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石中学高2026届高一上半期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
1. 《三字经)里提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维系了周朝“八百载”统治的政治制度是
A. 皇帝制和分封制 B. 分封制和宗法制
C. 禅让制和宗法制 D. 分封制和禅让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周代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B正确;皇帝制度是秦朝出现的,禅让制是夏朝之前的,排除ACD。
2.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 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 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 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能直接证明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的遗留下的碳化的植物种子和农具,B项不选;传说不能直接作为史料,但可以作为研究民俗史、文学史等研究的重要史料,C项排除;炎帝的传说证明不了炎帝的真实存在,但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D排除,选A。
考点: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中华文明的起源·炎黄传说。
3.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从西周的“政自天子出”变为了“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这表明
A. 周王室统治广布四方 B. 争霸战争日益频繁
C. 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 D.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C项正确;春秋战国是王室衰微的时代,该项与题干不符合,排除A项;题干未强调战争频繁,排除B项;题干和民族融合无关,排除D项。故选C。
4. 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
A.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 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春秋战国。据材料“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思想派别分别为儒家、墨家、发夹、道家,B项正确;儒家主张为政以德,A项第一个为道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逍遥,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顺序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5. 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各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
A.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B. 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
C. 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D. 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基本特征,故选A;根据题意“秦汉”,可排除含有二府三司制(宋朝)、行省制(元朝)、世官制(秦朝以前)的选项,即排除BCD。
点睛】
6.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 分封制度的终结
B.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 宗法制度的湮灭
D. 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至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这些事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 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 B. 中央集权的体制开始确立
C.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 D. 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及班超经营西域都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C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是史前文明的特征,A排除;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是在秦朝,B排除;清朝时期的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D排除。故选C。
8. 汉朝哪一皇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设立中朝、刺史制度、实行推恩令和察举制等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立设立中朝、刺史制度、实行推恩令和察举制等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项正确;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并没有大规模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没有设立中朝、刺史制度等,排除ABC项。故选D项。
9.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的特点是
A. 中华文明起源 B. 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C. 大一统局面形成 D. 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这一时期呈现出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特点,故答案为D项;中华文明起源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排除A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排除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分裂动荡时期,排除C项。
10. “中国这四百年间扰乱分裂,是人种大融合的时代。在北面和西北的草原上,留在后面的一些小部族,在草原人口减少以后又逐渐茁壮,形成新的族群,例如突厥、契丹等。”材料中“中国这四百年”指的是( )
A. 春秋战国时期 B.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五代十国时期 D. 辽宋夏金元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东汉末年开始到隋唐统一的四百年间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吸收了数百万外来的基因,在北方草原西部的匈奴和草原东部的鲜卑,加上西北的氐、羌和来自西域的羯人,将亚洲北支的人口融入中国的庞大基因库中。形成了新的族群,契丹是鲜卑,匈奴融合的产物。突厥是南北朝时期崛起的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的势力范围在今蒙古和中国的西北部一带,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形成突厥、契丹等,排除A项;五代十国时期突厥、契丹早已形成,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稳定,D项正确;题干内容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是否领先世界,排除A项;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但没有体现水路交通是否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唐朝前期由治而盛,后期国势衰微。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黄巢起义 D. 宦官专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安史之乱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使唐王朝由盛转衰,A项正确;藩镇割据、黄巢起义和宦官专权等都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出现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体现唐太宗的什么政策
A. 外交政策 B. 经济政策 C. 民族政策 D. 政治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贵中华,贱夷狄”指的是古代传统的民族政策,C选项正确。材料和外交、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具体内容无关,ABD三选项不符合题意。
14.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主要有:德行、门第和考试成绩,下列选官制度与这个对应正确的是
A. 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 D. 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标准分别是德行、门第和考试成绩。故B项正确;ACD对应不准确,排除。
15. 下列诗词与中国古代选官任官制度一一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①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④龙生龙,凤生凤
A. 察举制;世袭制;科举制;军功制
B.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世袭制
C.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世袭制;军功制
D. 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军功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和族望;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世袭制的标准是血缘关系。因此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错误。故选B项。
16.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 )
A.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B. 尚书省→工部→中书省→门下省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工部→门下省→中书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大型交通工程”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材料中涉及交通工程,六部中的工部掌管工程建设,因此其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A项正确;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排除B项;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交通工程由工部掌管,排除D项。故选A项。
17.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解析:东晋的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排除;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C项排除;D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排除。故选A。
18. 莫高窟盛唐第217窟壁画中的人物,身穿驳领窄袖袍服,脚穿乌靴。幞头是唐朝典型的冠式,而驳领窄袖袍是胡服的特征。形成于唐朝的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A. 开放包容 B. 影响深远 C. 领先世界 D. 固守传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莫高窟壁画中的盛唐人物在服饰方面出现了中外交融的情形,而唐代歌舞剧代表作《羽衣霓裳舞曲》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特征,这说明唐代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A正确;影响深远强调对后世的影响,题干描述的是当时的情形,排除B;题干中未将唐代文化和世界其他文明对比,无法得出唐文化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C;D与题干信息描述相反,排除。
19. 宋太祖认为,文臣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 派文臣任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B. 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 扩大科举规模,废除武举 D. 设通判,监督知州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宋太祖重在防范武人专权割据,为此他派文臣管理地方,节制武人,故A项正确;B项属于中央官制调整,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项“废除武举”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是监督机制,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A项。
20. 重庆八中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二府三司制”“崇文抑武”“澶渊之盟”“岳飞抗金”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A. 中华文明起源 B. 秦统一国家的建立
C. 宋朝的盛衰兴亡 D.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二府三司制”“崇文抑武”“澶渊之盟”“岳飞抗金”可得出这些都是宋代的史实,C项正确;ABD项明显与岳飞等关键信息无关,排除。
21.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 事权的分割
B. 科举制的完善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专制皇权削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在中枢权力系统分割相权,在地方上分割地方的政治、军事、财政大权,不同的分支之间相互制衡,降低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科举制的完善进一步提升官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总体趋势之一,这并不必然导致效率的低下,如唐朝,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宋代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恰恰说明了宋代的专制皇权是在不断加强的,故排除。
22. 宋朝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并增设参知政事在政事堂同议政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削弱宰相权力 C. 解决财政危机 D. 缓解边防压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宋朝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并增设参知政事在政事堂同议政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统治者为了削弱宰相权力,分化相权,设置了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并增设参知政事,B项正确;材料的做法与地方无关,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这些做法与财政危机无关,排除C项;宋朝初年并没有边防压力,排除D项。故选B项。
23. 北宋时曾与辽、西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南宋与金也曾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这两种局面被打破,分别是源于哪个民族的崛起?( )
A. 契丹族、党项族 B. 契丹族、女真族
C. 党项族、女真族 D. 女真族、蒙古族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真族的崛起,建立金国,打破北宋时曾与辽、西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蒙古族崛起蒙古高原,打破南宋与金也曾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最后灭掉南宋,建立元朝,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不符合题,排除。
24. 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元朝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A. 分而治之 B. 民族自治 C. 因俗而治 D. 区域自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辽朝实行南北官制度,而金朝在继承唐宋政治制度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猛安谋克制度,这些做法共同特点是是因俗而治,有助于民族融合,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猛安谋克制无法提现分而治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自治,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5. 宋代在婚聘上的一大变化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利益,富商娶宗室女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是因为
A. 士族阶层开始衰落 B. 政府不再重农抑商
C.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 程朱理学受到尊崇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社会,婚姻关系中计较物质利益,富商与上层社会联姻(“娶宗室女”)的现象十分常见等,是因为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C项正确;士族阶层早在南朝时期已经开始衰落,A项错误;宋代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并非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程朱理学强调重义轻利,不是宋代婚姻关系中计较物质利益等现象产生的原因,D项错误。
26. 元代建立初期就面临着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分离的难题,如何将丰裕的物资运往大都,是统治者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元代采取的举措是
A. 修运河,开海运 B. 迁国都,促生产
C. 修驿道,设驿站 D. 迁人口,兴农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代通过修运河,开海运等方式将丰裕的物资运往大都,A项正确;元代没有迁国都,排除B;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27. 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A. 都符合事实 B. 都与史实不符合
C. 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 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沿用了两千多年,秦始皇的说法正确;唐代是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而不是首创,唐太宗说法错误;丞相制度是明太祖废除的,明成祖说法错误;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雍正帝说法正确。所以他们的言论中,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故选C;综上所述,可排除ABD。
28. 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 君主专制强化
B. 皇权受到制约
C. 地方权力削弱
D. 世袭制度消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相关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皇帝的侍从机构,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政治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体现的是君权的强化,不是皇权受到制约;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不是地方权力的削弱;D选项错误,明清时期仍然实行皇帝世袭制,并未消亡。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9. 假设某班正在开一个讨论会,内容涉及“中央册封达赖、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你认为讨论会的主题是
A. 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 B. 明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C. 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D. 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中央册封达赖、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说明的是清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因此讨论会的主题是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故D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故A错误;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清朝的史实,故B错误;材料和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无关,故C错误。
30. 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台湾府,蒙古族地区设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设理藩院等。明清时期的这些举措( )
A. 导致中央集权的弱化 B. 奠定中国的疆域版图
C. 体现经济繁荣与局限 D. 反映辉煌与挑战并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的措施,这有利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中国的版图,B项正确;这些措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繁荣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挑战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31.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朝 明朝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废丞相设内阁
A.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B. 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
C.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D. 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自秦朝丞相制度设立以来,丞相权力被分割直至废除,反映了古代相权消弱,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题干与地方管理无关,排除A项;古代丞相制度的变化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而非约束皇权,排除B项;古代丞相制度变化以皇权的强化为核心,并非缘于皇帝个人喜好,排除C项。故选D。
32. 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清查土地,清理财粮;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据此可知“改土归流”
A. 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B. 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C. 破坏了民族团结 D. 使皇权空前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任用流官以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即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清朝时期通过改土归流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但不代表彻底消除地方割据的根源,A项错误;清朝时期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当地土司制度,任用流官管辖西南地区,这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和团结,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强调皇权强化的问题,D项错误。
33. 东晋初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 士族专权取代了皇权政治 B. 出现权力制衡机制
C. 势力均衡有利于政权稳固 D. 士族专权威胁皇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王与马,共天下”到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说明士族的权力较大,威胁了皇权,D项正确;取代了皇权政治,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产生了新的机构以维护权力的平衡,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此时士族权力较大,削弱了皇权,不利于政权的稳固,排除C项。故选D项。
34. 汉初有“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古代政治重心的南移 B.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 中国古代军事重心的南移 D. 中国古代教育重心的南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初是南方“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到南宋时候江浙成为“财赋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故选B;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5. 以下是我国古代某一阶段的官员、户数变化情况表。此表反映了
时间(年) 官员数(人) 户数(户) 户、官数比
140 7567 9698630 1282
609 12576 9070414 721
737 18805 8973634 477
1190 42000 12355800 294
A. 人口总数持续增长 B. 社会阶层流动逐步加快
C. 科举取土人数增多 D.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从140年汉代到1190年的宋代,官僚数量和户数都大大增长,尤其是从737年到1190年,官僚数量激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宋代的冗官有关,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故D正确;A项的“持续”不符合140—609年的信息,故错误;材料不是强调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快,故B错误;140年还没有科举制,故C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答案】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得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依据材料“(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可得出扩大了统治基础;依据材料“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可得出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把选官权从地方收归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 (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据材料,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答案】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解析】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 (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得唐朝海上丝绸之路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根据材料“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可得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3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 ·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社会现象:乐舞发达。原因: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第一小问现象,根据材料“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出唐朝乐舞发达。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结合所学可知造成唐朝乐舞发达的原因有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的文化交流等。
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本朝见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材料中的“本朝”是指哪个朝代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所起到的作用。
【答案】北宋。改变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导致地方的贫弱,无力抵御外族入侵。
【解析】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中国)。朝代:根据材料“本朝见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可知这一朝代是北宋,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政治上,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经济上,规定地方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军事上,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实行更戍法等;
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之初削弱武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局面,但是北宋崇文抑武,分化地方权力等措施也导致了地方的贫弱,无力抵御外族入侵。
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身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费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洪武九年(1376 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互不统属,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解析明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作用。
(2)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古代地方治理的认识。
【答案】(1)特点:行省官员既总揽地方大权,同时又处处受中央节制。作用:分散地方统治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三司互不统属,可能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
(2)认识:在地方治理中,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发挥地方的主动性;要加强地方各部门间的协调与统一;制度设计要因时而异适时调整。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明朝。第一小问特点,根据一“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得出行省官员总揽地方大权并不断扩大,根据“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得出又处处受中央节制。第二小问作用,根据二“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可得出分散地方统治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根据二“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得出三司互不统属,会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综合材料信息,可从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制度性建设及协调地方各部门间的关系等方面回答。双石中学高2026届高一上半期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
1. 《三字经)里提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维系了周朝“八百载”统治的政治制度是
A. 皇帝制和分封制 B. 分封制和宗法制
C. 禅让制和宗法制 D. 分封制和禅让制
2.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 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 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 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3.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从西周的“政自天子出”变为了“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这表明
A. 周王室统治广布四方 B. 争霸战争日益频繁
C. 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 D.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4. 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
A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 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5. 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各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
A.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B. 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
C. 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D. 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
6.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 分封制度的终结
B.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 宗法制度的湮灭
D. 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7.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这些事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 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 B. 中央集权的体制开始确立
C.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 D. 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8. 汉朝哪一皇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设立中朝、刺史制度、实行推恩令和察举制等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措施?(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9.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的特点是
A. 中华文明起源 B. 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C. 大一统局面形成 D. 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
10. “中国这四百年间扰乱分裂,是人种大融合的时代。在北面和西北的草原上,留在后面的一些小部族,在草原人口减少以后又逐渐茁壮,形成新的族群,例如突厥、契丹等。”材料中“中国这四百年”指的是( )
A. 春秋战国时期 B.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五代十国时期 D. 辽宋夏金元时期
11.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12. 唐朝前期由治而盛,后期国势衰微。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黄巢起义 D. 宦官专权
13.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体现唐太宗的什么政策
A. 外交政策 B. 经济政策 C. 民族政策 D. 政治政策
14.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主要有:德行、门第和考试成绩,下列选官制度与这个对应正确的是
A. 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 D. 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
15. 下列诗词与中国古代选官任官制度一一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①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④龙生龙,凤生凤
A. 察举制;世袭制;科举制;军功制
B.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世袭制
C.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世袭制;军功制
D. 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军功制
16.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 )
A.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B. 尚书省→工部→中书省→门下省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工部→门下省→中书省
17.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8. 莫高窟盛唐第217窟壁画中的人物,身穿驳领窄袖袍服,脚穿乌靴。幞头是唐朝典型的冠式,而驳领窄袖袍是胡服的特征。形成于唐朝的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A 开放包容 B. 影响深远 C. 领先世界 D. 固守传统
19. 宋太祖认为,文臣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 派文臣任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B. 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 扩大科举规模,废除武举 D. 设通判,监督知州
20. 重庆八中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二府三司制”“崇文抑武”“澶渊之盟”“岳飞抗金”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秦统一国家的建立
C. 宋朝的盛衰兴亡 D.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21.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 事权的分割
B. 科举制的完善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专制皇权削弱
22. 宋朝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并增设参知政事在政事堂同议政事,这样做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削弱宰相权力 C. 解决财政危机 D. 缓解边防压力
23. 北宋时曾与辽、西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南宋与金也曾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这两种局面被打破,分别是源于哪个民族的崛起?( )
A. 契丹族、党项族 B. 契丹族、女真族
C. 党项族、女真族 D. 女真族、蒙古族
24. 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元朝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A. 分而治之 B. 民族自治 C. 因俗而治 D. 区域自治
25. 宋代在婚聘上的一大变化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利益,富商娶宗室女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是因为
A. 士族阶层开始衰落 B. 政府不再重农抑商
C.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 程朱理学受到尊崇
26. 元代建立初期就面临着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分离的难题,如何将丰裕的物资运往大都,是统治者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元代采取的举措是
A. 修运河,开海运 B. 迁国都,促生产
C. 修驿道,设驿站 D. 迁人口,兴农业
27. 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A. 都符合事实 B. 都与史实不符合
C. 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 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28. 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 君主专制强化
B. 皇权受到制约
C. 地方权力削弱
D. 世袭制度消亡
29. 假设某班正在开一个讨论会,内容涉及“中央册封达赖、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你认为讨论会的主题是
A. 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 B. 明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C. 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D. 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30. 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台湾府,蒙古族地区设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设理藩院等。明清时期的这些举措( )
A. 导致中央集权的弱化 B. 奠定中国的疆域版图
C. 体现经济繁荣与局限 D. 反映辉煌与挑战并存
31.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朝 明朝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废丞相设内阁
A.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B. 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
C.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D. 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
32. 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清查土地,清理财粮;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据此可知“改土归流”
A. 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B. 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C. 破坏了民族团结 D. 使皇权空前强化
33. 东晋初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 士族专权取代了皇权政治 B. 出现权力制衡机制
C. 势力均衡有利于政权稳固 D. 士族专权威胁皇权
34. 汉初有“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古代政治重心的南移 B.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 中国古代军事重心的南移 D. 中国古代教育重心的南移
35. 以下是我国古代某一阶段的官员、户数变化情况表。此表反映了
时间(年) 官员数(人) 户数(户) 户、官数比
140 7567 9698630 1282
609 12576 9070414 721
737 18805 8973634 477
1190 42000 12355800 294
A. 人口总数持续增长 B. 社会阶层流动逐步加快
C. 科举取土人数增多 D.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 (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据材料,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3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 ·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本朝见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材料中的“本朝”是指哪个朝代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所起到的作用。
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身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费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洪武九年(1376 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互不统属,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解析明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作用。
(2)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古代地方治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