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解决与正比例相关的问题。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应用正比例的概念和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合作和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难点: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和教辅书籍。
2. 教具:黑板、粉笔、计算器。
3. 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册。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5分钟)
教师带着疑问语气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身高和体重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引起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 学习内容的整理和讲解(10分钟)
1. 教师通过板书展示正比例的定义:“如果两个量的比值始终相等,那么它们之间就存在着正比例关系。”
2. 教师通过示例和实物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基本概念。
3. 教师讲解正比例的性质,并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
三、 课堂实践(15分钟)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给出一组实际问题:“小明每天走路上学所用的时间和距离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请你们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关系。”
2.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确定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A: 我们可以让小明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走同一段距离,然后观察他所用的时间。
学生B: 对!我们可以选取几个时间段,比如5分钟、10分钟、15分钟,然后分别测量小明走的距离。
学生C: 接下来,我们可以记录每个时间段小明走的距离,并计算速度。
3. 学生确定了实验的步骤:选取不同的时间段,记录小明走的距离,并计算速度。
学生A: 那我们怎么测量小明走的距离呢?
学生B: 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测量工具,比如测量尺或者计步器。
学生C: 对!我们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小明的位置,然后测量两次记录之间的距离。
4. 学生准备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测量尺、计步器、纸和笔。
5.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计算速度并绘制图表。
学生A: 让我们先确定一个起点和终点,然后在不同的时间段记录小明的位置。
学生B: 好的!我们可以在教室门口设定起点,然后在每个时间段停下来记录位置。
学生C: 记录位置的同时,我们要使用测量尺或计步器测量两次记录之间的距离。
学生A: 计算速度时,我们可以使用公式 速度 = 距离/时间
学生B: 对!然后我们可以把数据整理成表格,并绘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
6. 学生在小组中总结实验结果,验证正比例关系是否成立,并得出结论。
学生A: 我们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看看速度和时间之间是否存在正比例关系。
学生B: 然后我们可以绘制折线图,看看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学生C: 如果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折线是一条直线,那就说明存在正比例关系。
7. 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并讨论是否存在正比例关系。
学生A: 根据我们的数据和折线图,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确是一条直线。
学生B: 那就说明小明每天走路上学所用的时间和距离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
学生C: 这意味着,如果小明走的时间增加,他走的距离也会相应增加。
通过课堂实践环节,学生在小组中积极讨论并展开实验。他们利用测量工具测量距离,并记录数据。随后,他们计算速度并绘制图表,以验证速度与时间之间是否存在正比例关系。最后,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分享并比较实验结果,以得出结论。这个实际情境的实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四、 案例讨论(5分钟)
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与正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果一个人每天跑步的时间与跑步的距离成正比,当他跑步10分钟时,跑了1000米,那么他跑30分钟距离是多少?”
2. 学生个别或小组讨论,利用正比例关系的性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学生提出自己的答案,并互相交流和比较结果。
五、 思考问答(3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巩固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和应用,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并互相评价。
六、 课堂结(2分钟)
教师回顾本堂课的内容,以肯定的语气激励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努力,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册上与正比例相关的练习题。
2. 思考并记录一个与正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
反思: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探究中理解了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并通过实践和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整堂课注重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