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2 22:1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情景回顾
1215年6月15日清
晨,25名英国贵族
来到伦敦西北的温莎
堡。他们要向国王约
翰递交一份请愿书,
要求国王保证:遵守
法律,不得再侵犯贵
族们的权利。贵族们已做好准备,谈判一旦破裂,
他们的随从和铁甲骑兵将全军出动,向会场冲锋。
出乎意料地,国王浏览了请愿书后竟表示了同意。
于是《大宪章》诞生了,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
法的雏形诞生了。
1215年,英王签署《大宪章》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从唯物史观角度了解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过程、影响;掌握英、美、法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方式、特点、意义。
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概念解释
一、资产阶级革命
所谓资产阶级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它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封建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其实质就是以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取代封建剥削制度。
二、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以一种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实质: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含义: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主要包括: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党制、文官制度等其他制度。
1、资产阶级代议制
(1)含义:选举代表组成议会,共同商议政治事务。
(2)类型:君主立宪制(英国)
民主共和制(美国)
2、资产阶级政党制
(1)类型:两党制或者多党制
(2)实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表
(3)特点: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
评价资本主义制度
进步性:与封建制度比较,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
局限性: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
新贵族: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剥削雇佣农业工人,或将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坐收资本主义地租。由乡绅转变而来。
(3)根本原因:英国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过程:
(1)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2)经过两次内战,议会获胜,处死国王。
(3)随后,英国经历了共和国、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时期的反复斗争。
(4)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革命成果获得巩固。
特点:历程曲折、具有妥协性。
以和平方式开辟了英国发展之路,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1、含义: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2、形成过程:(1)《权利法案》: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君主的权力
材料:第一条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
第四条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皆为非法。
第六条 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第七条 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
立法权
财政权
军事权
司法权
2、形成过程:
(2)《王位继承法》(1701年)
英国王位的继承是根据长子继承权来决定的,即王位应先由现任君主的长子继承,然后才依次序轮到其他儿子,最后才轮到女儿。但是根据法律,英国王位的继承不是自动的,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而且规定,此后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国王权力的削弱】“光荣革命”后的国王仍掌控行政大权,议会成为完全主宰尚需时日。1690年3—4月,英国议会《财政法案》将“国王靠自己生活”转变为“国王靠议会生活”;
【内阁的由来】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旨在通过规定王位继承问题,实现议会对王权的控制。英国内阁(Cabinet)一词,源于法文,本义是小房间、密室。“光荣革命”前,国王经常召集少数重要人物在自己的密室开会,商讨政事,由此形成内阁制的最初萌芽。威廉三世即位后,屡屡带兵出国作战,国内事务则指定少数枢密大臣密商处理。“内阁”由此产生。威廉三世归国后,经常出席内阁会议……
【首相的由来】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沃波尔取代国王成为内阁首脑。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他的做法也成为惯例。这样,随着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内阁制最终形成。
2、形成过程: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世纪中叶)
(1)内阁的首脑是首相,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
(2)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权提名各部大臣及其他高级官员,主持内阁会议,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又能通过议会对立法活动施加重要影响,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3)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则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国王统而不治
(国家元首)
议会权力至上
(权力中心)
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
首相
对议会负责
组织内阁
内阁与首相共进退
对议会集体负责
形式任命
监督内阁
国王
议会
内阁
特点
意义:稳定了政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典范。
英国王室存在的作用
英王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
英王是国家的人格化,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英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一)美国独立战争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了步伐, ……资本主义经济……尽管它们尚处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厂阶段,但却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上卷)》
1、背景
经济: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材料二 1763年……英国开始剥夺北美人民……的自由,并且把新的压迫加在北美人民的头上。这就引起了北美人民的反抗。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上卷)》
政治: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限制和剥削,引起人民的不满。
材料三 自由和平等是天赋予人的权利。英国殖民当局的高压政策,是侵犯了人民的自然权利。
——杰斐逊《英属美洲权利综论》
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启蒙思想的影响
(一)美国独立战争
2、经过
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1781年,英军投降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性质: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共和制:国家元首和国家权力机关有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定。范围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按照议会、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的关系,可以分为总统制共和国(美国)和议会制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二)1787年宪法
1、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2、内容
(1)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制衡。
(2)联邦制原则: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3)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均实行任期制。
3、评价
(1)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联邦政府
总统
行政权
最高法院
司法权
国会
立法权
分权与制衡
(2)有许多不足,如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
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总统任命联邦法官
行政
立法
司法
国会可通过三分之二多数
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
三权分立
分权制衡
作用:三权分立原则:实现权力制约与平衡,防止专制独裁
(三)南北战争(1861—1865 年)
1、原因:美国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问题上矛盾重重,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过程:1861年内战爆发,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支持,最终击败了南方。1865年,内战结束。
3、评价: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但黑人仍备受歧视。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项目 美国总统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是谁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国家元首的任期方式
国家元首是否有实权
政府首脑是谁
阁员如何产生
国家的政治权力中心
相同点
总统
国王
选举产生
世袭
任期制(4年)
终身制

总统
首相
总统
议会
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总统任命
首相任命

三、法国大革命与共和制(议会共和制)的确立
材料三 与此同时,随着美国革命走向成功,上至议会,下至城堡开始有人讨论“人的权利。” ——玛丽·普拉特·帕米利《法国简史》
(一)法国大革命
材料一 资产阶级对旧政权极不满意。他们愤恨自己受到贵族的冷落、被王室看作二等臣民并被排除在官僚机构、教会和军队中的高级职位之外。简言之,资产阶级想要获得与他们日渐增长的经济力量相称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是伏尔泰、卢梭灭亡了法国!”——路易十六
(1)法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
(2)启蒙思想的影响;
(3)外因:受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1、背景
(1)1789年7月14日,法国民众攻占了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2)8月,议会颁布《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3)1791年,议会颁布宪法(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4)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维护了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实行帝制,率领法军入侵一些欧洲国家。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
(一)法国大革命
2、过程
3、影响:对内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对外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
封建
专制
君主
立宪
共和制
帝制
政体
时间
1788
1789
1792
1804
1815
1830
1848
1852
1870
攻占巴士底狱
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三共和国
七月王朝
波旁王朝
1875年,一票共和
(二)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1785年宪法或《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三、法国大革命与共和制(议会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 议会制共和制
美国 总统共和制
三权分立 相互制约
总统权力受制于议会
美国与法国民主共和制比较
国家 国情 革命特点 制度
英国 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 早而渐进 君主立宪制
责任内阁制
美国 无专制传统 有市场经济 有民主思想 民族独立和资产阶级革命同时完成 共和制
联邦制
三权分立原则
法国 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同时强大 曲折反复 对此反复,最终确定共和制
英、法、美三国革命和制度建设
小结: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制度建设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背景:面临空前危机。
措施:1861年,废除农奴制;实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等,刺激工业发展。
(3)特点:自上而下的改革。 (4)影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1、俄国农奴制改革
四、资本主义的扩展
(1)背景:
19世纪中期,意大利分裂状态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过程:
通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
从奥地利和法国手中收复失地,1870年实现了国家统一。
(3)特点: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独立和统一战争。
(4)评价:促进了意大利资本主义的发展。
2、意大利统一
3、德意志的统一
(1)背景:
①社会分裂状况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普鲁士经济、军事实力强大。
③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2)方式:自上而下,武力统一德国
(3)过程:三次王朝战争
(4)结果: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铁血宰相俾斯麦
俾斯麦“铁血政策”是德意志资产阶级改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部分。
  铁血政策,对内主要是改革封建弊端,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些障碍。对外主要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包括三场战争,即丹麦战争(普鲁士与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
  通过这些政策,德国完成了统一,并且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但德国的资产阶级改良中也保留了一些封建残余。
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的影响,……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一: 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阅读教材P54学思之窗并结合材料一,思考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皇帝拥有最高权力;议会权力很小;有一定的民主性,但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英、德两国君主立宪政体比较
英 国 德 国
共性
君主
内阁
议会 (两院)
国王统而不治,属虚君
皇帝拥有各领域实权
(内政、外交、法律、军事)
内阁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内阁首相只对议会负责
普选产生的下院拥有实权,君主任命的上院作用较小。
各邦君主任命的联邦议会(上院)拥有实权,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下院)作用较小。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都保留君主
4、日本:明治维新1868
(1)背景
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实行军事封建专制统治。
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2)措施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经济: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文化:文明开化
法律: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3)评价:
①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②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了权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③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知识拓展】各国民主政体发展特点对比
国别 确立民主政体途径 完善民主的特点
英国 革命:“光荣革命” 和平渐进的议会改革
美国 革命:独立战争 精英人物;稳定和创新
法国 大革命:曲折 艰难曲折;血腥暴力
德国 统一:王朝战争 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日本 改革:明治维新 军国主义
俄国 改革:农奴制改革 沙皇传统;…..强人政治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发展——两党制的形成
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巩固——南北战争
法国大革命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背景
法国大革命——过程
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宪法
资本主义的扩展
俄国农奴制改革
意大利统一
德国统一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日本明治维新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
1、《大国崛起》中说道:“1789年之后……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还有两个共和国。……在反复的革命和复辟过程中形成的共和派与君主派,在相持了半个多世纪后,终于不再选择激烈的对抗。”斗争的结果是法国(  )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C.两派的政治权力均分 D.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阻
2.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既遵循了西方现代化的普世道路,又保留了俄罗斯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
A.强化了农奴制 B.保留沙皇专制
C.赋予农奴自由民身份 D.允许农民从事工商业
B
B
3.一位伟人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这里所说的“方式”和“进步事业”是指(  )
A.资产阶级革命、国家统一
B.王朝战争、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C.议会选举、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D.王朝战争、国家统一
4.马克思说:“美国内战之所以爆发,是因为两种制度再也不能在北美大陆上一起和平相处了。”在这里,马克思主要是强调(  )
A.美国南北方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一个国家统一的必然与必要
C.美国南北方经济制度矛盾不可调和
D.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D
D
5.“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在当时看来,“我”能做的应是(  )
A.解放农奴并剥夺其土地
B.解放农奴并分给其一定土地
C.强化农奴制以巩固统治
D.发动革命以求彻底解放农奴
6.“当一个国家处于17世纪初意大利所处的不幸地位时,许多种力量,无论天生的还是诱发的,或迟或早都会起作用,进行重新调整。”17世纪初意大利的“不幸地位”是指(  )
A.国家处于奴隶社会 B.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C.文艺复兴开始 D.处于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B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