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课标呈现】
1.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通过材料分析,理解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3.结合实例,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图表材料辨认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认识两类区域城镇化的差异。
【综合思维】运用城镇化过程规律,分析我国城镇化的特点,探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举措。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合理推进城镇化,促进城市的的健康发展。
【地理实践力】通过举例说明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究解决城镇化问题的区域协调途径。
1.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答案提示:1.D 2.B
课前检测
目录
CONTENTS
城镇化
01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02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03
课堂练习
03
经纬在周末看报时读到通过一篇文章翻出了深圳近40年来的城区变化图片,通过图片观察到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老城区深圳
2000年深圳
如今的深圳
情境导入
1.了解什么是城镇化?
2.城镇化的表现有几个方面?
3.如何理解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进程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进程有什么影响?
自主学习
壹
城镇化
1.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 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近过程,
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上海浦东陆家嘴一带景观的变化
1987年
2013年
一、城镇化
01
02
03
04
05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劳动力从第一产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2.城镇化的表现形式
一、城镇化
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第一产业
①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进城务工人员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三大产业对城镇化的影响
第二产业
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在大多数城镇,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三大产业对城镇化的影响
第三产业
城镇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
三大产业对城镇化的影响
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1987年
2013年
观察图中上海陆家嘴的变化,思考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城镇化的动力
合作探究
貮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自主学习:
1、读图2-35,结合课本内容了解世界城镇化进程分为几个阶段,总结各阶段的特点
2、什么是城市群、城市带,从地图上找出世界主要的城市带?
3、判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处于哪个阶段?特征的异同点?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
4.了解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与特点
世界城镇化进程
100
80
60
40
20
0
时间
城镇人口比例/%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城镇化 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初期 低 慢
中期 较高 快
后期 高 慢
1800
1850
1900
1950
200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城市人口比重/%
发达国家
世界平均水平
发展中国家
后期阶段
加速阶段
初期阶段
起步早,水平高,速度减缓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加快
52%
2012年
发展较慢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世界城镇化进程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
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
英格兰大都市带
我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群
1.起步早,水平高
大多在 75% 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 90%。
(一)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
速度减缓
(一)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城镇化速度
(一)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城镇化主要特征
①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
(一)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城镇化主要特征
②现代交通和互联网显著提高了城镇运行的效率。
③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镇绿化率较高。
城镇历史文化得到很好保护
合作探究: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认为这是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倒退,说说你的看法。
4.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
中心城区
近郊
乡村
郊区城市化
原因: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中心城区
近郊
乡村
逆城市化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部分人口由市区迁往近郊区
原因: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一般顺序 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 表现 人口由农村迁往城镇,农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 人口由城镇中心迁往郊区 人口由大城镇继续迁往郊区及周边中小城镇和乡村 人口迁回城镇
成因 城镇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城镇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环境转好
图解
下图为城市发展阶段及人口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一(2)题。
(1)如图所示,城市的发展阶段一 般为
A.城市化一郊区城市化一 逆城市化一 再城市化
B.再城市化一郊区城市化一逆城市化一城市化
C.城市化一逆城市化一郊区城市化一再城市化
D.郊区城市化一城市化一逆城市化一再城市化
A
下图为城市发展阶段及人口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一(2)题。
(2)中心城区人口最少的阶段是
A.城市化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
C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1、起步晚,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传统建筑与现代高楼形成鲜明对比(尼日利亚拉各斯)
城镇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发展不合理
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
2. 发展不合理:
巴西的虚假城市化
印度的滞后城市化
(三)我国的城镇化
1、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
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1
2
4
3
2、我国城市化的作用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
3.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
新型
城镇化
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
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城镇有记忆、有特色、有美丽的风光,让居民“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
课堂探究
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相同点: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2)不同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大都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大部分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课堂探究
2.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城镇化水平大约在75%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90%。
人口高度集中
现代交通和互联网
营造高质量人居环境
城镇绿化率、历史文化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特征: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呈现加快的态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人口流动 人口从内地流向沿海,由山区流向平原,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向城市
城镇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城市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是我国城市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P51 活动
叁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小组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资料收集。关于祁县十年前和现在的城市景观图片,说一说十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对自然环境及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合理的城镇化能改善环境
·过快的城镇化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过快的城镇化带来社会问题
思考:城镇化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平整土地
修建水利设施
绿化环境
合理的城镇化能改善环境
城市病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另外,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
城市内涝问题
海绵城市示意图
随着城镇不断发展,城市道路逐渐硬化,导致下渗量逐渐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每逢暴雨,排水不畅,地面积水。可通过使用透水砖,建设“海绵城市”等措施解决。
城市内涝
城市热岛问题
日本三招对付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热岛
环境污染问题
二奖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垃圾污染
噪声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
污染类型 成因 解决措施
大气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类型 成因 解决措施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城市交通拥堵
城市中的贫民窟
城市病
就业困难
环境恶化
社会不安定
住房困难
人口密集
交通拥挤
人类产业活动密集
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原因
2020年6月,南方多地拉响暴雨预警,纷纷进入“城市看海”模式。读漫画“城市看海",完成(1)-(2)题。
(1)图中反映的城镇化问题是
A.内涝严重
B.交通堵塞
C.住房紧张
D.环境污染
A
(2)下列缓解图示城镇化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①居民出行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②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实现雨污分流③硬化城市路面④建设下凹式绿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下图为某智慧城市程序图,据此完成(1)-(2)题。
采集信息
去向等级
问题反馈
做出判断
城市应用
(1)图示程序反映的领域最可能是
A.智慧管理B.智慧医疗
C.智慧交通D.智慧旅游
C
(2)智慧城市对城市的影响体现在
A.缓解交通拥堵
B.改善住房状况
C.改善环境质量
D.促进人体健康
A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示意
智慧城市运用数字城市技术,将城市中的人和物的信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组织,通过网络获取并传输海量数据,借助云计算进行实时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控制系统再进行智能化控制,从而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课堂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发展到搬迁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 2 亿元“邀请”50 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 5 000 余株树龄在100~400 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但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擅自买卖属于违法行为。一棵苗木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说。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小树在城市生长。
课堂作业
“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 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 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多发。
(3)内涵: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措施: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种植适生的本土植被;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
如何降低城镇化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使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相协调统一起来?
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
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建设卫星城,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
·治理城市环境,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
·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宏观把握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思维导图
随堂巩固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随堂巩固
(多选)右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读图,完成3~4题。
3.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A.兴建污水处理厂
B.疏浚河道
C.加强道路建设
D.完善排水系统
随堂巩固
5.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