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南山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1 23:09:07

文档简介

绵阳南山中学高2021级高三
下期入学考试文综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答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中后期,周宣王不顾大臣的反对立鲁武公次子戏为储君。鲁武公死后,戏即位为鲁懿公,后来鲁人杀懿公而立武公长子括之子伯御。伯御因未得到周宣王的承认而被周宣王所杀,伯御成为西周鲁国唯一一个没有获得王室谥号的国君。这表明周宣王时期( )
A. 嫡长子继承制已被废除 B. 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
C. 尊卑等级秩序开始淡化 D. 王权专制得到了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周宣王立鲁武公次子为储君,且因鲁武公长子未得到承认而杀之,可见西周中后期,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没有得到稳定的实施,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已被废除,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是宗法制遭到破坏,看不出等级秩序是否开始淡化,排除C项;秦朝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2. 秦汉驰道制度规定,非经特许,任何人员不能穿行中央三丈的“天子道”。到汉宣帝时,出现平民“以其罪罚之轻”,公然违反驰道禁令的现象,至汉平帝时废止这一规定。这一变化客观上( )
A. 导致了天子权威的衰落 B. 推动了道路交通政治化
C.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有利于商业交往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到汉宣帝时,出现平民‘以其罪罚之轻’,公然违反驰道禁令的现象,至汉平帝时废止这一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平民违反驰道禁令的现象,这种现象有利于商业交往的发展,D项正确;“导致了天子权威的衰落”的说法夸大了秦汉驰道制度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秦汉驰道”,而“推动了道路交通政治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 有学者对唐朝中晚期31个藩镇的藩帅任命途径进行了统计(如图所示)。据此推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 与中央的矛盾渐趋激化 B. 掌握了官吏的任免权
C. 保证了唐朝的长治久安 D. 控制的区域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晚期。由题中统计图可知唐朝中晚期藩镇由朝廷任命的数量减少,夺权和世袭权力占大多数,说明藩镇势力较大并且逐渐不受朝廷控制,与中央的矛盾渐趋激化,A项正确;掌握了官吏的任免权表述太绝对,统计图显示有少部分藩镇仍然由朝廷任免,排除B项;保证了唐朝的长治久安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藩帅任命途径,没有提到藩镇控制区域,排除D项。故选A项。
4. 清人焦循指出:“紫阳(朱熹)之学,所以教天下之君子;阳明之学,所以教天下之小人。”这里的“君子”“小人”的主要差别在于( )
A. 社会身份 B. 私人财富 C. 个人品德 D. 家族声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紫阳(朱熹)之学,所以教天下之君子;阳明之学,所以教天下之小人”并结合所学可知,程朱理学家的日常人生,多置意于读书、著述、讲学。他们以“内圣”为基础,推演出“外王”,故其注意力,也多放在精神人格的修养、修身齐家的事务上面。以士人为主导的群体结构和理论心态,是程朱理学难以深化乡约模式的深层原因,一般而言,程朱理学的施教对象为士,其显著特色为书院讲学。而阳明学说的意义不仅指王阳明对“良知”之学的精深发挥,而尤其见于王阳明将“闻性与天道”和“希圣希贤”的可能性赋予士大夫群体之外的“愚夫愚妇”,从而指示了“满街尧舜”的图景,阳明学注重民间教化,代表了明中叶思想的革新趋向。故材料中“君子”“小人”的主要差别在于社会身份,A项正确;私人财富、个人品德与家族声望与材料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5. 李鸿章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指出:“曾谒晤恭邸,极陈铁路利益,邸意亦为然,谓无人敢主持。复请其乘间为两宫言之,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从此遂绝口不谈。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这反映出( )
A. 社会保守心态影响了自强进程 B. 洋务派极力促成近代交通的发展
C. 文人学士认识到工业发展弊端 D. 单纯学习西方技术不能挽救清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材料体现的是李鸿章主张修建铁路,但是未能得到朝廷的认可,同时,官场和知识分子阶层阻挠学习西方技术的势力也很大,这反映出社会的保守落后心态阻碍了洋务运动的进程,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保守势力对铁路修建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的反对者不是文学士人,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守旧势力阻碍近代交通的发展,而不是批判学习技术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A项。
6. 1892年,比利时驻华公使照会总理衙门,比国开办考核罪犯会,请中国派员入会。总理衙门派吴宗濂入会听议,并向各国宣讲中国法律“以教化为先,是以人民虽众,犯法者少”,听者数百人,欢声雷动,吴宗濂也被“延于上座,极尽敬礼”。此事表明( )
A 中国法律相比西方更加先进 B. 清政府实现了与各国平等交往
C. 维新变法开启了外交近代化 D. 清政府借国际会议扩大影响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世纪末,中国代表在比利时宣讲中国法律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说明清政府借国际会议扩大影响力,D项正确;当时中国还处于人治阶段,法律比较落后,排除A项;19世纪末清政府与外国屈辱外交,并未实现平等交往,排除B项;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排除C项。故选D项。
7. 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法律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文化与宗教活动。”这一规定( )
A. 旨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B. 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涵
C. 响应了国民党对外政策 D. 扭转了敌后抗战的困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法律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文化与宗教活动”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外国人了解中共陕甘宁边区的建设和中国的抗日活动,从而增加更多的支援,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涵,B项正确;此时中共已经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排除A项;材料所述规定主要是中共在推动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不是在响应国民党的对外政策,排除C项;此时陕甘宁边区的外部环境依然非常严峻,这一规定并没有能够扭转敌后抗战的困境,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下图为1949 1956年《人民日报》“战争”“和平”与“建设”三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变化曲线图。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A. 国家工作重心调整 B. 国际形势的根本转变
C. 政府对外方针的改变 D. 外交环境的全面好转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56年(中国)。根据材料“1949——1956年《人民日报》‘战争’‘和平’与‘建设’三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变化曲线图”可知,材料呈现了1949——1956年“战争”“和平”与“建设”三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建设”一词,1951年以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和平”一词1949至1952年使用频率高于“战争”与“建设”,1953年以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战争”一词1950年以后出现频率呈持续下降趋势,结合这一时期相关历史史实可以推断,朝鲜战争结束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A项正确;国际形势的根本转变,“根本”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出政府的对外方针是否改变,排除C项;外交环境的全面好转,“全面”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9. 公元534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发布的一个敕令提道:在帝国推行成文法,但乡村地区允许例外,乡村可使用当地的自制法规,但要有7名证人,在很小的地方有5名证人就可。这表明当时的罗马( )
A. 司法审判公正严谨 B. 保留了部分的习惯法特征
C. 实现了法律的公正 D. 忽视了对个人权益的保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这表明”,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乡村可使用当地的自制法规”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当时的罗马保留了部分的习惯法特征,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法律的制定环节,不体现司法审判环节,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体现是否忽视“对个人权益”的保护,排除D项。故选B项。
10. 英文“Modern”一词在16世纪才开始使用,原意是“目前”或“最近”,17世纪以后渐渐有了“较好的”含义,被历史学家用来指自己的时代,以有别于已过去的时代。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启蒙思想渐入人心 B. 人文主义推崇古代
C. 西方中心论受追捧 D. 自由主义强调权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以来(世界)。根据材料“17世纪以后渐渐有了‘较好的’含义,被历史学家用来指自己的时代,以有别于已过去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思想是17~19世纪初在欧洲各地先后兴起的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潮,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和理念推动了思想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推动社会进入到更注重自由、理性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启蒙时代,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符合材料中“Modern”一词在17世纪以来的新内涵,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文主义对古代思想的推崇和复兴,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西方中心论的内容,排除C项;“自由主义强调权利”与材料不符,未涉及“权利”等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942年,英国政府将关于战后经济安排“国际清算同盟计划”送交美国政府,美国对此表现出轻视和拖延。1943年春天,美国将“国际稳定基金计划”送交英、苏、中等盟国政府,让更多国家接受并支持该计划,排挤英国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这表明( )
A. 冷战格局下交流与对抗并存 B. 英美战时同盟关系裂痕凸显
C. 英美争夺世界金融的主导权 D. 二战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二战时期的世界。根据材料“英国政府将关于战后经济安排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送交美国政府,美国对此表现出轻视和拖延……排挤英国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可得出,材料主要反映出二战期间,英美两国在金融领域相互争斗,争夺世界金融控制权,C项正确;冷战开始于1947年,排除A项;英美战时同盟关系较为稳固,排除B项;材料反映二战期间反法西斯盟友英美两国争夺战后世界金融控制权,并没有涉及各国矛盾的加剧,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欧共体在1993年1月出台了关于政府采购商品的法令,要求欧共体成员国在进行政府采购时优先采购欧共体自身生产的产品。针对这项规定,美国政府对欧共体实行贸易制裁。最终美欧双方于1993年4月达成了关于机电设备市场开放一致的协议。这反映出当时( )
A. 西欧已经摆脱美国的控制 B. 美国霸权主义行为受到抵制
C. 经济全球化进程陷入停滞 D. 区域集团化增强了西欧实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3年的欧共体和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欧共体出台关于政府采购商品的法令,影响了美国商品在欧洲市场的倾销,遭到美国的贸易制裁,通过协商,最终欧美达成关于机电设备市场开放一致的协议,说明欧洲一体化增强了西欧的实力,要求摆脱美国控制,D项正确;A项错在“已经摆脱”,排除A项;材料反映欧共体出台关于政府采购商品的法令,遭到美国的贸易制裁,并非美国推行霸权主义遭到欧共体抵制,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停滞”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4、4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铃薯(俗称洋芋)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土,从东南沿海至北京,当时仅是皇室、显贵盛馔。乾隆年间推行垦荒增粮,马铃薯承担了重要角色,八旗子弟也以油炸、烧烤马铃薯为食。汉族人以为八旗子弟吃洋芋让人长得帅气,变得强壮有力,于是出现“吃洋芋,长子弟”之说。嘉庆年间,人口成倍骤增,适应性强的马铃薯种植已经遍及山南海北,垦者达千百万计,局部地区甚至以其为口粮,“吃洋芋,长子弟”遂成为中国人情结。
——摘编自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等
材料二下表马铃薯与英国餐桌文化
时间 “马铃薯与英国餐桌文化”大事记
1589年 伦敦市长向英王报告“一部分失地的下层人以小块土地或盆栽种植马铃薯充饥。”
1649年 威斯敏斯特教堂红衣大主教修订教义,宣布“马铃薯也是上帝的恩赐之物。”
1815年 议会通过《谷物法》,将马铃薯与小麦、稻谷、玉米等并列为谷物并征收高额进口税。
1853年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机器标准化加工的马铃薯罐头成为英国军事储粮之一。
20世纪初 马铃薯食品(土豆泥、土豆派、土豆威士忌等)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的风景。
——据史蒂文·托皮克《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及社会影响》等整理
材料三甘肃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2022年底,马铃薯制品生产能力达 70余万吨,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达340亿元。马铃薯从“救命薯”到“温饱薯”,从“脱贫薯”到“小康薯”,再到“振兴薯” “营养薯”,极大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
——摘编自王朝霞《“小土豆”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人“吃洋芋,长子弟”情结的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风景”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马铃薯推广开发为例,说明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可借鉴的经验。
【答案】13. 形成过程: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中国,主要是上层人士享用;清朝前期,马铃薯种植范围扩大,成为重要食物。八旗子弟也以马铃薯为食,出现“吃洋芋,长子弟”之说;清朝中后期马铃薯广泛种植,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食物,“吃洋芋,长子弟”遂成为中国人情结。
14. 原因:马铃薯适应性强、产量高;马铃薯广泛种植和大量生产;烹制方法多样;宗教观念的影响和思想解放;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日常食物、备荒和军用储粮。
15. 经验:推广高产作物,改良作物品种;提升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种植面积;提升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水平;深化粮农领域国际合作。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形成过程:据材料“马铃薯(俗称洋芋)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土,从东南沿海至北京,当时仅是皇室、显贵盛馔”得出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中国,主要是上层人士享用;据材料“乾隆年间推行垦荒增粮,马铃薯承担了重要角色,八旗子弟也以油炸、烧烤马铃薯为食。……出现‘吃洋芋,长子弟’之说”得出清朝前期,马铃薯种植范围扩大,成为重要食物。八旗子弟也以马铃薯为食,出现“吃洋芋,长子弟”之说;据材料“嘉庆年间,……马铃薯种植已经遍及山南海北,……‘吃洋芋,长子弟’遂成为中国人情结”得出清朝中后期马铃薯广泛种植,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食物,“吃洋芋,长子弟”遂成为中国人情结。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原因:据材料“以小块土地或盆栽种植马铃薯”得出马铃薯适应性强、产量高;据材料“土豆泥、土豆派、土豆威士忌等”得出烹制方法多样;据材料“威斯敏斯特教堂红衣大主教修订教义,宣布‘马铃薯也是上帝的恩赐之物’”得出宗教观念的影响和思想解放;据材料据材料“将马铃薯与小麦、稻谷、玉米等并列为谷物”“种植马铃薯充饥”“马铃薯罐头成为英国军事储粮之一”得出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日常食物、备荒和军用储粮;结合所学,马铃薯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风景”,重要条件是马铃薯的广泛种植和大量生产。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经验:据材料“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得出推广高产作物,提升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据材料“马铃薯制品生产……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极大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得出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此外还可以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水平,深化粮农领域国际合作等方面分析。
1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革命是一场连续的、递进的革命。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前一次革命为后一次革命“预留”了空间,后一次革命在前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推进。正是这三次革命的相互关联、递进,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只有将三次革命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察,才能洞察20世纪中国革命的总体特征。
——据王奇生《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20世纪前期中国的三次革命,接力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国民革命则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但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而最终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示例二
论题:辛亥革命奠定了20世纪前期中国民主革命的基础。
阐述: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同时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揭开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序幕。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胜利果实也被北洋军阀窃取,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中国仁人志士的继续探索和20世纪前期的后两次革命“预留”了空间。
示例三
论题:国民革命在20世纪前期中国的三次革命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
阐述: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目标,与中共二大通过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反帝反封建这一基本原则上达成一致,喊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在继承辛亥革命历史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国民革命虽因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而失败,但广泛传播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锻炼了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中国革命是一场连续的、递进的革命。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可拟定论题:20世纪前期中国的三次革命,接力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其次,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可从辛亥革命、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三次革命的功绩与影响等方面予以论述。或者根据材料“前一次革命为后一次革命‘预留’了空间,后一次革命在前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推进”,从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三次革命中任选一个拟定论题,如以“辛亥革命奠定了20世纪前期中国民主革命的基础”为论题,可以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性以及对20世纪前期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或以“国民革命在20世纪前期中国的三次革命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为论题,可从国民革命继承辛亥革命历史传统、国民革命的功绩和失败以及对共产革命的影响等方面予以论述。
(二)选考题:共25分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在各地使用各自方言的同时,清政府开始推行汉语官话。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知识分子传播了从日本吸纳的包括全国语言统一、言文一致、国音标准化等要求的现代国语概念。1905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学堂皆学官音”,且“各学科均以汉文讲授,一概毋庸另习洋文”。此后编写的民间教科书和各种报刊舆论,进一步促进了以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的国语建构。在部分满蒙官员和留日学生的推动下,1911年初颁布的《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要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汉文汉语教育。1911年夏颁行的《学部中央教育会议议决统一国语办法案》,明令以官话统一国语,学部设立国语传习所,各地学堂内设立国语专科,直接督导各地各级学校逐步改用官话讲授其他课程。
——据黄兴涛、黄娟《清末“国语”的概念转换与国家通用语的最初构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国家通用语构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国家通用语构建的意义。
【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朝野共同推动;引进现代国语概念;以传统的汉语官话为基础;通过学校教育推动等。
(2)意义:适应了大一统国家治理和应对民族危机的内在需求;增强了现代中国国家认同,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为20世纪中国通用语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材料“清政府开始推行汉语官话”可以得出政府主导;据材料“清政府开始推行”“一批知识分子传播”“部分满蒙官员和留日学生的推动下”等信息可以得出朝野共同推动;据材料“一批知识分子传播了从日本吸纳的包括全国语言统一、言文一致、国音标准化等要求的现代国语概念”可以得出引进现代国语概念;据材料“各学科均以汉文讲授,一概毋庸另习洋文”“明令以官话统一国语”可以得出以传统的汉语官话为基础;据材料“直接督导各地各级学校逐步改用官话讲授其他课程”可以得出通过学校教育推动等。
小问2详解】绵阳南山中学高2021级高三
下期入学考试文综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答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中后期,周宣王不顾大臣的反对立鲁武公次子戏为储君。鲁武公死后,戏即位为鲁懿公,后来鲁人杀懿公而立武公长子括之子伯御。伯御因未得到周宣王的承认而被周宣王所杀,伯御成为西周鲁国唯一一个没有获得王室谥号的国君。这表明周宣王时期( )
A. 嫡长子继承制已被废除 B. 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
C. 尊卑等级秩序开始淡化 D. 王权专制得到了强化
2. 秦汉驰道制度规定,非经特许,任何人员不能穿行中央三丈的“天子道”。到汉宣帝时,出现平民“以其罪罚之轻”,公然违反驰道禁令的现象,至汉平帝时废止这一规定。这一变化客观上( )
A. 导致了天子权威的衰落 B. 推动了道路交通政治化
C.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有利于商业交往的发展
3. 有学者对唐朝中晚期31个藩镇的藩帅任命途径进行了统计(如图所示)。据此推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 与中央的矛盾渐趋激化 B. 掌握了官吏的任免权
C. 保证了唐朝的长治久安 D. 控制的区域不断扩大
4. 清人焦循指出:“紫阳(朱熹)之学,所以教天下之君子;阳明之学,所以教天下之小人。”这里的“君子”“小人”的主要差别在于( )
A. 社会身份 B. 私人财富 C. 个人品德 D. 家族声望
5. 李鸿章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指出:“曾谒晤恭邸,极陈铁路利益,邸意亦为然,谓无人敢主持。复请其乘间为两宫言之,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从此遂绝口不谈。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这反映出( )
A. 社会保守心态影响了自强进程 B. 洋务派极力促成近代交通的发展
C. 文人学士认识到工业发展弊端 D. 单纯学习西方技术不能挽救清廷
6. 1892年,比利时驻华公使照会总理衙门,比国开办考核罪犯会,请中国派员入会。总理衙门派吴宗濂入会听议,并向各国宣讲中国法律“以教化为先,是以人民虽众,犯法者少”,听者数百人,欢声雷动,吴宗濂也被“延于上座,极尽敬礼”。此事表明( )
A. 中国法律相比西方更加先进 B. 清政府实现了与各国平等交往
C 维新变法开启了外交近代化 D. 清政府借国际会议扩大影响力
7. 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法律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文化与宗教活动。”这一规定( )
A. 旨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B. 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涵
C. 响应了国民党对外政策 D. 扭转了敌后抗战困境
8. 下图为1949 1956年《人民日报》“战争”“和平”与“建设”三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变化曲线图。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A. 国家工作重心的调整 B. 国际形势的根本转变
C. 政府对外方针的改变 D. 外交环境的全面好转
9. 公元534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发布的一个敕令提道:在帝国推行成文法,但乡村地区允许例外,乡村可使用当地的自制法规,但要有7名证人,在很小的地方有5名证人就可。这表明当时的罗马( )
A. 司法审判公正严谨 B. 保留了部分的习惯法特征
C. 实现了法律公正 D. 忽视了对个人权益的保护
10. 英文“Modern”一词在16世纪才开始使用,原意是“目前”或“最近”,17世纪以后渐渐有了“较好的”含义,被历史学家用来指自己的时代,以有别于已过去的时代。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启蒙思想渐入人心 B. 人文主义推崇古代
C. 西方中心论受追捧 D. 自由主义强调权利
11. 1942年,英国政府将关于战后经济安排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送交美国政府,美国对此表现出轻视和拖延。1943年春天,美国将“国际稳定基金计划”送交英、苏、中等盟国政府,让更多国家接受并支持该计划,排挤英国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这表明( )
A. 冷战格局下交流与对抗并存 B. 英美战时同盟关系裂痕凸显
C. 英美争夺世界金融的主导权 D. 二战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矛盾
12. 欧共体在1993年1月出台了关于政府采购商品的法令,要求欧共体成员国在进行政府采购时优先采购欧共体自身生产的产品。针对这项规定,美国政府对欧共体实行贸易制裁。最终美欧双方于1993年4月达成了关于机电设备市场开放一致的协议。这反映出当时( )
A. 西欧已经摆脱美国的控制 B. 美国霸权主义行为受到抵制
C. 经济全球化进程陷入停滞 D. 区域集团化增强了西欧实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4、4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铃薯(俗称洋芋)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土,从东南沿海至北京,当时仅是皇室、显贵盛馔。乾隆年间推行垦荒增粮,马铃薯承担了重要角色,八旗子弟也以油炸、烧烤马铃薯为食。汉族人以为八旗子弟吃洋芋让人长得帅气,变得强壮有力,于是出现“吃洋芋,长子弟”之说。嘉庆年间,人口成倍骤增,适应性强的马铃薯种植已经遍及山南海北,垦者达千百万计,局部地区甚至以其为口粮,“吃洋芋,长子弟”遂成为中国人情结。
——摘编自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等
材料二下表马铃薯与英国餐桌文化
时间 “马铃薯与英国餐桌文化”大事记
1589年 伦敦市长向英王报告“一部分失地的下层人以小块土地或盆栽种植马铃薯充饥。”
1649年 威斯敏斯特教堂红衣大主教修订教义,宣布“马铃薯也是上帝的恩赐之物。”
1815年 议会通过《谷物法》,将马铃薯与小麦、稻谷、玉米等并列为谷物并征收高额进口税。
1853年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机器标准化加工的马铃薯罐头成为英国军事储粮之一。
20世纪初 马铃薯食品(土豆泥、土豆派、土豆威士忌等)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的风景。
——据史蒂文·托皮克《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及社会影响》等整理
材料三甘肃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2022年底,马铃薯制品生产能力达 70余万吨,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达340亿元。马铃薯从“救命薯”到“温饱薯”,从“脱贫薯”到“小康薯”,再到“振兴薯” “营养薯”,极大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
——摘编自王朝霞《“小土豆”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人“吃洋芋,长子弟”情结的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风景”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马铃薯推广开发为例,说明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可借鉴的经验。
1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革命是一场连续的、递进的革命。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前一次革命为后一次革命“预留”了空间,后一次革命在前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推进。正是这三次革命的相互关联、递进,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只有将三次革命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察,才能洞察20世纪中国革命的总体特征。
——据王奇生《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二)选考题:共25分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在各地使用各自方言的同时,清政府开始推行汉语官话。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知识分子传播了从日本吸纳的包括全国语言统一、言文一致、国音标准化等要求的现代国语概念。1905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学堂皆学官音”,且“各学科均以汉文讲授,一概毋庸另习洋文”。此后编写的民间教科书和各种报刊舆论,进一步促进了以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的国语建构。在部分满蒙官员和留日学生的推动下,1911年初颁布的《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要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汉文汉语教育。1911年夏颁行的《学部中央教育会议议决统一国语办法案》,明令以官话统一国语,学部设立国语传习所,各地学堂内设立国语专科,直接督导各地各级学校逐步改用官话讲授其他课程。
——据黄兴涛、黄娟《清末“国语”的概念转换与国家通用语的最初构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国家通用语构建的特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