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爱莲说》 课件含教案 (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爱莲说》 课件含教案 (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11:22:54

内容文字预览

《爱莲说》
【学习内容】
教材:《爱莲说》
【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莲”与“菊”“牡丹”的关系。
2. 理解作者通过“莲”寄托的思想感情,发现美德榜样。
3. 学习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高洁志趣。
【课型及课时】
教读引领课 1 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通关
参考“课前预习任务单”,巩固基础知识。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座右铭》,了解了被古代先贤推崇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继续开展“寻找美德榜样,讲好美德故事”活动,一起欣赏周敦颐笔下被视为“君子”的莲花,看一看它具有怎样的特质。
三、学习活动
任务一:读古文,初识美德。
1. 诵读课文,读出韵味。
要求: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韵味。
(2)小组互读,齐读。
(3)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有韵味、有感情。争取全班背诵。
2. 细读课文,把握文意。
(1)借助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要求:标出不理解的词句,通过同桌互助、查阅工具书等方式,扫除阅读障碍。自我疏通。(自主疏通文意,时间 3 分钟,然后互助学习,时间 5 分钟)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蕃:多。独:只。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艳丽。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鲜:少。宜:应当。
不蔓不枝:“蔓”和“枝”本为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理解为“生藤蔓”和“生枝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意该句的顺序,正常的语序应该是“牡丹之爱,众宜乎矣”。
3. 翻译重点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靠近赏玩。
任务二:品古文,追寻美德。
1. 品读“爱莲”语句,分析“君子”美德。
朗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的,分别体现了莲花哪些君子品性,完成下面的表格。
描写方面 文中原句 君子品性
生长环境
枝叶外形
清香之气
一句评价
描写方面 文中原句 君子品性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枝叶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正直,不慕荣利
清香之气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美名远扬,高洁独立
一句评价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2. 比较分析,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陋室铭》的作者是借“陋室”来写“德馨”,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的作者写爱莲,实际上是写爱君子之风。
两篇课文所用手法一样,都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意愿和情趣等。这种手法就是“托物言志”。
3. 品读菊和牡丹的特点,思考与莲花的关系,体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菊花和牡丹与莲花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所以作者拿它们与莲花作比较,突出莲花“立身红尘,洁身自好”的特点,表达了自己既要“立身红尘”做贡献,又能“洁身自好”品行高的君子追求。
任务三:拓展阅读,再品莲花。
阅读丛书中的《芙蕖(节选)》,结合所给资料,思考:《爱莲说》和《芙蕖(节选)》分别突出了“莲之君子”的哪个方面?跟作者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小贴士:
《爱莲说》突出了君子德之高尚,跟周敦颐的为官经历有关,他为官政绩突出,才自不必说,也不便自说,所以突出“德”,体现了他的人生追求。《芙蕖(节选)》突出了君子才之出众,作者以明朝遗民身份不入清朝仕途,自认为德已在身,不必宣扬,故以才自得,表现了他的人生乐趣。
四、布置作业
1. 默写《爱莲说》,并整理积累本文重点词语的含义。
2. 结合两篇古文内容,填写“传统美德梳理卡”。
【板书设计】
纤尘不染君子心
莲花——立身红尘、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共26张PPT)
《爱莲说》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教读引领课
【学习内容】
教材:《爱莲说》
丛书:《芙蕖(节选)》
1.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莲”与“菊”“牡
丹”的关系。
2. 理解作者通过“莲”寄托的思想感情,发现美德
榜样。
3. 学习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高洁志趣。
【学习目标】
第1课时
预习通关
1.积累文学常识
《爱莲说》的作者 ,宋代 家。
2.解释标红的字的含义
①可远观恶如不可亵玩焉 亵玩:
②陶后鲜有闻 鲜:
周敦颐
哲学
靠近赏玩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座右铭》,了解了被古代先贤推崇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继续开展“寻找美德榜样,讲好美德故事”活动,一起欣赏周敦颐笔下被视为“君子”的莲花,看一看它具有怎样的特质。
任务一:读古文,初识美德
要求: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韵味。
(2)小组内互读,齐读。
(3)全班同学比赛读,看谁读得有韵味、有
感情。在此基础上,争取全班背诵。
1.诵读课文,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
爱 莲 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yú)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 !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读准节奏
爱 莲 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要求:
标出不理解的词句,通过同桌互助、查阅工具书等方式,扫除阅读障碍。
2.细读文章,把握文意
【留】国号、年号、人名等专有名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调】需要调整语序的语句
爱 莲 说
[北宋]周敦颐


沾染(污秽)

水波
艳丽
名词用作动词,为“生藤蔓”和“生枝茎”
亲近而不庄重

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1. 不蔓不枝
( )
2. 香远益清
( )
名词用作动词,蔓,横生藤蔓;枝,旁生枝茎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古今异义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宜乎众矣
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
古义:应当;
今义:合适。
一词多义
1.之
2.远
香远益清(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远播,动词
远远地,副词
3.清
濯清涟而不妖( )
香远益清( )
清澈,形容词
清芬,形容词
4.鲜
陶后鲜有闻( )
芳草鲜美( )
读xiǎn,少,形容词
新鲜,形容词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翻译重点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译文:(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靠近赏玩。
译文:正常的语序应该是“牡丹之爱,众宜乎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
第2课时
任务二:品古文,追寻美德
1.品读“爱莲”语句,分析“君子”美德
朗读“予独爱莲……不可亵玩焉”,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的,分别体现了莲花哪些君子品性,完成下面的表格。
文中原句 君子品性
生长环境
枝叶外形
清香之气
一句评价
参考示例:
文中原句 君子品性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枝叶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政治,不慕
荣利
清香之气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美名远扬,高洁
独立
一句评价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
尊敬
2.比较分析,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陋室铭》的作者是借“陋室”来写“德馨”,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的作者写爱莲,实际上是写爱君子之风。
两篇课文都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意愿和情趣,这种手法就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菊花
牡丹
莲花
远离红尘
洁身自好
立身红尘
洁身自好
立身红尘
随世浮沉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陶后鲜有闻
主旨:表现作者洁身自、不慕荣利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3.品读菊、牡丹和莲的特点,分析三者的关系,
体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任务三:拓展阅读,再品莲花
阅读丛书中的《芙蕖(节选)》,结合所给资料,思考:《爱莲说》和《芙蕖(节选)》分别突出了“莲之君子”的哪个方面?跟作者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李渔(1611—1680),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浙江兰溪人。明崇祯十年(1637)考入金华府庠,为府学生。入清后,无意仕进,专心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一生著述颇丰。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
《爱莲说》突出了君子德之高尚,跟周敦颐的为官经历有关,他为官政绩突出,才自不必说,也不便自说,所以突出“德”,体现了他的人生追求。
《芙蕖(节选)》突出了君子才之出众,作者以明朝遗民身份不入清朝仕途,自认为德已在身,不必宣扬,故以才自得,表现了他的人生志趣。
1. 背诵《爱莲说》,并整理积累本文重点词语的含义。
2. 结合两篇古文内容,填写“传统美德梳理卡”。
课后作业