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再现风云时代(二)
——《竹石》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默写《竹石》。
2.通过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体会诗人精神品质和伟大志向。(重点)
3.拓展阅读“竹”诗,感悟竹子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难点)
二、拓展资源
丛书:《题竹石画(其二)》
三、课型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1课时
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开始,我们继续借助古诗的学习,题画咏物诗,为展馆准备展品。
任务一:质疑问难,解读诗题
1.齐读课题——《竹石》。
2.汇报预习后仍存在的问题。
经过预习,对这首咏物诗还存在什么疑问。
预设:
——竹子是竹子,石头是石头,可这首诗为什么叫“竹石”?
——和前面两首诗的作者李贺、于谦相对比,这首诗的作者郑燮有哪些不同的思想抱负?
3.解读诗题。
《竹石》中的竹子不是一般的竹子,而是长在石头里的竹子,所以叫“竹石”。
任务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自学古诗,初解诗意。
2.自由朗读古诗,在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竹子的什么品质?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1)学生自读古诗。
(2)同桌交流诗意。
(3)教师相机指导。
从“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等可以看出,竹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它们在坚硬的岩石中坚强有力地生长着,东西南北风都无法将它们吹垮,生命力非常顽强。
任务三:联系资料,品悟人格
1.出示郑燮的《墨竹图》,亮明诗人的画家身份,明确这是一首题画诗,是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2.这首诗是题画诗,诗人郑燮一生爱竹,他用笔墨画竹,用诗句咏竹,究竟是为什么?结合资料说说。
(1)小组内交流诗人资料,了解诗人生平。
(2)全班汇报交流,从不同角度了解诗人。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画家、文学家。先后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后来又到山东做知县。
——郑燮是“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八怪”又叫“扬州画派”,是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
——郑燮最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特别是画竹,成就最突出,风格自成一派。
——郑燮当了几年官,在任职期间,他痛恨官场的腐败作风,体察民情,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但也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遭罢官。罢官后,他以卖画为生,创作了很多广为流传的画作。
(3)结合诗人资料,感受诗人品质。
你知道诗人爱竹的原因了吗?从中感受到了诗人的什么品质?
预设:郑燮是在借竹子写自己,他一生刚正不阿、铁骨铮铮、不惧险恶,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就是他人格的写照。诗人托物言志,借竹子表达自己不屈不挠、顽强坚韧的品质。
3.结合资料,再读古诗,致敬诗人。
任务四:拓展阅读,品味竹文化
1.出示丛书中的《题竹石画(其二)》,深入感受郑燮笔下竹的意象。
郑燮一生爱竹,画的竹子栩栩如生,写的竹子具有坚韧顽强的品质,我们再通过他的《题竹石画(其二)》进一步感受。
2.结合注释和诗文大意,自读古诗,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预设:都写到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顽强。
预设:都是托物言志诗,借竹子表达自己的品质。
小结:郑燮如此爱竹,因为竹子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境,都笔直地挺立着,岩石也阻挡不了它顽强地生长。在中国,不仅郑燮爱竹,其他文人墨客也爱竹、歌颂竹,竹子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
4.拓展资料,了解中国竹文化。
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的一部分。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是竹子具有的特殊的审美价值。
作业:参照“综合性学习:设计布展图纸”中提出的评价标准,题画咏物诗,准备展区作品。
五、板书设计(共16张PPT)
再现风云时代(二)
—— 《竹石》
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默写《竹石》。
2.通过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体会诗人精神品质和伟大志向。
3.拓展阅读“竹”诗,感悟竹子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竹 石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务一:质疑问难,解读诗题
经过预习,你学习这首咏物诗还有什么问题?
1.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自学古诗,初解诗意。
2.自由朗读古诗,感受竹子的品质。
任务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从“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等可以看出,竹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它们在坚硬的岩石中坚强有力地生长着,东西南北风都无法将它们吹垮,生命力非常顽强。
任务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大家看,这就是郑燮的《墨竹图》。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一生爱竹,他用笔墨画竹,用诗句咏竹。
任务三:联系资料,品悟人格
任务三:联系资料,品悟人格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最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特别是画竹,成就最突出,风格自成一派。为官期间痛恨官场腐败,体察民情,为百姓触犯了官绅利益,遭罢官。之后以卖画为生,创作了很多广为流传的画作。
说说诗人爱竹的原因,你从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品质?
郑燮借竹子写自己,他一生刚正不阿、铁骨铮铮、不惧险恶,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就是他人格的写照。诗人托物言志,借竹子表达自己不屈不挠、顽强坚韧的品质。
任务三:联系资料,品悟人格
竹 石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务三:联系资料,品悟人格
结合资料,再读古诗,致敬诗人。
1.阅读丛书《题竹石画(其二)》,感受郑燮笔下竹的意象。
2.自读古诗,了解诗意。
3.联系《竹石》,思考:两首诗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竹 石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 石(其二)
【清】郑 燮
竹枝石块两相宜,
群卉群芳尽弃之。
春夏秋时全不变,
雪中风味更清奇。
任务四:拓展阅读,品味竹文化
都写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顽强。
都是托物言志诗,借竹子表达自己的品质。
任务四:拓展阅读,品味竹文化
小结:
郑燮如此爱竹,因为竹子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境,都笔直地挺着,岩石也阻挡不了它顽强地生长。在中国,不仅郑燮爱竹,其他文人墨客也爱竹、歌颂竹,竹子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
拓展:中国竹文化
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的一部分。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是竹子具有的特殊的审美价值。
作业:
参照“综合性学习:设计布展图纸”中提出的评价标准,题画咏物诗,准备展区作品。
题画咏物诗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星级评价
书写 字迹工整,无错别字 ☆☆☆
书写 字迹美观,有书法体 ☆☆☆
配画 符合意境,布局美观 ☆☆☆
板书
竹石
题画诗 托物言志诗
坚韧顽强 不惧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