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 名 学 科 年 级 课 题
语文 三年级 《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课时)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核心素养为依据,实现育人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同时,指出三年级学生需要具备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诵读优秀诗文的能力,具备在朗诵过程中体验情感、能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并展开想象的能力。在此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化身“小导游”,借助视频、图片等多种材料,深入了解祖国南海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在感受美、走进美、创造美、传递美的同时,激发对祖国海疆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写景名篇,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海疆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课文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位置,点明了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总领全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从“美丽的海水-海底多样的生物-海岛上众多的海鸟”3方面具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景和物产; 第六自然段主要写了西沙群岛必将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变得更加美丽富饶,与开头相呼应。其中,在课文中以泡泡语的形式提示学生第5自然段是围绕“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个关键句写的。 为了生动描述神秘的西沙,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地语言,富有儿童情趣,如: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交错、五光十色、绽开、蠕动、威武、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庞大、成群结队、寸步难移、栖息等。这些词语不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文中的语句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如: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很“威武”,这样的语言把事物的特点描写得既形象又生动。又如,“像插着好些扇子”“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把鱼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课文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为刚学写作不久的小学生习作提供了范本。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他们也具备了借助网络搜集资料的能力,能够独立收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多数学生在平时开展了有效的课外阅读,积累了一定的好词佳句。通过课外阅读及生活经验,部分学生对课文中涉及到的风景动物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多数学生阅读速度较快,能够做到按要求默读、浏览课文,但部分学生阅读能力尚有待提高。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表达方法、利用多种方法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等方面比较薄弱。 但是,西沙群岛与北京相距千里,学生缺乏实际感受。从而,课堂上会借助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海底、海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2.能发现课文第五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借助关键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试着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排比的句式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4.能选择一幅画,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几句描述你看到的画面。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海底、海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2.能发现课文第五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借助关键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试着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排比的句式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2.能选择一幅画,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几句描述你看到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回顾所学。 (一)导游小测试,回顾课文关键句。 同学们,刚刚课间的时候有同学悄悄和我说很喜欢富饶的西沙群岛。如果有机会去那里旅游,他要做爸爸妈妈的小导游。那小导游的入门知识你掌握了吗? 1.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 2.课文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哪些生物? 3.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西沙群岛吗? 追问:你为什么选择了这句话呢? 小结:这句话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句,是整篇文章的中心句。抓住这个句子,我们就能一下子说出西沙群岛的特点了。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导游,只知道这些可还不够。旅游公司向我们推荐了三条自助游路线,供大家选择。 A 海滩冲浪游 B海底观光游 C海岛体验游 上节课我们一起在海滩冲浪,领略了“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探秘西沙群岛的海底和海岛吧!(通过板书、学习单) 设计意图:创设“我是小导游”的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秘、自主学习的乐趣。同时借助测试、选择路线等活动,复习课文整体结构与主要内容的同时,有趣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二、海底探宝,边读边想象。 (一)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3、4自然观,圈画出海底生物的特点。 (二)抓住关键词,感受海底物产的丰富及有趣。 1.珊瑚(出示图片) (1)抓住第3自然段“绽开的花朵”“分枝的鹿角”体会海底珊瑚的美丽。 海底的珊瑚是什么样子? 预设: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看图展开想象,用“有的像……”说一说海底的珊瑚还像什么。 继续潜入海底,你还看到了什么样子的珊瑚? ①展示形状各异的珊瑚图片。 预设:有的像聚拢的云朵,有的像结冰的树枝 ②展示颜色不同的珊瑚图片。 预设:颜色有深红的,橘红的,粉红的,白的,蓝的,金的……; 小结:西沙群岛海底的珊瑚真是 、 。 各种各样的珊瑚美吗?那我们就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分类展示珊瑚图片,给学生渗透从不同颜色、形状等方面描写的意识。 2.海参(出示图片) (1)出示海参的图片。 海参,一般体长10至20厘米,特长的可达30厘米。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3米左右。 (2)抓住“蠕动”一词,体会海参的特点。 正是因为海参爬得慢,所以作者说它是怎样移动的? 预设:懒洋洋地蠕动。 “蠕动”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慢慢地移动”。“懒洋洋”是一种什么感觉? 预设:悠闲散漫的,想动就动,动作幅度不大。 再读这句话,除了“懒洋洋”的动作特点,你还发现了什么? 预设:海参很多,“到处都是”。 小结:西沙群岛海底的海参真是 、 。 (4)谁来慢慢地读读这个词。想象着海参移动的样子。谁来读读这句话。瞧,海参很惬意地在散步呢!都过去了还几分钟,才动了一点点。 3.大龙虾(出示图片) (1)出示大龙虾静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龙虾外形。(外壳、大钳、长须……) (2)出示大龙虾动态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龙虾的威武。(抖动胡须,挥舞钳子,划来划去……) (3)对比海参和大龙虾,体会二者的不同特点。 填空:如果说海参像一位悠闲的老人,总是在那里慢慢地、懒洋洋地蠕动;那么,大龙虾就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分类展示大龙虾图片,给学生渗透从静态、动态等方面描写的意识。通过海参和龙虾的对比,更能体会出海底生物的丰富多样、各不相同、各具特点。 4.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圈画重点词语。教师相机点拨,引导体会“鱼多”。 过渡:海底除了珊瑚、海参、大龙虾,更多的是什么呀?(鱼) 同学们,读一读第4自然段,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可以看出鱼的数量很多?把它们整个圈出来。 预设:成群结队、各种各样、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1)播放各种各样鱼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体会鱼的美。(整体来看,鱼的数量多、种类多:成群结队、各种各样……具体来看,每一种鱼的样子、动作都不一样: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2)指名学生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鱼,读出它与众不同的样子。教师及时评价。 (3)引导想象:西沙群岛的海里只有这几种鱼吗?当然不是,这只是举了几个例子而已。鱼的种类还有很多呢!(随机出示不同的鱼的图片)谁来继续说一说? 示例:有的拖着长长的尾巴,展开巨大的鱼鳍,像滑翔机一样在海底飞行;有的伪装成一截树枝,又像是一根手指头,斜插在海底的泥沙中…… (4)学生自由练读第4自然段,读出快乐之情。 (5)引导学生梳理段落思路,重点体会鱼多。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或重点句,体会课文是怎样具体表现鱼的颜色和样子的奇特以及数量多的。教学中还适时借助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之余,模仿课文的描写方法形容鱼的颜色美,样子奇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读说的初级迁移。通过圈画关键词、借助视频,体会“鱼多”且“鱼美”借助“有的……有的……”句式,体会“鱼美”表现在颜色和形状两方面,再次渗透从不同方面描写的意识。 三、海岛体验,边读边发现。 (一)抓住关键词,追溯关键句。 1.登上海岛,你看到了什么? 栖息着各种海鸟 遍地的鸟蛋 厚厚的鸟粪
2.从这些景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西沙群岛海岛上鸟特别多。 明确关键句及作用。 借助泡泡,想一想海岛这一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小结:这就是这一段的关键句,无论是海岛上鸟多、鸟蛋多还是鸟粪多都是围绕这一句话来写的。借助这句话,就能理解这个自然段的大意。在习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学着“围绕一句话来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本版块的设计重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分三步走,一是理解段落每一句写什么;二是充分利用文中泡泡的提示功能,引导学生发现这段话的关键句;三是教师点拨关键句在一段话中的作用。最后通过导读加深对关键句作用的认识。 4.总结全文,呼应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看过了西沙群岛“美丽的海水-海底多样的生物-海岛上众多的海鸟”我们不禁赞叹道:(出示全文第一段)。 (2)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国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的。(板书展示: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我们一起祝愿: 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四、西沙群岛,我来介绍。 (一)小小导游来介绍。 西沙群岛自助游到这里就结束了,现在你能充当家长的导游志愿者了吗? 1.请同学们当小导游,选择自己一处最喜欢的部分,进行准备,为大家介绍西沙群岛。 (1)“说”什么,说要落实到写。 图中事物的样子(颜色、形状、神态、动作) (2)怎么“说”。 ①仿照第五自然段,围绕一个意思说。 ②用上句式一:“……像……”句式; ③用上句式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 设计意图:课后有一个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设计“小小导游来介绍”的活动,引导学生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变“要我介绍”为“我要介绍”,让学生人人敢开口,乐于开口。进一步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增强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1.实践作业——完成学习单:纸上朋友圈:从课后小练笔选择一幅图,用“总——分”的构段方式给图配文。 2.基础作业:预习《海滨小城》,继续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语句。 3.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向家里人介绍西沙群岛。(选做)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效果评价: 作业评价标准自评 ★★★生评 ★★★师评 ★★★能结合图片内容进行表达。能按照“总-分”的构段方式进行表达。能按照“总-分”的构段方式从多方面进行表达。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
1.整个教学过程在“我是小导游”的大情境中进行,既与整个单元的情境一致,同时又贴近真是的语言运用情景。这与语文学科的本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2.抓住构段方式,教给写作的方法。段的训练是中年级的训练重点。本堂课我凭借本篇课文句群种类多,结构典型的有利条件,进行句群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按照“围绕一个意思写,按照一定的顺序,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使用“先总述,后分述”的构段方式写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景物。 3.课上,我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批注,去讨论交流,去分享,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无论是最初的选择游览路线,还是之后的交流表达,到最后的试着去介绍西沙群岛,都激发学生自主探秘的乐趣、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