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七下 期中培优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 七下 期中培优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2 08:44: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期中培优试卷(A)
[分值: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如图是胎盘与脐带血液循环示意图。a血管中血液成分特点是(▲)
A、二氧化碳含量较高,营养物质丰富
B、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代谢终产物较多
C、氧含量较高,营养物质较丰富
D、氧含量较高,代谢终产物较多
2、我们平时吃的“豆芽”菜,主要是由绿豆的哪一结构发育而来的(▲)
A、胚根 B、胚芽 C、胚轴 D、子叶
3、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无菌棉棒擦拭手心后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进行接种
B、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C、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D、接种后的培养基应再次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4、如图所示,海北中学有一个跑道为400m的操场,在操场的主席台和观众席上方一字形排列着A,B,C三个相同的音箱。在一次运动会的开幕式上,站在操场中的所有同学都可以听到音箱发出的足够大的声音,但站在某些位置的同学却感觉听不清音箱中播放的内容,在图1,2,3三个位置中,位于哪个位置附近的同学应该是“感觉听不清”的 (▲)
A、1 B、2 C、3 D、在哪个位置都一样
5、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的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9秒,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则被测车的车速为(▲)
A、20米/秒 B、25米/秒 C、30米/秒 D、40米/秒
6、用可以写出红颜色字的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一行字,则这一行字(▲)
A、在阳光下会吸收白光中的红色光,所以这一行字是红色的
B、在阳光下会反射白光中的红色光,所以这一行字是红色的
C、由于它能发出红色光,所以这一行字是红色的
D、如果只用绿色光照射上去,这一行字就是绿色的
7、路灯高度为6.8米,人的高度为1.7米,当人行走时,头顶的影子在地面上以1米/秒的速度匀速移动,则(▲)
A、人不可能匀速行走 B、人以0.75米/秒的速度匀速行走
C、人以4米/秒的速度匀速行走 D、人以0.25米/秒的速度匀速行走
8、假设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人们观察到的日出时刻与实际存在大气层的情况相比(▲)
A、将延后 B、将提前 C、不变 D、在某些地区将提前,在另一些地区将延后
9、光束AB射到一玻璃球表面,经折射而穿过玻璃球,则其中可能正确的光路图是(▲)
A、a B、b C、c D、d
10、如图所示,墙面上挂着标有“255”数字的牌子,在其相邻的一墙面上挂着一平面镜,地面上也放有一平面镜,通过平面镜不可能看到的数字是(▲)
A、522 B、552 C、225 D、252
11、如图所示,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在其中任一位置放置光源S,那么它所成的像共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2、将两根筷子竖直插入一个注水的圆柱形玻璃杯中,插入水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最后看到的情况是(▲)
A B C D
13、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及光屏处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可以判断,他所使用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8厘米 B、一定在8厘米到10厘米之间
C、一定大于20厘米 D、一定在10厘米到16厘米之间
14、在一个不透明的木板上,钻一个小孔,用眼睛通过小孔可以观察到一定的范围,如图所示。在小孔中嵌入一定形状的玻璃制品,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则在图中的四个截面中能够获得最大观察范围的是(▲)
15、如图所示,F1、F2是凸透镜的焦点,S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点光源、S 是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始终保持u>f),像S 远离透镜移动的情况是(▲)
A、沿平行主轴方向 B、沿O与S'连线方向
C、沿F2与S'连线方向 D、沿F1与S'连线方向
二、填空题(共9小题,每空2分,共32分)
16、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如图所示的3种细胞结构,最有可能是细菌性痢疾病原体细胞结构的是 ▲ ,你认为这种细胞是细菌的主要依据是 ▲ 。
17、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若火车速度为80千米/小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米/秒,司机在鸣笛后2秒时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山崖反射的回声,则鸣笛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是 ▲ 米。
18、晴天,在茂密的树林下面,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会在地上留下许多圆形的光斑,这是由于 ▲ 的原理,如果是在发生日偏食的短暂时间里,则地上的光斑 ▲ 是圆形的光斑(选填“仍然”或“不再”)。
19、美国拉斯维加斯一名未婚姑娘怀孕生下一个孩子,而她从未与任何人发生性行为,这种奇异的生育被称为“处女生育”。对此的研究结果有些出人意料。研究员认为,这可能是有某种病毒寄生于人体,刺激该女性的卵子自行分裂而形成胚胎,更多的证据来自动物界,科学家已发现不少雌性动物可不经与雄性交配而自行生育,原因就在于病毒可诱发卵子自行分裂。这种方式产生的后代都是同一性别的,因为其体内只带有来自母系的一套染色体。思考回答:
(1)这种“处女生育”属于 ▲ 生殖(选填“有性”、“无性”)。
(2)卵子分裂时出现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细胞核中出现了 ▲ 。
20、观察如图是花的部分结构模式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画的 ▲ 的结构名称。
(2)A、B、C内的a、b、c在受精后称为 ▲ ,A、B、C发育成 ▲ 。
21、科学家根据星球光谱的红移现象推断宇宙正在膨胀,星球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声音也有类似的现象,在火车从我们身边疾驶而过的瞬间,尽管火车发出的汽笛声频率是不变的,但我们听起来声音的音调却是 ▲ (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
22、暑假中小明参加学校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野外生存的很多知识和技能,其中之一是用影子辨别方向。如图所示,将一根直杆竖直插在水平地面上的O点,中午前后,用描点的方法在地面上画出杆的阴影顶端的运行轨迹,在轨迹上找出其中距O点最近的点A,则OA所指示的方向就是 ▲ (选填“东西”或“南北”)方向,这一判断应用的光学知识是 ▲ 。
23、古希腊地理学家通过长期观测,发现6月21日正午时刻,在北半球B城阳光与竖直方向成7.5度角下射,而B城正南方,与B城距离为L的A城,阳光恰好沿竖直方向下射(如图甲所示),射到地球的太阳光可视为平行光,据此他估算出地球的半径。试写出估算地球半径的表达式R= ▲ 。
24、如图所示,不透光小圆盘P和小圆形发光面S的半径均为R,平行竖直放置,二者相距为2d,在它们正中间放置一个焦距为2d的凹透镜,透镜的主光轴通过P和S的圆心。在P的右侧相距d处,放置一平行于圆盘面的光屏M(足够大),则不透光圆盘P在光屏M上形成的本影(发光面S发出的任何光线都不能进入该区域内)面积为 ▲ ;不透光圆盘P在光屏M上形成的半影(发光面S发出的光线中只有部分能进入该区域内)面积为 ▲ 。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12分)
25、某小组对促进植物开花是否与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有关进行了实验研究,过程如下。
方法:取水仙球茎24个分成两组后按下表进行操作
组别 处理方法
对照组 水仙球茎不剥去鳞片叶,不加NAA,让其自然生长
实验组 剥去鳞片叶,仅取出花苞,共获18个,消毒后接种于加 NAA(0.1g/mL)的适宜培养基上,每瓶接种一个
结果:实验组除个别瓶污染失败外,其余均在一周时破苞开花;而对照组则比实验组晚开花一个半月。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 。
(2)从科学性角度出发,本实验在分组时是否有不妥之处 ▲ 。
应如何改进 ▲ 。
26、某同学用两个硬纸筒探究小孔成像,如图所示。
(1)请在图中作出蜡烛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要求标出A'、B')。
(2)该同学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并将
实验结果填在了表格中,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
像到小孔的距离S成 ▲ (选填“正比”或“反比”)。
像的高度h/厘米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离S/厘米 2.0 4.0 6.0 8.0 10.0
(3)该同学知道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他测出了某一个光斑的直径为1.4厘米,光斑到小孔的距离为1.5米,从书上查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1.5x1011米,由此可以估算太阳的直径为 ▲ 。
四、分析计算题(共4小题,27、29小题每题6分,28、30小题每题7分,共26分)
27、王伟同学研究了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的关系,并记录了实测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记录表中的有关数据,分析并估算出他有意留出的空格中应该填写的数据(要求写出估算的过程)。
音名 中央C1 D2 E3 F4 G5 A6 B7 Ci
唱名(C调) 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频率/Hz 264 297 330 352 396 440 528
弦长 l
28、用两块平面镜做成如图所示的潜望镜,两平面镜中心的距离为L,现在用此潜望镜观察正前方一物体AB,那么人从潜望镜中看到AB的像距物体AB的水平距离是多少(作图并说明)
29、照相时,选择不同的“光圈”以控制镜头的进光面积;选择不同的快门速度,以控制镜头的进光时间,两者结合的目的是使底片受到的光照能量保持一定,光照能量过大或过少都不能得到好照片。下面的表格是某种情况下光圈与快门的几种正确组合,在“快门”ー行中,“15”表示快门打开的时间是s,依此类推,在“光圈”一行中,“16”表示镜头透光部分的直径等于镜头焦距的,依此类推,请计算光圈一行的最后一格应填的数字。
光圈 16 11 8 5.6 4 2.8
快门 15 30 60 125 250 500 1000
30、如图所示,这是法国菲索设计的,他在世界上第一个测出了地面上光速。光源S发出的光被毛玻璃片(也能透过光线)反射后,穿过齿轮A的齿隙(如图中P),然后经过相当长的距离AB,从B处的平面镜M循原路反射回来,仍然通过齿隙P而被观察到。若齿轮以某一转速转动时,从P穿出的光线恰被齿1挡住,从Q穿过的光线返回时恰被齿2挡住,这时观察者便看不见光线。如果齿轮的齿数为Z,每秒钟转n转,AB距离为L,由这个实验测得光速,请计算出光速的表达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期中培优试卷(A)
[分值: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如图是胎盘与脐带血液循环示意图。a血管中血液成分特点是(▲)
A、二氧化碳含量较高,营养物质丰富
B、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代谢终产物较多
C、氧含量较高,营养物质较丰富
D、氧含量较高,代谢终产物较多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胎儿的发育和营养、胎儿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分析】胚胎发育最初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着床后来自母体,此时胎盘只是交换的场所。
【详解】图中的a是脐静脉,b是脐动脉。胎儿靠脐带与母体相连,脐带包含二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含较高氧和营养物质的母体血液由胎盘进入a脐静脉,由a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经过全身循环,将交换过的含氧较低和含代谢产物的血经b脐动脉送回胎盘。所以a脐静脉中血液成分特点是氧含量较高,营养物质较丰富。故选:C。
2、我们平时吃的“豆芽”菜,主要是由绿豆的哪一结构发育而来的(▲)
A、胚根 B、胚芽 C、胚轴 D、子叶
【答案】C
【解析】回答此题要明确种子的结构和将来的发育情况。
【分析】菜豆种子的结构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菜豆种子的结构示意图掌握。现在的豆芽都是无根豆芽。
【详解】绿豆种子的结构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和种皮、种皮起保护作用,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将来发育成根,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种子萌发时,胚的胚根,首先生长伸长,突出种皮发育成幼根,与此同时,子叶以下的下胚轴迅速生长,发育成白色幼嫩的连接根与茎的部位,而两片子叶夹着的胚芽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生长、我们吃的“豆芽”主要是白色的部分的胚轴、学生容易误认为吃的豆芽主要是胚芽发育形成的、故选C。
3、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无菌棉棒擦拭手心后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进行接种
B、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C、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D、接种后的培养基应再次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答案】D
【解析】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中,实验步骤是: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接种以后再灭菌会把接种的微生物杀死,导致实验失败。
【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的方法步骤。
【详解】A、实验中用无菌棉棒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棉棒上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接种是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A正确;B、将制备好的培养基先进行高温灭菌,再将少量的细菌和真菌放在培养基上,使其繁殖,B正确;C、“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是探究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多少,要设计两种不同环境,进行对照,C正确;D、将制备好的培养基先进行高温灭菌,冷却后,再将少量的细菌和真菌放在培养基上进行接种,且顺序不能颠倒,D错误;故选:D。
4、如图所示,海北中学有一个跑道为400m的操场,在操场的主席台和观众席上方一字形排列着A,B,C三个相同的音箱。在一次运动会的开幕式上,站在操场中的所有同学都可以听到音箱发出的足够大的声音,但站在某些位置的同学却感觉听不清音箱中播放的内容,在图1,2,3三个位置中,位于哪个位置附近的同学应该是“感觉听不清”的 (▲)
A、1 B、2 C、3 D、在哪个位置都一样
【答案】A
【解析】声波干涉相互增强,听到的声音就会增大,声波干涉相互减弱,听到的声音就会减小。
【分析】本题考查声波干涉的有关问题,关键是分析出声波干涉是增强还是减弱。
【详解】位置1声波干涉相互削弱,所以位于位置1附近的同学应该是“感觉听不清”的;2和3声波相互加强,听到的声音足够大。故选:A。
5、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的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9秒,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则被测车的车速为(▲)
A、20米/秒 B、25米/秒 C、30米/秒 D、40米/秒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1)P1、P2的间隔的刻度值为4.5个格,时间长为0. 9s,P1、n1之间间隔的刻度值为1. 5个格,所以对应的时间为0.3s;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15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15s的时间;P2、n2之间间隔的刻度值1个格,所以对应的这两点之间对应的时间为0.2s,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1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1s的时间;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S1=υ声t1=340m/s×0.15s=51m;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S2=υ声t2=340m/s×0.1s=34m;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1-S2=51m-34m=17m;(2)这17共用了:t'=Δt-t12+t22=0.9s-0.15s+0.1s=0.85s,所以汽车的车速为:υ'==20m/s。故选A。
6、用可以写出红颜色字的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一行字,则这一行字(▲)
A、在阳光下会吸收白光中的红色光,所以这一行字是红色的
B、在阳光下会反射白光中的红色光,所以这一行字是红色的
C、由于它能发出红色光,所以这一行字是红色的
D、如果只用绿色光照射上去,这一行字就是绿色的
【答案】B
【解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反射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颜色;单色物体只反射与本身相同的色光,其它色光不反射。
【分析】本题考查了物体的颜色由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特点;物体反射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颜色。
【详解】太阳光就是白色光,红颜色字的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一行字,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红光。因此字是红的。故选:B。
7、路灯高度为6.8米,人的高度为1.7米,当人行走时,头顶的影子在地面上以1米/秒的速度匀速移动,则(▲)
A、人不可能匀速行走 B、人以0.75米/秒的速度匀速行走
C、人以4米/秒的速度匀速行走 D、人以0.25米/秒的速度匀速行走
【答案】B
【解析】当人在路灯正下方时,人的影子在人的脚下,当人远离路灯时,人头顶的影子也在以同样的方向移动,人移动时,如图,ΔCA'B'∽ΔCDB,根据速度公式求出人移动的距离,头顶影子移动的距离,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人移动的速度。
【分析】本题注意两个点:(1)人在路灯正下方时,人的影子在人的脚下。(2)当人远离时,人的影子和人以相同的方向远离路灯。当人移动时,构成两个相似三角形,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未知量。
【详解】如分析中的图,当人在路灯的正下方时,人的影子在B点,当人从B向B'移动时,人头顶的影子从B点向C点移动,人和影子移动的时间是相同的,设人和影子移动的时间是t,人移动的速度为υ,根据速度公式得,BB'=υt,BC=1m/s·t,所以B'C=BC-BB'=1m/s·t-υt,人移动时,ΔCA'B'~ΔCDB,,所以,所以υ=0. 75m/s。故选:B。
8、假设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人们观察到的日出时刻与实际存在大气层的情况相比(▲)
A、将延后 B、将提前 C、不变 D、在某些地区将提前,在另一些地区将延后
【答案】A
【解析】根据光发生折射时的光线偏折情况和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来解答此题。
【分析】此题是光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属于中档题。
【详解】若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太阳光将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由于地球是圆形的,所以只有太阳升到某一位置时才能观察到;而正因为地球表面上有大气层,太阳光射入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现象,能够提前观察到;所以如果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观察到的日出时刻与实际存在大气层时的情况相比将延后。故选:A。
9、光束AB射到一玻璃球表面,经折射而穿过玻璃球,则其中可能正确的光路图是(▲)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光射到玻璃球表面,要发生两次折射,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以确定abcd四条光线的正误。
【分析】本题考查了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详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靠近法线;当光线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要远离法线。由此可知c光线符合规律。
故选C。
10、如图所示,墙面上挂着标有“255”数字的牌子,在其相邻的一墙面上挂着一平面镜,地面上也放有一平面镜,通过平面镜不可能看到的数字是(▲)
A、522 B、552 C、225 D、252
【答案】D
【解析】关于镜子的像,实际数字与原来的数字是轴对称图形,根据相应数字的对称性可得实际数字。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镜面对称,得到相应的对称轴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若是竖直方向的对称轴,数的顺序正好相反。不可能改变。
【详解】墙面上挂着标有“255”数字的牌子,若平面镜是相对牌子是竖直方向的,则通过平面镜看到的数字是225,若平面镜是相对牌子是水平方向的,则通过平面镜看到的数字是522,若经过2次成像,则通过平面镜看到的数字有可能是552,总之,通过平面镜不可能看到的数字是252,故选:D。
11、如图所示,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在其中任一位置放置光源S,那么它所成的像共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C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如图所示,S在M1中成像S1,S在平面镜M2中成像S2,S发出的光线斜射到M1后,其中一部分反射光又射到M2上,发生第二次反射。那么,第二次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S3发出的,即S点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镜中可成三个虚像。因为S点发出的光线射到这两个平面镜上后最多只能发生两次反射。
【分析】本题要求同学们要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规律、原理和光的反射定律,而且还和实验现象紧密联系。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结论。
【详解】利用对称法作图,分别找出S点在平面镜M1、M2中所成的虚像S1、S2,同理确定出第三个虚像S3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故选C。
将两根筷子竖直插入一个注水的圆柱形玻璃杯中,插入水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最后看到的情况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画图说明:A处为筷子,ABP表示由筷子发出的穿过玻璃杯壁B射向观察者P处的一条光线。ON为过B点沿半径方的直线,即在B处和空气的分界面的法线,AB则相当于在B处由水中射入空气中的光线,角i和角r分别为此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即可作出判断。
【分析】此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利用折射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此现象让学生回家亲自做一做,效果会更好,此题有一定的拔高难度,属于难题。
【详解】解:
图为筷子竖直插入盛水玻璃杯内的俯视图,A处为筷子,ABP表示由筷子发出的穿过玻璃杯壁B射向观察者P处的一条光线。ON为过B点沿半径方向的直线,即在B处和空气的分界面的法线,上述光线则相当于在B处由水中射入空气中,图中的角i和角r分别为此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以知道,应有r>i。所以观察者在P处看到的筷子A的像A'的位置不是在A的实际位置,而是由其实际位置偏离杯中心的方向向杯壁靠拢一些,据此可以知道。以筷子竖直插入玻璃杯中时,其侧视图应该是C图。同时,玻璃杯此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筷子起到了放大的作用,因此,观察到的筷子比实际粗些。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故选:C。
13、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及光屏处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可以判断,他所使用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8厘米 B、一定在8厘米到10厘米之间
C、一定大于20厘米 D、一定在10厘米到16厘米之间
【答案】B
【解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列出不等式,解不等式,确定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首先根据物距和像距确定凸透镜成像情况,然后根据成像情况,确定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最后确定凸透镜焦距取值范围。
【详解】如图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为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υ>f,所以,0cm>2f,2f>16cm> f,所以10cm>f>8cm,即: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故选:B。
14、在一个不透明的木板上,钻一个小孔,用眼睛通过小孔可以观察到一定的范围,如图所示。在小孔中嵌入一定形状的玻璃制品,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则在图中的四个截面中能够获得最大观察范围的是(▲)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如图甲,没有任何光学元件,直接通过小孔,看到的范围;如图乙,小孔内放入玻璃砖,要光线从小孔左侧进入右侧眼睛,经过两次折射,如图光线能进入人的眼睛,人眼看到的范围稍微增大;如丙图,小孔内放入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会聚光线提前会聚,要是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观察到的范围变窄;如丁图,小孔内放入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透镜使光线错后会聚,要使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观察到的范围变宽;乙图和丁图观察范围都变宽,由于玻璃砖两次折射后的光线与原始光线是平行的,要使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观察到的范围只是稍微增大。凹透镜的发散作用越强,观察到的范围越大。
故选:D。
15、如图所示,F1、F2是凸透镜的焦点,S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点光源、S 是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始终保持u>f),像S 远离透镜移动的情况是(▲)
A、沿平行主轴方向 B、沿O与S'连线方向
C、沿F2与S'连线方向 D、沿F1与S'连线方向
【答案】C
【解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点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其中一条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总不改变方向,经凸透镜折射后还是过焦点,所有的折射光线会聚成像,像点一定在过焦点的这条折射光线上。(2)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外,物距减小,像距增大。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实像是所有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像点一定在任何一条折射光线上。然后根据物距减小,像距增大进行判断像的移动方向。
【详解】(1)点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其中一条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总不改变方向,折射光线一定过焦点,如图,实像是所有折射光线会聚形成的,像点一定在过焦点的折射光线上。(2)u>f 时,凸透镜成实像,点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所以像点向右远离凸透镜。由(1)(2)得,点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像点沿F2与S 连线方向远离凸透镜。
故选C。
二、填空题(共9小题,每空2分,共32分)
16、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如图所示的3种细胞结构,最有可能是细菌性痢疾病原体细胞结构的是 ▲ ,你认为这种细胞是细菌的主要依据是 ▲ 。
【答案】C;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细菌的结构、传染病流行的环节和预防。可以从细菌的结构特点、消化的传染病的流行环节、非特异性免疫、消化道的组成、血液循环的途径方面来切入。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详解】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因此图所示的3种细胞结构,最有可能是细菌性痢疾病原体细胞结构的是C。这种细胞是细菌的主要依据是有细胞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故答案为:C;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17、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若火车速度为80千米/小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米/秒,司机在鸣笛后2秒时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山崖反射的回声,则鸣笛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是 ▲ 米。
【答案】鸣笛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是362. 2m。
【解析】此题的声源是运动的物体,用公式S=υt分别算出2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S1和火车前进的距离S2,鸣笛时距隧道口为S,则有2S=S1+S2,利用几何关系将S1、S2代入求出S。
【分析】用公式S=υt求列车和声音在2s传播的距离S1、S2是本题的基础问题,找到鸣笛时的距离S和S1、S2的关系,是解出本题的难点,也是突破口。可画草图,找到模型从而找到几何关系,平时也要多注意培养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υ2=80km/h=m/s,由公式S=υt得:列车鸣笛后2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为:S1=υ1t=340m/s×2s=680m,2s内列车前进的距离为:S2=υ2t=m/s×2s=m, 2S=S1+S2,列车鸣笛时距隧道口距离为:S=≈362. 2m。答:鸣笛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是362. 2m。
18、晴天,在茂密的树林下面,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会在地上留下许多圆形的光斑,这是由于 ▲ 的原理,如果是在发生日偏食的短暂时间里,则地上的光斑 ▲ 是圆形的光斑(选填“仍然”或“不再”)。
【答案】光的直线传播; 不再
【解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小孔时就在小孔的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分析】知道树叶的缝隙相当于一个个的小孔是本题的解题关键所在。
【详解】晴天,在茂密的树林下面,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会在地上留下许多圆形的光斑,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在发生日食时地上圆形的光斑是通过小孔形成的太阳的倒像,日食发生时,树荫的缝隙就成为天然的小孔,树萌底下,每个小亮点都是一个小小的日食的倒像,只是与日食的部位相反。如果是在发生日偏食的短暂时间里,则地上的光斑不再是圆形的光斑,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光的直线传播; 不再。
19、美国拉斯维加斯一名未婚姑娘怀孕生下一个孩子,而她从未与任何人发生性行为,这种奇异的生育被称为“处女生育”。对此的研究结果有些出人意料。研究员认为,这可能是有某种病毒寄生于人体,刺激该女性的卵子自行分裂而形成胚胎,更多的证据来自动物界,科学家已发现不少雌性动物可不经与雄性交配而自行生育,原因就在于病毒可诱发卵子自行分裂。这种方式产生的后代都是同一性别的,因为其体内只带有来自母系的一套染色体。思考回答:
(1)这种“处女生育”属于 ▲ 生殖(选填“有性”、“无性”)。
(2)卵子分裂时出现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细胞核中出现了 ▲ 。
【答案】(1)无性; (2)染色体
【解析】(1)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2)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是明显。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也就是说,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
【详解】(1)由分析知道:这种“处女生育”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属于无性生殖。(2)卵子分裂时出现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细胞核中出现了染色体。故答案为:(1)无性; (2)染色体
20、观察如图是花的部分结构模式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画的 ▲ 的结构名称。
(2)A、B、C内的a、b、c在受精后称为 ▲ ,A、B、C发育成 ▲ 。
【答案】(1)雌蕊; (2)受精卵; 种子
【解析】【分析】【详解】(1)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几部分;花萼和花瓣有保护雄蕊和雌蕊的作用。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子房里有胚珠。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据观察可知,图中是花的雌蕊结构。(2)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后受到柱头黏液的刺激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到达子房,进入胚珠后,花粉管顶端破裂,花粉管里的精子释放出来,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胚,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分析可知,a、b、c为卵细胞,受精后称为受精卵。A、B、C是胚珠,发育成种子。故答案为:(1)雌蕊; (2)受精卵; 种子
21、科学家根据星球光谱的红移现象推断宇宙正在膨胀,星球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声音也有类似的现象,在火车从我们身边疾驶而过的瞬间,尽管火车发出的汽笛声频率是不变的,但我们听起来声音的音调却是 ▲ (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
【答案】由高到低
【解析】将光现象中的光谱红移现象与声现象进行联系;进行类比解答,抓住题目的关键--频率的变化,频率影响声音的音调,频率越低,音调则越低。
【分析】在了解了光谱的红移知识后,与声波进行联系,就可得到声波音调的变化。
【详解】红移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指物体的电磁辐射由于某种原因波长增加的现象,在可见光波段,表现为光谱的谱线朝红端移动了一段距离,即波长变长、频率降低。在火车从我们身边疾驶而过的瞬间,尽管火车发出的汽笛声频率是不变的,但在传播时,由于火车离我们越来越远,声波的波长会类似于电磁波变长、频率降低,频率越低音调则越低;故我们听起来声音的音调会由高变低。故答案为:由高变低。
22、暑假中小明参加学校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野外生存的很多知识和技能,其中之一是用影子辨别方向。如图所示,将一根直杆竖直插在水平地面上的O点,中午前后,用描点的方法在地面上画出杆的阴影顶端的运行轨迹,在轨迹上找出其中距O点最近的点A,则OA所指示的方向就是 ▲ (选填“东西”或“南北”)方向,这一判断应用的光学知识是 ▲ 。
【答案】南北; 光沿直线传播
【解析】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当光照在不透明的杆上就会在杆的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影子,正午时刻影子最短,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影长判断影子OA的方向。
【分析】考查了光沿直线传播特点的应用,物理知识就是要应用于生活的。
【详解】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在竖直的杆上,就会在地面上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这个黑暗的区域就是杆的影子,直杆阴影顶端在O点影子最短,应该是正午时间,小明可能是在北半球,也可能是在南半球,影子就应该是南北方向的,OA指示的是南北方向,AO指示的是东西方向。故答案为:南北;光沿直线传播。
23、古希腊地理学家通过长期观测,发现6月21日正午时刻,在北半球B城阳光与竖直方向成7.5度角下射,而B城正南方,与B城距离为L的A城,阳光恰好沿竖直方向下射(如图甲所示),射到地球的太阳光可视为平行光,据此他估算出地球的半径。试写出估算地球半径的表达式R= ▲ 。
【答案】
【解析】【分析】【详解】略
如图所示,不透光小圆盘P和小圆形发光面S的半径均为R,平行竖直放置,二者相距为2d,在它们正中间放置一个焦距为2d的凹透镜,透镜的主光轴通过P和S的圆心。在P的右侧相距d处,放置一平行于圆盘面的光屏M(足够大),则不透光圆盘P在光屏M上形成的本影(发光面S发出的任何光线都不能进入该区域内)面积为 ▲ ;不透光圆盘P在光屏M上形成的半影(发光面S发出的光线中只有部分能进入该区域内)面积为 ▲ 。
【答案】;
【解析】【分析】【详解】略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12分)
25、某小组对促进植物开花是否与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有关进行了实验研究,过程如下。
方法:取水仙球茎24个分成两组后按下表进行操作
组别 处理方法
对照组 水仙球茎不剥去鳞片叶,不加NAA,让其自然生长
实验组 剥去鳞片叶,仅取出花苞,共获18个,消毒后接种于加 NAA(0.1g/mL)的适宜培养基上,每瓶接种一个
结果:实验组除个别瓶污染失败外,其余均在一周时破苞开花;而对照组则比实验组晚开花一个半月。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 。
(2)从科学性角度出发,本实验在分组时是否有不妥之处 ▲ 。
应如何改进 ▲ 。
【答案】(1)萘乙酸(NAA)能促进植物开花; (2)有;24个水仙球茎应大小、形态都相似,并且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水仙球茎也不剥去鳞片叶。
【解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步骤。
【分析】掌握对照试验的步骤和要求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实验组除个别瓶污染失败外,其余均在一周时破苞开花;而对照组则比实验组晚开花一个半月。由此可以得出:萘乙酸(NAA)能促进植物开花。(2)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称为对照试验。该实验的变量是萘乙酸,除此之外其他条件均相同,所以24个水仙球茎应大小、形态都相似,并且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水仙球茎也不剥去鳞片叶。故答案为:(1)萘乙酸(NAA)能促进植物开花; (2)有;24个水仙球茎应大小、形态都相似,并且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水仙球茎也不剥去鳞片叶。
26、某同学用两个硬纸筒探究小孔成像,如图所示。
(1)请在图中作出蜡烛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要求标出A'、B')。
(2)该同学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并将
实验结果填在了表格中,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
像到小孔的距离S成 ▲ (选填“正比”或“反比”)。
像的高度h/厘米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离S/厘米 2.0 4.0 6.0 8.0 10.0
(3)该同学知道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他测出了某一个光斑的直径为1.4厘米,光斑到小孔的距离为1.5米,从书上查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1.5x1011米,由此可以估算太阳的直径为 ▲ 。
【答案】(1)如图所示: (2)正比; (3)1.4×109m
【解析】(1)根据光直线传播的性质做出AB所成的像。(2)算出表格中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可以看出比值是一个定值,由此得出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离成正比。(3)根据像的直径和像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等于物体的直径和物体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列式求解。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小孔成像的知识,第二问和第三问是难点,要用物体所成像的直径和像到小孔距离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来解答。是一道比较难的题目。
【详解】(1)根据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依次找出A'和B'点,然后将这两个点连线,就是AB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2)由表格上的数据可知,像的高度随像到小孔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求出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距离的比值,可以发现比值是一个定值。所以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成正比。(3)光斑的直径与光斑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根据光线传播的可逆性可知:太阳直径和太阳与小孔之间的距离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且和光斑的直径与光斑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相等。太阳的直径:d=×1.5m×1011cm=1.4×1011m=1.4×109m。故答案为:(1)如图所示: (2)正比; (3)1.4×109m
四、分析计算题(共4小题,27、29小题每题6分,28、30小题每题7分,共26分)
27、王伟同学研究了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的关系,并记录了实测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记录表中的有关数据,分析并估算出他有意留出的空格中应该填写的数据(要求写出估算的过程)。
音名 中央C1 D2 E3 F4 G5 A6 B7 Ci
唱名(C调) 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频率/Hz 264 297 330 352 396 440 528
弦长 l
【答案】; 495
【解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琴弦振动的快慢与琴弦长度有关,琴弦越长振动越慢,琴弦越短,振动越快;音调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
【分析】此题需要结合频率和音调的关系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知道频率和弦长是成反比关系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详解】分析表格中频率和弦长两行数据可知,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近似成反比。对于中央C和A有:,故弦长一行第6格的数值为:l6=;对于中央C和B有:,所以,频率一行第7格的数值为:f7==495Hz。故答案为:; 495
28、用两块平面镜做成如图所示的潜望镜,两平面镜中心的距离为L,现在用此潜望镜观察正前方一物体AB,那么人从潜望镜中看到AB的像距物体AB的水平距离是多少(作图并说明)
【答案】图形如图所示。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AB与其在M1镜的像A B 关于M1对称,A B 对于M2镜为物,它的像A″B″距O2距离为L+h,所以A″B″距AB水平距离为L。答:人从潜望镜中看到AB的像距物体AB的水平距离为L。
【解析】经过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B处发出的光线经过两次反射后传入人的眼睛,看到的在上方;A处发出的光线经过两次反射后传入人的眼睛,看到的在下方;所以使用这样的潜望镜看到的物体AB的像是倒立的等大的虚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及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正立的虚像,一句话就是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详解】解:图形如下图所示。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AB与其在M1镜的像A B 关于M1对称,A B 对于M2镜为物,它的像A″B″距O2距离为L+h,所以A″B″距AB水平距离为L。答:人从潜望镜中看到AB的像距物体AB的水平距离为L。
29、照相时,选择不同的“光圈”以控制镜头的进光面积;选择不同的快门速度,以控制镜头的进光时间,两者结合的目的是使底片受到的光照能量保持一定,光照能量过大或过少都不能得到好照片。下面的表格是某种情况下光圈与快门的几种正确组合,在“快门”ー行中,“15”表示快门打开的时间是s,依此类推,在“光圈”一行中,“16”表示镜头透光部分的直径等于镜头焦距的,依此类推,请计算光圈一行的最后一格应填的数字。
光圈 16 11 8 5.6 4 2.8
快门 15 30 60 125 250 500 1000
【答案】2
【解析】(1)先求出快门由500变为1000时,曝光时间间的关系;(2)求出修改快门改变后,相应光圈的透光面积与原来透光面积之比;(3)最后求出改变后的光圈值。
【分析】本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考查了光圈与快门的搭配问题;充分理解题意,根据题意提供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快门由500变为1000时,曝光时间比;(2)曝光时间变为原来的两倍,则相应的光圈面积变为原来的一半,即;(3)由面积公式S=πr2得:,解得:r≈2,即快门1000对应的光圈为2。故答案为:2。
30、如图所示,这是法国菲索设计的,他在世界上第一个测出了地面上光速。光源S发出的光被毛玻璃片(也能透过光线)反射后,穿过齿轮A的齿隙(如图中P),然后经过相当长的距离AB,从B处的平面镜M循原路反射回来,仍然通过齿隙P而被观察到。若齿轮以某一转速转动时,从P穿出的光线恰被齿1挡住,从Q穿过的光线返回时恰被齿2挡住,这时观察者便看不见光线。如果齿轮的齿数为Z,每秒钟转n转,AB距离为L,由这个实验测得光速,请计算出光速的表达式。
【答案】测得光速的表达式是c=4nZL。
【解析】要测定光速,必须测得AB之间的距离和光通过AB所用的时间t,而时间很短,必须通过巧妙的方式才能精确测定,这里利用齿轮转动时,光在AB间来回传播的时间与齿轮从P的中心转到齿1的中心相等来精确测定时间t,这样问题就可获得解决。
【分析】此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和速度公式及其变形的应用,光速的测定在光学的研究历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详解】齿轮每秒转动n转,则齿轮的转动周期T=,根据题意可知,光在AB间来回传播的时间为转半个齿的时间,已知齿轮的齿数为Z,则转半个齿的时间t=,光从AB间传播的路程为2L,则光速的表达式为c==4nZL。答:测得光速的表达式是c=4nZL。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