很有帮助。
·导学建议·
参照目录回忆相关情节,讲述时,大意对即可。
【答案】1.(1)王惠
(2)严监生
(3)周进
任务驱动二
析写法,明意义。
以匡超人为例,探讨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笑中含泪的人物形象,其被视作一幅士林的“群丑图”,又被视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借助他把儒林中的附庸风雅者(如景兰江、赵雪斋)、追求功名富贵者(如马二先生),以及泼皮无赖似的潘三之流集中到一起,既展示了士人秀才们的酸腐,又显示出对追求功名富贵者的辛辣嘲讽。故曰:匡超人这一形象已穷极文士情态、荟萃儒林痛丑。作者对他笔下的匡超人及其他人物的态度只是批判与抨击吗 阅读《儒林外史》,从三个角度讨论、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角度一:事件
匡超人,由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无耻之徒,原著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
角度二:方法
回顾并叙述从小说第15~18回里读到的匡超人印象,探究小说是如何描写心地善良、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匡超人的。
角度三:意义
小说总共56回,却用了5余回来塑造匡超人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用意何在
【答案】角度一:原著中,匡超人不顾夫人意愿,执意送她去乡下;隐瞒婚史,与辛小姐再结夫妻;听闻旧友潘三入监,不去探望;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不以为耻;等等。
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令人生厌与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并不是这样一个丑态百出之人, 而是一位心地善良纯净、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
角度二:第15回: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家,于是流落在此。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求取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整日杀猪磨豆腐,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甚是体贴周到,每日念书至四更鼓。小说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个超级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他因知书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相公。
第17回:匡超人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但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他。于是,他躲回杭州,旧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 是为利 ”众人道:“是为名。”景兰江又说道:“ 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 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哩!”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除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 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小说在第18、19回里写到他与潘三的相遇,这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在潘三眼里,“这一班人(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还说景兰江因为作诗把头巾店的本钱败得精光,他告诫匡二相公:“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 ”在潘三的招待宴请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隐瞒婚史,再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可笑可鄙之徒。
角度三:①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②作者借匡超人把儒林中附庸风雅者与追求功名富贵者集中在一起,既展示了秀才们的酸腐,又显示出当时士人对功名的追逐,只匡超人便已穷极文士情态,尽显儒林的痛与丑。
任务驱动三
探究《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典范。要体会作品的讽刺艺术,就需要关注细节,推敲细节,从细处着手,从小处着眼。
任务一:本书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对比的手法,请试着找出几例,并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任务二:除了对比手法,夸张也是讽刺时常采用的一种形式,试结合具体内容体会。
【答案】任务一:提示: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对比。对他的称呼不同,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虾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品貌好”;两次的贺礼也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披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通过对比,他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还有对众乡邻的对比:范进中举前对范家揭不开锅、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形不闻不问;范进中举后赶紧送酒送肉,搬桌拿椅。作者对他们嫌贫爱富的心态,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对比之中写出了人性的淡薄和世态的炎凉,极富讽刺意味。
正面人物有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反面人物如前面提到的胡屠户以及众多贪污腐败的官僚。这鲜明的美丑对比,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任务二:当范进面对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大喜时,他那颗因饱经辛酸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灵,承受不住这强烈的刺激,于是,“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作者集中笔墨来写这极度兴奋的一瞬,把看似荒唐的现象表现得如此合乎生活的逻辑,将当时的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的这种社会现实加以夸张的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思维导图
根据作品内容,完成填空。
【答案】清 封建社会的腐朽 反对八股文、科举制度
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