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1 23:4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转变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公元前3—4世纪,埃及的托勒密一世派人前往地中海、中东等“希腊化世界”购买文献以充实亚历山大图书馆;托勒密三世给“世界各地的君主”写信请求借阅、复制文献,甚至下令搜查港口船只,以寻找和复制文献。托勒密王朝的这些措施( )
A.推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B.导致了埃及本土文化几近中断
C.促进了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D.加快了文明多元发展格局形成
2.美国学者梅天穆把蒙古的西征称为“成吉思汗大交换”,认为蒙古西征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可以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经此过程之后,世界已经与蒙古帝国之前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差异”。下列对蒙古西征的评价,与该学者观点相近的是( )
①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③促使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
④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有研究认为,亚历山大希冀将希腊、波斯两种不同的人种和两种不同的文化混合为一种。因为亚历山大比过去许多征服者有远见,他知道只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他决定用一种精神的力量来维系帝国内部的团结。这种力量主要是指( )
A.用武力征服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地区
B.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与任用波斯人为官员
C.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的文化
D.古代西亚的文学艺术与埃及人的科技成就
4.在中亚地区的尼萨古城曾出土了60余只公元前2世纪的象牙角杯,檐口通常雕满了各种希腊神话与生活主题的图案,杯口边缘饰有希腊式的波浪形葡萄纹和波斯式的直线连珠纹。这些角杯印证了( )
A.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西移 B.波斯帝国推行文化包容的政策
C.罗马帝国内文化交流加强 D.希腊化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帕罗斯碑》发现于希腊帕罗斯岛。碑文以刻碑那一年为基点依事纪年,比如“距今1135年前,得墨忒耳(农业女神)寻女并播种,得谷物者众”“距今57年前……亚历山大葬于孟菲斯;哲人亚里士多德卒;……托勒密至库勒内。”从距今418年开始,每年都记载当年雅典执政官姓名。对此石碑的认识合理的是( )
①此碑产生于希腊化时代 ②为研究希腊民主政治和文化提供史料
③碑文带有一定神话色彩 ④开创了西方历史学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13世纪,伦敦的马修修士在他编纂的《英国编年史》中写道:“他们就像成群的蝗虫扑向地面,彻底劫掠了欧洲东部,焚烧与屠杀使这里变成一片废墟……他们铲平城市……推倒堡垒……屠杀市民和农民。”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控制了亚欧的商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B.促使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交融
C.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
7.就波斯帝国皇帝冈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30—前522年在位)征服埃及事件,希罗多德曾直白地说:“与大军同行的一部分希腊人是来做生意的。”据此可得出的认识是,波斯帝国的征战( )
A.促进了文化交流 B.扩大了疆域版图 C.增强了经济实力 D.拓展了贸易范围
8.公元前2千纪后,古阿卡德语是阿卡德王国的通用语言,后在两河流域南部和北部演化出巴比伦语和亚述语两种方言,也曾被埃及王庭使用,作为整个中东地区的国际性通用语言。阿卡德语成为区域通用语言的主要原因是( )
A.军事扩张和文化交流 B.阿卡德王国的兴盛
C.区域贸易和人口迁徙 D.区域性市场的发展
9.世界史专家吴于廑先生认为,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侵以后,从爱琴海地区到印度河流域,经济文化发生了范围空前广阔的交往。13世纪蒙古军横跨亚欧大陆,随着帝国的建立,东西陆上交通为之大开。他意在强调( )
A.古代帝国具有扩张性 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常用方式
C.文明扩展具有双向性 D.战争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10.托勒密占据埃及后,亚历山大城成为埃及都城。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许多学者前往研究。城中市场上可以看到阿拉伯的香料,塞浦路斯的铜,印度的金、胡椒,不列颠的锡,努比亚的大象,西班牙的银,甚至中国的丝。该现象可用于说明( )
A.战争必然促进被征服地区的发展 B.亚历山大城是北非经济文化中心
C.亚历山大城成为丝绸之路的终点 D.战争客观上助推了经济文化交流
11.公元前4世纪后期,希腊文明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而散播到中东,同时希腊人也接受并运用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按君权神授设计的君主集权、行省制等进行管理,由此亚历山大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据此,对“希腊化时代”理解正确的是( )
A.武力扩张成为了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
B.希腊文明东方化日益明显
C.区域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孕育出新文化
D.波斯的政治制度领先世界
12.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希腊和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密勒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下列能体现希腊化时代文化特征的是( )
①象形文字的代表性文物那尔迈调色板
②托密勒埃及统治者戴上了法老的王冠
③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
④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成为新的文化中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1206年,突厥人占领印度北部,建立德里苏丹国。国家建立了常备军,引入了阿拉伯帝国的政治制度,以苏丹为最高统治者。苏丹之下,设立掌管税收和军事的各部,地方建立行省。这表明,印度(  )
A.进入了外族奴役高压统治时期 B.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殖民地
C.建立了较完善的国家集权体制 D.影响中国行省制度的创立
14.西夏都城兴庆府呈长方形,周十八余里,道路呈方格形,街道较宽,有崇义等二十余街坊,虽地处西陲,西夏仍称其为东京;其后又营建陪都平西府,其方位在兴庆府以北,但被称为西京。这反映了( )
A.坊市制度在西夏得到延续 B.西夏城建蕴含阴阳五行思想
C.国防影响城市的方位布局 D.党项政权学习北宋城建风格
15.“蒙古西征,横扫欧亚大陆,消除了国界的限制,使整个亚洲畅通无碍。”“蒙古的西征,带给西亚和东欧地区的是一场空前的人祸。”上述材料( )
A.探讨了蒙古西征的路线 B.剖析了蒙古西征的战术
C.辩证看待蒙古西征的影响 D.认可蒙古西征促进文化交流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亚历山大虽然以解除波斯的奴役为号召,从小亚细亚到埃及一路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但一旦遇到抵抗时,他是不惜大动屠刀的。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
史料二 (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汇,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在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内,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
——以上史料扩编自白乐天、李风飞主编
【探究】
(1)史料一中,人民对亚历山大远征既支持又抵抗的原因是什么?指出亚历山大远征给人民带来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17.西亚的两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比伦文明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主要是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文字,制定了最早的法典,建立了城邦,发明了陶轮、帆船、耕犁。大约公元前1900年,从西方来的阿莫里特人征服了这个地区,继承了苏美尔人的文明,并使巴比伦成为两河流域的政治和商业中心。公元前 1595 年喀西特人掌握政权,建立了一个延续四百年的王朝。 此后,亚述人、阿拉米人和迦勒底人展开多年斗争。从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统治这个地区的主要是亚述帝国。这个地区在公元前539年被波斯人占领,公元前331年又被亚历山大大帝占领。
——摘编自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新都巴格达建成后,才几年工夫,便由一个古老的小村落,一跃而为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和国际政治中心,成为东方的一颗明珠。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材料三 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1218年开始,中亚的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不久,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发动第一次西征……灭亡金朝之后,蒙古发动第二次西征……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进行第三次西征,攻占巴格达。 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如下。
——摘编自《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和制定的最早的法典名称,并指出到公元前4世纪时两河流域文明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巴格达城贸易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所述“巴格达城”所处的时期。
(3)根据材料三,按蒙古军队西征时间的先后排出三条路线的顺序,并结合所学写出攻占巴格达后统治这一区域的汗国名称,分析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750年到公元前550年是希腊人向海外移民的高峰时期。在地中海西部殖民是为了运入金、银等贵金属。黑海沿岸的殖民是为了控制粮食运输要道。在受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建立殖民地的地方,希腊人只建立商贸城市。殖民城邦的创建者仍可保留原来城邦的公民身份,殖民城邦与原城邦犹如子与母,在感情上有密切的关系,文化上也承袭母邦,但政治上基本独立。这些殖民城邦不仅是商贸中心和农业小国,也是非常重要的港口。到公元前5世纪时,希腊人的足迹已遍及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地方。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埃及,亚历山大不惧旅途艰险,亲自朝拜阿蒙神喻宣示所,感动得僧侣们直呼他是神的儿子。在巴比伦,他下令将薛西斯毁坏的马都克庙宇连同其他任何被波斯毁坏的庙宇都一一重建,他还亲自祭祀马都克。他不仅在一般城市,即使一些重要的大城市如苏萨、巴比伦等地也任命当地贵族出任总督。他号召马其顿士兵与当地居民联姻,并给予他们免税的优惠政策。他带头娶波斯帝国末代君主大流士三世的女儿为妻。亚历山大曾让三万波斯青年穿上马其顿服装,按马其顿的军训制度进行操练,组成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
——摘编自宋慧娟《评亚历山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对外扩张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对外扩张的共同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之前,东部鲜卑原牧于鲜卑山为中心的地区。汉武帝时,南下作乐水(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及下游新开河的统称)流域。东汉初年,再次南下边塞塞外……唐通天元年(696年)“天下大旱”,契丹驻牧地西拉木伦河流域尤其严重,人畜饥饿,于是首领率部众南下,深入到冀、赵、瀛等州。契丹人口在唐初为22万,辽建立时为75万,统和十八年(1000年)达到100万。东北诸族间、各民族内部间,政治军事斗争时有发生,甚至相当激烈、残酷。胜利者称王称霸,掠夺人口财富,抢占优良草场和森林狩猎区,某些不甘心屈辱和死亡的失败者常率领部众远走他乡,脱离斗争旋涡,来到易于取得生活出路的南部和西部。金政权原都于上京会宁,1151年南迁至1000余公里的燕京,大量女真人随之到这里。迁都是为了“强效华风,光宇中土”。成吉思汗不断南下,忽必烈南下灭宋,统一全国等均是在大一统思想指导下实现的。
——摘编自曲守成孟古托力《古代东北民族南下西进规律性运动考论》
材料二 1861年清政府“弛禁”以来,大批关内移民涌入东北垦荒种地,到清末民初,奉天全省垦地面积6682.6万亩,大片荒地得以开垦。宣统元年(1909年),黑龙江先后设立了移民农业公司、和利民公司,引进国外机械,雇佣移民开垦荒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东北的大豆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产量跃居全国前列,并大量内销和出口。随着关内移民人口的持续增加,农产品出现剩余,与之相关联的油坊、烧锅、磨坊等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之后,面粉厂、农具厂、服装厂也相继出现。随着1897年中东铁路兴建,东北地区开始步入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到1916年哈尔滨总人口已达16~17万人,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大中型城市。苏俄报刊曾披露:“俄国所最惧者,为中国之移民。中国人于二三百俄里之边境附近安置多数农人,使其人民移住自兴安岭至伊尔赤西之地。”1928年《东方杂志》亦提到“东三省华人既这样发达,日本人欲在这三千万群众之中,实行其自由行动,恐非易事。”关内移民到东北,只有紧密团结、互帮互助才能得以生存,这逐渐形成了东北文化中重亲情、讲义气、待人以诚等性格特点。
——摘编自王延荣《近代关内移民对东北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北民族南下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关内移民对东北发展的主要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4世纪的地中海。根据题干可知,托勒密王朝派人前往地中海、中东等“希腊化世界”购买文献以充实亚历山大图书馆,托勒密三世给“世界各地的君主”写信请求借阅、复制文献,甚至下令搜查港口船只,以寻找和复制文献,这些措施有利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A项正确;题干中托勒密王朝的措施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并没有导致埃及本土文化几近中断,排除B项;题干中托勒密王朝的措施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并未使希腊文化中心发生转移,排除C项;题干中托勒密王朝的措施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并未加快文明多元发展格局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朝(世界)。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蒙古三次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把当时更为先进的中华文明带到了西方,①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史实;蒙古西征,带来了世界古代历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双向流动与迁徙,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也是蒙古西征的影响且符合蒙古西征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这个主旨;蒙古西征并没有引发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③促使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并不是蒙古西征的影响;蒙古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是④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与材料主旨不相符。①②符合材料主旨,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历山大帝国)。据材料“亚历山大希冀将希腊、波斯两种不同的人种和两种不同的文化混合为一种”“他决定用一种精神的力量来维系帝国内部的团结”及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为了更好的巩固帝国,在其疆域范围内推广希腊文化,并同时融合埃及和西亚的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巩固统治,形成了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的文化,C项正确;据材料“他知道只凭武力,帝国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可知,材料并非强调武力征服,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主要任用希腊人为官,并非波斯人,排除B项;亚历山大在其疆域内推广希腊文化,所以材料中的“精神的力量”主要以希腊文化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希腊化时代(亚欧)。据材料可知,在中亚地区的象牙角杯,表现出希腊文化,波斯文化等形式,说明这是东西方文化的结合,据此可判断,这些角杯体现了希腊化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说明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而非西移,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没有描述波斯帝国的文化政策,也没有描述罗马帝国内文化的交流,排除B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世界)。①根据材料中“距今57年前……亚历山大葬于孟菲斯;哲人亚里士多德卒;……托勒密至库勒内”可知此碑产生于希腊化时代,正确;②根据材料“从距今418年开始,每年都记载当年雅典执政官姓名”可知为研究希腊民主政治和文化提供史料,正确;③根据材料“距今1135年前,得墨忒耳(农业女神)寻女并播种,得谷物者众”可知碑文带有一定神话色彩,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④希罗多德著的《历史》开创了西方历史学叙事体的撰史体裁,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世界)。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3世纪的蒙古西征,这一历史事件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但也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控制了亚欧的商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说的是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促使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交融说的是亚历山大的东征,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指的是阿拉伯帝国,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波斯帝国)。据材料“与大军同行的一部分希腊人是来做生意的。”,可知,波斯帝国征服埃及的过程中,一部分希腊人是来做生意的,说明波斯帝国的征战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贸易范围,D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贸易范围的扩大,并不是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并不会疆域版图的扩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贸易范围的扩大,并未提及增强了波斯的经济实力,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西亚。公元前24世纪阿卡德王国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两个王国都使用阿卡德语,推动了阿卡德语使用范围的扩大。周边国家、民族政治交往、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密切,进一步推动了阿卡德语的使用。可见军事扩张和文化交流推动阿卡德语使用范围扩大,成为区域通用语言,A项正确;阿卡德语在阿卡德王国灭亡后继续使用,排除B项;一般只有大规模和长期的人口迁移才能给区域文化造成重大影响,人口迁徙不是阿卡德语成为区域通用语言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阿卡德语使用范围的扩大与军事扩张、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区域性市场的发展”主要涉及经济方面,不能完整概括其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亚)。根据材料“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侵以后,从爱琴海地区到印度河流域,经济文化发生了范围空前广阔的交往。13世纪蒙古军横跨亚欧大陆,随着帝国的建立,东西陆上交通为之大开”可知,题干主旨是古代帝国的军事扩张带来交流范围的扩大,是对闭塞状态的重大突破,客观上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吴于廑先生意在强调战争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战争带来城市损毁,人口减少,不是文明交流的常态,不能成为经常采用的方式,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战争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未体现文明扩展具有双向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依据材料“托勒密占据埃及后,亚历山大城成为埃及都城,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许多学者前往研究”,“城中市场上可以看到阿拉伯的香料……甚至中国的丝。”,可以看出战争的推动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战争会导致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破坏,不会必然促进被征服地区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北非经济文化中心,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丝绸之路的终点是何处,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希腊化时代的新文化面貌的实质就是在互相交流冲撞中,孕育出一个当地新文化。当西亚、北非逐步希腊化的同时,希腊移民也在无可避免日渐明显地东方化,这是一个同步发展互为补充的历史进程,C项正确;和平交往和武力扩张都可以促进文明交往,排除A项;材料强调希腊文明对东方的影响,并非希腊文明受东方影响,排除B项;波斯的政治制度对亚历山大帝国产生了影响,但并不能说明其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希腊化时代(西方)。据所学可知,希腊化世界主要包括托密勒埃及、马其顿王国、塞琉古王国,因此②托密勒埃及统治者戴上了法老的王冠符合希腊化时代文化特征,②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成为新的文化中心,④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使用的文字,希腊化时代是指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密勒埃及之间大约300年,时间上不一定重合,排除①项;③项错在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是日本的文学作品,不符题意,排除③项。综上所述,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的印度。根据材料可知,突厥人建立的德里苏丹国,在军事、王权、制度、中央集权方面都有建树,说明德里苏丹统治下的印度国家体制较为完善,C项正确;虽然突厥人是外族,高压政策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德里苏丹国只是引入了阿拉伯的制度,并没有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殖民地,排除B项;中国行省制的创立是元朝,他们之间不一定存在借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西夏都城被称为东京”,这是模仿北宋将开封城称为东京,北宋的陪都是洛阳,因其在开封以西,被称为西京。“西夏平西府虽然在地理上处于兴庆府以北,但仿照北宋风格,陪都也被称为西京”,由此可见,党项政权学习北宋城建风格,D项正确;兴庆城中有街坊,但不代表着一定是坊市制度的延续,而且坊市制度无法解释材料后半句,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阴阳五行和国防,排除B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蒙古西征时期(中国、西亚、东欧)。据材料可知,“一场空前的人祸”体现的是蒙古西征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畅通无碍”体现的是蒙古西征打破了地区界限,加强了不同文明区间的交流。综上可知,材料辩证看待蒙古西征的影响,C项正确;关于蒙古西征,材料虽然提到西亚、东欧,但是没有具体讲到西征路线,排除A项;材料中不涉及蒙古西征战术的信息,排除B项;D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原因:亚历山大远征以解除波斯的奴役为号召,却带有侵略性质。
影响: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幸存者被奴役,财富被掠夺。
(2)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亚历山大帝国)。第一小问原因,据史料一“虽然以解除波斯的奴役为号召,从小亚细亚到埃及一路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但一旦遇到抵抗时,他是不惜大动屠刀的。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和所学可知,亚历山大远征以解除波斯的奴役为号召,却带有侵略性质。第二小问影响,据史料一“不惜大动屠刀的。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和所学可知,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幸存者被奴役,财富被掠夺。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亚历山大帝国)。据史料二“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汇”和所学可得出,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据史料二“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和所学可得出,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
17.(1)文字:楔形文字。法典名称:《汉谟拉比法典》。变化:发生战乱,公元前331年两河流域被亚历山大大帝占领。
(2)表现:巴格达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巴格达城的码头长且停泊着几百艘船只;巴格达市场上有来自中国、印度、非洲等各类商品出售。时期:8世纪中期。
(3)顺序:中线----北线----南线。名称:伊利汉国。影响: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巴比伦)。文字:结合所学可得出:楔形文字。法典名称:结合所学可得出:《汉谟拉比法典》。变化:由材料一“公元前331年又被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可得出:发生战乱,公元前331年两河流域被亚历山大大帝占领。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巴格达)。表现:由材料二“新都巴格达建成后,才几年工夫,便由一个古老的小村落,一跃而为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可得出:巴格达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由材料二“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可得出:巴格达城的码头长且停泊着几百艘船只;由材料二“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可得出:巴格达市场上有来自中国、印度、非洲等各类商品出售。时期:结合所学可得出:8世纪中期。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蒙古)。顺序:由材料三“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发动第一次西征……灭亡金朝之后,蒙古发动第二次西征……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进行第三次西征,攻占巴格达。”并结合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可得出:中线----北线----南线。名称:结合所学可得出:伊利汉国。影响:结合所学可得出: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18.(1)差异:古希腊人以经济目的为主,马其顿人以政治目的为主;古希腊人在海外建立独立城邦,马其顿人对被征服地区实施直接统治;古希腊人到达地中海西部,马其顿人控制波斯帝国故地。
(2)影响: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一定破坏(引发与被征服地区的矛盾和冲突);加强了区域内各文明间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和传播;对后世区域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希腊时期(欧洲)。
差异:对比材料一、二,依据其中相关信息:“地中海西部殖民”“运入金、银等贵金属”“控制粮食运输要道”“建立商贸城市”“政治上基本独立”“商贸中心和农业小国”“重要的港口”“在埃及”“在巴比伦”“薛西斯毁坏的马都克庙宇”“被波斯毁坏的庙宇”“任命当地贵族出任总督”等,结合古希腊和亚历山大帝国的相关知识,即可从目的、方式、范围等方面进行“概括”。如:古希腊人以经济目的为主,马其顿人以政治目的为主;古希腊人在海外建立独立城邦,马其顿人对被征服地区实施直接统治;古希腊人到达地中海西部,马其顿人控制波斯帝国故地。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希腊时期(欧洲)。
影响:基于材料中古希腊人和亚历山大的举措,结合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的相关知识,即可从冲突破坏、碰撞交流、文明传播、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如: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一定破坏(引发与被征服地区的矛盾和冲突);加强了区域内各文明间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和传播;对后世区域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19.(1)原因:畜牧经济的脆弱性;人口繁衍带来的压力;残酷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中原物质、精神文明之吸引;大一统思想的推动。
(2)影响:促进了东北农业发展;促进了东北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蓬勃兴起,实业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东北边防的巩固和加强;加速东北社会文化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据材料一“契丹驻牧地西拉木伦河流域尤其严重,人畜饥饿”并结合所需可得出畜牧经济的脆弱性,天灾很容易对其造成严重危害;据材料一“契丹人口在唐初为22万,辽建立时为75万,统和十八年(1000年)达到100万”可得出人口繁衍带来的压力;据材料一“东北诸族间、各民族内部间,政治军事斗争时有发生,甚至相当激烈、残酷。胜利者称王称霸,掠夺人口财富,抢占优良草场和森林狩猎区”可得出残酷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据材料一“强效华风”并结合所学中原地区生产力、政治文化比较先进,可得出中原物质、精神文明之吸引;据材料一“成吉思汗不断南下,忽必烈南下灭宋,统一全国等均是在大一统思想指导下实现的。”可得出大一统思想的推动。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据材料二“大片荒地得以开垦”可得出促进了东北农业发展;据材料二“油坊、烧锅、磨坊等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之后,面粉厂、农具厂、服装厂也相继出现。随着1897年中东铁路兴建”可得出促进了东北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蓬勃兴起,实业经济快速发展;据材料二“东北地区开始步入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到1916年哈尔滨总人口已达16~17万人”可得出促进了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发展;据材料二“东三省华人既这样发达,日本人欲在这三千万群众之中,实行其自由行动,恐非易事”可得出有利于东北边防的巩固和加强;据材料二“关内移民到东北,只有紧密团结、互帮互助才能得以生存,这逐渐形成了东北文化中重亲情、讲义气、待人以诚等性格特点。”可得出加速东北社会文化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