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6张PPT。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奎屯市一中李新亮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郡县1)封建社会形成和首次大一统时期
——战国、秦汉;
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3)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4)民族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
5)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明清(1368—1840)——隋唐 故 宫 明 长 城(八达岭)郑 和明永乐大典
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教学目标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有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人物:地点: 时间: 1368年应天,改称南京朱元璋(明太祖)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家境贫困,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当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寺庙被战火烧毁,他就投奔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都城:应天(南京)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家境贫困,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当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寺庙被战火烧毁,他就投奔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年号“洪武”。 朱元璋(1328~ 1398)朱元璋简介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1.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动脑筋】 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我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
换位思考:我当皇帝怎么做?
a、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b、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朱元璋是如何改革行政机构的?
自主探究: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1、政治上: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利。
①中央:
②地方:
(2)设立特务机构:
2、思想上:废丞相,撤销中书省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厂卫制度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八股取士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胡惟庸案”
——立竿见影的行政机构改革思考:丞相制度创于何时?
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
改革行政机构后有什么作用?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皇帝废除丞相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 部 部 部 部 部设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中央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皇帝废行中书省地方布政司
—民政按察司
—刑狱都司
—军政设三司皇帝中央左丞相——(中书省)——右丞相地方( 行 省 )布政司—民政按察司—刑狱都司—军政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殿阁大学士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三司六部制比一比大权在握
小权下放事无巨细
权力归君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宋濂请客”
——恐怖的厂卫特务机构之锦衣卫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宋濂吓出一身冷汗?锦衣卫的职能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锦衣卫的职能是监察官员和百姓。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 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1.锦衣卫(明太祖)
2.东厂 (明成祖)锦衣卫锦衣卫服饰 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你愿意回到明朝吗?为什么?
侵犯了公民的人格尊严(隐私权、名誉权、政治权)和人身自由权等。
历史与现实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看榜文”
——不求实际、禁锢思想的“八股取士”
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隋朝
创立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
完善唐太宗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首创武举与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主要内容科举制发展过程:雏 形 正式形成 发 展 僵化
分科考试隋炀帝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明清
八股取士隋文帝设进士科温故知新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命题范围:
答题观点:
文体: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八股文(必须分为八个部分)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注: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明代科举取士只设进士一科。各省直乡试与会试在考试的场数、内容、出题及答题依据等方面都完全统一。如考试内容,乡、会试皆为“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 ”
出题与答题依据,皆为“《四书》义主《朱子集注》;经义《诗》主《朱子集传》……”
成化后,《经》、《书》义考试的答卷文体也空前统—,考生一律要用“八股”文体答题。 明朝的八股取士有什么特点?“八股”指文章结构分成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八部分。命题范围答题要求文体要求想一想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范进中举》 (节选)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八股取士”五个“只”目的:
范围:
要求:
文体:
考生:
只许在四书五经内命题。 只能是八股文。 只顾埋头读书,不讲实际学问, 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只准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只为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我总结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1、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2、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束缚了思想。尤其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 八股取士说明了科举制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哪些加强君权的措施?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的权力;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3)八股取士
我总结靖难之役历史纵横_明史演绎_靖难之役 00_09_44-00_10_48.wmv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1、靖难之役 明成祖朱棣 (1360—1424年),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籓镇北平(今北京)。1398年朱元璋死,建文帝朱允炆即位。惠帝计划削籓。朱棣发现后,起兵“靖难”,经四年战争,占领南京,自立为帝,年号“永乐”。“靖难之役”——叔侄之争(姜是老的辣)
朱元璋死后,接力棒传到了建文帝的手里,为巩固其统治实行削藩,惹恼其叔朱棣。朱棣以“靖难”为旗号灭掉侄子,登上王位,并召见群臣宣布新的巩固君权的措施。
思考:朱棣上台后如何加强君权?为什么迁都、削藩?明朝的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 ?明成祖朱棣朱棣PK建文帝胜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明初分封诸王图靖难之役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明太祖分封了24个藩王为。他们是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晋王、北平的燕王、大同的代王、甘州的肃王、宁夏的庆王、平凉的韩王等。每王辖军三护卫,有兵16000人。而燕王朱棣更拥兵十万,宁王朱权镇守大宁,“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蒙古兀良哈三卫骑兵皆归其统辖。藩王势力的膨胀,必然构成对中央的威胁。
明成祖朱棣加强君权的
措施有哪些?
自主探究
1、迁都北京
2、继续实行削藩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明成祖朱棣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2、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①迁都北京②削藩③设立东厂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故 宫明成祖为何迁都北京呢? 为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于1421年迁都北京。 故宫(皇权中心)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旧皇城南端的 正门,那时叫作承天门。以后经清代改建后,改名为天安门。 天 坛 天 坛明 十 三 陵明十三陵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把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1)明成祖政治基础在北方 (2)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知识结构农民起义明朝的建
立1368强化君权1.行政机构(明太祖)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制度基本形成2.厂卫特务机构太祖 锦衣卫成祖 东厂3.八股取士4. “靖难之役”迁都北京削藩增设东厂皇 帝臣民知识分子地方中央皇族小结:明朝君权的加强君权空前加强的影响 ①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
②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1、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是( )?
①废除丞相 ②迁都北京
③执行削藩政策 ④设立东厂?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D 2、明朝的建立者和时间分别是( )
A.朱温 1368年 B.朱元璋 1368年
C.朱棣 1421年 D.朱熹 1421年B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4.明初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的目的是?
A.更改旧的机构名称 B.加强君主权力
C.扩大机构的管理权限 D.解除元朝的民族压迫B 3.明朝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的共
同职责是( )?
A.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B.制定法律
C.监视、侦查臣民 D.督查百官C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5.高考是通过公开公平的方式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中国自古有之。科举制度自创立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
(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
(2)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和明清的八股取士在内容上有何重大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考试内容公限为四书五经,用八股文作答,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说明科举制度日益为统治者服务,科举制度开始僵化。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明: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非常有效……从此以后,大臣们忠于皇帝,臣民们安分守己,社会出现稳定局面。?
小军:这些措施对明朝来讲,有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锦衣卫、东厂不受法律制约,致使社会没有法制、民主可言,到后期,还导致了宦官专权,又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小红:八股取士虽然培养出了忠于皇帝的官吏,但却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限制了读书人的眼界,他们不关心世界发展,不关心科技发展。这是我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一个原因。?
(1)请你列举小明所说“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
(2)小明、小军、小红针对明朝制度展开讨论,从他们的讨论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1)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制度,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设立殿阁大学士,设立锦衣卫,改革科举制度,限定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四书五经”,限定考试的形式,用“八股文”作答,只能陈述指定的观点,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明成祖迁都北京,执行削藩政策,设立新的特务机构东厂。
(2)要全面认识明朝加强君主集权措施和八股取士的影响;专制、黑暗的社会制度不利于发展,要建设民主、法制、公平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