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2024届高考复习之小说的叙事艺术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
叙事艺术
谁在讲
怎样讲
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
叙述顺序(方式)
叙述技巧(情节结构)
叙述节奏
叙述构思(叙述安排)
叙述腔调
叙事艺术(情节手法)是指为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叙述生动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方法,具体包括情节叙述的艺术和情节安排的技巧。
细腻、朴素、平实;生动活泼、用笔轻松、庄重凝练等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线索、伏笔、照应、悬念、铺垫等。
对话式、独白式
回忆与现实交织
时空交织
叙述顺序
集中式、反复式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叙
事
艺术
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快速:概要、省略
慢速:停顿、场景
叙事节奏
叙事语言
历史与现实交织
叙述结构
叙事腔调
1.(浙江卷)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萧红《呼兰河传》(节选)
2.(全国I卷)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阿成《赵一曼女士》
3.(全国III)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析。(6分)——刘庆邦《鞋》
4.(全国III)“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析。(6分)
——贾平凹《玻璃》
5.(全国I)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叶紫《古渡头》
6.(新高考I卷)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卞之琳《石门阵》
真题微览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然表达情感,便于直接抒发感情;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作心理描写。
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相对自由。
便于作者直接对话,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情;若对象为物,则使物具有拟人化作用。
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叙述人称——类型及作用(P63生77师)
叙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一切,认知不能超越这个人物的认知,也就是说,是“从这个人物的眼睛看出去的故事”,可以写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身份、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有限视角中可以是第一人称叙事,也可以是第三人称叙事。(特殊情况: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叙述者并无固定视角,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来龙去脉,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特别是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洞察一切,简言之即叙述者所知大于作品中人物所知。
。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
叙述视角(讲故事人的观察立足点)——有限、全知视角
主人公(主要人物)
见证者(次要人物)
参与者(次要人物)
作者(讲故事的人)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见证人:旁观者置身在事件之外,真实客观地呈现故事。
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感情反映和评价
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想象思考。
参与者:参与事件中,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真实可信。
可以衬托主人公,使主人公性格更加鲜明。
可以推动情节发展等。
主人公:直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带有浓郁的抒彩,
拉近读者与“我”的距离,真实亲切。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不受时空、人物的约束,灵活自由;便于全面(多角度)地描述,客观冷静。
叙述人称之教材连接
(必修下册《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的叙述人称有哪些变化 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①小说整体使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由“我”的视角讲述别里科夫的故事,真实、可感,便于抒发感情。
②小说在讲述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内容时转换使用了第三人称,让故事的讲述更加全面,可以更好地深入人物内心。(或:穿插第二人称“您”,便于与读者交流。)
③人称的转换相互补充印证,可以使别里科夫的形象更加立体,叙述富于变化。
【叙述方式】
人称交叉、视角转换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如《祝福》,开头和结尾用第一人称,正文部分大都转述“她”即祥林嫂的事情。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 空了......」
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叙述方式】
人称交叉、视角转换
视角的转换是使小说叙述灵活、不板滞的一个重要手段。《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就是运用视角转换非常成功的例子:
贾府中贾母及贾府中重要人物如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的外貌和性格是通过林黛玉的视角来叙述的,而有关林黛玉的形容和表现则是通过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的视角来观察的。
这种转换视角比用单一视角叙述要生动得多,而且人物性格也被刻画得鲜明有力。
《百合花》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①女性观察细致,以其视角叙述故事,可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情节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
②女性感觉敏锐,可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讯员的牢骚、新媳妇的羞涩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
③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④可引导读者从女性的角度理解战争、理解人物,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更好地把握内容和主题(以女性视角叙事便于展现残酷战争下的美好人情)。
情节上
人物上
环境上
主题上
女性视角的作用:
1.女性观察敏锐,便于展现更多的细节、丰富的人物活动、细腻的情感。
2.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的情怀。
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3.塑造了xxx女性形象,以其xxx的心理,展示心路历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1.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可信,亲切可感。
2.儿童世界的单纯更能反衬出成人世界的虚伪、冷漠与残酷。
3.儿童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有利于形成活泼、诗性的表达风格。
儿童视角作用:
《大卫·科波菲尔》小说采用儿童视角的作用
①以儿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增添了小说真实性,便于抒情。
②用孩子的视角进行叙述,从而呈现给读者一个不同的世界,也更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大卫的不易和发现一个与成人所不一样看待的世界。(以“我”十岁时的经历为主,让读者见到了一个童工的真实遭遇,了解“我”所接触的周围的人的状况。人物既真实又饱满。)
③以儿童视角看周围的环境、事情和人物,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也蕴含着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批判。
效果上
人物上、读者
主题上
1.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更客观冷静真实。
2.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3.凸显人物形象。
4.突出了作者要真正表达的主题思想。
动物视角作用:
本文构思独特,以蛇为叙述视角,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6分)
《一条忧心忡忡的蛇》
①从蛇的视角来观察老人生活,比较客观地呈现了老人的生活实况。
②以蛇而不是人来观察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足见老人的生活被漠视之严重。
③蛇本是冷血的,而面对老人的生活状态,她也不禁忧心忡忡起来,可以想见老人生活孤独、脆弱的程度。
类别 释 义 特 点
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事件的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单调。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叙述顺序——类型及作用(P63生)
类别 释 义 特 点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1)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拓展作品容量。
叙述技巧——常见情节结构安排技巧(P63生)
①全文情节一波三折(摇摆、延迟)
②全文有线索贯穿(尤其注意双线索)
③开头方式:悬念式/倒叙式/写景式/故事式/以……话题引入等
④结尾方式:欧·亨利式、悲剧式、喜剧式、戛然而止式、以景作结式、首尾呼应式等
⑤中间有:悬念、伏笔、铺垫、照应、暗示、误会、突转、对比、抑扬等
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没有完整的情节以及矛盾冲突,淡化人物形象,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及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特有情绪的展示。
叙述构思——特殊情节结构安排技巧(P55生)
1.以对话为主体,推进情节发展,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情节)
2.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丰富人物形象;通过对话,某某”和某某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形象)
3.某某某的论调,隐含了作者……,引起读者共情,引发读者的思考。(情感主题、审美感受)
对话式
独白式
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人/事/物的思考,展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丰富作品多层次的内涵
以人物对话为基本结构方式和表现形式的一种小说类型。内容可以是对话人亲身经历的叙述和感受心理的自白,也可以是转述别人的生活见闻;
独白式小说是以作者的独白占主导地位的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
1.小中见大,使叙事相对集中紧凑。
2.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社会生活状态和人物心理。
场景集中式(片段式)61-63生《天嚣》
反复式《祝福》
1.突出人物形象。
2.加强主旨的悲(喜)剧色彩。
3.缓和叙事节奏,使小说有循环往复之美,增强艺术感染力。
重复叙述,即讲述数次只发生了一次的事件。重复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事件重复和话语重复两种基本类型。
聚焦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个片段或某个场景进行横断面的描写,见微知著。
例:《天囂》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①结构方面:集中表现受困队员的“渴”,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鲜明、突出,思路清晰,节省笔墨。
②主旨方面:“渴”既有表层的实写意义,又有深层的象征启迪含义:渴望得到水源,渴望获得救助,以及渴望活下去的信念。在"渴"盼中陌生人冒着生命危险送来救急西瓜,受困队员在生命濒危之际依然乐于助人,实属难能可贵,格外令人感动。升华、深化了赞美真善美的这个主题。
③效果方面:围绕“渴”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令人感同身受,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
叙述形式
(1)从记叙形式上,有对话式、讲述式等;还有意识流式、内心独白式、荒诞魔幻式、横截面式、穿越式等。
(2)特殊的方式,如:诗化语言、散文笔调等。
(3)“交织”的特殊叙事形式:如历史与现实交织(打破时空的限定)、回忆与现实交织式。
历史与现实交织
1.灵活使用历史资料或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营造历史氛围,补足背景,易于理解内容与情节;
2.调节叙述节奏,使情节更加饱满。历史与现实相呼应,结构紧凑,情节完整,丰富文章内容;(情节)
3.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衬托,使人物更为立体可感;(人物形象)
4.时空变换,多层次地表现主题(主题)既能表现当代人对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又能表现人物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5.历史现实的灵活切换,形成了时空交错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通过现实和回忆的交织,写出XXX(先要弄清楚现实和回忆写了什么内容),使小说情节更丰富完整;
2.既突出了某人物的特点,又塑造了XX形象,使人物特征更鲜明;
3.表达了XX之情,使主题内涵更深刻。
回忆与现实交织式
即故事新编
1.“故事”本身于史有据,富有历史韵味;
2.采用新意的讲述方式,充满现代性与想象力;
3.对历史及现实进行关照,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时空交错
把以前大家熟悉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重新编写,赋予新的内容。
叙述节奏——类型及作用
叙事节奏 释义 表现 作用
加速 次要情节,一笔带过: 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
减速 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 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细细品味。 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
跌宕起伏,
一波三折。
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
场景描写
人物对话
延迟手法
(反复)
省略叙述
人物对话
书信形式
叙述节奏之教材连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梳理如下:
沧州遇故交——听闻密谈——报告林冲——买刀寻仇——接管草料场——风雪夜沽酒——暂宿山神庙——听闻阴谋——搠杀仇人——冒雪投东。
这些情节的叙述节奏时缓时疾,时快时慢,和林冲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紧密联系,极富探究价值。
(一)依据叙述人特征,分析其作用效果
小说叙事学知识很多很复杂,其实都是紧密联系的。从写作学角度看,一个作家开始写故事,首先考虑选择谁来叙述故事,也就是确定一
个叙述者——“讲故事的人”,确定叙述人称,进而确定是有限视角还是全知视角。这个叙述者如果时不时以议论抒情流露情感,那就是讲述为主,反之就是显示为主,这便是叙事腔调。这里,最难的就在于叙述者特点、视角、情感态度与作者意图(作品主旨)之间的关系,能直接考查考生是否读懂文本及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也是考生应具备的阅读素养。实际上考生在作答这方面题时很空泛,不知道思考路径是什么。如果依据叙述人特征来分析,则相对容易多了。
如何精准分析叙事艺术
(二)掌握叙事艺术的审答规范
以叙事学理论为背景的题目是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鉴赏中的一个难点。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不仅是艺术形式的问题,它还事关作品的内容甚至整体构思。准确地判断叙事特征,具体说出其表达效果是答题的关键。尤其是前者——准确判断叙事特征至关重要。判断时,一般的思考路径是先看叙述人称、视角,弄清小说是借谁之口在讲述故事,再看叙事线索、顺序、方式,弄清是怎样讲述故事的。
审题 答题
设问 题干示例 单独设问 (1)作品以对话形式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说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4)本文采用了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5)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Ⅰ第8题) ①明确题干中出现的相关术语。
②回忆相关叙事方式的常见效果或作用。
③结合文本从内容、情感、主题、情节、人物、环境等多角度分析。
返 回
综合设问 (1)分析文本叙述上的特征。 (2)小说在谋篇布局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3)作品是如何叙述……故事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①要考虑所有的叙事技巧(顺序、人称、视角、方式等)。
②回忆每种叙事方式所具有的效果或作用。
③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典例导航】
(2021·新高考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
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主要人物:木匠王生枝
故事情节:王木匠讲故事
——诸葛亮智退敌兵(八阵图)
——“石门阵摆退鬼子兵”(洪门店、砖头门)
主旨:军民一心进行抗日的信念以及取得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无着落。在后文未体现出来)
B. 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纯系虚构杜撰)
D. 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因战争无法做)
(此题相对简单。A项考察小说结构;C项考察小说人物,或者说体裁;D项考察小说主旨。)
(B)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 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主题更加聚焦,主题就是抗日,而非“多元”。)
(A项、B项正确明显,C项有干扰性。“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一句易引起误解。)
(D)
真题链接——2021·新高考Ⅰ卷卞之琳《石门阵》
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
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
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分析“反复”这种“讲述方法”的效果,如果单纯地从“修辞”作用角度去答“反复”的“强调特征、突出感情、增强气势”等方面的作用,则只能答出答案第①条。这道题也应从“叙述手法”中的“重复叙事”角度答出“延宕效果”这一要点。当然,前提是考生要掌握小说“叙述特征”方面的完备知识体系。
8.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分)
参考答案:
①具有渲染气氛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对应故事本身)//设悬激趣,吊足胃口。
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对应听众) “延迟”式 生P55 师P71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①能够突出人物形象,写出鬼子的胆怯与军民的机智;②设悬激趣,吊足胃口。
审题分析:
1.找出文中的多处反复,“没有”“石头”“奇怪”“心”“还在想”“干咳”;2.然后从讲与听两个角度。说书人自身与听众。
3.简洁明了,可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实指意)
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故事意)
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主旨意)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审题分析:1.找出文中有关“门”,梳理归类。木头门、石头门、“国门”。
2.然后从不同层面分析概括其含义。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其在叙述方面的特征、特色是高考中有关小说的常规考点之一。从目前各地最新试题来看,有关小说叙事艺术的考点,是高频题。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系统地梳理并掌握小说的叙述方法及特色,定能让我们的复习备考事半功倍。
小说阅读之叙述技巧(P34.41生)
2023全国乙卷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文中划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2022新高考Ⅰ卷 《江上》 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2021新高考1卷 《石门阵》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2020全国1卷 《越野滑雪》 根据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2019全国1卷 《理水》 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2019全国3 卷 《到梨花屯去》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2019浙江卷 《呼兰河传》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2018全国1卷 《赵一曼女士》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十年高考真题回顾
2018全国3卷 《微纪元》 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2017全国3卷 《天嚣》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没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016全国3卷 《玻璃》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要要分析。
2015全国1卷 《马兰花》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14全国1卷 《古渡头》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14全国2卷 《鞋》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13全国1卷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1.熟悉小说叙事方式有关专业知识。知道有哪些叙事方式?任何一个考点,背后都有专业理论知识支撑,把知识点简化为导图形式.
2.理论知识与文本结合。遇到叙事方式的考题时,要学会第一时间审题,然后把所学到的叙事方式理论知识结合文本实际来答题,看看能找到几个叙事方式,迅速找到得分点,以此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和得分率。
3.熟悉考题的多样性。一是题目的问法是多样的,但离不开叙事、叙述、讲述这样的字眼;二是题目的难度不断提高,有反套路的倾向,考到最后是考阅读理解能力;三是题目有精细化发展趋势,不是笼统地考叙事方式,而是就某一叙事方式进行具体考察。因此,备考过程中要熟悉不同题型,并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备考策略
知识回顾
情节安排
的手法
叙述手法
结构技巧
局部
叙述视角
叙述顺序
常见的: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特殊的:儿童、女性、老人、动物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顺、倒、插、补、平叙
开头方式:悬念式、倒叙式、写景式、故事式
结尾方式:欧 亨利式、戛然而止式、首尾呼应式、悲剧式、喜剧式、写景式
中间:悬念、伏笔、铺垫、照应、暗示、误会、抑扬、突转、对比、延迟等
结构模式
整体
传统模式——摇摆式(一波三折)、对话式、线索贯穿
特殊模式——独白式、抑扬式、对比式、重复式、片段式、意识流、时空集中、交叉式等
考
什
么
叙述人称
叙述节奏和腔调
快慢、详略、张弛/讲述和显示
历史与现实、虚构与真实、荒诞与真实、叙事与写景科学与幻想等
答题角度
叙事类 题型
准确判断
叙事特点
具体分析
叙事效果
注意答题时要综合考虑效果:
1.给叙事、情节带来怎样的好处。如叙事清晰,便于展开情节,情节引人入胜等。
2.表现人物作用。如更好地表现××的××形象等。
3.主旨作用。使主题更集中、鲜明、深刻等。
4.其他角度。如思想感情、审美效果等
不同的角度答题术语:
1.人物塑造。真实、立体、鲜明,烘托心理,体现感情
2.情节结构。推动,完整,串联,一波三折, 戏剧性,铺垫,伏笔,照应
3、环境特点。营造氛围、折射时代、社会特征
4.小说主题。凸显,深化,升华,丰富
5.读者感受。悬念—兴趣,空白—想象,
张力—回味,真实、诗意
主观题
试题分析
【考查目标】考查探究文本中的叙事视角,体会叙事视角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题思路】这一题要求学生分析叙述角度对于艺术效果的作用,和近些年的“艺术效果题”如出一辙,是“随文命题”在小说考查中的具体体现,鲁迅的《祝福》、茹志鹃的《百合花》等文章中都涉及到叙述视角的讲解。
【官方答案】
①小说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体会曾明的心理状态,感同身受。
②让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显得有些奇怪,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
③使得刘主任是盲人这一重要事实直到结尾才揭示,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九省联考《牵手》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主观题
试题分析
【修改版答案】
①盲人是易感人群、脆弱人群,小说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体会曾明这种盲人的心理状态及需求,感同身受,从他的角度叙述故事,更能体会这个牵手的意义。
②正是曾明的盲人角度,使得故事发展不同其他人,他心思细腻,敏感,这样心里,使得情节发展跌宕起伏。也让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显得有些奇怪,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
③从盲人曾明角度叙述故事,使得故事真实感更强,让读者理解盲人的特殊心理状况,进而了解盲人的生存状态。社会原型化意义更强,更能引起人们对曾明们的同情和关爱。
9.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真题再练】(201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
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梁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因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平。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秩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至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执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粒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
参考答案: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通过儿童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解析:小说叙述方面有如下特点: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方式等。先看叙述人称,本文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这就让小说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再看叙述视角,文中的“我”是一个孩子,小说从儿童视角来叙事,儿童感受到的世界往往更能接近事物的真相,能看到成人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的隐秘世界,也能看到被成人忽略或遮蔽的生活细节,而且“我”又是有限视角,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这就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从叙述的方式来看,小说是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的,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分明。除了这些,本文应属于散文化小说,兼具散文的特点,如文中注重对场景的细节描绘,生动展现景物的特点。
叙述形式
(1)从记叙形式上,有对话式、讲述式等;还有意识流式、内心独白式、荒诞魔幻式、横截面式、穿越式等。
(2)特殊的方式,如:诗化语言、散文笔调等。
(3)“交织”的特殊叙事形式:如历史与现实交织(打破时空的限定)、回忆与现实交织式。
即故事新编
1.“故事”本身于史有据,富有历史韵味;
2.采用新意的讲述方式,充满现代性与想象力;
3.对历史及现实进行关照,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时空交错
把以前大家熟悉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重新编写,赋予新的内容。
真题演练:(2019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理 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 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
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
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解析:本文显然采用“大禹治水变堵为导”的基本故事框架,而在具体的细节上,采用想象虚构,加以丰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并融入现代语言与内容,使小说在主题上具有讽刺现实的功能。
解题技巧:先用分解法,再用合并法。
2019年全国卷Ⅰ《理水》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参考答案:①这篇小说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但是作者虚构了很多原故事中不存在的人物和情节,推陈出新。作品考查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词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③这篇小说以传说为基础,以新编为手法,体现出一种创新思维。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第一步“故事”体现在哪?
第二步“新编”体现在哪
第三步“故事”与“新编”结合的作用。
历史与现实交织
1.灵活使用历史资料或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营造历史氛围,补足背景,易于理解内容与情节;
2.调节叙述节奏,使情节更加饱满。历史与现实相呼应,结构紧凑,情节完整,丰富文章内容;(情节)
3.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衬托,使人物更为立体可感;(人物形象)
4.时空变换,多层次地表现主题(主题)既能表现当代人对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又能表现人物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5.历史现实的灵活切换,形成了时空交错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真题演练】(2018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喝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
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备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 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的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解析】第一步明确题干要求“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方式的好处”,我们需要考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和这样作答的好处,即作用与效果。好处应围绕三要素,从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效果三个方面来考虑。
好处
主题的表现
人物的塑造
表达效果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崇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蕴含更深刻;(主题的表现)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人物的塑造)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表达效果)
【答题分析】历史主要是大量引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显得很真实,使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更强,这是第一个要点。
第二个要点:现实与历史相距近百年,这种叙述拉开了时间距离,能表明赵一曼的英雄形象的伟大影响,能使人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活立体丰满。
还有第三个要点,是对现实的解读。赵一曼是烈士,是英雄,她所处的时代与今天已经有了根本性的不同,可“现实”中“我”为什么还要去翻阅她的资料,去揭“历史”的伤痛,当你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第三个答案已经出来了: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6.概括小说的线索,并结合情节简要分析。(6分)(真题改编)
线索:历史与现实双线交织行文。
历史(赵一曼的经历):受伤被捕→受刑不屈→逃跑被捕→英勇就义
现实(人们情感态度):翻查资料→市花来历→百姓铭记→今人缅怀
【评分标准】答出“历史与现实双线交织行文”2分,答出“历史线索是赵一曼的经历”1分,“现实线索是人们对她的情感态度或行为”1分。有“结合情节”的分析过程,各得1分,共6分。
1.通过现实和回忆的交织,写出XXX(先要弄清楚现实和回忆写了什么内容),使小说情节更丰富完整;
2.既突出了某人物的特点,又塑造了XX形象,使人物特征更鲜明;
3.表达了XX之情,使主题内涵更深刻。
回忆与现实交织的艺术效果:
巩固训练1.《水底的微光》: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解析:题干要求简要说明“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的特点”,这是考查小说结构布局的特点。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的特点,包括情节次序的安排、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布置,以及协调人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从本文来看,本文插入主人公读书、讨薪等内容,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泳池”这一地点,“他”准备轻生到被工友救起这一时间段;“只几秒的时间,水便淹没了他,从脚趾到头顶”“他想起了四面环山的故乡,想起了大海”,把主人公在泳池里真实的感受与对故乡、大海、社区图书馆的回忆巧妙融合,现实与回忆交织;前后照应,“一群孩子聚集在浅水区,水汽笼着他们,只能听见他们说笑的声音,像哗哗的流水”“他努力睁开眼睛,透过工友的肩膀,看到了浅水区的孩子们”,开头和结尾都有对浅水区孩子们的描述,前后形成照应。本题难度较大,考生需要先明确小说在谋篇布局方面有哪些特点,然后再分析本文。
《水底的微光》: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①运用插叙手法,插入主人公读书、讨薪等内容,交代事件的起因、人物的遭际(使情节的发生发展更合理)。
②现实与回忆交织,把主人公在泳池里真实的感受与对故乡、大海、社区图书馆的回忆巧妙融合(巧妙推进故事情节,有利于展现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
③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泳池”这一地点,“他”准备轻生到被工友救起这一时间段(情节紧凑)。
④前后照应,如开头结尾都有对浅水区孩子们的描述,之前只能听见他们的说笑,后来看到了他们“明亮的面孔”。(1点2分,3点6分)
巩固训练2《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行文构思的妙处。解答本题应从全文的角度去看。快速地读完这篇短篇小说后,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叙述视角以“我”为主,叙述方式以对话为主。文章讲述了一个凄惨的故事,但并不影响文章的诗意。
该题考查对作品艺术特色的理解,即要求在阅读中理解作品构思、思路的特点。首先要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作者这样安排的匠心用意。其次要注意答题角度,注意情节本身,以及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也要注意人称的选取,叙述故事的形式、顺序,组织的方式等。
《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