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含部分答案) 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案(含部分答案) 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1 23:2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目标】
  1.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2.概述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主要表现。
3.分析苏联模式的两面性。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
【预习导学】
课堂导入
苏联国歌中唱道:“自由的阳光,照耀着我们。伟大的列宁,指明路程。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他鼓励我们,去建立功勋。自由的祖国,你无比光辉,各民族友好的坚固堡垒!苏维埃红旗,人民的红旗,从胜利引向胜利!”歌中的“列宁,指明路程”“斯大林……建立功勋”分别是指什么事件 这些事件带来什么影响 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重点梳理
知识点一 新经济政策
背景 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实施 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内容 农业 以征收 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商业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
工业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 的工资制
作用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 ,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思维拓展·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
(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答案】1921 粮食税 自由贸易 按劳取酬 工农联盟
知识点二 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成立: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苏联的工业化
开始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措施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
成就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
特点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评价 利: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弊:排斥市场和 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答案】2.五年计划 工业国 商品经济
知识点三 农业集体化
原因 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开始 20世纪30年代初
措施 开展消灭富农运动,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
影响 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知识点四 苏联模式
背景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形成 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 的形成
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 积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 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图示归纳
【答案】1936 苏联模式 反法西斯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 探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沙俄、苏俄(联)1913—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起1921—1925年变化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
材料二 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2)根据材料二,指出维尔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起其认识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对苏联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提高有巨大作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③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必要性;④结合20世纪30年代以及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认为这一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3)材料三中苏联模式形成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结合材料中关于苏联模式的四种看法,试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简要评价这一模式。
【答案】(1)趋势:1913—1921年下降;1921—1925年上升。政策因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变化:从怀疑到赞赏。原因: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苏联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或计划经济手段使苏联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3)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①积极作用: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②消极作用: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备选任务 探究英、中、苏的工业化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
  材料三
  斯大林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走高速度、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苏联继续实行这一工业化发展战略直至国家解体。 ——摘编自詹晓良《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的阵痛——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析》   1949年后,工业化进程大致可以分成两大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初步建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中国工业化的基本框架……第二阶段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渐进的方式,基本完成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工业化进展迅速。 ——摘编自赵英《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成就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中的数据,分析英国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中李鸿章的主张是什么 列举一例其主张被付诸实践的具体举措。
(3)根据材料三,简述中、苏两国工业化建设的联系与区别。
(4)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工业化发展的共同因素。
【答案】(1)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了工厂制度,使工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工业革命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农村人口比例下降。
(2)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联系:苏联工业化建设为中国“一五”计划提供借鉴;中国仿效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一五”计划得到了苏联的援助,初步建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中国工业化的基本框架。(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区别:苏联继续实行高速度、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直到国家解体;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以渐进的方式,基本完成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工业化进展迅速。
(4)科技的推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向先进国家学习;等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归纳总结
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政权得到基本巩固。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22年,苏联成立。1925年,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苏联模式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